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成为了衡量手术风险和选择合适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凝血功能筛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或术前准备药物,同时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而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实验方法则是应用在临床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是指患者血液中加入合适的凝血激活剂后,从开始凝固到形成不可拉丝块状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9分钟,而凝血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

常用的凝血时间测定方法有:局部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在适当的条件下测定患者血液的凝血时间,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正常性。

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准备措施。

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它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是激活的凝血因子Ⅱ,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正常,凝血功能也就正常。

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因此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血小板功能分析在凝血功能筛查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它的数量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x 10^9/L之间,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方法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方法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方法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用于检测抗凝治疗的一种指标,可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状态。

以下是INR检测的方法:
1.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使用静脉采血,采血前需要消毒采血部位,采血后需要轻轻按压止血,避免血液外溢。

2. 分离血浆: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通常离心速度为1500-2000转/分,离心时间为10-15分钟。

分离后的血浆需要尽快测定INR值。

3. 测定INR值:INR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定,包括传统的化学法、免疫测定法、光学比色法等。

其中,光学比色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测定方法。

4. 计算INR值:根据测定的结果,可以计算出血液的INR值。

通常,INR值在2.0-3.0之间表示凝血功能正常,INR 值在3.0-4.0之间表示轻度凝血异常,INR值在4.0-
5.0之间表示中度凝血异常,INR值超过5.0表示重度凝血异常。

INR值的测定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服用的抗凝药物、疾病状态、饮食等。

因此,在进行INR检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凝血功能是人体中止出血并保持血液流动平衡的重要过程,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方法,可用于评估肝功能和检测抗凝剂的疗效。

INR是PT的一种标准化方法,用于解决不同试剂盒之间的差异性,常用于评估使用华法林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凝血功能。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量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检测肝功能、观察抗凝剂治疗效果、评估家族性抗凝因子缺乏或异常等。

同时APTT也常用于筛查血液病、DIC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凝血酶时间(TT):TT是一种测量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功能的方法,可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合成功能、检测肝病、抗凝药物疗效以及凝血酶和抗凝剂的活性等。

4. 凝血酶原活性(FII)和纤维蛋白原活性(Fbg):FII活性是测量凝血酶原浓度和活性的方法,可用于检测凝血酶原缺乏或异常和肝病。

Fbg活性是测量纤维蛋白原浓度和活性的方法,用于评估血栓病变、DIC和肝功能等。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溶解性产物,其产生与纤维蛋白的降解和溶解有关。

检测D-二聚体可用于判断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血管壁损伤状态。

6.凝集试验: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红细胞凝集功能、血液抗凝状态和抗凝因子缺乏等,常见的凝集试验有补体结合试验(CH50)、血小板抗丝裂原试验(PFA-100)和钠离子浓度测定等。

7.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测定是一种测量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方法,可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缺乏/异常和判断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等。

8.血小板功能测试:血小板功能测试可用于评估血小板-血管壁相互作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颗粒等功能。

常见的血小板功能测试有血小板计数、流式细胞术和血小板聚集率等。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标题: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原理导语:凝血四项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异常。

本文将介绍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的原理和意义。

引言:凝血功能的正常维持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主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活化过程。

PT的检测原理基于外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向血浆中加入活化因子组合物,触发凝血酶原的激活和凝血过程。

血浆中的凝血酶原被激活后,将降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浆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通过测定凝血酶原被激活到血浆凝固的时间,可以评估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活化过程是否正常。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

APTT的检测原理基于内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向血浆中加入活化因子组合物,触发内源凝血通路的激活。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将形成凝血酶,进而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通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以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是否正常。

三、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原理基于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被凝血酶激活,并形成纤维蛋白,从而参与凝血过程。

而当凝血功能异常时,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降解过程可能存在异常。

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程度。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凝血功能考试题目及答案

