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深刻的,之所以存在,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及其原因。
地理环境的差异东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山水,且实际上以山为主,少有平原(如长江、黄河中央平原),土地干旱水少险峻,地路交通不便,只有东、南、西三条外线。
同时,山地又多因为地形太陡,草木难以生长。
这样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以各自为中心的地区文化形态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文化便衍生成为独特的东亚文化。
西方,尤其是欧洲,地势大致上呈现交错盘踞的局面,海陆遍布,平原、丘陵、山岭、高原等地形地貌种类丰富。
与东亚相比,这样的地形地貌进一步提高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难度。
同时,主要地区人口较多,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文化融合,从而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特征的差异东亚文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强调和合的理念和观念,如“和谐社会”,“合乎天人之道”,“不倚重个人”等思想。
这些观念反映了东亚文化倡导的自我调适、奉献和忍让的态度,这与东亚文化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反,西方文化很强调个人主义,有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与西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分不开,一方面是正反两面的角度,另一方面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在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之间,有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西方文化的易接受和开放性。
有迹象表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和沟通,它们出现了一种文化交织的趋势。
这种混合文化并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从双方优点吸取,形成完全新的、独特的文化。
这些由地理环境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更加突出了中西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差异,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与文化差异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与文化差异北美洲北美洲位于北纬7°到83°之间,经度范围约为25° W到170° W。
地形多样,包括密集的河流网络、大型湖泊和广袤的平原。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洛矶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北美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以及森林和水资源。
北美洲拥有多个不同的文化群体。
由于历史上的殖民和移民潮流,北美洲地区形成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家的多元文化社会。
各种文化的交融和冲突构成了北美洲特有的文化差异。
南美洲南美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际之一,占地面积约为17,840,000平方公里。
地形多样,包括安第斯山脉、亚马逊热带雨林和巴拉圭的干旱草原。
南美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和水力能源。
南美洲有着多样的文化特征,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因加文文化、印加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等。
它们的文化表现在艺术、音乐、舞蹈和宗教上,独特而多样。
欧洲欧洲位于东经25°到65°之间,北纬35°到71°之间,占地面积约为10,180,000平方公里。
欧洲的地形多样,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和北海。
欧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天然气和铁矿石等。
欧洲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点。
欧洲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宗教、风俗和习俗等方面体现。
这些文化差异丰富了欧洲的艺术、文学和音乐。
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涵盖了约30%的全球陆地面积。
地形多样,包括阿拉伯沙漠、喜马拉雅山脉和黄河流域。
亚洲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
亚洲拥有多样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诸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印度的宗教多样性和日本的艺术品制作等,都是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地处赤道以南,占地面积约为30,370,000平方公里。
非洲的地形各异,包括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脉等。
地理教案: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地理教案: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一、背景介绍文化差异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1.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对比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理性思维和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情感思维和依赖性。
2.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对比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
城市文化注重工作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而乡村文化则注重传统价值观、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
3.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印度教的传统礼仪、中国的道家思想等。
这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如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面食、米饭和菜肴搭配,美国的饮食文化则是以快餐和方便食品为主。
三、文化差异的影响1.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
2.人际交往的障碍文化差异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得人们在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障碍,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
3.旅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差异也是旅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驱动因素。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去探索并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习俗。
旅游和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四、如何促进文化融合与交流1.加强文化教育与普及通过教育和普及活动,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的方法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的方法地理环境是塑造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水域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组织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方法。
一、气候对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会有所不同。
1.1 寒带气候和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地区常年寒冷,冰雪覆盖时间较长,这种气候条件下的文化多与农耕和渔业相关。
例如,北欧国家的居民常年依赖渔业和养殖业,他们熟练地利用冰雪资源,发展出独特的捕鱼和捕猎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渔民文化和捕猎文化。
1.2 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这种气候条件下的文化多与农业和热带植物相关。
例如,东南亚地区的居民以种植水稻和香料植物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发展出了独特的水稻种植技术和调味品制作技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热带农耕文化。
二、地形对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地形是地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文化的地域差异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会有所不同。
2.1 平原地带和河流平原地带和河流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区域,这种地形条件下的文化多与农耕和农田灌溉系统相关。
例如,中国长江流域的居民发展了独特高效的田园农耕文化和水利工程技术,他们依靠长江水源灌溉农田,形成了丰富的养殖和农耕文化。
2.2 山地和高原地带山地和高原地带的地形崎岖,气候多变,这种地形条件下的文化多与畜牧业和山地农耕相关。
例如,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居民发展了独特的高山农耕文化和奇楠文化,他们根据地形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并发展了独特的农耕工具和农田井渠系统。
三、水域对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水域是地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文化的地域差异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的水域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会有所不同。
为什么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差异如此巨大?

