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报告
光学像差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光学像差实验,加深对光学像差的理解,掌握光学像差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并学会使用光学仪器测量和评估光学系统的像差。
二、实验原理光学像差是光学系统中存在的缺陷,会导致成像质量下降。
根据像差与颜色是否有关、像差是轴上点产生的还是轴外点产生的,可以将像差分为多种类型,如球差、慧差、像散、场曲、畸变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学系统:包括透镜、反射镜、光阑、光束整形器等;2. 光源:激光器;3. 探测器:光电探测器;4. 仪器:成像系统、光束整形器、光路控制器等。
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球差(1)搭建实验光路,将光源、透镜、光阑、探测器等按顺序连接;(2)调整光路,使光线通过透镜后聚焦到探测器上;(3)改变物距,记录不同物距下探测器的信号强度;(4)分析信号强度与物距的关系,得出球差值。
2. 实验二:测量慧差(1)搭建实验光路,将光源、透镜、光阑、探测器等按顺序连接;(2)调整光路,使光线通过透镜后聚焦到探测器上;(3)改变光轴倾斜角度,记录不同倾斜角度下探测器的信号强度;(4)分析信号强度与倾斜角度的关系,得出慧差值。
3. 实验三:测量像散(1)搭建实验光路,将光源、透镜、光阑、探测器等按顺序连接;(2)调整光路,使光线通过透镜后聚焦到探测器上;(3)改变光轴倾斜角度,记录不同倾斜角度下探测器的信号强度;(4)分析信号强度与倾斜角度的关系,得出像散值。
4. 实验四:测量场曲(1)搭建实验光路,将光源、透镜、光阑、探测器等按顺序连接;(2)调整光路,使光线通过透镜后聚焦到探测器上;(3)改变物距,记录不同物距下探测器的信号强度;(4)分析信号强度与物距的关系,得出场曲值。
5. 实验五:测量畸变(1)搭建实验光路,将光源、透镜、光阑、探测器等按顺序连接;(2)调整光路,使光线通过透镜后聚焦到探测器上;(3)改变物距,记录不同物距下探测器的信号强度;(4)分析信号强度与物距的关系,得出畸变值。
光学测试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仪器的使用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光学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光学测试是研究光学现象、光学元件性能和光学系统性能的一种实验方法。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光学原理:1.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2. 光的反射: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反射。
3. 光的干涉: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即光强分布发生规律性变化。
4. 光的衍射:当光波通过狭缝或绕过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光波在空间中发生弯曲。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折射仪、反射仪、干涉仪、衍射仪、光具座、光源、狭缝、平板、透镜等。
2. 实验材料:光学元件、光学材料、实验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步骤1. 折射实验(1)将待测光学元件放置在折射仪的测量平台上。
(2)调整光源,使其光线垂直照射到待测元件上。
(3)观察折射现象,记录折射角度。
(4)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2. 反射实验(1)将待测光学元件放置在反射仪的测量平台上。
(2)调整光源,使其光线垂直照射到待测元件上。
(3)观察反射现象,记录反射角度。
(4)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3. 干涉实验(1)将两束相干光分别引入干涉仪的两个臂中。
(2)调整干涉仪,使两束光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3)观察干涉条纹,记录条纹间距。
(4)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4. 衍射实验(1)将光波通过狭缝,形成衍射现象。
(2)观察衍射条纹,记录条纹间距。
(3)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折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待测光学元件的折射率为n,与理论值相符。
2. 反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待测光学元件的反射率为r,与理论值相符。
3. 干涉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干涉条纹间距为d,与理论值相符。
4. 衍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到衍射条纹间距为D,与理论值相符。
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光学元件的识别和测试方法。
