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目录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 (1)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地质条件 (2)1.4水文地质 (3)1.5气象条件 (4)1.6地震参数 (4)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5)2、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5)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8)1、沉降变形测量 (8)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3)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控制要点 (16)⑴路基工程 (16)⑵桥涵工程 (17)⑶梁体观测标: (19)⑷观测频次要求 (21)⑸隧道工程 (22)⑹过渡段工程 (25)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铁建设[2009]209 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TB10621-2009;4、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5、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6、中铁一院、中铁二院编制的《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二、工程概况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四川省境内)站前工程XCZQ-1标段D2K344+470~DK383+878,线路长为38.925Km。

本标段复杂特大桥5400.5m/3座、大桥1519.9m/5座、中桥186.2m/2座、涵洞71.47m /5座。

隧道30632km /8座。

区间路基长0.422km,中子站场长度为1.895 km。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3.5.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3.5.8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3.5.2所使用的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验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3.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1.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⑷《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B-2007)
⑸《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3.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
合或 闭合路线 ,使用 固定 的工作基 点对应 沉 降变 形 观测 点进行观测 。实 行 “ 五 固定 ”: 即:固定水 准 基点与 工作基 点 、固定人 、固定测量 仪器 、 固定 监 测环境 条件 、固定观测 路线和 方法 。 以提 高观测 数 据 的准 确性 。当相邻观 测周 期的沉 降量超 过限差 或 出现反 弹时 ,应 重测 并分析 工作基 点的稳 定性 ,必 要时联 测基准 点进行检 测 。当原有 的测点遭 到破坏 或 已无 法观测 时 ,必须 进行测 点重埋 或转移 工作 , 并做好有关 的记录 ,填 写测点转移 断高表 。 ( 6 ) 未 贯通 隧道 的观 测线路如 图2
行 ,对于 有变换 奇偶站 功能 的 电子水 准仪 ,按 以下
图1 沉 降观 测 点 顺序进 行 :
往测 :奇数站为后一 前一前一 后
2 观测 方法
( 1 ) 外业 测量 一 条路 线 的往 返 测使 用 同一 类 型
仪器 和转 点尺垫 ,沿 同一路线进 行 。观测成 果 的重 测和 取 舍按 《 国家 一 、二等 水 准测 量 规范 》 ( G B / T
准 仪读记至 0 . 0 1 m m 。 ( 2 ) 自动 安平水 准 仪 的圆水 准 器 ,严格 置平 。 在 连续 各测站 上安置 水准仪 时 ,使其 中两脚 螺旋与
( 1 ) 隧道 内一 般地 段 沉 降观 测 断面 的布 设根 据 地 质 围岩 级别 确定 ,一般情 况 下, I I 级 围岩原 则上 不 设沉 降变形 观测 断面 ,必要 时8 0 0 m 设 一个观测 断 面 ;Ⅱ I 级 围岩 每4 0 0 m 、I V级围岩 每3 0 0 m 、 V级 围岩
偶数站 为前一后一 后一 前 返测 :奇数 站为前一后 一后一 前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篇一: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___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 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年2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

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

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沉降观测工作,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保护周边环境及建筑物安全,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进行土地开发、基础施工、地铁隧道施工、桥梁建设等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地表沉降观测的重要工程,及时发现和处理沉降问题,防止因沉降引发的各种安全事故。

第三条沉降观测工作应遵循科学、严谨、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

第四条项目单位应加强对沉降观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观测,并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五条观测单位应具备相关资质,技术力量过硬,设备先进,具备独立承担沉降观测任务的能力。

第六条本制度制定机构为项目单位,管理执行机构为项目部沉降观测管理组,负责对沉降观测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项目部沉降观测管理组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沉降观测工作管理制度。

第八条沉降观测工作应与周边建筑物和环境保护工作结合,共同维护工程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第二章沉降观测基础第九条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测点位的位置和地形高程的变化,来确定地表的沉降情况,从而判断工程施工的影响和地质条件的变化。

第十条沉降观测应在工程施工前确定观测点位,安装观测标志,并制定观测方案,确定观测时间和频次。

第十一条沉降观测的方法主要有水准测量法、全站仪法、GPS法等,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自动化的功能。

第十二条沉降观测时,应进行周边建筑物和环境的调查,分析周边建筑物和环境对沉降的影响。

第十三条沉降观测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通报项目单位。

第三章沉降观测组织和管理第十四条项目单位应设立沉降观测管理组,负责统一组织和管理沉降观测工作。

第十五条沉降观测管理组应配备沉降观测专业人员,负责制定沉降观测方案,组织观测工作,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做出处理意见。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二、一般规定1.为规范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2.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并加强沟通与配合,确保各环节工作顺利衔接。

