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精品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案例名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授课学校: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授课老师:秦娥指导教师:孟海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

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

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教师巡视)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教师注意点拨。

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生:美,我很想去。

师:那好。

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课前分享:上课前先和大家分享两组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 王维《桃源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七律 登庐山》不难发现这两首诗里都出现了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哪篇文章呢?对,就是《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

了解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3.研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记:是文体的标志,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 。

2.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生有名,死有号,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一般是死后人为他追封的号)。

靖节,顾名思义,就是品行高洁,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他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又称自称为“五柳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

著名东晋诗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我们曾学习过他所写的《饮酒》,表达的就是他对田园生活一、跟读正音 知晓意思。

(播放视频《桃花源记》)我们的早读已背过这篇文章,但我我听七八班同学背的时候,发现大家读错了好几个字音,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跟着下面这个视频一起朗读,注意正音。

播放视频《桃花源记》第一段主要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段主要内容: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段主要内容:渔人作客桃花源。

(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五段: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二、梳理结构、归纳内容:发现 进入 作客 离开 再寻桃花源未果由此可见,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引言本文档记录了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过程,旨在分享优秀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环节桃花源记导入教师以桃花源记的简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出浓厚的桃花源记氛围。

理解课文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分析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心情朗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情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感性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创设情景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桃花源的乐园生活。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总结通过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这份实录可以为其他教师的优秀课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 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 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 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生齐说: 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 在熟悉的字里行间, 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 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 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 很流畅, 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 那么再来回顾一下: 学过了这篇文章, 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 你来。

生: 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 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 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 第一是发现桃花源, 第二是进入桃花源, 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 很好, 很有条理。

生: 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 要通邀, 是邀请的意思。

师: 嗯, 语言点, 不错。

还有吗?生: 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人民的剥削。

生: 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 老实淳朴, 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 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 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 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 老师呀, 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 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 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 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 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 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 但是, 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 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 就算是很好了。

师: 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 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 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 是秦朝(停顿, 思考), 东晋。

师:东晋, 课文提到哪个词。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小榄菊城中学胡春玲一、教学过程:(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先一起朗读课文。

生:齐读全文。

师:出示“教学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三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起来复述故事情节。

生1:复述情节师:陈孔同学的复述比较详细,我希望能更简洁一点。

生2:复述情节。

师:何伟坚同学的复述更概括了一点。

师: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

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我们一起来想像一桃源之美。

生1: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

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2: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生3: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气韵。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他从乱世中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坚守“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平淡。

他向桃花深处走去,山的那边是“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画面,他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他就是陶渊明。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探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感受这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师:这篇课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学习文言文我们大体可以围绕三项学习活动来进行。

(屏显)三项学习活动:明其义、读其韵、品其情二、明其义师:《桃花源记》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什么呢?大家翻到单元导读,一起齐读单元目标。

生(齐读):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并圈画出疑难之处。

(学生自由读文章,把页下注释带拼音的字在原文中注音,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疑难,教师巡视指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如若遇到小组成员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师:在大家的合作中,我仿佛看到了智慧的火花迸溅,熠熠生辉。

那对于这篇文章的大意,大家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疑难吗?(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师:在学习中,理解后还要懂得归纳,这样所学知识才能更系统,更深刻地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归纳本,给这一课的字词“建群”归纳。

(屏显)建群归纳通假字群:古今异义群:一词多义群:词类活用群:同义字群:师:大家归纳得认真且细致,一笔一画都好像在桃花源里精耕细作。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聚并扎实掌握罕见的白话词语及白话现象。

2.经过协作探求,可以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画的美妙社会生活。

3.热情展现,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用学习的快乐。

4.学习文章迂回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会用自己的话语来翻译。

2.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画的美妙社会生活。

【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课件展现桃花源图片〕教员:点点的粉墨在枝头悠然的氤氲,看,那是每一只蝶的轻纱薄衣,潺潺的流水倒映着水墨的山峰,那是山河相爱的叮咚曲;朵朵的飘香花瓣,轻柔的散落,瞧,那是百花之神的叹息。

师:既然桃花源这么美,明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桃花源,走进这团体世仙境。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活动2【教学】师:哪位同窗能用最丰满的情感为大家读一下课文呢,先来读第一段。

师:他〔她〕读的时分大家可以为他〔她〕挑错。

师:带着同窗一同来找错,并纠正错误。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生:答略。

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一共是五段,开篇,以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这是故事的末尾,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后所见桃源人的生活图景。

接着写渔人在桃源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分开后又寻桃源,这是故事的开头,最后一段是故事的序幕,与作者同时代的人寻觅桃花源未果。

