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柳青》观后感
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

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真正的艺术创作要从生活出发,面向生活、深入生活。
如何深入生活?如何扎根人民?是当前文艺创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
话剧《柳青》的上演,颂扬了作家柳青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崇德高尚的精神品格,并以他潜心创作的人生经历,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完美诠释。
由西安话剧有限责任公司制作演出的话剧《柳青》,以作家柳青为人物原型,讲述他为潜心进行文学创作毅然决然辞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一职,携妻子和女儿举家搬迁至皇甫村,深入扎根到黄土地的故事,最终写出了反映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农民精神风貌的经典性的史诗巨作——《创业史》。
这片土地,为柳青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当地农民百姓王三老汉、王家斌、刘远福、郭安成、彩霞、雪娥等成为小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梁生宝、徐改霞等角色的原型人物。
这片土地,也为话剧《柳青》的创排提供了足够的生活滋养,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对人物的真实刻画,使这部作品散发出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以写实风格还原历史人物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话剧《柳青》整体舞台效果呈现出写实风格、质朴气质。
从舞台设计而言,舞美设计提炼出重要的几个场景景物,对故事空间环境进行着力渲染,通过真实化呈现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同时使得人物生动真实,让观众能够对柳青及其行动进行直观视觉化的理解。
一座打扫干净的庙屋是该剧主要场景,也是柳青一家人在皇甫村的生活驻地,反映出柳青当年深入农村生活的现实面貌。
舞台左右两侧的旋转台上搭建的小土坡和山崖下方搭建的土窑洞设计,勾勒出西北典型的地域风貌。
导演和舞美设计经过选择、取舍、创造出新的场景和空间,还原了20世纪五十年代陕北地域的社会环境。
这种精心塑造的“构成空间” 所产生的意义远比真实场景的意义丰富和深远,为柳青人物形象的确立和行动线索的铺垫提供了,故事主题得以完美彰显。
话剧《柳青》的情节推动以线性叙事为主导,在层次结构上则采用巧妙地运用叠套的技巧,将柳青深入生活的创作事实与小说《创业史》中的人物塑造放置在同一时空,相互交织展开叙事。
柳青话剧观后感1000字 柳青电影影评范文

柳青话剧观后感1000字柳青电影影评范文话剧柳青是剧作家唐栋,先话剧院继麻醉师之后,又合力为陕西剧院舞台打造的一部精彩良心大作。
他们精心刻画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任务。
今天将为您带来几篇关于柳青电影观后感的范文,快来和一起学习学习吧!柳青电影观后感一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新局面的感人故事。
影片生动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和坚定信仰,再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
电影《柳青》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泪目而陷入沉思。
看片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回避了平铺直叙地反映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聚焦于柳青扎根农村十四年至晚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从而艺术地呈现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觉地探索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品格。
镜头直面作家柳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年份为标识,把人物置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从事物的外形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柳青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和官职,住进乡下土屋,切实融入庄稼人的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在引导农民走理想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愉悦并不无吭吭哧哧地写下每一个汉字。
当遇到时势的挫折时,他也质疑并深思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中的症结,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思潮和创作时风,坚守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良心。
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一是主人公与来自上层的联络与冲突,考验着他隐忍的秉性,坚持在实践中获得真理。
二是他与农民兄弟王家斌等人的交集和情感脉络,突显了作家与底层人民的血肉相连,命运相依。
三是他与妻子马葳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纠葛,在磨合中闪烁着温馨而苦涩的亮光。
柳青读后感500字

柳青读后感500字《柳青》是一部描绘了丰富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小说,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
读完《柳青》这部作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时代,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物。
柳青这个角色,她勇敢、坚定,始终追求自己的信仰,令人敬佩。
小说中,柳青身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柳青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
她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正是那个时代许多有志之士的缩影。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柳青坚定的信仰。
面对困境,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信仰让她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成为了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定立场的人。
这种精神力量令人敬佩,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此外,柳青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些关系中,她展现出了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
她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始终为他人着想。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柳青这个角色充满了敬意。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沿。
同时,她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正是这些品质让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楷模。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对我国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像柳青这样的英雄人物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总之,《柳青》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更从柳青这个角色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精神品质。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柳青》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传世佳话故事的电影。
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精美的画面,展现了柳青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
首先,电影通过柳青的性格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形象。
柳青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总是能保持冷静和乐观的态度。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柳青在整个故事中展现出了坚忍不拔的品质,他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坚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鼓舞和启发。
其次,电影还通过柳青的故事传递了艺术的价值观。
柳青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他不仅热爱绘画,还理解了艺术的真谛。
柳青在电影中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梦想给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追求艺术是一种对自我发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柳青》这部电影通过柳青的故事,告诉观众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柳青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无论是在面对家庭困境还是在追求艺术梦想的过程中,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通过电影,《柳青》鼓励观众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击败。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关于在话剧《柳青》中塑造“马崴”的艺术感悟贺建娟