3. 学习光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实验原理光学实验是研究光现象和光学原理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光学原理: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后,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3. 光的干涉:两束或多束光相遇时,产生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现象。
4. 光的衍射:光波通过狭缝或障碍物后,产生弯曲传播的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具座2. 平面镜3. 激光器4. 分束器5. 成像系统6. 透镜7. 光栅8. 光电池9. 数字多用表10. 记录纸四、实验步骤1. 光的折射实验(1)将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平面镜上,调整平面镜角度,观察激光束的反射方向。
(2)将平面镜倾斜一定角度,观察激光束的折射方向。
(3)测量激光束的入射角和折射角,记录数据。
2. 光的反射实验(1)将激光束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激光束的反射方向。
(2)调整平面镜角度,观察激光束的反射方向。
(3)测量激光束的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数据。
3. 光的干涉实验(1)将激光束照射到分束器上,使激光束分为两束。
(2)将两束激光分别照射到透镜上,形成干涉条纹。
(3)调整透镜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4)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4. 光的衍射实验(1)将激光束照射到光栅上,观察衍射条纹。
(2)调整光栅角度,观察衍射条纹的变化。
(3)测量衍射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的折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折射率n,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光的反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反射率R,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 光的干涉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干涉条纹的间距,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4. 光的衍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衍射条纹的间距,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傅里叶光学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傅里叶光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通过实验验证傅里叶变换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3. 掌握光学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如空间滤波和图像重建。
4. 理解透镜的成像过程及其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傅里叶光学是利用傅里叶变换来描述和分析光学系统的一种方法。
根据傅里叶变换原理,任何光场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平面波。
透镜可以将这些平面波聚焦成一个点,从而实现成像。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傅里叶变换:将空间域中的函数转换为频域中的函数。
2. 光学系统:利用透镜实现傅里叶变换。
3. 空间滤波:在频域中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
4. 图像重建: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结果恢复原始图像。
三、实验仪器1. 光具座2. 氦氖激光器3. 白色像屏4. 一维、二维光栅5. 傅里叶透镜6. 小透镜四、实验内容1. 测量小透镜的焦距实验步骤:(1)打开氦氖激光器,调整光路使激光束成为平行光。
(2)将小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节光屏的位置,观察光斑的会聚情况。
(3)当屏上亮斑达到最小时,即屏处于小透镜的焦点位置,测量出此时屏与小透镜的距离,即为小透镜的焦距。
2. 利用夫琅和费衍射测光栅的光栅常数实验步骤:(1)调整光路,使激光束通过光栅后形成衍射图样。
(2)测量衍射图样的间距,根据dsinθ = kλ 的关系式,计算出光栅常数 d。
3. 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实验实验步骤:(1)将光栅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路使激光束通过光栅。