为什么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差异如此巨大?文化差异是指在不同地区、民族、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服装风格和语言习惯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差异如此巨大呢?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导致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方式、习惯和文化传承方式也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海鲜,而内陆地区的人却对海鲜不感兴趣。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
二、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也是导致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人们的文化传承方式和价值观也不同。
例如,蒙古族在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都与汉族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的。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方式也不同。
例如,一些发达城市的社会环境较为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都比较奔放和多元化。
而一些落后地区的社会环境较为封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都比较保守和传统。
四、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重要来源。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例如,藏族拥有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其文化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有很大的差异。
五、人们的认知人们自身的认知也是导致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视角不同,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文化表现方式也不同。
例如,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导致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并努力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
地理特征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地理特征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水文系统等。
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地理特征对文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
一、地势与文化差异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和起伏。
不同的地势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山地地势为例,山地的特殊地形催生了特有的文化形态。
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势崎岖,人们的交通和迁徙受到限制,往往形成了封闭和相对孤立的社区。
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山区的居民发展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他们往往保持着传统的习俗、语言和服饰,形成特有的山地文化。
与山地相反,平原地区通常拥有广阔平坦的土地,这种地势使得交通更为便利,人们更容易相互交流和迁徙。
这种地理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形成了多样性较高的文化。
比如,位于欧洲的荷兰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地区,其独特的水文系统以及农田和河流构成的复杂环境,培育了荷兰独特的农业文化和水利工程。
二、气候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特征中最为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例如,极地和热带地区是两个极端的气候条件,它们对人们的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极地地区的气候严寒,资源匮乏,人们通常过着以狩猎、捕鱼和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
这种环境下的文化倾向于简单、实用和适应极端气候的方式。
在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和萨米人等民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以渔猎为生,开展着与极地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活动。
相反,热带地区的气候炎热潮湿,资源丰富多样,人们往往过着以农耕和渔业为主的生活方式。
热带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物种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这对当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土著民族,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和传统知识。
