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来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物质面上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认识。

针对当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本文结合实际,采用《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的标准化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了实验设计。

第一部分验背景本次实验创新的探究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实质的物质,但其实它又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个容器中的空气层。

探究这个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及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实验台、密封容器、空气泵,以及温度湿度测试仪。

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先用温度湿度测试仪测量一个密封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3.使用空气泵,将空气压入容器内,观察空气在容器内的分布,并记录容器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

4.通过计量,比较空气压入和不压入容器前后的温度湿度和体积变化情况,总结空气是如何占据空间的。

第三部分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在空气的压入之后,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了。

从实验结果来看,当空气被压入容器中,空气的压力会使容器的体积变大,这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第四部分论本次实验归纳总结如下:1.在空气压入容器时,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

2.空气的压力会导致容器的体积变大,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3.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总结本文通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标准化设计,针对探究课题“空气占据空间”,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过程以及结论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过程以及结论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过程以及结论1. 实验准备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既简单又有趣的小实验,主题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别小看这个话题,空气可不是无足轻重的存在,它在我们生活中可是扮演着大角色呢!那么,咱们准备什么呢?其实也就是几个简单的材料:一个透明的塑料瓶,一个小碗水,和一张纸。

你可能会想,“纸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等会儿你就明白了。

1.1 材料准备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个东西准备齐全。

透明的塑料瓶最好选个干净的,别拿个满是饮料残渣的瓶子来,哈哈,这可不太卫生。

然后,找个小碗,倒满水,水的高度差不多五六厘米就行。

至于那张纸,随便找张旧报纸也可以,没必要太讲究。

就这样,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开始实验啦!1.2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把纸撕成一小块,接着把它放进水里,观察一下,纸是不是会漂浮在水面上。

没错,这就是空气的魔力——让纸块浮起来!接下来,咱们把透明的塑料瓶倒扣在水碗里,务必保证瓶口朝下哦!然后慢慢放下去,看看会发生什么。

瓶子里的空气会不会逃出来?当然不会,空气“坚守阵地”,坚持待在瓶子里。

瓶子里的空气把水推开了,水面保持了平稳,真的是让人惊叹。

2. 实验观察现在咱们来聊聊观察结果。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实验太简单了,根本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空气虽然看不见,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咱们呼吸的空气,没了它可就不行了。

所以说,空气也有它的分量,绝对不是个“空架子”。

2.1 空气的力量你看,瓶子里的空气把水牢牢地挡住,水就是再怎么努力也上不来。

就像是一个无形的“保镖”,默默地在那儿守护着瓶子。

空气就像我们的朋友,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给予了我们支持和保护。

想想看,生活中也是这样,朋友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2.2 结论总结经过这次实验,咱们得出的结论就是: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它不仅是我们呼吸的气体,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隐形大侠”。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空气是我们生活中最无形的组成部分,但它在大部分环境中却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

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气体的特性、它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它来证明它确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本实验也旨在教育小学生,发现空气这一无形的存在,强调它的实质和环境作用。

实验目的与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以证明空气在环境中确实存在,起着重要作用。

然后,教育小学生以通过了解空气对环境的影响,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学素养。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1:在每个班级中,由老师指导学生们使用测量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和可伸缩的网格),观察空气的变化,比较空气密度在不同空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温度和气压变化的条件下。

实验步骤2:学生们可以使用压力瓶,观察不同空气压力下,空气在不同空间内占据的空间,可以实验不同空气压力下空气的变化,以懂得空气压力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空气状态的。

实验步骤3: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是如何影响环境的,例如如何影响大气压力,如何影响气候等等。

实验期间的管理
1、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老师需要细心观察每一步的变化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为了维护安全,需要老师仔细检查实验仪器,以免发生意外;
3、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实验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指导,以实现最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总结
经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更加深入了解空气对环境的影响,并培养起环保意识,从而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为自身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空气被认为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物质,因为它不能被看到,即使可以触摸到它也是不可见的,但它仍然在整个宇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据空间。

在实验前,学生应该充分理解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在整个宇宙中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们也应该了解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组成成分如何影响空气的密度,以及空气密度如何影响空气的占据空间的大小。

学生也应该实际用儿童友好的实验方案来检验空气,了解它可以抵抗重力和被其他物体占据空间的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更好地熟悉空气,实验还需准备以下物品:一支水管,一支抽气管,一瓶空气,一块实验板,一副称重秤,几枚探针。