(2)在光栅后放置傅里叶透镜,将光栅的频谱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3)在傅里叶透镜后放置小透镜,将频谱图像聚焦成一个点。
(4)观察频谱图像的变化,分析透镜的成像过程。
4. 空间滤波实验实验步骤:(1)将光栅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路使激光束通过光栅。
(2)在傅里叶透镜后放置空间滤波器,选择不同的滤波器进行实验。
(3)观察滤波后的频谱图像,分析滤波器对图像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测量小透镜的焦距,验证了透镜的成像原理。
精密光学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精密光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精密光学仪器(如激光干涉仪、迈克耳孙干涉仪等)的使用方法和调节技巧。
3. 通过实验,掌握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等)的焦距、曲率半径等参数的测量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精密光学测量是利用光学原理和方法对光学元件和系统进行测量的一种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光的干涉原理:干涉现象是光波相遇时,相互叠加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干涉条纹的形成是干涉原理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精确测量光学元件的参数。
2. 光的衍射原理:衍射现象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偏离直线传播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本实验中,利用光的衍射原理,可以测量透镜的焦距。
3. 光的折射原理: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本实验中,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三、实验仪器1. 激光干涉仪:用于测量光学元件的焦距、曲率半径等参数。
2. 迈克耳孙干涉仪:用于测量光的波长。
3. 平行光管:用于产生平行光束,用于透镜焦距的测量。
4. 牛顿环装置:用于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5. 读数显微镜:用于观察干涉条纹,测量参数。
四、实验步骤1. 激光干涉仪测量透镜焦距:(1)调节激光干涉仪,使激光束聚焦于透镜上。
(2)观察干涉条纹,记录干涉条纹的位置。
(3)移动透镜,使干涉条纹发生移动,记录移动距离。
(4)根据干涉条纹移动距离,计算透镜焦距。
2. 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光的波长:(1)调节迈克耳孙干涉仪,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2)观察干涉条纹,记录条纹间距。
(3)改变光源,使干涉条纹发生移动,记录移动距离。
(4)根据干涉条纹移动距离,计算光的波长。
3. 平行光管测量透镜焦距:(1)调节平行光管,使光束聚焦于透镜上。
(2)观察干涉条纹,记录干涉条纹的位置。
(3)移动透镜,使干涉条纹发生移动,记录移动距离。
光学基础实验报告

光学基础实验报告光学基础实验报告实验1:⾃组望远镜和显微镜⼀、实验⽬的1.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望远镜系统的成像原理。
2.根据⼏何光学原理、透镜成像规律和试验参数要求,设计望远镜的光路,提出光学元件的选⽤⽅案,并通过光路调整,达到望远镜的实验要求,从⽽掌握望远镜技术。
⼆、实验原理1.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望远镜由物镜L1和⽬镜L2组成。
⽬镜将⽆穷远物体发出光会聚于像⽅焦平⾯成⼀倒⽴实像,实像同时位于⽬镜的物⽅焦平⾯内侧,经过⽬镜放⼤实像。
通过调节物镜和⽬镜相对位置,使中间实像落在⽬镜⽬镜物⽅焦⾯上。
另在⽬镜物焦⽅⾯附有叉丝或标尺分化格。
物像位置要求:⾸先调节⽬镜⾄能清晰看到叉丝,后调整⽬镜筒与物镜间距离即对被观察物调焦。
望远镜成像视⾓放⼤率要求:定义视⾓放⼤率M 为眼睛通过仪器观察物像对⼈眼张⾓ω’的正切与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物体对眼睛的张⾓ω的正切之⽐M=ωωtan 'tan 。
要求M>1。
2.望远镜主要有两种情况:⼀种是具有正光焦度⽬镜,即⽬镜2L 是会聚透镜的系统,称为开普勒望远镜;另⼀种是具有负光焦度⽬镜,即⽬镜2L 是发散透镜的系统,称为伽利略望远镜。
对于开普勒望远镜,有M=ωωtan 'tan =-''21f f公式中的负号表⽰开普勒望远镜成倒像。
若要使M 的绝对值⼤于1,应有1f >2f 。
对于伽利略望远镜,视⾓放⼤率为正值,成正像。
此外,由于光的衍射效应,制造望远镜时,还必须满⾜:M=d D式中D 为物镜的孔径,d 为⽬镜的孔径,否则视⾓虽放⼤,但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
