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系统感染

合集下载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幼儿教育篇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幼儿教育篇

尿失禁
表现
夜间小便失禁或无法控制尿液等 是小儿尿失禁最常见的表现。
治疗方法
如没有其他严重症状,一些行为 方法,药物或计划膀胱训练可以 帮助幼儿控制尿液。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幼儿保持膀胱 和括约肌的控制,减少尿失禁。
膀胱炎
1 表现
小儿膀胱炎的最常见症状是排尿困难和尿急。
2 治疗方法
如果幼儿有膀胱炎的症状,则应向医生咨询有关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建议。
最常见的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尿 失禁和膀胱炎。
诊断方法和检查
儿童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检查,以 确定是否患有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检查可能包 括尿液检查,超声波或X光等。
预防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性
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可 以降低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 率。
预防措施和建议
情绪和心理的支持
2
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措施等。
幼儿在治疗期间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和专业的心理医疗。
3
康复后的管理
幼儿需要进行长期康复,同时可以使用 预防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来控制疾 病。
尿路感染
• 尿路感染是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 多发于女性儿童 • 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和腹泻等 • 能够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手段控制好病情
3 预防方法
饮食和生活方式在膀和生活习惯
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预防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最好方法。
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
如果您的幼儿已被诊断出患有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请按照医 生的指示,及时进行治疗和康 复训练。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通 过合作和协商来保护幼儿的身 心健康。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小儿泌尿道感染护理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小儿泌尿道感染护理措施

1.对症护理婴幼儿常有高热、哭闹,可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镇静。

要鼓励患儿多饮水而使其多排尿。

要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高压消毒。

2.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尤其是婴幼儿,除注意体温外,尚应观察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症状。

3.观察药物副作用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

口服抗菌药物可出现恶心。

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必要时减量或更改其它药物。

磺胺药服用时应多喝水,并注意有无血尿、尿少、尿闭等。

4.尿培养留尿时,常规清洁消毒外阴,取中段尿及时送检,婴幼儿用无菌尿袋收集尿标本;如疑其结果不可靠可行耻骨上膀既穿刺抽取尿标本;非不得已方行导尿,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插管时将前1/3尿道细菌带入膀胱。

5.健康教育幼儿不穿开裆裤,勤换尿布;便后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防止肠道细菌污染尿道,引起上行性感染。

泌尿道感染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泌尿道感染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1.上行感染 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 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 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 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 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
4
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
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 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 功能衰竭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结构和膀胱排泄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结石、梗阻、 残余尿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2.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泌尿系统有பைடு நூலகம்先天畸形(如重肾、多囊肾等)、 肾盂积水及其程度。了解肾的大小,有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慢性炎症和肾瘢痕证 据。对<5岁的第一次尿感应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后 尿道瓣膜等尿感诱因。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 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 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 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宝宝尿路感染症状隐蔽难治

宝宝尿路感染症状隐蔽难治

宝宝尿路感染症状隐蔽难治晓芳的孩子眉眉不满周岁,经常不明原因地发烧,一发烧就不吃奶也不吃东西,总是哭哭闹闹。

去看医生,有说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有说消化不良、肠道炎症。

孩子瘦弱、贫血、发育很差,发烧似乎越来越频繁了,有时还伴有寒战•… 一次,晓芳发现眉眉的尿有些混浊,赶快送去化验,这才找到了病根儿,原来是“尿路感染”。

你说怪不怪,眉眉没有尿频、尿急、尿疼这些尿路感染症状,却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遂请教儿科主任。

主任给他们详细地讲解了婴儿泌尿系感染的特点——易被遗忘的多发症尿路感染是由于细菌侵入尿路而引起的。

事实上,尿感是小儿常见病,孩子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几率不低。

据调查,本病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8。

5%。

本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2 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尤高。

女孩发病为男孩的3-4 倍,唯有婴儿期男孩发病较女孩多。

婴儿为啥易“尿感”这主要是婴儿的生理解剖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婴幼儿尿路容易发生逆行感染,由于经常使用尿布或穿开裆裤,尿道口常受粪便和其它不洁物的污染,可以说,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金葡菌等多种病菌就堆积在尿道口周围,寻找可乘之机;婴儿,特别是女孩尿道短,括约肌功能差,细菌易沿尿道上行至膀胱,造成膀胱感染或肾盂感染;再加上婴幼儿自身免疫不健全,防御能力差,不仅易引起上行感染,还可能由于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菌血症等而导致下行感染尿道。

尿路症状隐蔽其实婴幼儿尿路感染也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只不过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他的哭闹、拒哺也是尿道不适的表现。