凝血功能考试题目及答案

凝血功能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凝血因子中,哪一个因子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因子?A. 因子ⅠB. 因子ⅡC. 因子ⅢD. 因子Ⅳ答案:C2. 以下哪个不是凝血因子?A. 纤维蛋白原B. 凝血酶原C. 纤维蛋白溶酶D. 因子Ⅶ答案:C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促进血液凝固B. 促进血小板聚集C. 溶解纤维蛋白D. 抑制凝血酶活性答案:C4. 以下哪个凝血因子的缺乏会导致血友病?A. 因子ⅧB. 因子ⅨC. 因子ⅩD. 因子Ⅺ答案:A5. 以下哪个凝血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A. 因子ⅦB. 因子ⅩC. 因子ⅫD. 因子Ⅰ答案:A6. 以下哪个凝血因子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A. 因子ⅦB. 因子ⅩC. 因子ⅫD. 因子Ⅰ答案:C7. 以下哪个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到稳定纤维蛋白凝块的作用?A. 因子ⅠB. 因子ⅤC. 因子ⅧD. 因子ⅩⅢ答案:D8. 以下哪个是凝血酶的主要作用?A. 激活因子ⅤB. 激活因子ⅧC. 激活因子ⅩD. 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答案:D9. 以下哪个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主要抑制因子?A. 抗凝血酶B. 蛋白CC. α2-抗纤溶酶D. 蛋白S答案:C10. 以下哪个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因子?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B.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凝血因子的组成成分?A. 钙离子B. 磷脂C. 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D. 以上都是答案:D2. 以下哪些是凝血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A. 凝血时间(CT)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 凝血酶原时间(PT)D. 以上都是答案:D3.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凝血功能?A. 肝脏疾病B. 维生素K缺乏C. 抗凝药物的使用D. 以上都是答案:D4. 以下哪些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成分?A. 纤溶酶原B. 纤溶酶C. α2-抗纤溶酶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些是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引起的疾病?A. 血栓形成B. 出血性疾病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答案: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凝血因子Ⅷ的缺乏会导致血友病A。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你说凝血功能检测重要不?那可太重要啦!就好像咱家里的水管,要是出了问题,那可不得水漫金山呀!凝血功能要是不正常,那身体也会乱套的呢。

先来说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吧。

这就好比是给凝血系统来个小测试,看看它反应快不快。

医生会取点咱的血样,然后放在那里观察,就像看着一场比赛,看凝血酶原啥时候能完成它的“任务”。

如果时间太长或太短,那可都不行哦,就像跑步比赛,跑太快或太慢都不正常呀!
再讲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这个呀,就像是给凝血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做个特写,看看它能不能顺利进行。

如果这个时间不对劲,那凝血的链条可能就有问题啦,就跟自行车链子掉了似的,得赶紧修好。

还有凝血酶时间测定呢!这就像是在观察凝血的最后一步,看看凝血酶干活儿麻不麻利。

要是它偷懒,那可不行哦!
血小板计数也是很关键的哟!血小板就像是凝血队伍里的小士兵,数量不够可打不了胜仗呀!想象一下,要是战场上士兵太少,那能守住阵地吗?
纤维蛋白原测定也不能少呀!纤维蛋白原就像是凝血的“胶水”,没有足够的胶水,怎么能把伤口粘好呢?
那咱做这些检测的时候要注意啥呢?首先得配合医生呀,该抽血就抽血,可别害怕那一点点疼。

然后呢,检测前该注意的事项可得听医生的,比如要不要空腹之类的。

总之呢,凝血功能检测就像是给我们身体的凝血系统做一次全面“体检”,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检测呀,它们可是守护我们健康的重要手段呢!这凝血功能检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大家可得重视起来哦!。

凝血四项原理及测定

凝血四项原理及测定

凝血四项原理及测定凝血四项是指常规凝血检查中的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以及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活动度(FIB)。

这四个指标可以反映出凝血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评估出血和凝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凝血系统外源激活途径的常用指标。

健康人的PT一般在11-14秒,P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异常,如维生素K缺乏、肝病等。

PT的测定原理是在体外加入磷脂、凝血酶原、钙盐等试剂,通过观察无蛇毒活化时间的延长来判断凝血酶原活动的缺陷。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是检测凝血系统内部激活途径的常用指标。

APTT的正常参考范围一般在25-35秒。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因子VIII、IX、X、XI和XII等的功能异常或减少、抗凝血酶的增加、纤溶功能的异常等。