三、水文系统与文化形态水文系统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在地理上形成的系统。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差异巨大,包括气候、地貌、土壤等因素,这些地理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的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差异影响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一、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直观和明显的因素之一,对文化的地域差异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
以寒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为例,寒带地区的严寒气候使得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相对封闭和较为艰苦,他们需要适应寒冷的气候条件,发展出独特的农业、畜牧业方式,并形成了寒带特有的文化元素。
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导致热带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较为开放和舒适,他们更加倾向于以渔猎为主要生计,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二、地貌对文化的影响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也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发展。
以山区和平原地区为例,山区地貌复杂,山峰林立,水资源丰富,这使得山区居民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梯田耕作和山地果树种植等,同时也形成了山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而平原地区地貌平坦,土壤肥沃,这使得平原地区的居民更加依赖农业生产,形成了农耕文化和庄稼神信仰。
三、土壤对文化的影响土壤是地理环境中被经济社会特别关注的因素之一,对文化的地域差异产生着间接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决定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例如,湿润的土壤适宜稻作的种植,因此稻米文化在湿润地区得以形成和传承;而干燥的土壤适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因此小麦文化在干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四、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来实现。
中国的文化地理

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文化地理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且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
一、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地理南北分明,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以及地形差异导致了两地的文化差异。
北方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农业以小麦为主导,人们性格开朗豪爽,崇尚勤劳、坚韧的精神。
南方气候湿润,农业以稻米为主导,人们性格温和、细腻,崇尚文化、艺术的追求。
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代表了北方的宏伟和严谨;北方民间艺术表演如京剧、陕北民歌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北方的风俗习惯如热爱食用面食等都是北方文化地理的体现。
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同样丰富多样,例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代表了南方的柔美和细腻;南方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粤剧、评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方的风俗习惯如重视饮食文化等都是南方文化地理的特色。
二、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中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东方文化以其特有的理念和价值观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佛教和道教这两个东方传统宗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注入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此外,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种种文化因素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既有东方文化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面貌。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地理特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的傣族、西藏的藏族、新疆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地理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史上自秦汉以后中原王朝的版图都很广大,各地区的风土习尚往往各不相同。
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
过去研究文化史的同志们,对这种文化的地区差异一般都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在此我举几个朝代为例,简要指出各区间的显著差异。
(1)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约百年之后的成帝时,刘向将汉朝全境划分为若干区域,丞相张禹使僚属朱赣按区叙次其风俗,后来为班固辑录于《汉书·地理志》的篇末。