尿布需要不断更换,而每次排尿不多,可能正是尿频尿急的表现;会阴常见有尿布疹,尿布有臭味等,都可能是尿路有感染的特征。

而尿路感染的这些症状,却容易被忽略。

相反,最多见的感染外在表现如发烧,常与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联系在一起,转移了家长和医生的注意力,掩盖了泌尿道感染的实质。

捕捉线索及早发现如果婴儿常有不明原因的发烧伴生长迟滞或体重减轻,或有找不到原因的哭闹、呕吐等,要想到泌尿道感染。

儿科护理学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张莹

儿科护理学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张莹

03
儿科护理在小儿泌尿系统疾病 中的应用
日常护理指导
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尿布,清洗会阴部,避免尿液和粪便刺激。
饮食调整
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指导家长调整患儿饮食,控制蛋白质和盐摄 入量。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监测患儿的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病情观察与评估
01
02
03
观察患儿症状
饮食调理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 安排患儿的饮食,以促进康复。
常见挑战与应对策略
01
患儿不配合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疼 痛或恐惧等原因,可能会不配 合护理。此时需要耐心安抚患 儿,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焦 虑和疼痛。
02
护理难度大
由于小儿泌尿系统的特殊生理 结构,护理难度相对较大。需 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确保护理工作的准 确性和安全性。
深入研究病因
针对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 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 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 技术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儿李明,男,5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诊断为急性 泌尿道感染。经过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痊愈出院。
案例二
患儿王芳,女,3岁,因血尿、蛋白尿就诊,诊断为肾病综合 征。经过规范治疗和细致护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护理经验总结
重视病情观察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儿尽快康 复,还能预防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 发生。
02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PPT课件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PPT课件

包括 B超、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静 态核素肾扫描(DMSA)
B超 主要是发现和诊断泌尿系统发育畸形 伴有发热的UTI均做
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
确诊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基本方法及
分级的金标准
静态核素肾扫描(DMSA)
诊断急性肾盂肾炎(APN)的金标准
肾瘢痕的发现
<2岁 患儿伴发热者,无论男女、B超检查有无异 常,均建议在感染控制后行MCU检查,有顾虑的尽
THANK YOU
2024/7/8
上泌尿道感染
目的 根除病原体、控制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和 预防再发
1、一般处理
休息、多饮水增加尿量、保持外阴清洁
2、抗菌药物治疗
选择原则:感染部位、肾功能损害小、药敏
结果、抗菌力强、抗菌谱广
头孢
多选用2代以上
上尿路感染的治疗
疗程7-14天
小于等于3月 全程静脉敏感抗生素治疗10-14天
内蒙古某医院检查30 株尿阳性菌株中, 革兰 氏阴性杆菌占 76. 6%, 其中仍以大肠埃希氏菌为 主; 革兰氏阳性菌占 23. 3% , 其中肠球菌占 10%。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头孢唑 啉、头孢噻肟那、头孢呋新钠等抗生素耐药性普遍 高, 对丁胺卡那、呋喃妥因及部分三代头孢类抗生 素耐药性相对较低, 为 13% ~ 33% , 对亚胺培南 敏感性为 100% ;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 100% 敏感。
大肠埃希杆菌是存在于健康人肠道内的正常 菌群,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侵入不同部位引起相 应疾病。大肠埃希杆菌主要引起肠道和泌尿道感染,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条件致病菌占优势 地位,大肠埃希杆菌已经成为泌尿系感染最主要的 致病菌之一。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治疗论文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治疗论文

探讨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69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86-01【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尿培养情况。

方法对8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急性初次感染经以下药物治疗,症状多于2~3天内好转、菌尿消失。

如治疗2~3天症状仍不见好转或菌尿持续存在,多表明细菌对该药可能耐药,应及早调整,必要时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结论重视发热小儿泌尿系统检查,尤其对于夏季发热的小儿,应及早留取尿液标本。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泌尿道感染;尿/分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其绝大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引起。

泌尿系统感染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小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除了生理解剖特点,小儿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性感染外,还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感染局限能力差,菌血症时易致下行感染有关。

因使用尿布,尿道口已被污染,感染机会增加。

此外先天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也是有别于成人的重要原因[1]。

但是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非特异性,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小儿,在临床上往往容易误诊或漏诊。

笔者对本院儿科住院的泌尿系统感染小儿,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力图发现特点,以期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1~2012年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泌尿系统感染86例患儿,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1~12个月。

