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运动系统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
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包括骨骼和关节。
骨骼系统提供了支撑和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是肌肉的附着点,是运动系统的基础。
2.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包括肌肉和肌肉组织。
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控制着身体的运动,肌肉组织是肌肉的组成部分,能够协调运动和提供能量。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脑和脊髓是人体控制和调节运动的中枢,周围神经传递信息并控制肌肉运动。
4. 运动控制和协调:运动控制和协调是指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肌肉运动的过程。
通过感觉信息的反馈和大脑的命令,身体可以做出协调的运动。
5. 运动损伤和康复:运动系统在运动中容易发生损伤,如拉伤、扭伤等。
康复包括运动和物理治疗,以恢复运动系统的功能。
6. 运动老化和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系统会逐渐失去功能。
许多疾病也会影响运动系统,如关节炎、肌无力等。
7. 运动系统研究:运动系统的研究包括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康复和运动医学等领域,以了解和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和健康。
运动系统(名词解释)

运动系统
中等难度
1.关节
2.关节腔
3.胸骨角
4.界线
5.翼点
高难度
6.腹股沟韧带
7.椎间盘
{参考答案}
1.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连接起来,相对骨面之间具有间隙,称关节。
有较大的活动度。
2.由关节软囊的滑膜层与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间隙称关节腔,其内有少量的滑液。
3.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略突向前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
4.由骶胛、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的环形线称界线。
5.颞窝内,由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结合处形成的“H”形缝,称翼点。
6.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嵴与耻骨结节之间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7.连于椎体与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称椎间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运动系统的名词解释

运动系统的名词解释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运动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动系统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组成,它们相互协调工作,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活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运动系统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骨骼系统是构成人体骨架的基础。
它由骨骼、骨骼间连接的关节和支撑骨骼的韧带组成。
骨骼不仅仅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还参与到人体的运动中。
骨骼系统中最重要的是骨骼,它是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骨头组成的。
骨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骨骼网络。
韧带是连接骨骼的弹性组织,可以增加骨骼的稳定性,并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
与骨骼系统紧密相关的是肌肉系统。
肌肉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量,推动骨骼进行运动。
肌肉由纤维束组成,每个纤维束又由许多肌纤维组成。
肌肉的收缩过程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神经系统通过发送神经冲动来触发肌肉的收缩。
肌肉在运动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动作,还保护和稳定关节,提供身体的支持和平衡。
关节是骨骼之间的连接点,使骨骼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上相互运动。
关节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关节允许不同的运动范围和方向。
例如,滑动关节允许骨头在平面上滑动,旋转关节允许骨头绕轴旋转。
关节有关节包围和关节腔,关节包围由韧带和肌肉组成,关节腔中含有充满滑液的关节囊。
关节囊起到润滑和缓冲的作用,减少骨头之间的摩擦和冲击。
运动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运动发生学。
运动发生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它探索了人体运动的力量、速度、加速度和轨迹等因素。
通过运动发生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优化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发生学的研究对运动员、运动教练和康复专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和运动发生学外,还有其他一些与运动系统相关的名词也值得关注。
例如,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不能保持正常工作能力的状态。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学一、骨学总论、躯干骨(一)名词解释1.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2.骨质: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肋沟: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
5.椎间孔:由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四)问答题1.简述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
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配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配布于骨的内部。
骨膜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2.椎体有哪些共同特征?椎骨的共同形态一般具有椎体、椎弓、椎孔和突起。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份,呈短圆柱形。
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是弓形骨板,可分为椎弓根和椎弓板二部分。
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
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1个棘突、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
3.颈椎在形态上有何特点?颈椎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