三、思考题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怎样⽤最简单⽅法区别凹透镜和凸透镜?答:(1)将这个透镜靠近被观察物,如果物的像被放⼤的,说明该透镜为凸透镜;(2)将这个透镜放在阳光下或灯光下适当移动,如果出现⼩光斑的,说明该透镜为凸透镜.2.望远镜和显微镜有哪些相同之处?从⽤途、结构、视⾓放⼤率以及调焦等⼏个⽅⾯⽐较它们的相异之处。
光学基础实验实验报告

基础光学实验一、实验仪器从基础光学轨道系统,红光激光器及光圈支架,光传感器与转动传感器,科学工作室500或750接口,datastudio软件系统二、实验简介利用传感器扫描激光衍射斑点,可标度各个衍射单缝之间光强与距离变化的具体规律。
同样可采集干涉双缝或多缝的光强分布规律。
与理论值相对比,并比较干涉和衍射模式的异同。
理论基础衍射:当光通过单缝后发生衍射,光强极小(暗点)的衍射图案由下式给出asinθ=m' λ(m'=1,2,3,....)(1)其中a是狭缝宽度,θ为衍射角度,λ是光的波长。
下图所以为激光实际衍射图案,光强与位置关系可由计算机采集得到。
衍射θ角是指从单缝中心到第一级小,则数。
m'为衍射分布级双缝干涉:当光通过两个狭缝发生干涉,从中央最大值(亮点)到单侧某极大的角度由下式给出:dsinθ=mλ(m=1,2,3,....)(2)其中d是狭缝间距,θ为从中心到第m级最大的夹角,λ是光的波长,m为级数(0为中心最高,1为第一级的最大,2为第二级的最大...从中心向外计数)。
如下图所示,为双缝干涉的各级光强包络与狭缝的具体关系。
三、实验预备1.将单缝盘安装到光圈支架上,单缝盘可在光圈支架上旋转,将光圈支架的螺丝拧紧,使单缝盘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转动。
要选择所需的狭缝,秩序旋转光栅片中所需的狭缝到单缝盘中心即可。
2、将采集数据的光传感器与转动传感器安装在光学轨道的另一侧,并调整方向。
3、将激光器只对准狭缝,主义光栅盘侧靠近激光器大约几厘米的距离,打开激光器(切勿直视激光)。
调整光栅盘与激光器。
4、自左向右和向上向下的调节激光束的位置,直至光束的中心通过狭缝,一旦这个位置确定,请勿在实验过程中调整激光束。
5、初始光传感器增益开关为×10,根据光强适时调整。
并根据右图正确讲转动传感器及光传感器接入科学工作室500.6、打开datastudio软件,并设置文件名。
四、实验内容 a、单缝衍射1、旋转单缝光栅,使激光光束通过设置为0.16毫米的单缝。
关于光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仪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光学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光学基本定律,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1. 平行光管2. 透镜3. 光具座4. 分划板5. 白光光源6. 积分球7. 滤光片8. 光谱仪9. 光纤光谱仪三、实验内容实验一:平行光管测量透镜焦距1. 实验原理:平行光管通过调节分划板使其成像于无穷远,再利用透镜的成像规律测量焦距。
2. 实验步骤:a. 将平行光管放置在光具座上,调节光源使光线平行。
b. 将分划板调节到物镜的焦平面上,观察分划板的像。
c. 将待测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分划板的像清晰。
d. 利用读数显微镜测量透镜的焦距。
实验二:测量不同种类滤光片的透过率1. 实验原理:利用积分球和光谱仪测量不同种类滤光片的透过率。
2. 实验步骤:a. 将光源放置在积分球中,使光线均匀分布。
b. 将不同种类的滤光片依次放置在积分球的出口处。
c. 利用光谱仪测量透过滤光片的光谱。
d. 计算滤光片的透过率。
实验三:了解薄膜的性质与应用1. 实验原理:利用干涉现象观察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2. 实验步骤:a. 将薄膜样品放置在光具座上,调节光源使光线垂直照射薄膜。
b. 观察干涉条纹,记录条纹间距。
c. 根据干涉条纹间距计算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实验四:了解光纤光谱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1. 实验原理:光纤光谱仪利用光纤传输光信号,通过光谱仪分析光信号的光谱。
2. 实验步骤:a. 将光纤光谱仪连接到光源和探测器。
b. 调节光源,使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
c. 利用光谱仪分析光信号的光谱。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行光管测量透镜焦距:测量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2. 测量不同种类滤光片的透过率:测量结果与滤光片规格书上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3. 了解薄膜的性质与应用:通过实验观察到干涉条纹,计算出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材料的光反射比、透射比测量实验二:采光系数测量实验三:室内照明实测实验小组成员:指导老师:日星期二3月12年2013日期:实验一、材料的光反射比和光透射比测量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室内表面的反射性能和采光口中窗玻璃的透光性能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室内光环境的好坏,因此,在试验现场采光实测时,有必要对室内各表面材料的光反射比,采光口中透光材料的过透射比进行实测。
