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基础知识介绍
防爆基础知识

防爆基础知识防爆基础知识(防爆原理)全国防爆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 年防爆基础知识⼀、可燃性⽓体和蒸⽓的爆炸特性1、燃烧和爆炸产⽣的条件燃烧是⼈们⼗分熟悉的⼀种⾃然现象,它是⼀种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当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反应介质温度升⾼到⼀定程度时,可以形成可见的⽕焰。
本专业所说的爆炸是指燃烧的⼀种形式,当氧化反应的速度达到⼀定程度时,由于反应瞬时释放⼤量的热,造成⽓体激剧膨胀,形成冲击波,并伴有声响,这种现象成为爆炸。
可控条件下的燃烧和爆炸可为⼈类服务。
失控的燃烧和爆炸能造成⼈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可燃性物质例如氢⽓、⼄炔、甲烷等可燃性⽓体,汽油、柴油、苯等可燃性液体以及煤尘和棉花纤维等可燃性粉尘纤维等能够形成燃烧或爆炸。
但是,形成燃烧和爆炸必须具备⼀定条件。
下述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遇,才会产⽣燃烧或爆炸:燃烧剂,例如氢⽓,汽油等;氧化剂,例如氧⽓,空⽓等;点燃源,例如明⽕,⽕花,电弧,⾼温表⾯等。
上述条件被称为形成燃烧和爆炸的三要素。
⼯程上采取措施,防⽌三要素同时存在,防⽌出现⽕灾和爆炸危险。
2、可燃性⽓体和蒸⽓的安全参数可燃性⽓体和蒸⽓在点燃和爆炸的过程中有许多理化参数,与防爆安全有直接关系的有以下⼏个:①爆炸界限----可燃性⽓体或蒸⽓与空⽓的混合物只有在某个浓度范围内才能爆炸(燃烧),超出此范围就不会被点燃,这⼀范围的最⾼点和最低点分别称为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
爆炸界限常⽤可燃性物质在可燃性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浓度)表⽰,例如,甲烷的爆炸下限是5。
0%(体积⽐),爆炸上限是15%(体积⽐)。
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混合物可以称作“过稀”,浓度⾼于爆炸上限可以称作“过浓”,过浓或过稀的混合物不能形成爆炸或燃烧。
⼯程上采⽤通风的⽅法降低环境中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以便避免爆炸危险。
当环境中的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5%时,可认为该环境是安全的。
表1 ⼏种常见的可燃性⽓体或或蒸⽓的爆炸界限②引燃温度----按照标准⽅法实验时,引燃爆炸性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防爆基本知识

按设备适用的环境,分为三类: I类: 矿井用 - Mining Industry II类:工厂用 – Surface Industry III类:爆炸性粉尘和纤维环境用
II类设备分级分组:同气体分级、分组 分级:分为A, B, C三级。 分组:分为 T1〜T6六组。 它与气体温度组别不同,是指设备最高
防爆基本知识
2010.6
1
爆炸性危险场所
· 爆炸性环境: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气体和粉尘)。凡涉及爆炸性物质生产、 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的场所都可能形成爆炸性环境。
· 危险场所:爆炸性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 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
· 在石油、化工、煤炭等生产领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爆炸性物质的泄漏,并与 空气形成爆炸性危险场所。据资料: - 在煤矿井下,2/3的场所属于爆炸性危险场所; - 在石油开产现场和精炼厂约有60-80%属爆炸性危险场所; - 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属爆炸性危险场所。
2
爆炸极限与防爆基本原理
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浓度介于爆炸极限范围
内时,遇点火源就会产生爆炸。
气体
- 爆炸下限 LEL - 爆炸上限 UEL
50
可燃性物质的爆炸极限范围各不相同:
