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克己复礼》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教材第三课《克己复礼》。
内容主要包括: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导,解析“克己”与“复礼”的含义,并通过古代故事阐述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认识到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仪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例如,在公共场合,一个小朋友为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翻看别人的物品,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一个体现。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导,分析“克己”与“复礼”的含义。
结合古代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克己复礼”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克己复礼”。
六、板书设计1. 《克己复礼》2. 内容:“克己”含义:克制自己的欲望、行为等。
“复礼”含义:遵循社会礼仪,尊重他人。
例题: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克己复礼”的作文。
2. 答案示例: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阐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克己复礼”,以及这一做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好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克己复礼”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将所学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克己复礼》教案正式版

《克己复礼》教案正式版第一章:克己复礼的起源与意义1.1 介绍克己复礼的概念1.2 阐述克己复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3 分析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克己复礼与儒家思想2.1 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2.2 分析克己复礼与儒家思想的关系2.3 探讨儒家思想对克己复礼的阐述和提倡第三章:克己复礼与个人修养3.1 阐述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3.2 分析克己复礼在个人成长和进步中的重要性3.3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克己复礼第四章:克己复礼与社会道德4.1 阐述克己复礼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4.2 分析克己复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中的重要性4.3 探讨如何在社会中推广和实践克己复礼第五章:克己复礼与现代社会5.1 分析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5.2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克己复礼的精神5.3 举例说明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第六章:克己复礼与自我管理6.1 介绍克己复礼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6.2 分析克己复礼对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的重要性6.3 探讨如何通过克己复礼提升个人自我管理能力第七章:克己复礼与团队合作7.1 阐述克己复礼在团队合作中的价值7.2 分析克己复礼对于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作用7.3 探讨如何在团队中实践克己复礼,促进和谐发展第八章:克己复礼与领导力8.1 介绍克己复礼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8.2 分析克己复礼对于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决策能力的影响8.3 探讨如何将克己复礼融入到领导者的行为和决策中第九章:克己复礼在教育中的应用9.1 阐述克己复礼在教育中的重要性9.2 分析克己复礼对于培养学生品德和自我约束力的作用9.3 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克己复礼的教育理念第十章:克己复礼的实践与反思10.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克己复礼方面的实践和成长10.3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克己复礼,提升个人品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克己复礼的概念与意义解析: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教学的重点。
2024年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2024年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教材,涉及第三章“修辞与文风”的第二节“克己复礼与文章修养”。
详细内容包括:克己复礼的含义、文章修养的体现、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2. 培养学生运用克己复礼的原则进行文章写作;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重点: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经典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克己复礼的含义。
2. 新课内容讲解:a. 介绍克己复礼的概念;b. 阐述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作用;c. 分析实例,讲解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运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克己复礼的认识。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范文,让学生体会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体现。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克己复礼的原则,修改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克己复礼与文章修养》2. 主要内容:a. 克己复礼的含义;b. 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作用;c. 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克己复礼的原则,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写出心得体会。
2. 答案: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及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有关克己复礼的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落实。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本教案中,将克己复礼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作为难点和重点,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克己复礼》的中心思想,感受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2.分析课文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深刻理解儒家文化。
三、教学准备1.课文《克己复礼》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堂讨论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儒家文化的课文,《克己复礼》。
这篇课文选自《论语》,是孔子的一篇重要论述。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2.课文朗读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克己复礼》。
注意把握语气、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味。
3.课文解析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第二部分阐述“克己复礼”的意义,第三部分论述“克己复礼”的实践方法。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理解关键词汇,如“克己”、“复礼”、“修身”等。
4.课堂讨论下面,我们来进行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对“克己复礼”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克己复礼》这篇课文,大家对“克己复礼”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论证方法分析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克己复礼》中,孔子是如何论证“克己复礼”的观点的?同学们说得很好,孔子通过引用经典、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阐述了“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3.课堂讨论下面,我们来进行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的理念。
4.拓展延伸除了《克己复礼》,儒家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选择一篇感兴趣的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课时1.课堂小结经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克己复礼》这篇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
《克己复礼》教案(精选

《克己复礼》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克己复礼》选自《论语·颜渊》,主要内容是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本节课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掌握孔子关于礼的观点;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掌握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难点:分析孔子论述中的关键词语,如“克己”、“复礼”、“仁”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礼仪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礼仪?礼仪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
3. 课堂讲解: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分析孔子关于礼的观点,讲解“克己”与“复礼”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与“克己复礼”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符合孔子观点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判断其是否符合“克己复礼”的要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克己复礼”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8. 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恢复礼仪关系:克己是复礼的前提,复礼是克己的目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2. 答案:(示例)在我日常生活中,我意识到“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我在家庭中尽力做到尊重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做到孝悌之道。
在学校,我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
在社会,我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关爱他人。
通过这些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了“克己复礼”带来的喜悦和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克己复礼”含义解读《克己复礼》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克己复礼》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掌握课文内容,分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分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观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将克己复礼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克己复礼”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自学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提问:课文中,孔子是如何论述克己复礼的?3.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分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克己复礼有哪些实际意义?(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克己复礼》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克己复礼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注重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对话1:“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体现‘克己复礼’的精神呢?”对话2:“嗯,小明说得好,比如在公共场合排队等候,不争不抢,这就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表现。
2024年《克己复礼》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律自省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自律;复礼,即恢复礼节,尊重他人。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2.“克己复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复礼被视为君子之道,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古代儒家经典《礼记》、《论语》等都有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3.“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克己复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同时,克己复礼也是培养个人品德、塑造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克己复礼”的含义。
2.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古代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材《克己复礼》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克己复礼》的阅读理解,重点词汇、句式解析,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克己复礼》一文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解析;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克己复礼》主题思想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
8.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克己复礼》2. 重点词汇、句式3. 课文结构及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克己复礼”的认识。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关注社会热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关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己复礼》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一)重点字词句:
①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②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
后者:动词,像个觚。
④君君:动词,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则去做。
臣臣:按臣子的守则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守则去做。
子子:按子女的守则去做。
⑤诸:之乎,兼词,代词+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⑥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⑦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二)克己复礼的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章:克己
3.14、7.5章:崇古
3.1、6.25、12.11章:秩序
6.2章:道
3.3章:正名
.2、2.8章:孝梯
7.21章:报恩
7.11、3.3章:
仁
三、探究: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2、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ks5u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
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甚矣吾衰也。
――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
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
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
角度论述“礼”的必要。
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范)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
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
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6、“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
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
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
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四、写作
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
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