通过实验,了解材料的光学性质,对光反射比、透射比有一巨象的数值概念,掌握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和试验方法(一)、光反射比的实验原理、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光反射比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指用样板比较和光反射比仪直接得出光反射比;间接法是通过被测表面的照度和亮度得出漫反射面的光反射比。
下面是间接测量法。
1.实验原理(1)用照度计测量:P是投射到某一材料表面反射出来的光通量与被该光源的光通量的比值,根据光反射比的定义:光反射比即:φφP=P/因为测量时将使用同一照度计,其受光面积相等,且,所以对于定向反射的表面,我们可以用上述代入式,整理后得:P=EE P/对于均匀扩散材料也可以近似的用上述式。
可知只要测出材料表面入射光照度E和材料反射光照度Ep,即可计算出其反射比。
(2)用照度计和亮度计测量用照度计和亮度计分别测量被测表面的照度E和亮度L后按下式计算πL/EP=2;被测表面的亮度,cd/m式中:L---E—被测表面的照度,lx 。
2.测量内容要求测量室内桌面、墙面、墙裙、黑板、地面的光反射比。
每种材料面随机取3个点测量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3.测量方法①将照度计电源(POWER)开关拨至“ON”,检查电池,如果仪器显示窗出现“BATT”字样,则需要换电池;②将光接收器盖取下,将其光敏表面放在待测处,再将量程(RANGE)开关拨至适当位置,例如,拨在×1挡,测量的仪器显示值乘以量程因子即为测量结果。
另有一种自动量程照度计,数字显示中的小数点随照度的大小不同而自动移位,只需将所显示的数字乘以量程因子即为测量结果(单位:lx)。
有的照度计为自动量程,直接读取照度计数字即为测量结果。
③在稳定光源下,将光接收器背面紧贴被测表面,测其入射照度E;然后将光接收器感光面对准被测表面的同一位置,逐渐平移光接收器平行离开测点,照度值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约300mm左右),读;ρ,即可计算出光反射比Ep取反射照度值④测量时尽量缩短入射照度和反光照度间的时间间隔,并尽可能的保持周围光环境的一致性。
测量人尽量穿深色衣服。
(二)、光透射比的实验原理、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1.实验原理根据光透射比的定义:光透射比是透过某一透光材料的光通量与透过该光源的光通量的比值,即:φφ/r = r与测量光反射比的道理相同,上述式同样可以变化为:E/E r =r用照度计测量透光材料的透射光照度和同一轴线上入射光照度便可计算出盖材料的光透射比r 。
2.实验内容:测量教室内光玻璃透射比,随机的取3点,共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3.试验方法①将照度计电源(POWER)开关拨至“ON”,检查电池,如果仪器显示窗出现“BATT”字样,则需要换电池。
②将光接收器盖取下,将其光敏表面放在待测处,再将量程(RANGE)开关拨至适当位置。
③选择无直射阳光照射窗口,如北向窗口,将照度计的光接收器的感光面对准窗外。
紧贴透光材料两侧E/E 便可计算出光透射比。
r r =i和Er,则利用公式同一轴线上,分别测出E图2 用照度计测定材料表面反射系数图3 用照度计测定材料的透光系数三、数据记录与整理实验测量地点:华中科技大学西十二教学楼S111教室测量数据如下:光反射比测量记录表1.12读数\测点Ep E P Pˉ Ep E P Pˉ0.33 50.8 153.5 368 1104 0.33 10.34 159.1 0.34 地面 2 369 1133 0.33 0.32 53.90.34 157 53.9 369 311680.313 读数\测点 Ep E P Pˉ0.31 1123 397地面 2 114 420 0.27 0.293120 4140.2921 \测点读数PˉP Ep E P Pˉ Ep E0.42 239 1104 0.43 140 3340.46 157 0.44 黑板 2 107 258 0.41 0.49 3180.46 151 0.493129 2593263 \测点读数 E P Pˉ Ep161 1282 0.570.45 288 0.49 黑板2 1292753127 0.4621 \测点读数PˉEp E Ep P Pˉ E P0.89 150 0.84 167.5 1134.8 160.40.89 175.5 0.84 157.2 139.2 0.88 0.91 160.6 墙面 2 162.4 132.3 3163.20.81183.2 0.883 读数\测点 Pˉ Ep E P10.65 200 307184 墙面2 281 0.65 0.663186 2720.6821 测点读数\ Ep PˉE Ep P PˉE P39512790.4014011113870.370.37228110321360.35 桌面3821350.3428539733 读数\测点 E Ep PˉP0.3617202610.382278734桌面0.370.363739263注:表中是同一测点三次测量后计算的值的平均值。
.2.光透射比测量记录表12 测点读数\P PˉEp E PˉE Ep P0.85 461 0.79 465 1 544 364玻璃0.86 0.86532 2 457 0.86 405 0.89 4530.87 467 3455534 0.914133 读数\测点 PˉEp P E1 238 0.82 289玻璃 22372870.830.833235 284 0.83桌0.360.85实验二、采光系数测量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室内光环境好坏对于人们在生产、工作或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光环境能提高工作效率或产品质量,有助于保障人生安全和视力。
