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学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学案

土壤里的小动物【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在土壤里的小动物。

2.调查生活在土壤里的小动物,并尝试对土壤里的小动物进行初步的分类。

3.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难点:1.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学习过程】课中学习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1.蚯蚓在玻璃上运动比在纸上运动的速度 。

2.蚯蚓生活在 的土壤中,主要以泥土中的 为食。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 的协助进行运动。

3.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请你参与“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制作一个箱子,以箱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高度干燥的土壤,然后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

三天后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注意作好观察记录。

(1)请你作出假设。

(2)你确定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3)你的实验结果:蚯蚓在(请填“潮湿”或“干燥”)土壤的一边。

通关检测1.下列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蚯蚓B.鲫鱼C.青蛙D.田鼠2.下列都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一位科学家选了两块土质一样的地进行实验。

对其中一块地未加任何处理,而在附近的另一块地上则喷洒了某种杀虫剂。

他在两块地上各划了5块面积相同的样地,并从每块样地请根据上表回答:(1)未经任何处理的土地和喷洒过某种杀虫剂的土地中平均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各是多少?(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杀虫剂对土地中蚯蚓的数量有怎样的影响?(3)如果杀虫剂杀死了农田中的蚯蚓,对农田中的其他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5-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5-苏科版

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课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准备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玻璃棒、硬纸板、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盛有水的小烧杯、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1(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1(新版)苏科版
-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存在主要问题:
-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土壤小动物的分类和识别存在困难,需要加强指导。
-实验操作中,个别学生操作不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土壤中的小动物对生态系统很重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态系统的基础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认识土壤生物多样性,理解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2.通过观察、分析土壤小动物的特点,提升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4.关注人类活动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分类、生态系统的基础概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为理解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作用奠定了基础。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1.土壤的概念与组成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生物活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
-土壤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动物。
2.土壤小动物的种类与特点
-土壤小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如蚯蚓、蚂蚁、蜘蛛、蜈蚣、跳蚤等。

苏科版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土壤里的生物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
“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中的“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学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

学生:4-5人分为一个调查小组。

实验材料: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盘、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13.1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科版)

13.1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科版)
4.情境体验与情感教育:
(1)设计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引导学生树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5.评价与反馈:
(1)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2)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土壤里的小动物”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关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分类、总结。
(3)理解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掌握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中常见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土壤中小动物,提高观察、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3.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采集、观察、记录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数据,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3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3苏科版

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难点: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重点:找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言:在我们脚下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平常不易见到的小动物,它们也是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这节课我们就以球因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它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里.白天常在土壤中穴居,夜间则爬到地面,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竟、茎、叶等作为食物。

那么蚯蚓具有哪些特征,使得它适应这土壤中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从外形、呼吸、运动、反应这四个方面一一来看.一、外形请同学们把蚯蚓放在解剖盘里,观察它的体色和体形,并思考:你是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的?注意在观察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总结: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型,体色呈暗红色或灰黑色,且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

它的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蚯蚓身体前端较尖,后端较钝.成熟的蚯蚓在靠近身体前端不远处,还有一个比较宽的体节,颜色较浅而光滑,叫做环带,与蚯蚓的生殖有关。

我们也可以靠环带来区分它的前后端。

二、呼吸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可以轻轻触摸一下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再来回抚摸,又有什么感觉?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下它的体表,你看到了什么?同时思考:蚯蚓依靠什么呼吸?为什么大雨过后,地面上的蚯蚓特别多?注意在观察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总结:用手指在蚯蚓体表轻轻触摸感觉柔软而黏滑,这是因为它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并可以分泌黏液,起到湿润黏滑的作用。

黏液还可以减少蚯蚓身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且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就依靠湿润黏滑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也正因为这样,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就导致了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案

第5单元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第二课时)一、教学分析标准解读《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本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环节动物的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于本次教学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展开:具体内容活动建议说出蚯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观察和探究活动说明蚯蚓和人类的关系DIY探究活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的第一节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为这节课进一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蚯蚓既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又是典型的环节动物的代表,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中,更侧重于探究能力的发展,并以此为主导。

因此在活动的安排上采取了“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顺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和DIY等活动,形成并列与知识主线的能力主线。

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的重要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蚯蚓有比较浅显的认识,大多数同学知道蚯蚓的生活环境,但缺少对于其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的了解。

蚯蚓对于人类和生物圈的作用也是比较隐形的,学生缺少关注,容易忽视。

因此以熟悉的情景导入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以层层递进的活动展开探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和合作探究能力。

3.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围绕“蚯蚓适应土壤中的生活特征”的主题,通过三个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和讨论解决问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2-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2-苏科版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蚯蚓等小动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概述蚯蚓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法自主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蚯蚓日记”视频,导出本节的课题。

(二)新课研学活动一:观察蚯蚓的外形小组合作学习1(4 min)请同学们结合课本94页、95页以及信息库105页内容,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蚯蚓的外形:1.蚯蚓的体形、体色;2.辨认体节和环带;3.区分前后端;4.蚯蚓的触感。

(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学习(3 min)实物展台展示蚯蚓,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

教师发送题目,检测学习效果。

活动二:探究蚯蚓的运动播放导学视频,学生回答蚯蚓运动方式。

学生自主观察蚯蚓运动(2 min)思考:蚯蚓在粗糙表面还是光滑表面上运动快?学生投票选择,学生说明选择理由,教师点评蚯蚓在粗糙面运动快。

活动三:探究蚯蚓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小组合作学习2(4 min)1.提出问题蚯蚓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2.作出假设蚯蚓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 蚯蚓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3.制定计划提供玻璃棒和小灯筒两种工具,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

4.实施计划视频直播5.得出结论蚯蚓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6.表达交流课外延伸:蚯蚓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认同蚯蚓等小动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本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作为主领,引导学生对蚯蚓的外形进行观察,思考蚯蚓的运动,实验验证蚯蚓可以对于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做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对照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有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苏科版(第1课时: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加强保护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以及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利用“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等资料,找出土壤中的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的类型:
指导观察
教具准备:
调查表、笔、镊子、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教学过程:
1、引入: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平常不易见到的小生物,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交流。

2、视频:观察土壤里的小动物
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
3、认识一些常见的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环境。

蜈蚣、鼠妇、马陆、蜣螂、蜘蛛、蝎子、蠼螋、蝼蛄
4、试一试
参考检索表,你能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吗?
蚯蚓、马陆、蜈蚣、蜘蛛、蝎子、蚂蚁、蜣螂、蝼蛄、蠼螋、鼠妇、蜗牛
讨论、分类。

5、调查活动: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能够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识别刚毛、环带、
口、肛门。

2、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爱思考、讨论、自学的基础上,解释所观察到
的现象。

3、能够大致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知道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知道一些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概括分析等思
维能力、自学能力几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
习惯。

2、在人与人的交流探讨中,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

3、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在生活中培养生物学科能力和科学素质,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之处。

教学难点:
自己设计小实验,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课的类型:
指导探究式
教具准备:
1、实验材料:活的蚯蚓、硬纸板、玻璃板、玻璃棒、解剖盘、聚光小电筒、棉球、醋、纸盒、
黏土、盛有清水的培养皿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蚯蚓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