关于在话剧《柳青》中塑造“马崴”的艺术感悟贺建娟发布时间:2021-08-11T06:13:22.118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3期作者:贺建娟[导读] 现代艺术着重于反映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而这些特征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西安话剧院西安市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对艺术修养的提高,大众的审美观与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戏剧人物个性化特征被强烈的表现出来,人物性格的塑造越来越成为戏剧的中心。
现代艺术着重于反映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而这些特征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关键词:话剧;柳青;感悟话剧通过角色的言行,集中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审美特征,使它既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纯粹客观复现,也不是脱离剧中角色活动系统的主观抒情言志,而是把展示矛盾冲突的过程与剧中角色的个性发展有机的内在结合在一起,使它本身就有坚实凝重的理性认识厚度和激动人心的情绪——情感的感染力度。
演员是戏剧舞台演出的焦点,剧作家、导演以及其他戏剧工作者的艺术创作,都要通过演员的自主表演集中地体现出来。
优秀演员的表演,不仅要体现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体现导演的创排意旨,而且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充分发挥与施展其艺术的才华,才能完成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马崴,是我在话剧《柳青》中所塑造的角色——柳青的妻子。
《柳青》是一部男人戏份量很重的戏,女人的戏份虽然稍弱,却是不可疏失的一环,尤其马崴,作为柳青的妻子,更是戏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是柳青行为线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话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特定的性格,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其中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
一个成功的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戏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方式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与情感,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
到生活中去——评话剧《柳青》

到生活中去——评话剧《柳青》近期由西安话剧院推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饱受关注。
这部话剧不仅在于纪念这位人民作家逝世四十周年,更重要的是通过话剧再次向我们阐释了柳青的文学创作精神与文学态度,生动而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柳青在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两端的“剥离”与“寻找”。
作为从延安解放区走上当代文坛的具有广泛力的重量级作家之一,恰如他所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吃苦耐劳,太“聪明”的就不要干了。
只有到生活中去,与人民一道前进,才能对历史发展及身处其中的人民群众的把握有一种高度的真实感,使文学建立在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成为同一时期历史应有的回响和轮廓。
话剧以柳青扎根皇甫,收集素材,写作《创业史》为叙事主线,以1953年、1958年、1967年及1978年为四个叙事单元,再现了这位人民作家扎根泥土,深入人民群众,记录时代建设者的真实历程。
正所谓“不受磨,不成佛”。
在皇甫村柳青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亲身参与到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他观察着、记录着、塑造着在这场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实践中人与事,在沉浮起落的时代潮流中柳青以“人民的立场、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怀”大写着属于人民的时代故事。
整个话剧舞台上始终存在这两个空间,一个是柳青的个人生活空间,一个是王三老汉及王家斌等乡亲们的生活空间。
柳青伏案写作与乡亲们站在塬上群像构成一种相互暗示或象征,如何走入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逼真刻画他们地展示这个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忍辱负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慷慨激昂的奋斗姿态。
从埋头伏案写作到与皇甫村民打成一片,自己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老汉。
这段舞台上的距离便是柳青后半生写作《创业史》的现实距离。
正如柳青认为,生活培养作家、锻炼作家和改造作家。
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匠人。
1953年全国土地工作基本完成,柳青辞去了长安县委副书记一职,把家搬到了距离皇甫村不远的常宁宫。
话剧《柳青》观后感