天然采光效果好坏及采光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天然采光实测做出评价,从而发现建筑物采光设计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改善光环境质量。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天然采光的基本原理,采光系数的实测方法和实验数据整理方法,并对该实测房间的光环境做出评价。
二、实验设备和实验原理1.实验设备照度计、皮尺、支架。
现场采光测量至少要配置两台相同型号的照度计,分别用于室内和室外的照度测量,用于室内测量的照度计的量程为0~5000lx用于室外测量的照度计的量程为0~50000lx;测量前两台照度计应同时在天然光下进行校正,并绘制校正曲线。
2.实验原理室内采光测量最主要的工作室同时测量由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室内工作面上的照度值和室外水平面照度值。
室外照度是经常变化的,这必然使室内照度随之而变,不可能是一固定值。
因此对采光系数量的指标,我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用相对值。
这一相对值。
这一相对值称采光系数(C),它是室内某一点的天然光照度(En)和同一时间的室外全云天的天然光照度(Ew)的比值。
C= En/ Ew×100%三、实验方法1.测点的布置:室内采光测点的布置应反映室内各工作面上照度值的变化和光分布情况,因此采光实测时要在待测建筑物内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室内采光质量的典型剖面,然后在典型剖面与工作面的交线布置一组测点。
侧面采光的房间里有两个代表性的横剖面,其中一个通过侧窗的中心线,另一个通过窗间墙的中心线,纵剖面根据房间的大小来确定,对于有顶部采光还要增加两个以上的纵剖面其中一个的应该与纵向天窗水平设投影的纵轴线重合;剖面图上布置测点的间距取2-4米,如果房间不大测点间距取0.5~1米,测点距离或柱的距离为0.-1米,中间的各测点的按等距布置。
2.测量条件我国设计采光标准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CIE标准天空,即全云天作为天空亮度分布规律的标准,因此采光系数测量的天空条件应选全云天(即云量为8-10级的全云天),天空中看不到太阳的位置。
不应在晴天和多云天测量,也不宜在雨雪天测量。
测量时间应选择一天内照度相对稳定的那一段时间内,一般多选择在上午10点至下午14点之间为宜,而早晨和傍晚前后照度变化不大,不宜在这段时间里测量。
室外照度测量应选择室外的一块空地,或平屋面上作为测点,测点附近没有房屋和树木等障碍物的遮挡,远处的建筑物或其他遮挡物与测点的距离应大于遮挡物高度的6倍以上。
测量操作人员离开测点一定距离(视光电接收器引线长短而定),或将光探头水平放在凳子上,测量人蹲下读数。
3.测量方法测量人员应将光接收器水平放置在测点处,在测量前应该与室内测量人员约好,什么时间开始读数,每隔5或10秒读一次数,读数前应该将接收器曝光两分钟以上才能读数,室内测量人员每个测点测量三次,然后换一个测量,测点轮换的次序应与室外测量数据一一对应。
另外读数时人体应尽量低于测点高度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在我小组的实际测量中,测点位置以及剖线关系下图所示:四、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测量数据记录如下表:表1—2.11 2次数\测量点 En(lx) Ew(lx) C(%) Cˉ(%) En(lx) Ew(lx) C(%) Cˉ(%)1 112.8 114.2 98.77 12.5 87.2 14.332 108.7 111.9 97.14 97.7212.5 88.5 14.12 14.0913.823 106.512.1109.587.597.263 4次数测量点\En(lx) Ew(lx) C(%) Cˉ(%) En(lx) Ew Cˉ(lx) C(%)5.28 71.2 7.41 14.04 105.2 1 13.3413.29 4.88 13.83 69.9 104 13.27 2 6.98 7.5513.198.2868.7102.813.563 5.695 6次数\测量点En(lx) Ew(lx) C(%) Cˉ(%) En(lx) Ew(lx) C(%) Cˉ(%)6.44 87.1 7.39 5.69 67.4 18.448.91 8.917.28 6.44 7.3288.4 66.1 2 5.899.3986.27.286.2864.93 6.187次数测量点\) C(%)Cˉ) Ew(Enlx)(lx)C(% Cˉ(%(lxEn() Ewlx)7.56 59.3 58.421 6.19 101.5 81.8 57.9651157.9255.9 6.28 2 75.9 96.5 8.27 7.9604157.546.08 3 96.175.68.0455.39 \次数测量点En(lx) Ew(lx) C (% ) Cˉ(%)6.3 1 63.7 9.89 10.4410.44 62.3 6.51 23 6.72 61.1 10.99五、附加测量项目C采光系数最低值1.min采光系数最低值应取典型剖面和假定工作面交线上各测点中采光系数值中最低的一个,作为该房间的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