师:这是课文给我们的段落,那请同窗们依据你们的了解,来为本文的段落停止一下划分。

给点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三分略师:讨论就到这里,哪位同窗来说一下。

生答略,师:还有不同见地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开篇很清楚,自成一段,我们称之为发现桃林,那桃林风景如何呢?生答略。

师:对,秀美。

〔板书〕第三段是写渔人在桃源里所见所闻,和桃源人盛情招待渔人的事情,我们把它归为一段叫入林做客,桃园里人们生活如何呢?生答略。

师:概括的说是祥和。

〔板书〕师:第四五段都是写渔人分开后先人再寻的结果,我们称她为分开再寻,再寻结果怎样,大家一同答一下。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桃花源记》第二篇教学重点:1.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2.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古代汉语语言表达的含义;2.如何阐述《桃花源记》的主旨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第一篇中的故事情节。

二、新知呈现1.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先了解整个故事情节。

2.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他们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思想和寓意。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衬等。

并让学生在文本中互相找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

4.通过讨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举例,加深他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在深入地分析《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找出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尝试自己编写一篇段落或文章,运用自己选定的修辞手法。

四、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并进行复习。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阅读其他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该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培养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学生不仅仅了解了这个古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了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这有助于他们在文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精品2020-12-12【关键字】意见、情况、方法、地方、认识、问题、继续、祥和、统一、建立、提出、了解、做好保密工作、根本、要素、关系、分析、把握、坚持、鼓励、实现王金柱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

了解我吗?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生(全体):不老。

师:你们认为老师我帅吗?生(全体):帅!师:谢谢同学们的诚实和对我的鼓励。

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

(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生(全体):能!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

(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

(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

(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

)师:你们认为老师背诵得好吗?生(全体):好!师:谢谢同学们的奖励。

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

(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

生1:读得还可以吧。

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

那你们认为我们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呢?(学生沉默,众目注视着教师,一会儿低头看课文)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复习。

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

故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渔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经过:到桃源洞里走了一趟结果:遂迷,不复得路师:我们对经过的概述还可以在简洁一些,最好用一句话。

请一位同学来概括。

生2:渔人进了桃源洞,然后又出来了并报告了当地的太守。

师:归纳得很好,请坐。

请问在这六要素中,还有那些内容,我们以前没有仔细学习过?生(部分):渔人。

师:关于课文中的渔人,你们有什么看法要谈。

(学生沉默好一会儿)那关于课文,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

生3:村人在渔人出去之前,为什么要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么一句话。

师:村人光是说吗?用“说”字好吗?能不能换一个词?生3:嘱咐。

师:还有更好一点的吗?生4:用“叮嘱”可不可以?师:大家认为用“叮嘱”这词可以接受吗?(学生表示同意)看来同学已经对课文有了很适当的把握。

有谁能对刚才同学的问题做解答。

生5:桃源中人已经在洞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当然不希望外面的人进来打扰自己洞中生活的祥和安宁,所以叮嘱渔人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大家接受吗?(学生表示能接受)生6:我认为桃源中的村人太自私了,他们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进来,过他们那样美好的生活呢?师:这问题提得好,谁来给这位同学解疑,帮老师解围。

生7:他们当然不希望外面有更多的人进来,因为桃源洞里面的地方肯定不会很大,如果人多了,生存就成了问题,没有土地,粮食不够,里面的人吃什么呢?师:嗯,有道理。

还有问题想提吗?(学生沉默,埋头看课文,时间过去了两三分钟,教师有些焦急。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渔人的文字找出来好吗?(学生一边找,一边说,教师亮出幻灯片。

)1.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便舍船,从口入。

4.具答之。

5.问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师: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学生低头看书,两三分钟后)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提出来,那老师有个问题,说出来,请大家来讨论,好不好?学生(全体)(抬起头):好。

师:自从我第一次阅读《桃花源记》起,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老师的脑海,二十多年了,今天我把他提出来,请同学们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课文中的渔人究竟有没有读过书。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大约一分多钟后。

)生8:我认为渔人读过书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够“一一为具言所闻”。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8:听说。

师:那“具言所闻”该怎么翻译?生8:他所听到的全部的话。

师:好像翻译得不是很正确啊。

生8:他从别人那里能听到全部的话,不,事情。

师:请再完整地说一遍。

生8:他讲述了从别人那里听到过的所有的事。

师:同学们认为翻译得还可以吗?(学生们赞同)根据文章的语句和这位同学的翻译,好像不能说明渔人是读过书的啊。

我觉得即使没读过书,也是可以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是不是?生9:“问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

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就不会知道“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这些关于朝代更替的事情。

师:“更替”用得好。

可是,我们社会里,就有好多老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但他们对三国和有些朝代里发生的故事,也能讲得头头是道的啦。