APTT的测定原理是在体外加入磷脂、活化时间和钙盐等试剂,通过观察凝血时间的延长来判断凝血系统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是检测凝血系统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450×109/L。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可能表示炎症、恶性肿瘤、巨大输血、感染或骨髓增殖异常等。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可能表示血小板减少症或破坏性出血病等。

血小板计数的测定原理是通过血液在血球计数器中的流动性分析来计数。

凝血酶原活动度(FIB)是检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凝血酶的前体物质,主要由肝脏合成。

正常成年人的FIB一般在2-4g/L。

FIB的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不全、消耗性凝血病或凝血酶溶解功能亢进等。

FIB的测定原理是在体外加入活化凝血酶,测定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后形成的血栓的重量,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凝血四项检测的原理和测定方法都是通过体外试验来反映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血和凝血疾病的原因,并且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凝血功能相关检验的方法

浅析凝血功能相关检验的方法

浓度 为 2 5 m m o l / L f 目前 大部 分商 品试 剂 已将凝 血 活酶 、 缓 冲液 与氯 化钙 液事先 混合好 ,可 不必另 配 C a C 1 液) 。
1 . 2 . 4 质 控 物
凝 血测定 仪一 般均供 应 配套 试剂 ,备 有详细说 明 书 ,应 严格 按说 明 书操 作 。
1 . 1 原 理 在 抗凝 血浆 中 , 加 入足够 量 的组织凝 血活 酶 ( 组 织 因子 , T F ) 和适 量 的钙 离子 ,即可满足 外 源凝血 的全 部 条件 。从加 入 钙 离 子到 血 浆凝 固所 需要 的时 间 即称 为 血 浆凝 血 酶 原 时 间 。P T的长短反 映 了血 浆 中凝血酶 原 、 纤 维蛋 白原 和因子 v、 Ⅶ 、x的水平 。
关键词 :凝血功能 ;检验 ;方法 中图分 类号 :R4 4 6 . 1 1 文献标识码 :B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4 . 0 1 . 1 9 5
1 血浆凝血酶原时 间测定
血 浆凝 血酶 原时 间测定 ,是在 体外模 拟外 源性凝 血途 径 的全部 条件 …,测 定血浆 凝 固所需 的时 间 ,用 以反 映外 源凝 血 途 径 有关 因子 是 否 异常 ,是 筛 检 凝血 功能 最 基本 ,最 常 用 的试 验之一 l 2 】 。
致 第 Ⅶ 因子 活 化 。实 验室 在 取得 血 样 后 应尽 快 分离 血 浆 并 尽快 测定 。血液 如发现 凝 固 ,应弃 去不用 。 标本 制备 P T和 AF T T试验 都必须 用乏血 小板 血浆 ( P P P ) , 以3 0 0 0转 , 分钟 ,离 心 3 0分 钟 。用 浊度 法测定 终点 的 自动 化凝 血仪 ,溶 血 和较 明显 的黄 疸及 脂血 均会 影 响测 定结果 , 此时 可改用 手工 法或 电子机 械式 ( 非 比浊 法 ) 凝 血仪测 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
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 (兔脑或胎盘浸液)和钙离子使迅速生 成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后者能使被 检血浆迅速凝固,其所需时间称为PT, 主试验主要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 Ⅶ、Ⅹ、Ⅴ、Ⅱ、Ⅰ含量和活性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
血小板黏附
内皮
胶原蛋白
血小板黏附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不稳定的有纤维帽的斑块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粘附功能(pletlet adhensive test,PadT)
血小板所具有的能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其他带负电 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粘附功能。以粘附率表示, 当一定量抗凝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珠 或玻璃瓶内壁)接触一定时间后,即有一定数量的BPC 粘附于异物表面,测定其粘附前、后BPC数值之差, 便于计算出粘附率。 正常值:男性 34.9 ± 5.95% 女性 39.4 ±5.19%
P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片断Y
PL 片断D
片断X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L 片段D
片断E
小分子多肽A.B.C
纤维酶原(Plasminogen,PLg)
纤溶酶(Plasmin,PL)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原理:血液离体后接触带负电荷的表面 (玻璃器材)时Ⅻ被激活,激活内凝系 统 正常值:4-12min 本试验操作简便可以用手掌保温,在床旁 由医师进行,既往最为常用。应用肝素 后CT延长至正常2倍左右,20-30min
PTA
INR
80-120%
0.85-1.15
30-40 %
2-3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 BPC 10-30万/mm3 BPC < 10万/mm3称为血小板减少
