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的是( )A. 开封B. 临安C. 大都D. 泉州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子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南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3.每个时代都会有其主流文学形式。

宋代的主流文学形式是( )A. 诗B. 词C. 曲D. 小说4.某班级正在举办宋词朗诵会,下列哪一人物的作品不能出现在这一朗诵会中( )A. 李清照B. 苏轼C. 关汉卿D. 辛弃疾5.北宋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A. 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 食客盈门的酒楼C. 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D. 好汉比武的擂台6.《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 社会分工完成B. 市民生活丰富C. 民间艺术精湛D. 边境贸易繁荣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 )A. 元旦B. 清明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 苏轼B. 李清照C. 岳飞D. 辛弃疾9.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A. 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B. 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C. 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D. 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10.下列杂剧家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①苏轼②郑光祖③王实甫④白朴⑤李清照⑥关汉卿A. ①②④B. ①②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⑥二、非选择题11.改错辨析:请找出下文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A. 岳飞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文天祥【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苏轼,继他之后,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所以答案选B。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

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繁荣等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瓦子”是北宋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面还有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ABC时期未出现瓦子,故此题答案选D。

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南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社会生活的史实,宋朝商业繁荣,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里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故答案是D。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B5.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①颜真卿②马致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③⑤【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6.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A. 开封B. 临安C. 大都D. 镐京【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开封是北宋都城,临安是南宋都城,大都是元朝的都城,镐京是西周都城,ABC属于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故选D。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单元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质量检测习题(包含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单元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质量检测习题(包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 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质量检测习题一、选择题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B.临安C.广州D.泉州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3.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4.右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 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5.下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右边的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那么“瓦子”的出现是在( )A.西汉B.唐朝C.宋朝D.明清6.唐朝时出现,后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是( )A.赋B.小说C.词D.元曲7.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词人是( )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马致远8.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9.他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他是谁( )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郑光祖10.小明正在阅读《两宋绝妙好词》一书,在此书中,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11.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并由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的史学巨著是( )A.《战国策》B.《新五代史》C.《史记》D.《资治通鉴》12.假如你想在《资治通鉴》中查阅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不可能查到的是( )A.商鞅变法B.郾城大捷C.玄武门之变D.三顾茅庐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2019·河南信阳期末改编)宋元时期市民娱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

瓦子也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瓦子、勾栏在宋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是(C)A.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推动B.宋代对外战争频繁C.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D.宋代娱乐活动丰富2.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如下三幅图片。

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D)A.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B.宋朝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C.南宋经济的快速发展D.宋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3.(2019·河南驻马店期末)瓦子和勾栏的产生,反映了宋代城市繁荣、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的状况。

下列有关瓦子和勾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C)4.(2019·山东滨州期中)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描述的节日是我们今天的(C)A.元宵节B.中秋节C.春节D.冬至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该词出自宋代哪位词人(C) A.王安石B.辛弃疾C.苏轼D.李清照6.(2019·山东滨州期中)山东章丘的百脉泉公园里有一座“李清照故居”。

对李清照认识错误的是(D)A.生活于两宋之交B.著名的女词人C.词风婉约D.代表作是《窦娥冤》7.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难以忘怀的是(A)A.祖国山河的统一B.中华文化的弘扬C.旖旎宜人的风光D.个人的离愁别恨8.(2019·福建厦门期末改编)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学艺术也达到空前的繁荣。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有(B)①语录②词③曲④小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2019·湖北荆门期末)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某同学在百度搜索了以下一些关键词:“大相国寺”、“瓦子”、“勾栏”、“蹴鞠”等,根据所学,可以推测该同学最有可能是想要了解宋代()A. 传统宗教节日习俗B. 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C. 繁华的都市生活D. 体育特色2.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秦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3.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来到北宋。

要看耍杂技踢球,听说书唱曲,我们要到的场所是()A. 戏院B. 瓦子C. 游乐场D. 邸店4.“瓦子”盛行的原因是()A. 士大夫的提倡B. 达官贵人的需要C. 农民的需要D. 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5.南宋时,有位商人来都城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 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 午餐吃的是稻米等粮食C. 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D. 晚上到东京夜市去看看6.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

据此可知,当时()A. 乡村文化繁荣B. 夜市已经出现C. 海外贸易活跃D. 交子开始使用7.“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 秦都咸阳B. 唐都长安C. 陪都长安D. 宋都东京8.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子等场所进行演出,杂剧形成于()A. 汉朝B. 秦朝C. 宋代D. 元朝9.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应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我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①清明节②圣诞节③端午节④复活节⑤元宵节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④⑤D. ①③⑤10.下图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其内容的文学形式是()A. 唐诗B. 宋词C. 元曲D. 小说11.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训练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训练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知识要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都市:北宋的、南宋的临安、元朝的,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的场所,即“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 3 )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形成于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人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蝶恋花》等。

3.代表(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词风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细腻、清秀。

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憾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1.组成:包括、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1 )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基础过关1.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2.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

”特点的是( )A.苏轼B.关汉卿C.辛弃疾D.李清照3.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含答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A. 诗、杂剧B. 乐府、散曲C. 词、散曲D. 杂剧、散曲【答案】D2.下列有关宋词的叙述,不确切的一部()A. 是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B. 是一种新体诗歌,汉朝时已经出现C. 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D. 经过五带到两宋,获得极大发展【答案】B3.下列反映宋朝电视剧中出现以下场景,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 夜市有小吃B. “瓦肆”上演《红楼梦》C. 百姓中秋赏月D. 朋友一起饮茶喝酒【答案】B4.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了市民文化生活的繁荣。