40
- 甲烷[5, 15 ] - 丙烷[2, 9.5 ]
% (体积比)
- 乙烯[2.7, 34] - 氢气[4, 75.6]
◆ 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 ◆ 可带电维护、标定和更换零件 ◆ 不会因为外结构件损坏等原因降低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 它是一种“弱电”技术,现场的应用不会引起触电伤亡等事故的发生 ◆ 是唯一可适用于0 区危险场所的防爆技术 ◆ 简单设备(如热电阻、二极管、触点等)不需特别认证即可接入本安防爆回路系统
防爆知识培训

T1
450
T2
300
T3
200
T4
135
T5
100
T6
85
10
• 5、防爆型式
• 防爆型式是为防止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而对电气设备结 构所采取特定的安全措施,就我国现有制定的强制性国家 标准及近几年来的技术状况来说,其防爆型式有:
11
• 我国煤矿井下常用的型式以隔爆型、增安型、本 质安全型、特殊型及混合型为主。
6
• 3、防爆电气设备的分类 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I类、II类和III类。
• 3.1
I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瓦斯气体环境。
• 3.2
II类电气设备用于除煤矿甲烷气体之外的其它爆炸性气体境。 II类电气设备按照其拟使用的爆炸性环境的种类可进一
步再分类。 II类电气设备的再分类: ●IIA类:代表性气体是丙烷; ●IIB类:代表性气体是乙烯; ●IIC类:代表性气体是氢气。
5
• 由瓦斯、煤尘爆炸的条件可以看出,为了防止瓦 斯、煤尘工作环境发生爆炸事故,一方面要限制 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另一方面,要杜绝一切能 够点燃瓦斯、煤尘造成爆炸的点火源和危险温度。
• 煤矿井下或其他爆炸性危险环境可能引起瓦斯、 煤尘爆炸的能量源有:电气设备的电火花、违章 放炮产生的火焰、机械撞击和摩擦产生的火花、 灯具故障产生的火花、架线电机车或电缆破坏产 生的电弧以、煤炭或其他可燃物自燃、吸烟、明 火、雷电、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或故障状态下可能 出现火花、电弧、热表面和灼热颗粒等,它们都 具有一定能量,可以成为点燃矿井瓦斯、煤尘或 其他爆炸性危险环境的点火源。因此爆炸性危险 环境使用防爆电气设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7
• (1)本质安全的主要防爆措施是限制电路中的能量,使
电气防爆基础知识大全

隔爆型 - Ex d
设计依据标准:GB3836.1-2010、GB3836.2-2010 隔爆型电气设备: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 隔爆外壳:应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 止内部的爆炸向外部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1区防爆技术) 原理:允许危险气体进入隔爆外壳,外壳内可能产生爆炸。但 要求外壳必需具有足够的强度;且各外壳结合面必须具有足够 长的啮合长度和足够小的间隙,以确保内部爆炸不会穿过隔爆 结合面而导致外部环境爆炸。 是间隙防爆技术,依靠间隙、啮合长度来达到降温/熄火效果。
本质安全型
正压型 油浸型 充砂型 n型 浇封型 气密型
粉尘防爆型
中国标准 GB3836-…
1 2 3 4
5 6 7 8 9 10
GB 12476.1
IEC标准
IEC60079-…
0 1 7
161241-1-1
欧洲标准 CENELEC EN 500…
1.14
1.0
0.9<MESG<1.14 0.8<MICR<1.0
0.5≤MESG≤0.9 0.45≤MICR≤0.8
MESG<0.5
MICR<0.45
中国、IEC、 欧共体标准
I IIA IIB
IIC
北美标准 (Group)
D
C B A
点燃特性 难
易
☞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标准外壳内所有浓度的被试气体或蒸气 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25mm长的接合面均不能点燃壳体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两部 分之间的最小间隙。
粉尘环境不利于安全的重要因素
- 粉尘堆积影响散热
- 导电粉尘进入外壳可引起火花
专业防爆基础知识,看这一篇就够了!