86例患儿中有52例在入院前已经用过抗生素。

1.2 诊断标准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2)年龄<1岁。

2. 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一般根据:2.1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如呋喃类或磺胺;2.2尿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2.3肾损害少的药物。

泌尿系感染的健康指导

泌尿系感染的健康指导
泌尿系感染
➢定义
➢日常护理
➢危险因素 尿系感染
定义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是病原 微生物侵入泌尿道引起尿道炎、 膀胱炎、肾盂炎症。以婴幼儿 较多见,女孩多于男孩。
泌尿系感染
危险因素
1、细菌上行感染,在女性极为多见;
2、尿路畸形或功能缺陷,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 流,即排尿时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肾盂的反常现象
2.观察尿色,尿量遵医嘱 及时留尿标本送尿常规检 查。
3.遵医嘱用止血药物。 4. 保持会阴部清洁,便后 冲洗会阴。
泌尿系感染
日常护理
5. 遵医嘱用抗菌药物, 注意药物副作用。
6.鼓励患儿多饮水,勤排尿,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7.体温高,每天监测体温4次至 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2次,高热时 给予物理降温,出汗多时及时擦 干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尿路梗阻,是诱发尿路感染易于上行感染的重要 原因,由于结石、肿瘤、狭窄等原因,出现尿流不畅, 细菌不易由膀胱排出而大量繁殖,易发生感染。
泌尿系感染
多饮水,忌刺激性油 腻食物,如辛辣食物, 辣椒、生蒜等,多进 食富含维生素的,有 营养的清淡类食物。
饮食指导
泌尿系感染
日常护理
1. 注意休息以增加肾脏血 流量,利于血尿消退。
用药指导
泌尿系感染
早期积极采用抗生素,上 尿路感染可静脉给药,下 尿路感染可选择口服抗生 素。慢性或经常复发的尿 路感染,抗生素应足量、 疗程延长2~4周。
泌尿系感染
康复指导
1、认真作好婴儿外阴部很重要, 每次大便应清洗臀部,尿布要常 清洗, 2、婴儿所用毛巾及盆应与成人分 开,尽早不穿开裆裤等。 3、在儿童期应加强教育注意会阴 卫生,如每天洗臀部,勤换内裤, 不可用洗脚后的水洗臀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此外,沙眼衣原体、腺病毒感染、结肠内阿米巴原虫、红斑丹毒丝菌 也均有报道。
首次泌尿道感染 复发性泌尿道感染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差异较大 缺乏特Βιβλιοθήκη 性<3 月 发热、呕吐、哭吵、嗜睡、喂养困难、发育落 后、黄疸、血尿或脓尿等
>3 月 发热、纳差、腹痛、呕吐、腰酸、腰痛、尿频、 排尿困难、血尿、脓血尿、尿液混浊
上尿路感染后出现肾瘢痕的比例可高达10% ~ 30%,可逐渐发展为高血压(在成人该比例为 7% ~17%),极少数人最终可发展到透析或肾移 植。因此,还应该加强长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高 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征象,尤其是对那些存在膀胱 输尿管反流、梗阻性尿路畸形、反复泌尿系感染以 及治疗不规范等易导致肾瘢痕的危险因素的人群。
大肠埃希杆菌是存在于健康人肠道内的正常菌 群,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侵入不同部位引起相应疾 病。大肠埃希杆菌主要引起肠道和泌尿道感染,近年 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条件致病菌占优势地位, 大肠埃希杆菌已经成为泌尿系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 之一。
湖北地区17 所三级医院儿童尿培养分离的 423 株病原菌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58 株,占 37. 4 % ,居首位;其中检出产超广谱β2内酰胺酶 ( ESBLs) 菌株112 株,占70. 9 %;其对阿米卡星、 呋喃妥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在80. 9 %~ 100. 0 %;对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头孢哌酮/ 舒 巴坦、氟喹诺酮类及磺胺甲噁唑/ 甲氧苄啶的敏 感率在20. 0 %~56. 0 %;产ESBLs 株耐药率明显 高于非产ESBLs 株。因此认为临床医师需根据药 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亚胺培南是治疗产ESBLs 大 肠埃希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尿液分析 尿常规检查 大于等于5个/HP 怀疑 试纸条亚硝酸盐实验和尿白细胞酯酶 检测
尿培养 诊断主要依据 清洁中段尿菌落计数 >10^5/ml 确诊 10^4-10^5/ml 可疑 <10^4/ml 污染