以下体育活动中,宋代市民不能参与的是()A. 相扑B. 蹴鞠C. 跆拳道D. 水上运动【答案】C5.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A. 城B. 市C. 坊D. 瓦舍【答案】D6.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其根本原因是()A.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答案】C7.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

”宋朝城市经济生活开放的特点表现在( )A. 娱乐生活丰富B. 使用交子购买物品C. 出现夜市等D. 传统节日丰富【答案】C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下列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这个朝代的文学主流是?()A. 唐朝;诗B. 宋朝;词C. 元朝;曲D. 明朝;小说【答案】B9.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 士大夫的提倡B. 达官贵人的提倡C.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D. 农民的需要【答案】C10.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A. 集市B. 瓦子C. 勾栏D. 邸店【答案】B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训练1.史料记载:“今也民间淫侈亡度,以奇相耀,以新相夸。

工以用物为鄙,而竞作机巧;商以用物为凡,而竞通珍异。

”这说明宋朝A.经济繁荣影响社会风气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传统手工业逐渐转型D.社会结构发生变动2.宋代体育项目众多。

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

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重文轻武之风盛行C.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3.“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材料说明了元曲()A.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C.推动了元朝民族大交融D.兴盛源于科考功名需要4.《白蛇传》是基于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中国戏曲名剧,到明清时期,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设计较前代有很大差异,更加突出人物的细腻情感和性格,歌颂白素贞追求爱情的勇气。

这种新变化说明了()A.艺术是对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B.戏曲仅凭作者的喜好编写C.表演艺术只有守旧才更有价值D.戏剧是明清主要艺术形式5.“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度的推行B.商品经济的发展C.国家政策的影响D.科举考试的需要6.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热潮,传统文化成为流行。

以下文学作品的文学体裁是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①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A.汉赋和唐诗B.唐诗和宋词C.宋词和元曲D.元曲和小说7.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1.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A. 《水经注》B. 《三国演义》C. 《史记》D. 《资治通鉴》【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因此被称为《资治通鉴》。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记忆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得出答案。

2.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A. 纺织品B. 麻布C. 棉布D. 兽皮【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南方的纺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丝织品是富农享有,A 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布也开始成为衣着的原料,C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虽然有了丝织品和棉布,但麻布是大众化的原料,B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3.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C. 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D. 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中毕升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是南宋时期的。

ABC项表述均正确,故选D。

4.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诗歌、音乐、舞蹈结和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其中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是()的作品A. 关汉卿B. 王实甫C. 苏轼D. 李清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王实甫是元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5.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

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 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C. 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D. 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A【解析】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故答案选A。

6.“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现代养生观念认为,应该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

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A. 东汉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宋代时候,我国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例如麻油、豆油、采油等,所以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宋朝,答案选C,7.下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瓦子的出现是在A. 西汉B. 唐朝C. 宋朝D. 明清【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C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8.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在( )A. 南朝B. 北宋C. 南宋D. 元朝【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宋神宗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所以答案选B,9.宋朝时,下列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A. 小麦B. 水稻C. 高粱D. 玉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占城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故正确答案为B。

10.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毕昇;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蔡伦;宋代出现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所以①③属于宋代的成就,故选B。

11.《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傍晚)。

”材料反映了宋代A. 社会分工细致B. 市民生活丰富C. 民间艺术精湛D. 边境贸易繁荣【答案】B根据“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题目材料是反映了瓦子的场景,体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所以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宋神宗曾评价一本史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书也因此得名。

这本史书应该是()A. 《史记》B. 《资治通鉴》C. 《窦娥冤》D. 《梦溪笔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B项符合题意;《史记》是汉朝时期的史学著作,A项不符合题意;《窦娥冤》是元代的杂剧,C项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不是史书,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关键信息,结合题干材料所提示的时间是宋朝,限定词是“史书”,结合宋朝时期的文化知识可知是《资治通鉴,,这是被宋神宗评价为“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名著,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A. 元宵节B. 端午节C. 中秋节D. 元旦【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大意是说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

14.《窦娥冤》的作者是()A. 苏轼B. 李白C. 关汉卿D. 辛弃疾【答案】C【解析】苏轼北宋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是唐朝大诗人,诗歌豪迈奔放,被后世称为“诗仙”,辛弃疾南宋词人,他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元代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大量剧本,代表作有《窦娥冤》。

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元曲。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15.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他探究的主题是A. 唐朝繁荣辉煌的文学B.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C.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D. 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随之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学会从单一事件中总结出相同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总结概括能力。

16.他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他是()A. 白居易B. 苏轼C. 李清照D. 辛弃疾【答案】B【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以答案选B,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材料二如下图是宋代名画,它形象地展现了北宋东京的城市生活,上海世博会把它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2)材料二中的名画是什么?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达官贵人出行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答案】(1)特点: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等;出现了专门的街市(商业街道)。

(2)名画:《清明上河图》;画家:张择端;场所:瓦舍(瓦子);工具:轿子。

(3)认识: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解析】(1)依据材料一“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可以看出北宋东京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得出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等;“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得出出现了专门的街市(商业街道)。

(2)材料二中的名画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作品,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舍。

达官贵人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轿子。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