你说他到底有没有读过书?生9:没有读过吧。

师: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请你再次确认自己的看法,读过还是没有读过?生9:没有读过。

生10:我认为渔人读过书。

除了刚才寿亮亮说的以外,课文写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表明,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不会写字,怎么做标记。

师:这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吗?做标记难道一定要识字吗?他不能用别的方法吗?(学生点头)生11:我想渔人应该是没有读过书的。

古代人读书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普及,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是不可能有书读的。

师:勇气可嘉,说得好!而且能作古今对比和联想,又不为老师的预设所左右,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说得好!但渔人真的没有读过书吗?(学生再次沉默)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桃花源记》这则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全体):晋太元中。

师:是公元多少年?生(全体):公元376-396年。

师:而这则故事里的桃源村人的祖先大概是在什么时候逃进桃花洞里面的?生(大部分):公元前221年。

师:是公元221年吗?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年,秦朝发生战乱大概是在那一年?(学生说不知道)那汉朝是那年建立的?(学生又说不清楚,由于是别人的教室,无法查阅资料)还是老师告诉你们吧,汉朝建立是公元前206年。

这样从桃源中村人的祖先进入桃源洞到故事发生时的时间跨度大约是多少年。

(学生经过争论,最后统一说是大约在500年左右。

)师:今年是公元2005年,如果我们上推500年,应该是哪一年。

生(全体):公元1505年。

(学师: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从1505年到2005年这500年间发生的事情。

生发出叹气声,摇头表示不会)那么我们继续来讨论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渔人到底有没有读过书?生9:我刚才不是说渔人是读过书的吗,但老师你把我的意见给否定了。

师:老师好像没有否定过你的意见吧。

请问别的同学,老师我否定过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学生都说没有)是没有吧,只是你被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倒了而已,是不是?既然你刚才认为渔人读过书的意见是对的,就请你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9:渔人应该读过书,否则他是不可能给桃源里的村人们“一一为具言所闻”的。

师:你认为渔人“言”的是什么呢?生9:是有关从秦末动乱到汉朝再到魏晋的历史变迁。

师:用“历史变迁”,很到位。

而且这渔人的讲述还在桃源中村人中产生了什么效果?生9:“皆叹惋”。

师:“叹惋”怎么解释?同学们是不是把它理解为“感叹惋惜”。

“惋”在这里可不是“惋惜”的意思,而是和“叹”意思相同,也是感叹的意思。

关于为什么要解释为“感叹”的意思,我在这里不再展开。

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下课再讨论。

还有谁要列举关于渔人读过书的理由呢。

生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很容易就见到太守呢?在古代,一般的老百姓要见太守,是很不容易的,但课文中却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从这一句看,说明太守对渔人非常信任,从而可以证明渔人是读过书的。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她的分析是否可以接受。

(学生表示同意)好,既然你们认为是渔人读过书的,那么,为什么渔人还要做渔人,而不是去当官呢?(学生有看书思考的,有用疑虑的眼光望着教师的。

)师:同学们知道柳宗元的诗歌《江雪》吗?(学生表示不知情的神色)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教师背出第一句时,许多学生和着老师背诵的节奏,和教师一起背起诗歌,教师在屏幕上亮出诗歌字幕。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歌也是写一个渔人或者说是渔翁的,只是这首诗歌中的渔人在钓鱼。

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请你们为他预测一下,他能钓到鱼么?生13:他肯定钓不到鱼。

天在下雪,鸟躲到暖和的地方去了,人迹也没有了踪影,在这江面上只有这个渔翁在钓鱼,鱼肯定也潜到深水去了。

师:讲得很好,像“躲”、“暖和”和“潜”这些词用得非常恰当。

那这位渔翁为何要在没有鱼钓的季节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大雪天里的江面上钓鱼呢?(学生看着教师)师:那同学们知道张志和的《渔歌子》吗?(教师打出字幕,学生说。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同学们读到过柳宗元的《渔翁》诗吗?(教师打出字幕,学生念诗歌。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师:这些渔翁或者渔人是不是不吃饭或者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呢?不知他们有没有妻子儿女的,他用什么去养活他们!你们说他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学生又是沉默)同学们一定知道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中用了典故的诗句吗?(学生们问是哪一句)就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还记得“到乡翻作烂柯人”的典故吗?(学生还是一片茫然)故事说有樵夫上山去砍柴,遇到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看他们下棋,一直观到太阳下山,两个童子立起身,对他说,我们要回去了,你还站着干吗,问他是回家还是跟他们一起走,樵夫最后选择了回家。

但樵夫到家后才知道他这一站,竟然过去了100年。

记起来了吗?(学生说记起来了)你们说,渔翁和樵夫有没有相通之处呢?他们都想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