话剧《柳青》观后感话剧《柳青》是剧作家唐栋、西安话剧院继《麻醉师》之后,又合力为陕西戏剧舞台打造的一部精彩厚重的良心大作,他们践行柳青的创作精神,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塑造了满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间不会让他蒙尘,岁月不会使他陈旧,他时时刻刻映照着当下的文人,该怎样面对文学和生活;他也纤毫毕现的照射着如今的官员和党员,该如何对待人民和弱者。
柳青将自己活成了农民,深深扎根农村十四年创作出《创业史》,虽然对《创业史》的评价有分歧,对柳青有过争议,但柳青的创作是真诚的,柳青的奉献是真实的,柳青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代的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曾经把柳青当做榜样来膜拜。
舞台上的柳青是个可爱的老头,快人快语和蔼可亲,他为了创作放下自己的身段,自觉解除身上的官架子,一路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长安县,再从长安县到了皇甫村,他沉入生活的最底层,拜农民为师,向生活学习,住破庙,睡马房,想农民所想,救危难,捐钱款,急农民所急。
在历史的大洪流面前,他难逃悲剧命运,他是一个小人物,可是在乡亲们的心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活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皇甫村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本剧前半部分,是柳青来到皇甫村后慢慢融入农村、农民中的故事,虽然没有多少和柳青有直接纠结的矛盾冲突,但是却处处都能看到编剧唐栋编织故事、驾驭人物的功力,特别是对农村生活中集市买卖“捏码子”、有凳子不坐非要“圪蹴下”、“妻管严”等等动作细节和个性人物的安排和处理,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极具情趣。
演员表演也有很强的动作性,比如村头“打架”的场面,柳青和农村妇女练习“捏码子”,被人家追的满台跑等等。
我个人认为这些场景也是本剧最吸引人和最为成功的部分。
柳青开始是一个来到农村的高级干部形象,他穿着背带裤,拿着猎枪打兔子,他甚至还配有汽车、电话。
他为了写小说找农民谈话,他在农民眼里是一个大领导,是一个旁观者,农民在他面前缩手缩脚不敢说真话。
话剧《柳青》观感优选篇