结果分析应结合患儿性别、尿液收集方法、细菌种类及繁 殖力综合评价
1、小儿泌尿系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中,大肠杆菌仍然是位于第一位,可见 于60% ~80%的病例中,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绿 脓杆菌等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在存在泌尿系畸形的患儿中,非大肠杆 菌的培养阳性比例增高。 2、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新生儿中,B 族链球 菌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当儿童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时, 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及医疗操作的增多,由大肠杆 菌、肠球菌、肠杆菌以及假单胞菌等所致的院内感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复发相关因素 小年龄(<2.5岁)、排尿障碍如夜尿症、摄入减 少、大便失禁、特发性高钙血症、DSMA显示肾 实质缺损、VUR特别是双侧或三级及以上返流。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对复发性UTI者在控制急性发作后需 考虑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如果患儿在接受预防性治疗 期间出现了尿路感染,需换用其他抗生素而非增加原抗生 素剂量。预防用药期间,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剂量的1/3 睡前顿服,首选呋喃妥因或磺胺甲基异恶唑,若小婴儿服 用呋喃妥因因伴随消化道副反应剧烈者,可选择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洛类药物口服。
目的 辅助泌尿系感染定位 检查泌尿系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 了解慢性肾损害或瘢痕进展情况



包括 B超、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静态 核素肾扫描(DMSA) B超 主要是发现和诊断泌尿系统发育畸形 伴有发热的UTI均做

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 确诊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基本方法及分 级的金标准 静态核素肾扫描(DMSA) 诊断急性肾盂肾炎(APN)的金标准 肾瘢痕的发现
儿四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 生长繁殖,并侵犯尿道粘膜或组织而 引起损伤。
小儿易发生尿感的原因: 1.解剖生理特点 (1)尿道平滑肌发育差 (2)尿道口解剖位置 (3)局部防御能力低下 2.尿路畸形及结构异常 先天畸形、肾发育异常 3.膀胱输尿管返流等
内蒙古某医院检查30 株尿阳性菌株中, 革兰氏阴 性杆菌占 76. 6%, 其中仍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 革 兰氏阳性菌占 23. 3% , 其中肠球菌占 10%。革兰 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头孢唑啉、 头孢噻肟那、头孢呋新钠等抗生素耐药性普遍高, 对丁胺卡那、呋喃妥因及部分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 药性相对较低, 为 13% ~ 33% , 对亚胺培南敏感性 为 100% ;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 100% 敏感。


下尿路治疗 1、口服抗生素治疗7-14天(标准疗程) 2、口服抗生素2-4天(短疗程) 两组在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菌尿持续时间、UTI复 发、药物依从性和耐药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推荐 短疗程。 48小时后评估及处理同上尿道感染
包括 1、UTI发作2次及以上且均为APN; 2、1次APN且伴有1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 3、3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

上泌尿道感染





目的 根除病原体、控制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和预 防再发 1、一般处理 休息、多饮水增加尿量、保持外阴清洁 2、抗菌药物治疗 选择原则:感染部位、肾功能损害小、药敏结 果、抗菌力强、抗菌谱广 多选用2代以上头孢


上尿路感染的治疗 疗程7-14天 小于等于3月 全程静脉敏感抗生素治疗10-14天


大于3月 若患儿有中毒、脱水等症状或不能耐受 口服抗生素治疗,可先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2-4天后改用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疗,总疗程1014天。 两种治疗方案在退热时间、复发率无差别

治疗48小时后重新评估 临床症状 尿检指标 未达到治疗预期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进行尿培养细 菌学检查 未完成影像学相关检查,应在足量抗生素治疗结束 后仍需继续给予小剂量抗生素口服治疗,直至影像 学检查显示无VUR等尿路畸形






<2岁 患儿伴发热者,无论男女、B超检查有无异 常,均建议在感染控制后行MCU检查,有顾虑的 尽早行DSMA检查 a、DSMA肾实质损害重的,尽早行MCU检 查 b、DSMA肾实质损害轻的,交代可能性后 暂缓MCU检查,3月后复查(期间建议应用预防 量抗生素1/3治疗量睡前顿服) c、B超异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立即行MCU检 查 >4岁 B超异常者在感染控制后行MCU检查 2-4岁 可根据病情而定

1、对于首次发病的新生儿或小婴儿,在急性期 治疗后,更换抗生素继续预防性应用至完成全面 影像学检查以除外可能存在泌尿系畸形为止; 2、在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免疫耐受、不全尿路 梗阻等病史时,应预防应用抗生素至这些诱因消 失,从而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性; 3、对不伴尿路功能和解剖异常的反复泌尿系感 染的患儿,也应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4、对预防用药从2 个月到长达6 年的随访研究 中,已经证明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减 少反复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