专业防爆基础知识,看这一篇就够了!目录防爆理论概要主要电气防爆技术防爆标志解析1、防爆理论概要爆炸三要素当易燃易爆物质、大气环境空气、点燃源三个条件同时存在,而且当爆炸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即处于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时,将不可避免的产生爆炸。
点燃源:明火、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火花、电磁辐射、光辐射、机械火花、危险高温爆炸性危险场所做好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健全完善校园防疫、物资储备、复学复课、应急处置四个工作方案,备足防控物资,组织模拟演练,盯紧抓实学生、教职员工、校园、家庭四个关键环节,严格落实《春季开学疫情防控措施40条》,全力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校园平安稳定。
◌可燃性物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场所将不可避免产生泄漏,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危险场所。
◌当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浓度介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遇足够能量的点燃源就会产生爆炸。
◌在石油、化工、煤炭等生产领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爆炸性物质的泄漏,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危险场所。
据资料统计:❶在煤矿井下,2/3的场所属于爆炸性危险场所;❷在石油开采现场和精炼厂约有60-80%属爆炸性危险场所;❸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属爆炸性危险场所。
爆炸界限◌定义: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只有在某个浓度范围内才能爆炸(燃烧),超出此范围就不会被点燃,这一范围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称为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
爆炸界限常用可燃性物质在可燃性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例如,甲烷的爆炸下限是5.0%(体积比),爆炸上限是15%(体积比)。
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混合物可以称作“过稀”,浓度高于爆炸上限可以称作“过浓”,过浓或过稀的混合物不能形成爆炸或燃烧。
爆炸事故的共同特征爆炸事故往往是灾难性和毁灭性的。
产生事故的三大因素:❶物的因素(直接原因)❷人的因素(间接原因)❸管理的因素(间接原因)为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必须落实安全设施,规范人的行为、强化管理职能。
公共基础知识防爆基础知识概述

《防爆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防爆基础知识,掌握防爆技术和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防爆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深入的理解框架。
二、防爆的基本概念1.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根据爆炸的起因和性质,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是由于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爆炸,如压力容器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由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爆炸,如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等。
核爆炸是由于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而引起的爆炸,如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等。
2. 爆炸的危害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破片和高温火焰等会对周围的人员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
同时,爆炸还会引发火灾、中毒等二次事故,进一步扩大事故的危害范围。
3. 防爆的定义和目的防爆是指采取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防爆的目的是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保护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安全,确保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防爆的核心理论1. 爆炸极限理论爆炸极限是指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后,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爆炸极限分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当可燃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由于可燃物质的量不足,不会发生爆炸;当可燃物质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由于氧气的量不足,也不会发生爆炸。