关节突的关节面几呈水平面。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有椎体钩。
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横突有横突孔。
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4.在活体上,能摸到躯干骨的哪些重要骨性标志?活体上能摸到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第7颈椎棘突、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弓、骶角。
5.胸骨角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体的连结处,微向前突,可在体表扪及。
它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二、颅(一)名词解释1.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2.鼻旁窦:是下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含气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解剖名词解释——运动系统

解剖名词解释——运动系统在此整理各系统解剖学名词,供大家查阅。
如找不到您想找的名词,请翻看课本,或问一下度娘。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地平面垂直的轴。
冠状轴——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身体长轴垂直、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身体长轴垂直、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矢状面——沿矢状轴方向将人体纵行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剖面。
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冠状面——又称额状面,即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切成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
正中矢状面——将人体沿前、后正中线纵行切开,正好把人体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
该面与冠状面、水平面垂直。
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生理功能的结构称系统。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
内脏器官主要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按其构造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实质性器官——实质性器官多属腺组织,无特定的空腔,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实质性器官表面的结缔组织被膜常伸入器官的实质内,将器官的实质分隔成若干个小叶。
实质性器官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的出入处多形成一凹陷,称为器官的门。
运动系统板障——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椎管——脊柱的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椎弓根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肋弓——第8至第10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的弓形边缘称肋弓,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翼点——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交界处呈H形的骨缝,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骨学●总论●骨的形态分类●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前两者统称为中轴骨●长骨●一体(骨体)两端(骨骺)中间空(骨髓腔)●骨干表面有滋养孔●两端膨大称骺●骨干与骺相连的末端叫干骺端●成年后,骺软骨全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在原来骺软骨部位留下一痕迹为骺线●功能:杠杆作用●短骨●呈立方形,如腕骨和跗骨●功能:复杂运动,承受压力●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盆腔的壁●功能:保护作用●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筛骨、颞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含有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蝶骨●肌腱内的颗粒状小骨称籽骨,起着减少摩擦和改变肌牵引方向的作用,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骨的表面形态●骨的突起●骨的凹陷●骨的空腔●骨端的膨大●骨的构造与功能●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分布于骨的表面●颅盖骨表面的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静脉通过●骨松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构成,分布于骨的内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位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代替,称黄骨髓,失去了造血功能,但黄骨髓可以转变为红骨髓●长骨的骺、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骨松质内的骨髓,终生都是红骨髓●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成分●骨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幼儿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约各占一半。
成年人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是3:7.老年人的骨。
无机质占比更大●骨的发生和发育●骨的可塑性●中轴骨●躯干骨●椎骨●椎骨的一般形态●一体(椎体)一弓(椎弓)七突起(1个棘突,一对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每块椎骨都有横突●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有横突孔,第二——第六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称颈动脉结节●胸椎有上下肋凹和横突肋凹,各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骶骨背面有骶管裂孔,有骶后孔,有骶角,光滑●胸骨●自上而下分为柄,体,剑突●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的突起叫胸骨角●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下缘●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第1-7对肋其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第8-12肋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假肋。
系统解剖学一、运动系统

三角骨
(1)腕骨 大多角骨
豌豆骨
(2)掌骨
钩骨 头状骨
小多角骨
(3)指骨
近节指骨
中节指骨 远节指骨
二、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髋骨
髂骨
髂骨体 髂骨翼
髋臼
坐骨体 坐骨
坐骨支
耻骨体 耻骨 耻骨上支 闭孔 耻骨下支
髂嵴
髂结节
髂后上棘 髂后下棘
坐骨大切迹 坐骨棘
坐骨小切迹
