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电大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电大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学习过程B. 教学方法C. 教育评价D. 学生发展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A. 3个B. 4个C. 5个D. 6个3.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 安全需要B. 社交需要C. 尊重需要D. 自我实现需要5.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风格”指的是:A. 学生的认知能力B. 学生的认知方式C. 学生的认知内容D. 学生的认知策略6.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A. 行为的重要性B. 环境的影响C. 认知过程D. 情感的作用7. 以下哪项是教育心理学中动机理论的分类?A.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B. 正向动机与负向动机C. 长期动机与短期动机D. 个人动机与集体动机8.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A.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B. 个体对他人能力的评价C.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 个体对任务的完成能力9. 教育心理学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学习的因素?A. 学习者的智力B. 学习者的情感C. 学习者的态度D. 学习者的年龄10. 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指的是:A. 学习内容的转移B. 学习技能的转移C. 学习态度的转移D. 学习环境的转移答案:1-5 ADBDC 6-10 CAAD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 描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3. 解释什么是“元认知”以及它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2. 分析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作答,我们希望考生能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要有敏锐的教育直觉。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篇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篇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掌握:1、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掌握: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提供的假说;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体系;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技术;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演进;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掌握:1、遗传的特征和胎期环境的影响;2、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含义;3、儿童社会化的特点;4、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5、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6、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7、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一般掌握:1、遗传传递;2、遗传的影响力;3、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家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5、儿童对成人的影响;第三章学习的准备重点掌握:1、学习准备的性质;2、学习准备中心理上的差异;学习与身体发展水平、动作技能水平、智力发展水平、情趣水平、人际交往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的关系;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重点掌握:1、学习的性质和含义;2、学习的类型;3、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第五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重点掌握:1、知觉的性质;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3、记忆的性质及系统;4、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5、思维的含义及其性质;6、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1、知觉加工理论;2、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3、语言与言语;4、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5、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21、《绪论》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
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已排好版

第一章至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3、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
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5、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
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6、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7、催眠:催眠就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将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1、韦伯定理: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教育心理学-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1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前本

教育心理学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1.创立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B)A.冯特B.桑代克C.皮亚杰D.加涅2.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AC )A.表面特质B.外在特质C.根源特质D.内在特质3.陈述性知识通常以(AC)方式来表征A.命题B.产生式C.命题网络D.概念4.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有(BC)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B.游泳C.解决问题的过程D.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5.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学习外来动机的因素有(ABD)A.父母的奖赏B.教师的表扬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D.竞争情境6.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儿童仅把成年人的要求当作道德判断的标准,他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A)A. 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自律水平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D)。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应用科学D.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8.优生学的创始人一英国的高尔顿是(B)的鼻祖。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强化控制论D.社会历史论9.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有(BE).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B.会骑自行车C.会讲某种语言D.有效记忆的方法E.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BCD).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W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于(A)A.相同要素说B.概括说C.三维迁移理论D.关系转换说12.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D)的培养。
A. 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13.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BCD)A.心理咨询B.教师心理C.教学心理D.学习心理14.布卢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BCD)几个领域A. 智慧技能B.认知C.动作技能D.情感15.布鲁纳认为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ACD)几个过程A. 获得B.认知C.转化D.评价16.费茨等人的研究表明,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ABCD)A.认知阶段B.分解阶段C.联系定位阶段D.自动化阶段17.概括化迁移说的经典实验是(D)。
2022年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旳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旳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旳一种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旳学习活动及与之有关旳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旳科学。
它波及学校教育过程中旳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档强度旳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旳一种措施。
4、有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发明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旳某些变量之间旳关系进行观测,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有关旳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旳有关关系可分为三种状况:(1)正有关。
当一种变量增大时,另一种变量也增大。
(2)负有关。
当一种变量增大时,另一种变量反而减少。
(3)零有关。
当一种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种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波及探导两个或多种变量之间旳关系,而只是对某些有趣旳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此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测与访谈相结合旳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旳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旳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旳身心变化,即发展涉及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旳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旳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旳发展,指人类个体旳生理构造与机能及其本能旳变化。
个体旳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旳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旳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旳是狭义旳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旳积极旳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涉及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旳观点,即觉得从婴儿到成人旳心理发展是一种逐渐积累旳持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旳观点,即觉得个体旳心理发展不是一种持续量变旳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旳不同旳发展阶段旳非持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旳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后来所接受旳来自环境旳多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觉得,心理发展旳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旳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旳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旳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旳,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旳速度,而不能从主线上变化心理发展旳内部节律。
教育心理学(专科)教育心理学_0004-四川电大-课程号:5108135-参考资料答案