只有当可燃物质的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时,才有可能发生爆炸。
2. 点火源理论点火源是指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的能量来源。
常见的点火源有明火、电火花、静电火花、摩擦火花、高温表面等。
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必须消除或控制点火源。
3. 防爆技术原理防爆技术的原理是通过采取措施,使爆炸发生的条件不满足,从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防爆的基本知识

防爆的基本原理一、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 )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 2 )氧气:空气。
3 )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如图所示:为什么要防爆易爆物质: 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 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 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二、仪表防爆的原理危险场所危险性划分危险场所危险性的划分防爆方法对危险场所的适用性防爆对危险场所的适用性 爆炸性危险气体分类爆炸性危险气体危险性分类根据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量,我国和欧洲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爆炸性气体分为四个危险等级 , 如下表 :美国和加拿大首先将散布在空气中的爆炸性物体分成三个 CLASS( 类别 ):CLASS Ⅰ 气体和蒸气 ; CLASS Ⅱ 尘埃 ; CLASS Ⅲ 纤维 . 然后再将气体和尘埃分成 Group( 组 ) :气体温度组别划分气体温度组别划分防爆标志仪表的防爆标志 Ex(ia)ⅡC T6 的含义 :Ex(ia)ⅡC 的含义:注: 该标志中无温度组别项, 说明该仪表不与爆炸性气体直接接触.防爆术语有关防爆术语及标准安全栅安全参数定义:∙安全栅最高允许电压:Um保证安全栅本安端的本安性能,允许非本安端可能输入的最高电压∙安全栅最高开路电压:Uoc在最高允许电压范围内本安端开路时电压最大值∙安全栅最大短路电流:Isc在最高允许电压范围内本安端短路时的电流最大值∙安全栅允许分布电容:Ca保证本质安全性能情况下本安端最大允许外接电容安全栅允许分布电感:La保证本质安全性能情况下本安端最大允许外接电感防爆标志格式说明:将工厂或矿区的爆炸危险介质,按其引燃能量,最小点燃温度以及现场爆炸性危险气体存在的时间周期进行科学分类分级,以确定现场防爆设备的防爆标志和防爆形式。
防爆基础知识介绍

防爆基础知识介绍2012-09-14防爆基础知识普及第一章之,爆炸性环境用电气分类;危险场所的分类;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方法。
爆炸性环境用电气分类:I类:I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瓦斯气体环境。
II类:II类电气设备用于除煤矿甲烷气体之外的其它爆炸性气体环境。
II类电气设备用按照其拟使用的爆炸性环境的种类可进一步分为IIA类、IIB类、IIC类。
III类:III类电气设备用于除煤矿以外的粉尘环境。
III类电气设备按照其拟使用的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特性可进一步分为IIIA类、IIIB类、IIIC类。
危险性场所分类:一、爆炸性气体环境:0区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二、可燃性粉尘环境:20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21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20区的场所,该区域包括,与允入或排放粉尘点直接相邻的场所、出现粉尘层和正常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浓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22区在异常情况下,可燃性粉尘层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或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性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则应划分为21区。
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3836.1的规定,II类隔爆型“d”和本质安全型“i”电气设备分为IIA、IIB、IIC级。
对于隔爆型电气而言,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是以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为基础确定的。
其极限值为:A级MESG大于0.9mm;B级MESG 0.5mm~0.9mm;C级:MESG小于0.5mm。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是以它们的最小点燃电流(MIC)与实验室用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之比为基础确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爆基础知识介绍2012-09-14防爆基础知识普及第一章之,爆炸性环境用电气分类;危险场所的分类;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方法。