根据此项资料,其时全国只有齐地“士多好经术”,鲁地“其好学犹愈于他俗”,三辅(京都长安附近,今关中平原)的世家“好礼文”,此外各地区全都没有提到有儒家教化的影响,相反,到处流播着各种不符合儒学礼教习俗。
例如:三辅“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
“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
“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奢靡,送死过度”。
六郡(今甘肃东部、宁夏、陕北)则“不耻寇盗”。
蜀士以文辞显于世,但“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
以上为秦地。
中原的河内则“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
”周地则“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
郑地则“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
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陈地则“其俗巫鬼”。
南阳则“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
宋地虽“重厚多君子,好稼穑”,但沛、楚“急疾颛己”,山阳“好为奸盗”。
河北的赵、中山则“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
女子弹弦跕厢,游媚富贵,偏诸侯之后宫”。
太原、上党“多晋公族子別、,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聚送死奢靡”。
锺代以北“民俗懻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之剧”。
燕地则还保留着战国以来“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之俗。
楚之江南则“信巫鬼,重淫祀”。
吴人以文辞显,“其失巧而少信”。
就是儒教比较最昌盛的齐鲁二地,齐“俗弥侈”,其士“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鲁地“去圣之远,周公遗化销微,孔氏庠序衰坏”,“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礼,文备实寡”,也不能算是风俗淳厚的礼义之邦.(2)《隋书》的《志》本为《五代史志》,以南北朝后期梁、陈、齐、周和隋五代为论述对象。
其《地理志》将隋炀帝时全国一百九十个郡按《禹贡》九州编次,各于州末略叙其风俗。
九州之中,兖、徐、青三州十五郡(今山东和河南河北与山东接境的一小部分,江苏淮北部分,安徽淮北的东部)被肯定为教化最良好的地区。
兖州五郡,“有周孔遗风,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
徐州四郡,“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得洙泗之俗”。
青州四郡,“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归于俭约”;但齐郡(今济南)“俗好教饰子女淫哇之音”,东莱“朴鲁少文义”,是其缺失。
尚儒风气次于兖、徐、青三州的是豫、冀二州。
豫州十六郡(今河南大部分、安徽淮北的西部、山东西南的一部分、陕南东部及鄂西北一部分)基本被肯定为“好尚稼穑,重于礼义”,独帝都所在的河南(洛阳)则被讥为“尚商贾,机巧成俗”。
冀州三十郡,在今河北中南部的七郡“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今河南黄河以北的河内、汲二郡“俗尚于礼”,基本被肯定;惟介在其间的魏郡、清河则被讥为“浮巧成俗”,“轻狡”;在今山西中南部的七郡基本被肯定为“重农桑,朴直少轻诈”,惟“伤于俭啬,其俗刚强”;自今山西北部北至河套东北五郡和河北北部东至辽西六郡“地处边陲”,其人“劲悍”“勇侠”,风教异于内郡;惟涿郡(今北京)、太原“人物殷阜”,“多文雅之士”。
以上五州是黄河下游两岸即所谓关东地区。
自关以西的雍州,即基本为儒家声教所不及。
长安附近关中平原三郡,风气很坏:“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穷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
三辅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比较淳朴,“性质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
自此以北缘边九郡(陕北、宁夏至河套)及河西诸郡则“地接边荒,多尚武节”。
秦岭以南长江上游的梁州,惟蜀地“颇慕文学,时有斐然”;“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然多溺于逸乐”,“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小人薄于情礼,父子率多异居”;“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使夷僚,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
汉中与巴地则“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崇重道数,犹有张鲁之风”。
汉中以西蜀郡以北诸郡则“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务于农事,工习猎射,于书计非其长矣”。
长江中游的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丧葬之节,颇同于诸左云”;全州二十二郡中,只有南郡襄阳“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
以长江下游为中心的扬州地区比梁州荆州更为广大,东北起今苏皖鄂豫的淮南,中间为长江以南的今苏皖沪浙闽诸省市,南至五岭以南的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其中淮南八郡被誉为“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
江南岭北十八郡则大抵“信鬼神,好淫祀,父子或异居”,又分为二区:“吴中”七郡(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西包皖南宣城一带,南包浙江宁绍金衢)“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评价最高;此外十一郡(今江西福建二省及皖南浙西之旧严徽二府。