髂前上棘
髂前下棘 月状面
髋臼 髋臼窝
骺线 骺软骨
骨髓 骨质
骨膜
三、骨 的 构 造
骨密质
骨质
骨松质
骨膜
红骨髓
骨髓
黄骨髓 血管、淋巴和神经
髂嵴横切面
板障
外板 内板
股骨颈横切面 顶骨剖面
板 障
颅盖骨骨密质分为外板 和内板,两者之间为骨 松质,称为板障,有板
障静脉经过。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有机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等—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碱性磷酸钙等—坚硬 。
鼻中隔
上鼻甲 中鼻甲 下鼻甲
切牙管
骨性鼻腔外侧壁
蝶筛隐窝 上鼻道 中鼻道
下鼻道
鼻旁窦
➢额窦
➢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前群
➢筛窦 中群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额窦开口
蝶窦开口 上颌窦开口
额窦 筛窦
颅冠状断示鼻旁窦
上颌窦及其开口
上颌窦窦口高于窦底, 故窦内积液时直立体位 不易引流。
(四)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 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 心向前。 描述任何人体结构时,均应以此 姿势为标准。
系统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骨学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板障:颅骨表面为密制,分别称外板和内板,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5.肋弓:指第8、9、10肋借其前端的肋软骨与上位肋相连结而形成的弓状结构,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
关节学1.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2.关节盘:是位于两相邻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具有增加关节的适应性和减少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
3.椎间盘:是连结相邻锥体的纤维软骨,其中央为胶状的髓核,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环。
具有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运动幅度的作用。
4.坐骨大孔:由坐骨大切迹、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围成的孔,有肌肉、血管及神经等通过。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喙肩弓:位于肩关节的上方,由喙突、喙肩韧带和肩峰构成,能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髌上囊:指膝关节的滑膜在髌骨上缘的上方形成的滑膜囊,位于股四头肌腱股骨体下段之间,具有防止两者相互摩擦,保护股四头肌腱的作用。
9.胸廓:由胸骨、12对肋和12个胸椎借骨连结形成,是胸腔的支架结构。
10.骨盆:由两侧髋骨、骶骨和尾骨借骨连结形成的结构,为盆腔的基本支架结构。
11.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肌学1.腱鞘:包绕在手足的长肌腱周围的鞘性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模层,它具有保持腱的位置和减少运动时肌腱与骨面磨擦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系统
骨学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板障:颅骨表面为密制,分别称外板和内板,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5.肋弓:指第8、9、10肋借其前端的肋软骨与上位肋相连结而形成的弓状结构,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
关节学
1.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
2.关节盘:是位于两相邻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具有增加关节的适应性和减少外力对
关节的冲击和震荡。
3.椎间盘:是连结相邻锥体的纤维软骨,其中央为胶状的髓核,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
纤维环。
具有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运动幅度的作用。
4.坐骨大孔:由坐骨大切迹、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围成的孔,有肌肉、血管及神经等通
过。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
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喙肩弓:位于肩关节的上方,由喙突、喙肩韧带和肩峰构成,能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髌上囊:指膝关节的滑膜在髌骨上缘的上方形成的滑膜囊,位于股四头肌腱股骨体下段
之间,具有防止两者相互摩擦,保护股四头肌腱的作用。
9.胸廓:由胸骨、12对肋和12个胸椎借骨连结形成,是胸腔的支架结构。
10.骨盆:由两侧髋骨、骶骨和尾骨借骨连结形成的结构,为盆腔的基本支架结构。
11.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
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肌学
1.腱鞘:包绕在手足的长肌腱周围的鞘性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模层,它具有
保持腱的位置和减少运动时肌腱与骨面磨擦的作用。
2.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
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3.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
长约4-5cm,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由此通过。
4.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
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5.联合腱:又称腹股沟镰,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肌束弓形跨过精索和子宫圆韧带后会
合形成的腱性结构,止于耻骨梳,具有加强腹股沟后壁的作用。
6.腹直肌鞘:是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
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
7.弓状线:腹直肌鞘后层下端游离,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下缘。
8.白线:为腹前壁正中线上的条状腱性结构,由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在中线交织而
成;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白线上宽下窄,坚韧而缺少血管,常作为腹部手术的入路。
9.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
锁骨下动脉通过。
10.收肌腱裂孔:大收肌止于股骨收肌结节的腱与股骨下端之间的裂孔,有股血管穿过。
11.腕管:位于腕掌侧,由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
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
中神经通过。
12.收肌管:位于大腿的中部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由大收肌腱板、大收肌和股內侧肌围
成的三棱形管道,内有股血管和隐神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