常见于: 1. 血小板生成↓: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障、急性 白血病、急性放射病 2. 血小板破坏↑: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脾功能亢进 3. 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活化凝血时间
(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
原理:同试管法全血凝固时间(CT),但因 试管内预先加入少量接触活化用凝血活 酶混悬液,能充分激活血中Ⅻ,并为凝 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使凝固时 间缩短,比CT更敏感,且节省临床医师 床边监测的时间。 正常值:59.2-117s 应用肝素后的预期值180-300s
正常值: PT 11-13 s PTA(%) 80-120% INR 1±0.15 (0.85-1.15) P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病人PT(s)/正常对照PT(s) PT延长至正常2倍时,PR值约增至2倍 INR=PRISI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P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ISI 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 INR与PT成正比 华法令抗凝治疗要求 与PTA成反比 PT 11-13 s 20-30 s
抗凝系统
(二)肝素 肝素作用于AT-Ⅲ的赖氨酸残基而使抗凝血酶作用增强 1000倍 AT-Ⅲ 肝素 肝素— AT-Ⅲ复合物 凝血酶 凝血酶—AT-Ⅲ复合物 肝素—AT-Ⅲ—凝血酶复合物
游离出的肝素可循环使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激活物(t-PA,UK,SK) 纤溶酶原 纤溶酶(PL)
纤维蛋白(Fg) Fg
Xa V, Ca2+ PF3 凝血酶原 Ⅱ 纤维蛋白原Ⅰ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Ⅰa
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不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VII因子激活
X 因子激活
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磷脂
纤维蛋白原的转化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肽A和B
抗凝系统
(一)AT-Ⅲ 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物,对已激活以丝 氨酸为活性中心的凝血因子有抑制物作用Ⅱa、 Ⅶa、Ⅸa、Ⅹa、Ⅺa、Ⅻa AT-Ⅲ 64,000的糖蛋白,由单一多肽链组成, 它可与丝氨酸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中心按1:1定 量结合。使四种已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灭活。 AT-Ⅲ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67%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理:以白陶土等为激活剂充分激活Ⅻ之后,测定被检血浆的 凝固时间 正常值:35-45s 病人结果较正常延长,超过10s有意义 意义:(1)参加凝血活酶形成的因子↓,如Ⅷ、Ⅸ、Ⅺ,血友病 甲、乙、丙。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严重↓ (3)肝素抗凝治疗时 其中肝素抗凝治疗期间要求APTT延长到正常值1.5-2.5,是监 测肝素用量较理想的试验。 常用范围75-100s 阜外医院(60-80s) <75s 可能抗凝不充分 >100s 可导致出血
Ⅵ是因子Ⅴ 的活化形式,不是独立的因子
凝血瀑布
内源性 通路 外源性 通路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 血 系 统
表面损伤 XII XI 受损组织 释放组织因子 TF + VII Ca2+
IX
VIII Ca2+ PF3 X
共同通路
X
三个阶段
(一)凝血活酶形成阶段 (二)凝血酶形成阶段 (三)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治疗及 其监测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诊治中心 周宪梁
第一部分:
出凝血的机理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第二部分:
常用检测方法
PT CT BT PTA APTT BPC INR ACT
第三部分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 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监测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氯吡格雷、潘生丁)
抗凝血药物 抗血栓药物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 (尿激酶UK、链激酶SK、t-PA、 rt-PA)
凝血因子命名国际委员会于1959年8月召开专门会议 对已发现的十二种凝血因子根据被发现的顺序 以罗马数字予以命名
Ⅰ Ⅱ Ⅲ Ⅳ Ⅴ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ⅩⅢ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钙离子 易变因子 稳定因子 抗甲种血友病球蛋白 抗血友病因子乙 斯多特-柏劳因子(stuart-prower factor) 抗血友病因子丙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