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doc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doc

1.:到,去。

2.:①鼓励,励;②受到鼓励、励。

3.:考核、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巡行;考察,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嫉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触犯;② ,定罪。

因。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1.:案件,案情。

:管案件。

2.脱:①副,表推,也、或;“事既未然,脱可免”。

② ,表假,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考或官考核的等4.独:若在疑句中,表反,道、怎么。

5.他:的,其他的,另外的。

三、得了解的相关复音1.下:上任、到任。

有成“下伊始”。

2.乞骸骨、辞、告老、、乞:辞官。

3.用事:掌,主管。

4.事:在任,在;公。

5.听事:公的地方。

6.逆旅:旅。

7.部曲:私家。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word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例:①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表现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鄙陋。

常用作谦词。

今义:指人品质恶劣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食①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动词,吃。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③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名词,专指饭。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例:①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作动词用,腰佩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称王③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作动词用,穿、戴(2)名词+“之”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策.之不以其(《马说》)“策”作动词用,鞭打(3)副词+名词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例:①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作动词用,保佑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作动词用,击鼓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作动词用,游水(4)所+名词名词前有“所”字,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作动词用,用网捕2、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名词后是动词,但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不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动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6《师说》7.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9.从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游褒禅山记》17.道①有碑扑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18.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19.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伶官传序》20.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21.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2.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石钟山记》23.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4,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25.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头发)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项脊轩志》26,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27.稍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②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28,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29.去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②比去,以手阖门(离开)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30.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五人墓碑记》3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期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在器物中)3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33.徒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②故予概念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4.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了民(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登泰山记》35.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36.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③余始循以入(开始)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7.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38.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实词一、古今异义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

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

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

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

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

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

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

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

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

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

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

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

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

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

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中语⽂课内⽂⾔⽂⽂化常识总结(必备)课内⽂⾔⽂⽂化常识汇编必修⼀《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法是赋、⽐、兴三⼤类。

“风”有15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雅、⼩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法,是古代巫术的⼀种表现。

指⽤龟甲,筮草等⼯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的⽅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诸侯皆称后。

“三后”⼀般指夏禹、商汤、周⽂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七,旧时妇⼥在这天晚上在院⼦⾥陈设⽠果,向织⼥星祈祷,祈求提⾼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以农历每⽉的⼆⼗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九⽇是妇⼥欢聚的⽇⼦。

6、六合:指结婚选好⽇⼦,要年、⽉、⽇的⼲⽀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甲、⼄、丙、丁、戊、⼰、庚、⾟、壬、癸总称为⼗天⼲。

地⽀:⼦、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作⼗⼆地⽀。

7、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举⾏婚礼的地⽅,东汉⾄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个时⾠之⼀,是戌时。

⼈定:是亥时。

9、12个时⾠: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到了⼀定的年龄(男⼦20岁,⼥⼦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例:①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表现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鄙陋。

常用作谦词。

今义:指人品质恶劣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食①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动词,吃。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③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名词,专指饭。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例:①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作动词用,腰佩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称王③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作动词用,穿、戴(2)名词+“之”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策.之不以其(《马说》)“策”作动词用,鞭打(3)副词+名词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例:①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作动词用,保佑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作动词用,击鼓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作动词用,游水(4)所+名词名词前有“所”字,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作动词用,用网捕2、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名词后是动词,但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不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动词。

例: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作“折”“行”的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作“刺”的状语,当面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作“运”的状语,用箕畚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一般就是用作动词。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作动词用,亲近,远离②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轻”作动词用,轻视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若处在句子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位置时,一般活用为名词。

例:①将军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作名词用,坚硬的铠甲,“锐”作名词用,锐利的武器②温故.而知新.(《论语》)“故”作名词用,旧的知识“新”作名词用,新的知识③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作名词用,奔跑的马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有“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主语觉得宾语动”的意思,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意动用法的词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例:(1)吟鞭东指即.天涯。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5)陈胜者.,阳城人也.。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例:①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

②(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介词的宾语例: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例:①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②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也就是“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a.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置例:“时人莫之许也”是“时人莫许之也”的倒装,译为“当时的人不同意他”。

“之”代词,充当“许”的宾语。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译为“我同谁一道回去呢?”“谁”疑问代词,充当“归”的宾语。

c.句子用助词“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唯利是图”是“唯图利”的倒装,译为“只图谋利益”。

“是”,助词,在这里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后。

常见的形式是:名词/代词 + 之 + 动词/形容词 + 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战于长勺”是“于长勺战”的倒装,译为“在长勺作战”。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是用“于”“为”“为……所”“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a “为”表被动例:天子为动。

b “为……所……”表被动例: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c “于”表被动例:管夷吾举于士d “见”表被动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e “见……于”表被动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f “被”表被动例:闻左公被炮烙。

六、文言虚词所谓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

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

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

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

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

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