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山水秀丽可人亲”、“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古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可能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文中的思念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入《长相思》这首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背诵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文主题和关键信息。
部编五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

部编五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三首原文和诗意如下: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
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3.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
“风一更,雪一更”,以气候引出对将士们的心理描写:睡梦被风雪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和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长相思》PPT

无论是静态的这山、这水,还是动态的这风、这雪,都无法
阻隔词人的心飞赴遥远的故园。在这“夜深千帐灯”中,一定有 一盏无眠的灯属于纳兰性德。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辗转难眠,他抬 头仰望,他孤独沉思。在他的记忆中,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情呢?展开你的想象,写下词人心中故园的一人、一景、 一物。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
青”“相思令”等。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 思,缘以结不解”一句。
纳兰性德 (1655年—1685年),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 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 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考中 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 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 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 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 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长相思
身在旅途 心系家乡
聒碎乡心梦不成
写景叙事→抒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雪一更、故园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 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 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 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 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 截然不同。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长相思
yú
榆关
gēn
三更
pàn
那畔
suì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精美课件《5古诗三首-长相思》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 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 哪里?在何方?
第二个问题:纳兰性德的 心在哪里?
想象写话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 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 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 开你的想 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 的画面写下来。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 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吟唱着什么…… 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 一起,在……
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抓住词眼,入境释意
作者为什么这么长相思呢?请大家 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书上 的插图,仔细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 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 。 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③聒:声音嘈杂。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
长相思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请你们仔仔 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 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 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每 句内部的停顿。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主题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主题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的主题是羁旅怀乡。
《长相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作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这首词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 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 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 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 【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 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长相思 》。 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 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 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二、说学情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地理环境和作者作诗的心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古诗三首长相思》的意境和文学特色。
2.探讨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2.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教师先讲述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2.听课+讨论。
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然后让学生听诵,重复读和朗读。
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就听课中遇到的问题、感悟和体会进行讨论,并展开课堂互动。
3.分组活动+展示。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解说,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向全班展示。
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音频等教学资源。
2.教师了解学生对该诗歌的认知程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 导入教师用地图课件展示唐朝、长安和海南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唐代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
3. 学习与讨论1.教师朗读诗歌的全文和每一段,让学生反复阅读、思考和品味。
2.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学生合作,总结每一段诗歌的主题和特点,进行小组展示。
4. 听课与复述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并在其后向学生提出发问。
2.学生进行反复听课,尝试回答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尽量采用中文复述诗歌,约定课堂口头语言规范,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总结学生的参与表现,并针对表现进行评价点评。
2.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学生完成的小组展示和其他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开展了地理环境的导入,让学生充分理解唐代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为后续课堂讲述和思辨铺垫了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5古诗三首:长相思》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长相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韦唯《思乡曲》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来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4.解题。
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初读《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1)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
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
(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
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回顾质疑的问题)(三)读懂《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以往学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介绍诗人背景。
二、学习词
1.教师介绍什么是词。
2.出示生字认读。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
指导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三、学习这首词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对学生朗读给出评价)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1.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
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阙)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
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评价:护卫皇帝,有使命感强。
/思乡睡不着,)
5.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
同学们,自由朗读下阙,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
(板书: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纳兰性德。
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一个大大的“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长相思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