话剧《柳青》观感优选篇话剧《柳青》观感 1近期由西安话剧院推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饱受关注。
这部话剧不仅在于纪念这位人民作家逝世四十周年,更重要的是通过话剧再次向我们阐释了柳青的文学创作精神与文学态度,生动而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柳青在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两端的“剥离”与“寻找”。
作为从延安解放区走上当代文坛的具有广泛力的重量级作家之一,恰如他所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吃苦耐劳,太“聪明”的就不要干了。
只有到生活中去,与人民一道前进,才能对历史发展及身处其中的人民群众的把握有一种高度的真实感,使文学建立在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成为同一时期历史应有的回响和轮廓。
话剧以柳青扎根皇甫,收集素材,写作《创业史》为叙事主线,以1953年、1958年、1967年及1978年为四个叙事单元,再现了这位人民作家扎根泥土,深入人民群众,记录时代创业者的真实历程。
正所谓“不受磨,不成佛”。
在皇甫村柳青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亲身参与到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他观察着、记录着、塑造着在这场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实践中的人与事,在沉浮起落的时代潮流中柳青以“人民的立场、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怀”大写着属于人民的时代故事。
整个话剧舞台上始终存在这两个空间,一个是柳青的个人生活空间,一个是王三老汉及王家斌等乡亲们的生活空间。
柳青伏案写作与乡亲们站在塬上群像构成一种相互暗示或象征,如何走入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逼真刻画他们展示这个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忍辱负重对未来充满信心慷慨激昂的奋斗姿态。
从埋头伏案写作到与皇甫村民打成一片,自己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老汉。
这段舞台上的距离便是柳青后半生写作《创业史》的现实距离。
正如柳青认为,生活培养作家、锻炼作家和改造作家。
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匠人。
1953年全国土地工作基本完成,柳青辞去了长安县委副__一职,把家搬到了距离皇甫村不远的常宁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柳青》观后感
话剧《柳青》是剧作家唐栋、西安话剧院继《麻醉师》之后,又合力为陕西戏剧舞台打造的一部精彩厚重的良心大作,他们践行柳青的创作精神,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塑造了满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间不会让他蒙尘,岁月不会使他陈旧,他时时刻刻映照着当下的文人,该怎样面对文学和生活;他也纤毫毕现的照射着如今的官员和党员,该如何对待人民和弱者。
柳青将自己活成了农民,深深扎根农村十四年创作出《创业史》,虽然对《创业史》的评价有分歧,对柳青有过争议,但柳青的创作是真诚的,柳青的奉献是真实的,柳青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代的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曾经把柳青当做榜样来膜拜。
舞台上的柳青是个可爱的老头,快人快语和蔼可亲,他为了创作放下自己的身段,自觉解除身上的官架子,一路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长安县,再从长安县到了皇甫村,他沉入生活的最底层,拜农民为师,向生活学习,住破庙,睡马房,想农民所想,救危难,捐钱款,急农民所急。
在历史的大洪流面前,他难逃悲剧命运,他是一个小人物,可是在乡亲们的心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活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皇甫村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本剧前半部分,是柳青来到皇甫村后慢慢融入农村、农民中的故事,虽然没有多少和柳青有直接纠结的矛盾冲突,但是却处处都能看到编剧唐栋编织故事、驾驭人物的功力,特别是对农村生活中集市买
卖“捏码子”、有凳子不坐非要“圪蹴下”、“妻管严”等等动作细节和个性人物的安排和处理,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极具情趣。
演员表演也有很强的动作性,比如村头“打架”的场面,柳青和农村妇女练习“捏码子”,被人家追的满台跑等等。
我个人认为这些场景也是本剧最吸引人和最为成功的部分。
柳青开始是一个来到农村的高级干部形象,他穿着背带裤,拿着猎枪打兔子,他甚至还配有汽车、电话。
他为了写小说找农民谈话,他在农民眼里是一个大领导,是一个旁观者,农民在他面前缩手缩脚不敢说真话。
于是他辞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归还汽车和猎枪,换上农民的服装,走进农民中去。
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分稻种出谋划策,他积极加入王家斌的互助组,和农民一起去秦岭割竹子,一起住马房,还写出管理牲口经验总结的《饲养管理三字经》。
为了支持农村的建设,他甚至不顾自己家庭的困难,不顾爱人马葳的反对,将《创业史》第一部出版的稿费一万多元巨款全部捐献给公社。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柳青没有一点点的瞻前顾后和犹豫,他是自觉而急迫的要投身到解放初期农村火热的生活中去。
他观察、记录着皇甫村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切身感受着农业合作化带给皇甫村农民心理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创业史》中的人物才那样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柳青在皇甫村生活中围绕在他周围活生生的人,是柳青的慧眼发现了他们。
后半部分戏矛盾冲突逐渐加强,柳青也深深陷入那个年代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之中,他有怀疑,他有清醒,他有傲骨,他有反抗,文革中他难逃厄运被打倒关进牛棚,爱人马葳因为拒绝检举揭发他,拒绝和他划清界限而跳井身亡,在震耳欲聋的雷电声中,柳青发出悲愤的哭喊。
我十分佩服唐栋老师不回避、不逃避敏感问题的创作态度,他对这些场景的尺度把握也非常精准到位。
只有正视过去的错误,才有可能在前进的路上不重蹈覆辙。
这也是对柳青坚守信仰的牺牲精神、置身人民的赤子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的大力践行和弘扬。
本剧的戏剧语言也是一大亮点,既接地气又极富个性。
许多台词单独拿出来简直就是名言警句,比如:“你采摘的葡萄越多,酿出的酒便越多;葡萄品质越好,酒的品质也就越好,葡萄与葡萄酒的关系,也就是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你知道啥是幸福吗?幸福就是一辈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把灵魂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等等,通过《柳青》,让我们对作为著名作家的唐栋老师和作为著名剧作家的唐栋老师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唐栋老师是陕西岐山人,所以本剧人物嘴里有很多熟悉亲切甚至粗砺的陕西方言,这让现场的西安观众感觉十分过瘾解馋,因为没有一点理解障碍。
这样的好剧肯定不只演给陕西人看,一定会带给全国的观众去欣赏,这时候地道的陕西方言就成了双刃剑,会让外地的观众不明觉厉,建议去外地演出要在字幕上多下些功夫。
看完全剧我个人感觉有几点不太满足的地方:一是柳青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现在舞台上呈现的已经是个老头了,应该考虑实际年龄并有所变化。
二是全剧缺少了柳青前史的交代,观众不一定都是学文学专业的很了解柳青的过去,只有交代了柳青的前史才能对比出柳青为创作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是对柳青的爱人马葳的刻画应该再深入一点。
马葳是沈阳长大的大学生,她为了支持丈夫的创作一路相随来到农村生活,在文革中为了深爱的丈夫柳青最后自杀,她是最大的奉献者和牺牲者,也是这个戏最重要的悲剧点。
她和柳青为了捐款的事情可以冲突再激烈一点,她作为曾经的大家闺秀和知识分子,她的爆发不是因为这一时一事,也不能停顿于这一时一事。
四是本剧如前面所说柳青在农村生活的故事非常丰富多彩,也是最大的亮点,但我所最关注和期待的柳青的内心戏太少了,柳青做出的那些现在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决定内心的想法和根源是什么?这值得深入挖掘,值得大书特书。
五是全剧整体太实,缺少一点空灵或者象征性的东西,这一点还是要向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桑树坪记事》和《狗儿爷涅槃》学习。
因为真心喜爱所以期待《柳青》越来越好,期待《柳青》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