爆炸性环境用电气分类:I类:I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瓦斯气体环境。
II类:II类电气设备用于除煤矿甲烷气体之外的其它爆炸性气体环境。
II类电气设备用按照其拟使用的爆炸性环境的种类可进一步分为IIA类、IIB类、IIC类。
III类:III类电气设备用于除煤矿以外的粉尘环境。
III类电气设备按照其拟使用的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特性可进一步分为IIIA类、IIIB类、IIIC类。
危险性场所分类:一、爆炸性气体环境:0区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二、可燃性粉尘环境:20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21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20区的场所,该区域包括,与允入或排放粉尘点直接相邻的场所、出现粉尘层和正常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浓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22区在异常情况下,可燃性粉尘层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或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性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则应划分为21区。
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3836.1的规定,II类隔爆型“d”和本质安全型“i”电气设备分为IIA、IIB、IIC级。
对于隔爆型电气而言,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是以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为基础确定的。
其极限值为:A级MESG大于0.9mm;B级MESG 0.5mm~0.9mm;C级:MESG小于0.5mm。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气体和蒸气的分级是以它们的最小点燃电流(MIC)与实验室用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之比为基础确定的。
其极限值为:A级MIC比值大于0.8;B级MIC比值0.45~0.8;C级MIC比值小于0.45注释:标志IIB的设备也可适用于IIA设备的使用条件,标志IIC的设备也可适用于IIA及IIB设备的使用条件。
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工程的安装和使用2012-09-28一电气设备的选型二防爆电气设备非带电金属部件的等电位连接三电源的接地类型及保护措施四电气保护五电气系统的布线防爆电气工程的安装设备和使用遵守GB3836.15-2000和GB50058-1992的标准要求。
一电气设备的选型1. 按危险环境的区域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类型0区:ia、S;1区:ia、ib、d、e(部分)、m、p、O、q;2区:ia、ib、d、e、m、p、O、q、n.以上符号代表:ia、ib-本质安全型;d-隔爆型;e-增安型;m-浇封型;p-正压型;O-充油型;q-充沙型;n-无火花型;S-特殊型。
S型防爆电气设备是指不符合上述防爆型式标准的电气设备,但经检验单位认可。
一般由检验单位确认使用的危险区域。
1区环境使用的e型防爆电气设备仅限于接线盒(箱)、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单插脚荧光灯产品。
2. 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别及温度组别应高于危险环境中爆炸性气体的分类、分组。
防爆级别:ⅡC>ⅡB>ⅡA温度组别:T6>T5>T4>T3>T2>T1本质安全型及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有ⅡA、ⅡB、ⅡC分级外,其它类型无级别规定。
3. 防爆电气设备的结构型式要能承受环境中化学腐蚀、日照、雨淋、振动、湿热等的影响。
可分别制成户外型、防腐型、耐震型、耐湿热型等防爆电气设备。
二防爆电气设备非带电金属部件的等电位连接防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及电气配线管路金属附件应与金属机箱等构件组成等电位连接体。
避免电气设备绝缘漏电使壳体电位局部升高引起邻近金属附件的电位差产生电火花。
具有双重绝缘的电气设备及金属管布线的电气设备不必进行等电位连接。
后者应要求电气设备与金属管螺纹啮合处的防锈油具有导电性。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不需要等电位系统连接。
防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的接地连接件采用RV绝缘铜芯线(额定电压为500V,芯线截面为2.5mm2以上)与装置或系统的接地连接件连接在一起。
连接件应有防松措施。
三电源的接地类型及保护措施为了限制金属机箱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的接地故障电流的幅值及持续时间,防止等电位连接件的电位升高应采用适宜的电源的接地类型及保护措施。
如采用TN系统,应为TN-S系统(中性线N和保护线PE分开布线)。
对于TN-C系统应在非危险环境进行转换成TN-S系统;如采用TT系统(电源变压器与装置或系统的接地连接件分开接地),应在装置或系统的电源进线处设置漏电保护器。