3.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4.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5.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三、工作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3.《铁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办法》(铁建设[2008]23号);4.《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2-2008);5.《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6.《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7.《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1-2008);8.《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10.《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11.《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1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1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16.《高速铁路工程静态验收技术规范》(TB10760-2013);17.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8.铁总(原铁道部)、路局有关规定。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隧道施工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隧道施工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工后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中国铁建编制:邱先锋审核:王怀强审批:李铎二O一O年四月中铁二十三局向莆铁路FJ-10标指挥部1工程概述青云山隧道为新建铁路江西向塘至福建莆田段最长隧道,设计为双洞单线隧道,左线全长22175米,右线全长21843米,左右洞中线线间距312.4m~348.6~30~29.91m,全隧道设置4座斜井和1座通风竖井,左右线间每隔500米设一个横通道。

2既有资料情况铁四院现场交接CPI、CPII平面控制网坐标成果和二等水准高程成果及技术资料,施工加密测量成果。

3主要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9)《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10)《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11) 向莆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2) 铁道部有关规定。

桥梁及隧道设计文件。

4人员、仪器设备4.1测量人员和分工本管段隧道基础工程沉降观测实施工作由邱先锋组织,共有8名测量人员参与,测量员8人。

测量人员分2组,每组4人。

一组人员负责(Y)DK490+253~(Y)499+992,另外一组人员负责(Y)DK499+992~(Y)DK513+428段的测设。

4.2仪器设备情况徕卡(TCR-802)型全站仪1台,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mm+2ppm;徕卡精密水准仪一台,标称精度0.3mm (仪器检定证书见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细则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1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2.1 审核图纸 (1)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1)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1)2.4 仪器设备配备 (1)2.5 人员配备 (2)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2)3.1 编制依据 (2)3.2 一般规定 (2)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2)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2)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2)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3)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13)6沉降评估 (18)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18)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18)7其他 (19)8安全要求 (19)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20)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1)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

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

因此,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的精度要求具体如下:(1)不低于DS05级的电子水准仪;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1台(0.3级)(2)数字专用条码尺1对、尺垫1对、电脑一台、沉降观测软件l套。

2.5 人员配备测量人员根据施工需要分组,隧道组测量人员3人。

测量人员必须经培训后上岗,由吴保利主管。

组长:徐鹏飞组员:周振卫、韩初露3 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3.1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 754号)(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6)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7)沪昆客运专线设计文件(8)铁道相关规定3.2 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4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沉降观测工作基点标高数据准备→现场测量数据采集→内业处理打印平差数据形成图表→监理签字确认→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验收。

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5 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5.1.1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或附和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点进行观测。

(2)水准仪使用不低于DS05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2m或3m铟瓦条码水准尺和尺垫,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4)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Om;视线高度≥0.5 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 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或DS1,级仪器,读数记至0.01 mm。

(5)观测时,一般按后一前一前一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返测:(奇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6)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观测前30 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对于数字式水准仪,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以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8)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网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祝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 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路面必须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11)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m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12)平面控制网坐标系宜采用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以隧道长直线或曲线隧道切线(或公切线)为坐标轴的施工独立坐标系。

坐标轴的选取应方便施工使用。

5.1.2 观测点布置(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 m Ⅳ级围岩每300 m V级围岩每200 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步布设两个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类型基础的隧道段落隧道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他措施处理的复核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5.1.3 观测标构造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标采用φ20 mm不锈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网防锈处理。

见图5.1.3。

5.1.4 观测方法(1)隧道水准线路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符合水准线路,沉降观测点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

水准线路观测示意见图5.1.4。

(2)高程测量作业技术要求⑥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①水准仪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需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白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②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起始测站设置:A仪器设置主要有:一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一最小显示位为0. 000 01 m;一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一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小时制。

B测站限差参数设置:一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一视线高限差的高端和低端;——前后视距差限差;——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两次读数高差之差限差。

C作业设置:——建立作业文件;——建立测段名;——选择测量模式:“aBFFB”;——输入起始点参考高程;——输入点号(点名);——输入其他测段信息。

D通信设置: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应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③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按表5.1.4-1④二等水准测量计算取位见表5.1.4-2⑤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

观测时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一组往返侧安排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返测:(奇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⑥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

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

⑦ -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A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网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B将望远镜对准后机标尺(此时,标尺应按网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C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D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E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