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一)

合集下载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精选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精选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精选5篇)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篇1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

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

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 keating老师吧。

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

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记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

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

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

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

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 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

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

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

写到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个光明的明天吧。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篇2《死亡诗社》的背景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一所优质教会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

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7篇)

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7篇)

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7篇)《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一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

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

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

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

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

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

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

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

正如上海世博会,我觉得留给中国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可能正在于培养了中国人的规则意识。

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经过世博会之后,中国人不但懂得排队,而且还能排9个小时的队了。

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

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

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

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

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与其说他在培养学生,还不如说他是在生产一件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推荐死亡诗社观后感8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

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

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

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

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

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

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杀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

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

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

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

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2《死亡诗社》是威尔顿学校的一个组织,而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师,也曾经参加过"死亡诗社"这个组织.基廷给同学们讲说了诗社的秘密,在尼尔同学的倡导下,"死亡诗社"得以重建,查理,纳克斯,米克,卡麦隆等同学热烈的响应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进来,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威尔顿学校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麻烦和不幸在这悄然变化中也随之而来,尼尔参加的<仲夏夜之梦>演出遭到父亲极力的阻拦,纳克斯暗恋上名花有主克丽丝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长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开心的结局.在影片当中,我最反感的尼尔的父亲在关涉尼尔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家长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自己的孩子,都不问孩子是否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某一方面有感兴趣,家长不要去扼杀孩子的兴趣,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基廷老师最好的一点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也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部影片中,我很喜欢这两句话:及时行乐;认不是受契约束缚的奴率.死亡诗社观后感3《死亡诗社》是威尔顿学校的一个组织,而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说的是沉闷严谨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基廷老师。

他与众不同,他鼓励学生撕书,不要受教条的控制,抛弃别人的理论,追随内心的感觉;他告诉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鼓励他们站在象征老师权力的讲台去看周围的东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诉他们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它,做自己想做的事。

与其说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师,不如引用影片的话说,他是孩子们的船长。

在孩子们思想和自由被束缚的时代,他出现了。

他是伟大的船长,带领迷茫的灵魂穿过层层迷雾,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并无所畏惧去表达自己。

何为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从来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雕琢心灵的米开朗基罗,一刀一刀用爱雕刻完美的大卫。

江湖时代,高手苦练,只为达到最高境界。

依我之见,从学生爱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师就是个教书的。

他踏着铃声而进,例行公事上课,不管你学到了什么或你什么也没学到,在他看来,老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与爱无关,你的分数只是他的工作绩效。

对于他,你不爱也不恨,他对于你也不痛不痒。

你是学生,他是老师,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师是有爱的。

只是他爱你的方式太严格了。

他怕你学不好,于是给你定了无数的“宫规”,例如要提早十分钟上早读,写错格式作文就没有分等等,你还是学生,没办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天敌一样。

当你深夜还在赶作业时,我想你不会爱他。

这类老师是负责任的,或许多年以后你不会再抱怨他的严格,甚至有点感激他的严格。

但是,当你还在他的手下混时,知识对于你,只是被接受,或许你学的很好,但你并没有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这个世界。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1)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

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

相反,这应当归类于学校青春剧。

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

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

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

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

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

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终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

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活力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

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

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

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梦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梦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梦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

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影片《死亡诗社》所讲的故事发生于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校。

这是一所以高升学率和严格管理着称的学校,许多家长满怀期待地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希望他们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律师、银行家、医生、工程师等社会上层人物。

威尔顿学校严肃刻板的教育,压抑甚至扼杀着学生的天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沦为学校教育下的顺从者。

基汀老师的到来就像一粒小石子,打破了学生沉闷无趣的学习生活,像一缕清风,给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

第一节课,他通过浪漫的诗歌和参观校史楼内的旧合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事业。

课堂上讲课,他要求学生把课本前面的导言全部撕掉,告诉他们学习自己思考,找寻生活的意义;他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学会灵活运用语言,寻找自己心中的声音;他带领学生轮流站在讲桌上,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事物;绿茵场上,他激发学生大声喊出心中所想;他教育学生诗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户外活动中,他启发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步伐、步调,坚守与众不同的信仰……基汀老师既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还是和蔼可亲的长者。

他的教育迥异于生硬的说教,或动情,或启发,或引导,或体验,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滋润着学生。

曾经顺从听话的学生在基汀老师的用心引导下,学会解放自己的天性,冲破牢笼束缚,满怀激情地寻找心中所爱,努力实现火热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甚至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汀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偷偷溜出学校,在校外很远的印第安山洞中谈诗歌,谈人生,谈理想。

诺克斯爱上了即将订婚的女孩,碍于世俗的眼光,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心中的女神,苦恼又备受煎熬,却压抑自己不表白。

老师的课对他触动很大,他勇敢地追求心中所爱,给心仪的女孩打电话,热血冲动地女孩的学校送花表白,真诚邀请女孩看舞台剧表演,一步步赢得了女孩的芳心,收获了爱情。

托德曾经是一个内向胆小的乖乖孩,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死亡诗社》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领衔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