实验过程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的能力。

首先,学生要准备一块实验板,把一条水管放在实验板上,并注入一瓶空气。

接着,把抽气管放到水管的一端,并用探针封住另一端,以防止空气流出。

通过一支抽气管向水管内灌入空气,空气会随着水管向外移动,占据实验板上的空间。

当空气反复这样进行时,学生们亲眼观察空气占据实验板上的空间的大小,并用称重秤测量此时空气的重量。

实验结果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们发现空气被抽入水管后会随着水管向外扩散,逐渐占据实验板上的空间,从而达到了设计实验的目的,也印证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能力。

使用称重秤测量空气的重量,发现空气的重量是实验板上物体重量的3倍以上。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可以清楚地解释空气的性质,它是一种可以占据空间的物质,并且它的重量比同种物质的实体重量多,从而说明空气在支持宇宙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后,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空气的性质,探索空气的各种特性,并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创新实验饶阳县饶阳镇东草芦中心小学张翠显一.实验设计意图:1.《空气占据空间》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

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

三.创新实验所需器材: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纸团等。

四、实验过程:活动一:纸的“奇遇”把一团纸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预测一下,纸团会湿吗?为什么?活动二:“听话”的乒乓球。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找出答案。

设疑“怎样才能让乒乓球浮到水面上来呢?”说着,慢慢拧开瓶盖,让学生思考原因。

感受瓶中空气的存在。

)2.再次设疑“怎样让乒乓球反复听我们的话,让它到哪里,它就到哪里呢?3.连接装置,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轻推打气筒活塞,学生看到乒乓球再次沉入水底这一现象,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这一实验结论。

)活动三: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首先,轻轻推打气筒,水中有气泡产生,让学生意识到有空气存在。

然后,用力推打气筒,水上升,形成小喷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才形成了水柱。

)五.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小石子占了瓶子里面的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这节课是在课上和课后反思中逐步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课题《认识空气》,改进实验器材,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大胆想象。

空气占用空间实验报告(3篇)

空气占用空间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空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气体,它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实验旨在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物理特性。

2.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3. 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杯、水、打气筒、球针、塑料泡沫、橡皮泥、乒乓球、注射器、玻璃瓶、金属管、夹子、橡胶管、水槽、量筒。

2. 实验材料:水、空气、球针、塑料泡沫、橡皮泥、乒乓球、注射器、玻璃瓶、金属管、夹子、橡胶管、水槽、量筒。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空气占据空间(1)将透明塑料杯内底部贴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2)在水槽里装入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以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3)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观察杯子中有什么变化。

(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注入一些空气,观察杯中的现象。

2. 实验二:空气压缩性(1)用一个注射器抽进10毫升的空气,记下初始的刻度,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

(2)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直到活塞压不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松手。

(3)用相同的方法向上拉活塞,直到活塞拉不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 实验三:空气密度测定(1)选择实验器材:玻璃瓶、金属管、夹子、橡胶管、水槽、量筒、打气筒。

(2)将玻璃瓶装满水,用金属管将水倒入量筒,记录水的体积。

(3)将玻璃瓶倒置,用打气筒向瓶中注入空气,待瓶中空气充满后,用金属管将空气导入量筒,记录空气的体积。

(4)根据水的体积和空气的体积,计算空气的密度。

五、实验现象1. 实验一:将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纸团不会湿。

将杯底扎个小孔,杯中的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水进入杯中,占据杯中的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的性质,了解气体占据空间的特点,增强对气体分子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1.实验室:配备好通风系统的实验室。

2.实验材料:气球、热水壶、培养皿、瓶盖、水和盐。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气球的膨胀a.用热水壶加热适量的水。

b.将气球充分膨胀,然后按住气球的口部。

c.将气球的下半部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

d.分别观察气球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气体占据空间a.取一只干净的培养皿,将其底部铺满盐。

b.取一个小瓶盖,上面滴一滴水。

c.快速将瓶盖倒置在盐上,观察反应结果。

四、实验原理:1.实验一:气球的膨胀在实验中,热水加热了气球内部的空气,使其分子运动加快,撞击力增大,从而使气球膨胀。

2.实验二:气体占据空间瓶盖上的水分子蒸发后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混合,然后占据了瓶盖下的全部空间。

五、实验要点:1.实验一:气球的膨胀a.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小心,避免烫伤。

b.需要比较气球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以观察气球被加热后的变化。

2.实验二:气体占据空间a.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培养皿干燥,避免盐的吸湿。

b.瓶盖上的水滴一定要非常小,以保证气体与水分子的混合发生。

六、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1.实验一:气球的膨胀气球在冷水中的变化较小,而在热水中,气球会明显膨胀。