接地电阻率高的场所不允许使用该系统。
如采用TI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线与地隔离或经阻抗接地,电气装置分开接地),应在装置或系统的电源进线处设置绝缘继电器(50Ω/V以下切断电源)。
四电气保护本条要求不适用本质安全电路。
1.紧急断电为处理紧急事故,在危险场所外合适的地点或位置应有一种或多种措施对危险场所电气设备断电。
为防止附加危险,必须连续运行的电气设备不应包栝在紧急断电电路中,而应安装在单独的电路上。
2.电气隔离为保证作业安全,应对每一电路或电路组采用如隔离开关、熔断器部件实行电气隔离。
在1区环境中的中性线也应进行隔离。
3.电气保护危险环境设置的所有防爆电气设备应有保护线路,防止电路异常时引起过载、短路、接地故障。
防爆电动机应采取附加的过载保护,其整定值应在1.2倍额定电流下2h内动作,在1.05倍额定电流下2h 内不动作;或通过嵌入定子绕组的温度传感器来直接控制设定的温度值。
三相电动机应有断相运行的保护措施。
五电气系统的布线1.布线的一般要求1)电缆及其附件的选型及设置应考虑机械损伤及化学腐蚀等的影响。
2)无护套的单芯电线(RV线),不能用作装置及系统的布线。
3)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缆和金属管连接应符合有关防爆型式的要求。
4)防爆电气设备未使用的引入装置及通孔应用适合相关防爆型式的堵塞件进行堵封(除本质安全型设备外,应采用仅用工具才能打开的堵塞件)。
5)电缆的通道,包括穿过金属管或电缆沟,应采取措施防止可燃气体、蒸气或液体从一种危险环境传播到另一种危险环境,在电缆沟内充沙或通风防止气体积聚。
6)电气线路从非危险环境穿过危险环境时,其金属管路应有相应的隔离密封措施。
7)危险和非危险环境之间墙壁上穿过电缆或金属管的开孔应用沙浆充分密封。
8)采用电缆的非金属护套来避免电缆的金属铠装/护套与可燃性气体、蒸气、液体之间的偶然接触。
9)危险环境中布线电缆不能有中间接头。
当不可避免时,在1区危险环境应在防爆盒内连接和分支;在2区危险环境应采用下列方法连接后再用热塑管或灌封接头进行密封:* 压紧连接;* 防松螺钉连接;* 溶焊连接;*钎焊连接;* 用机械方法连接后,用锡焊连接。
10)绞线终端接头应用芯线套或定型端子压接,但不能采用单独锡焊连接方法。
2.布线的电气、机械性能要求1)在爆炸危险环境内,低压电力、照明线路用的导线或电缆的额定电压应不低于工作电压,且不应小于500V。
工作零线的额定电压应与相线的额定电压相等,并应在同一保护管内敷设。
2)在1区危险环境应采用铜芯导线或电缆;在2区危险环境宜采用铜芯导线或电缆;当采用铝线导线或电缆时,应通过铜-铝过渡接头与端子连接。
3)导线或电缆的最小铜芯截面积(本安系统除外)1区:铜芯 2.5mm2;2 区:铜芯 1.5mm2 ,铝芯:电力 4 mm2,控制 2.5 mm2。
震动设备应采用多股软导线或电缆。
移动设备1区采用重型橡套电缆;2区采用重型或中型橡套电缆。
3.布线方法1)钢管布线爆炸危险环境中不准明敷绝缘导线。
必须采用按照GB30091-82标准的低压液体输送用镀锌钢管布线。
钢管之间、钢管与附件、钢管与电气设备引入装置,应采用螺纹连接。
其有效的啮合扣数:DG25mm以下时,≥5扣;DG32mm以上时,≥6扣。
锥管螺纹为5扣。
1区内应用锁紧螺母并压紧,螺纹连接部分涂铅油及磷化膏。
爆炸危险环境在下列场所应安装隔离密封盒,以防止管路爆炸时产生压力重叠损坏电气设备及附件。
a)当电气设备的引入装置无隔离密封件时导线引向引入装置前的管件处;b)直径50mm以上的钢管距接线箱45cm处,及直径50mm以上钢管每隔15m处;c)相邻的爆炸危险环境1区、2区之间;1区2区与相邻的非危险环境之间。
按安装形式的不同,隔离密封盒有横向、纵向、泄水型三种,有隔爆型及增安型二种形式,盒内充填粉剂密封填料,其填充宽度应大于钢管内径,最小应大于16mm。
当钢管中含有三根以上绝缘导线时,其绝缘导线总截面积不得超过钢管截面积的40%。
钢管在下列部位布线时,应安装防爆绕性连接管:a.电动机进线口;b.管路通过建筑物的伸缩缝、沉降缝;c.震动设备。
2)电缆布线电缆的护套应具有阻燃、防化学腐蚀的性能。
电缆的外径应与电气设备引入装置的密封圈内孔相适应,并应满足相应的防爆要求。
明设塑料护套电缆,其敷设方式采用电缆槽板、托盘或桥架时,可采用非铠装电缆。
电缆布线应进行隔离密封:在1区、2区与非危险环境之间的电缆通道应填充阻燃堵料或加设防火隔墙分隔,电缆沟内应充沙。
电缆布线敷设在混凝土地坪下或设备混凝土基础中,应采用钢管保护。
保护管口用密封胶泥充填或用自粘性胶带缠绕,直到严密为止。
3)本质安全系统布线本质安全系统由现场的本安设备、关联设备和连接电缆三部分组成。
本质安全系统布线与其他防爆形式的布线有着原则不同。
其目的是把电能限制在设计规定的数值内,不会引起危险环境的点燃,保护本质安全电路的整体性能。
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本质安全电路与其他电路隔离。
(1)本质安全电气设备的一般要求a)本质安全电气设备和关联设备应符合GB3836.1和GB3836.4的规定。
b)关联设备应尽量安装在非危险环境,如果安装在危险环境应采取其它的防爆措施。
c)关联设备的本安端安全参数,应满足关联设备的最高输出电压U0应不大于本安设备的最大输入电压Ui;关联设备的最大输出电流Io应不大于本安设备的最大输入电流Ii。
(2)电缆布线的要求a)电缆的绝缘应能承受芯线对地、芯线对屏蔽、屏蔽对地至少为AC500V的介电强度试验。
a)危险环境应采用铜芯截面不低于0.5mm2的多股绞合线。
导线终端应有防松措施。
b)确定布线电缆的参数:CO、LO 、LO/RO,并应符合以下规定:CO≥CC+Ci LO≥LC+LiCO-安全栅最大外部电容LO-安全栅最大外部电感Ci-本安设备的最大内部电容Li-本安设备的最大内部电感CC-安全栅与本安设备连接电缆的分布电容LC-安全栅与本安设备连接电缆的分布电感防爆电气设备的技术原理2012-10-16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安装的电气设备主要有隔爆型电气设备、增安型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正压型电气设备、浇封型电气设备、充油型电气设备、充沙型电气设备、“n”型电气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