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

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

他让学生撕前言,捂住学生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

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害羞,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

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

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

虽然结局以学生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

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

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2《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无法说出的无奈。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

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

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

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

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

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

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

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

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

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

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

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

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

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一)
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学生眼中的教育,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教育。

第一部分: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学校,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很高的学校。

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多少家长梦寐以求。

在家长眼中,进入这所学校,是荣耀,是骄傲,更是希望,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可是在学生眼里,这里却是地狱!这所学校的教学单调凝重,这所学校的管理严肃刻板。

活生生的学生,不能自我思考;教师的创新,被视为误导。

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

就像哪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帮助学生升入大学,其他方面顺其自然发展。

至于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所以,学校坚守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学生关上房门,立即就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家长为孩子们设计前途、力图把孩子打造成优秀的自己,以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

作为教师,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旗帜,训练学生遵守纪律、训练学生为校争光、训练学生考出好成绩,占据
他们课内课外的时间、剥夺他们干这干那的权利。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你为什么让父母这么丢脸》,文中的妈妈这样说:“我现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这个笨女儿。

很奇怪,她之前在学校很聪明,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补习了两年,她依然无法通过教师公招考试。

我叫她几个月后去考公务员,但是她说她不想。

我问她想干吗,她又说不出来。

很奇怪,她明年就26岁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没有朋友。

我担心她嫁不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交过男朋友。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让我这么丢脸?”
这是谁的责任?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这样说“用功念书、考高分,好成绩决定好工作。

”多么可怕的成绩决定论!我们在思考: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第二部分:独特的基廷老师让学生产生灵魂的共鸣——因为这正是学生内心的期盼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邀请了一些学生,现在我们听听他们的看法。

首先,所有的学生都统一了一个观点:“我们喜欢这个老师,我们讨厌那些呆板的老师。


学生甲这样说:“基廷老师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基廷老师铿锵有力、魅力四射。

他会随时关注你,激发你,
你想偷懒、走神,没门。

上他的课,浑身都是劲!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进入课堂,我们可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以热情点燃热情,以激情带动激情,用生命去尊重生命、用生命去激发生命、用生命去呼唤生命。

学生乙这样说:“基廷老师的课有新意、不呆板,上他的课简直就是享受。

撕书,哪个老师敢教我们撕书。

上课居然可以站到桌子上。

一边朗诵诗歌一边踢足球。

太不可思议了。

基廷老师的课堂,有声有色,有活力,每件事你都得去体验一下,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

我们都喜欢这种课堂,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能这样上课。

”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我们照样可以打破陈规,可以创新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

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怕想不到,就怕我们根本不去想。

学生丙这样说:“我喜欢基廷老师,因为他可以说是学生的精神之父。

他教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由思想;他教学生抓住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超越凡俗;他教学生去追逐梦想。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而不
仅仅是读书、考试、升学、工作。

电影最后,就在基廷老师被开除、收拾行李离开的那一刻,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

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

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

”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

基廷老师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基廷教授、基廷老师、基廷船长的青春、阳光、自由、激情,一下子让我的灵魂产生了的共鸣。


作为教师,我们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教书的机器。

有人在现实面前选择沉默,有人在梦想面前选择沉默。

我们不能保持沉默,我们应当唤醒学生的梦想、鼓励学生做梦、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要理解学生,激励学生成长。

中国梦,靠中国人去实现;我们的梦,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学生丁这样说:“基廷老师年轻的时候,有激情荡漾的青春,是古诗人社的成员,最可能做任何事的人,如今仍然充满激情的活着。

我们就喜欢这样饱含激情的老师!电影中孩子们成立了死亡诗社,在黑夜的森林中穿梭,他们在追求灵魂的自由。

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
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

校园不仅仅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面,更是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感谢学校允许各种各样的社团存在,我们都要做点我们想做的事。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现实禁锢、不能被传统压抑,和学生在一起,我们才能永葆青春。

学生戊这样说:“我们既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希望老师和学校尊重我们,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让我们享有一定的自由,也能有时间有机会激情洋溢,在快乐中学会相处、学会沟通、学会幽默、学会组织。

还有,电影中尼尔在追求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在既不能做父亲要求的那种人,也不能做理想的自己时,选择了结束生命,我不赞成。

生命很可贵,我要向基廷老师说的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我的生命、我做主。

我喜欢一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将二者区分。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学生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也许我们可以做到,既把学生的成绩抓好,又能给学生人生的启迪;也许,学生可以做到,
既能把学习搞好,又能青春一回,实现自己的梦想。

事实上,尼尔各科成绩优异、能力超群,可是他的父亲却偏偏不能容他,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又该多一个优秀的人才。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梦想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结合起来,不能再失去一个又一个“尼尔”。

在基廷老师的感召之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产生了灵魂的共鸣,这分明是他们内心的期盼。

我想说:这就是学生希望的教育!这就是学生需要的教师!让我们向基廷老师一样做个激情的老师,进行激情的教学,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