教育心理学(开放专科)教育心理学_0004
四川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108135 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
1. 元认知知识不包括以下哪种?()
A. 关于人的知识
B. 关于任务的知识
C. 关于策略的知识
D. 关于元认知体验的知识
参考答案:D
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个来解释。
()
A. 心理定势
B. 迁移
C. 酝酿效应
D. 功能固着
参考答案:C
3.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
()
A. 认知
B. 情感
C. 社会性
D. 兴趣
参考答案:D
4. 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
A. 概括说
B. 三维迁移理论
C. 关系转换说
D. 相同要素说
参考答案:D
5. 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A. 游泳
B. 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C.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D. 有效记忆的方法
参考答案:A
6. 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
A. 19世纪初
B. 19世纪中叶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中叶
参考答案:C
7. 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
A.
施测简便
B. 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电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本文由天亮了456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教育心理学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 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叶克斯叶克斯 多德森定律: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4、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 相关研究 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 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 描述性研究 述性研究。
麦兹在 1978 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 、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 生理发展 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教育心理学(本科)教育心理学_0002-四川电大-课程号:5107104-答案

教育心理学(开放本科)教育心理学_0002
四川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107104 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
1. 以下关于动作技能的培养,错误的是:()
A. 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B. 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C. 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
D. 示范与讲解。
参考答案:B
2. 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五个阶段,以下哪个不属于这五个阶段。
()
A. 活动的定向
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
C. 自动化
D.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参考答案:C
3.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个来解释。
()
A. 心理定势
B. 迁移
C. 酝酿效应
D. 功能固着
参考答案:C
4.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属于学习的()。
A. 理解
B. 迁移
C. 应用
D. 定势
参考答案:B
5.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
()
A. 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 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 多德森定律: 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 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 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 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 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 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 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 1) 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 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 2) 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 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 3) 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 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 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 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 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 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 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 指人类个体的生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 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 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 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 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 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 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 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 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 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 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 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 这种现象, 劳伦兹称为”印刻” 。
13、她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她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她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经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 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 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于19 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铃声( CS) 重复与食物( US) 相匹配, 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 若使食物( US) 不再伴随铃声( CS) 出现, 那么狗对铃声( CS) 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 CR) 就会越来越弱, 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 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 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 这种CR 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它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经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能够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 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 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 称为二级条件作用填空或选择1、中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 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 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 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 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 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 认为只有如此, 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 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
她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来, 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是在( 19 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 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 年,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 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1896 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 于19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 正式的教育心理学,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
它们主张”完形说”。
9、19 , 中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 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2-3 岁) ; 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4-5岁) ; 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 5-5.5 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经过(观察儿童玩” 弹弹子” 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 ( 11 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 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 (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 ( 1)智慧技能; ( 2)认知策略; ( 3)言语信息; ( 4)动作技能; ( 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 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 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 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将学习分为两大类: (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中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 (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 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 都在不断地接受她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 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 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 这也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 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答: ( 1) 确定教学目标; ( 2) 了解学生特点; ( 3) 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 ( 5) 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答: ( 1) 学习理论; ( 2) 学生的学习; ( 3) 学习策略; ( 4) 学习迁移; ( 5) 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答: ( 1) 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 2) 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 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 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 使她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
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 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 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 第三组为控制组, 作画后不予奖励。
结果发现, 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
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 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
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
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 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
总之, 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 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 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