浙南之旧温处台三府)风教皆不及“吴中”,尽管也“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但豫章等郡有妇女“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丈夫举孝廉即逐前妻,庐陵宜春等郡又往往有畜蛊害人的恶习。
五岭以南十九郡风气更差,“人性轻悍,易兴逆节”,而俚僚则既“质直尚信”,又“重贿轻死,唯富为雄”,“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者”,“俗好相杀,多搆仇怨”。
总括《隋书·地理志》所载,当时被誉为尊儒重礼的,只有中原二十一郡荆扬十七郡共三十八郡,仅占全国一百九0郡的五分之一;就是在这三十八郡中,也还夹杂着不少违反儒教的风俗。
至于其他五分之四的地区(按郡数计),则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儒教的影响:中原经济发达地区则机巧轻狡侈靡成俗,边郡则失之于刚强劲悍;南方梁荆扬三州则普遍信鬼神奸淫祀。
长江流域尊儒重礼的郡数已接近中原,这当然是永嘉乱后中原士族南迁的结果。
(3)《通典·州郡典》载天宝年间的三百多府郡,也是按《禹贡》九州分区记叙,州末各记上一段风俗。
据此,其时:冀州的山东(今河北) “尚儒”,“仗气任侠”,而邺郡(今安阳附近冀豫接壤一带)“浮巧成俗”;山西人勤俭,而河东(今晋西南)“特多儒者”;并州(太原及迤北)“近狄,俗尚武艺”。
兖州(今冀东南鲁西)“人情朴厚,俗有儒学”。
青州(今山东济南以东)“亦有文学”。
徐州(鲁南苏皖淮北)“自五胡乱华,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但又说“徐兖其俗略同”。
豫州只说“周人善贾,趋利纤啬”,而不及他郡。
中原这几州儒学的声势,比百五十年前《隋志》所载,大致并没有什么进展,惟山东、河东多世族,故独擅儒术。
关中的雍州京辅因“五方错杂,风俗不一,称为难理”;其西北诸郡“接近胡戎,多尚武节”;“其余郡县,习俗如旧”。
长江流域上游梁州的蜀土“学者比齐鲁”。
下游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如旧,而江东因永嘉之后“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
中游荆州“风俗略同扬州”,?杂以蛮僚,率多劲悍”。
五岭以南于九州外别为一区,“人杂夷僚,不知教义,以富为雄”,“民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轻悍易兴逆节”。
总的说来,盛唐时代的儒学兴盛地区,北方则山东、兖州,南方则吴中,略如隋旧;惟以蜀土比齐鲁,可能比隋代有所发展。
(4)《宋史·地理志》将崇宁时的二十四路合并为十二区,区末各有一段论风俗,较《汉志》《隋志》更为简略,兹参以《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所载,略述如下:中原诸路中,京东“专经之士为多”,河北“多专经术”,京西洛邑“多衣冠旧族”,文教称盛。
京东二路大率“皆朴鲁纯直”,“重礼义,勤耕纴”;惟兖济“山泽险迥,盗或隐聚”,登莱高密“民性惟愎戾而好讼斗”。
京西二路“民性安舒”。
河北二路“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
此外河东则“刚悍朴直”,“善治生,多藏蓄,其靳啬尤甚”。
陕西二路“慕农桑、好稼穑”,“夸尚气势,多游侠轻薄之风,甚者好斗轻死”;惟蒲解本隶河东,“俗颇纯厚”;被边之地,“其人劲悍而质木”;“上洛多淫祀,申以科禁,其俗稍变”。
南方的江南东、西,两浙,福建四路是当时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尤以福建为最,多响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
但这几路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两浙“奢靡,奇巧”;江南“性悍而急,丧葬或不中礼”;江南福建皆“多田讼”.此外则淮南二路“人性轻扬”。
荆湖南路“好讼者多”,此路“俗薄而质”,归、峡“信巫鬼,重淫祀”。
川峡四路“民勤耕作,…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尚奢靡,性轻扬”;“庠塾聚学者众”,文士辈出,而“亲在多别籍异财”。
涪陵之民,“尤尚鬼俗”。
广南二路“民婚嫁丧葬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人病不呼医服药”。
这里有值得注意的两点:一、两宋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可是除福建一路的“喜讲诵”当即指此外,其他各路记载里竟概未涉及。
当然,京东、河北、两浙、江南和蜀中的“文学”“经学”,不可能完全与理学无涉;要之,由此可见,即使在宋代,理学怕也未必已为读书人所普遍接受。
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两浙、江南、福建,同时又是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的地区,可见宋代的儒家尽管已“冶三教于一炉”,但至少在民间佛道的权威显然还是比周孔之教高得多。
(5)《元史》、《明史》、《清史稿》的《地理志》不载风俗;元明清三代的《一统志》中《元统志》今残存已不及百分之一,《明统志》、《清统志》所载风俗一般仅趂录前代旧志陈言,不反映当代情况。
所以中国文化在这六百多年中的地区差别并无现成资料可资利用,现在我只能就明朝一代,杂采诸书零星材料,略事阐述:据清人黄大华所辑《明宰辅考略》,自永乐初至崇祯末,历任内阁大学士共一百六十三人。
兹按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表列这一百六十三人的籍贯如下:(内一人待考)明制内阁大学士皆由翰林出身,所以这张表大致可以反映各地区文化程度的高下: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七十五人,占全国总数45%;加福建省共得八十六人,四省占总数53%,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又以相当今苏南、上海的五府得十九人,浙江的嘉湖宁绍四府得二十人,江西吉安一府得十人,福建泉州一府得五人,尤为突出。
中原的北直、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合四十六人,占总数28%。
此外陕西、湖广、四川、广东、广西共得三十人,占18%。
其中陕西二人都是最接近中原的同州人,广西二人都是地接湖广、省会所在的桂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