2.实验二:气体占据空间观察到瓶盖下的盐被水吸湿,形成一片较大的湿润区域。

七、实验结论:1.实验一:气球的膨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被加热后,空气分子运动加快,撞击力增大,从而使气球膨胀。

2.实验二:气体占据空间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体能够占据空间,不同分子间可以互相混合,空气中的分子与水分子混合后能够占据瓶盖下的全部空间。

八、实验应用: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的性质,加深对气体分子运动和空间占据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后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创新设计优选全文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创新设计优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创新设计评委老师好,大家好,我是10号选手罗文成,来自兴仁第七小学。

我演示的实验名称是:《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是要占据一定空间的。

传统教材实验做法是___把一团纸巾塞进玻璃杯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口朝下,竖直向下慢慢压入装有清水的水槽底部,再慢慢地竖直向上取出杯子,拿出杯底的纸巾,观察,纸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保护了纸巾。

这个传统教材实验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塞在杯底的纸巾容易掉落。

2、用水槽装水时,水要足够多,这样费水费时。

3、无法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动态过程。

4、玻璃杯外壁、杯口、手会被浸湿,取出纸巾时容易浸湿一点纸巾,干扰学生观察,影响正确判断。

5、水,玻璃杯都是透明的影响观察现象。

6、水槽较大,实验过程中水位高低变化不明显。

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是这样做的:1、在一个烧杯里装上适量(300ml)的有颜色(红色)的水;2、把乒乓球放在烧杯里。

观察现象。

(水位在300ml处,乒乓球浮在水面上)3、用去掉底部的塑料瓶倒扣在乒乓球上,并且慢慢地竖直往下压,观察乒乓球和水位变化。

(塑料瓶外面水位上升,乒乓球掉在烧杯底部去了,从塑料瓶上方往下看,塑料瓶罩住的地方几乎没有水,乒乓球不能浮起来,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水位上升。

)3、慢慢把瓶盖拧松,观察现象。

(烧杯的水位下降,流进塑料瓶,乒乓球慢慢浮起来,说明里面的空气逐步跑出来,,外面的水流进去填补空间)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实验的创新点有几个:1、烧杯代替水槽,节水,同时烧杯的刻度可以辅助观察。

2、烧杯和水、塑料瓶和乒乓球颜色对比鲜明,便于观察。

3、实验中,缓慢打开瓶盖时,可以看到乒乓球的位置和水位变化的动态过程,从空气占据空间水进不去,到空气流出,水流进去填补空间的过程,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实验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空气的体积问题,为下个课题空气的重量打下基础,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题探究中的排水法也为初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型和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教材中通过四个实验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A:往瓶中吹入空气,将瓶中水挤出来;B: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取出观察纸巾是否打湿;C:用两只同样大小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D:向瓶中加入小石子,使水位上升。

实验的不足之处:
实验内容多,较分散,不便于准备实验:观察内容多,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容易分散注意力,且不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一个实验:用嘴向瓶内吹空气,学生在操作时不卫生,易出现吸气情况;第二个实验:将纸巾放在杯底,竖直扣入水中,易出现纸巾掉入水中,倒扣时如果不竖直而有点倾斜时,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第
三个实验,学生如果用力不均等,效果不明显,而且不便于操作;第四个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化零为整,将四个实验归整为一个实验,实验时一气呵成,便于实验准备和观察。

实验中利用控制彩色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通过水槽上的刻度条,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增强了实验的有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实验器材环保,日常生活中常见,也便于学习下来后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性的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贴有刻度条)、塑料瓶(两个)、塑料盖(2个,其中一个完好,一个打孔)、气枪、彩色气球。

实验过程
将两只黄色乒乓球放于水中,先观察乒乓球位置,作好记录;
用两只去底但盖有瓶盖的塑料瓶分别罩在两只乒乓球上向水中压下,观察乒乓球在水中位置,作好记录(此时发现乒乓球会停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原来一个瓶盖完好,一个瓶盖上打了孔,空气从孔中跑掉,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在瓶盖上扣上一只气球(瓶盖上打孔),再次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和气球情况(随着乒乓球在水中的上升,气球体积增大,原来瓶中的空气被水挤入了气球中,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鼓了起来)。

用气球往塑料瓶中注入体积多少不等的空气,控制乒乓
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进一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

实验效果
化散为整,材料环保,简单易得,便于观察,易于操作,学生积极性高,实验效果好。

实验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过程的改进,实验操作一气呵成,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极大的提高,体现了愉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化零为整,使得整个实验操作过程简单而且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效果好。

科学是一门知识全面的学科,实验操作对教师的要求高,改进实验后,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