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⒊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 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⒋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⒌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⒍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留侯论
一、重要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二、重要虚词
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⒋而非有平生之素 ⒍不称其志气
⒎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⒏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 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 一、重要实词
⒈始舍于其址 ⒉有碑仆道 ⒊其文漫灭
⒋则或咎其欲出者
⒎而无物以相之 ⒑予亦悄然而悲
⒌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⒍细大不捐 ⒎焚膏油以继晷 ⒑张皇幽眇 ⒔上规姚姒 ⒏恒兀兀以穷年 ⒐补苴罅漏
⒒独旁搜而远绍 ⒕长通于方
⒓障百川而东之
⒖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⒘遂窜南夷 ⒛纡余为妍 ⒙冗不见治 21、卓荦为杰
⒗跋前踬后 ⒚命与仇谋 22、卒老于行
23、优入圣域
25、岁靡廪粟
24、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越州赵公救灾记 一、重要实词
⒈灾所被者几乡
⒊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
⒉可僦民使治之者
⒋公敛富人所输
⒌有是具也
⒍无得闭粜
⒎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⒏处疾病之无归者
⒐使在处随收瘗之
⒑或便宜
⒔死者殆半 ⒗盖灾沴之行 ⒚予故采于越
⒒事细巨必躬亲
⒕公所拊循
⒓民不幸罹旱疫
⒖所以经营绥辑 ⒙则有间矣
⒘治世不能使之无
⒛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 22此不著
⒌往往有得 ⒍夫夷以近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十字架”。

2.《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题目是:《节南山》、《采薇》、《卷首》和《大雅》。

3.《诗经》典雅优美,对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诗意,流传至今属于古典的经典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楚辞》1.《楚辞》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诗歌文学最古老的精品,被誉为“古文学之精英”。

2.《楚辞》书写时间久远,分为三篇,即:“象棋曲神祖、衍衍珊瑚、江湖瑶藻”,内容情节丰富,富有艺术美,表达了中西夏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3.《楚辞》的影响非常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以“楚辞三绝”颂扬其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史记》1.《史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迁编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的古典四大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大史书之一。

2.《史记》全书全部编写完毕后,它将三国历史生动地写于书中,记述了太史公、刘邦、秦始皇等伟人的大功与伟绩,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使三国本层次的历史事件、当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

3.《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为后代编成了历史著作,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四、《论语》1.《论语》是中国经典名著,由孔子门徒传下来,也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是一个称赞学习、推崇忠义的指导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2.《论语》分为20篇,包括泰山、大戴、桑林、荡荡、昏倒等,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述论、对话、讲演为主,记录了孔子的作为和思想。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深远的,二千多年来仍然深受社会的崇敬和学者们的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本”。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分类)5.1. 文言实词5.1.1. 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

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

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

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5.1.5.1. 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6. 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词古义今义例句安养安定、安然衣食所安.拜封官、授爵礼节拜.为上卿被遭受被子、被动闻左公被.炮烙鄙边远地方轻视、粗俗蜀之鄙.有二僧辟召、征召开辟、驳斥连辟.公府不就参检查参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猖獗倾覆、跌倒猖狂无忌遂用猖獗..池护城河水塘池.外不深也饬谨慎整治、整顿以污贿有饬.罢续一初一刚开始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初一..交战次等候、停驻第二、质量差的秦伯素服郊次.摧伤心破坏、折断阿母大悲摧.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割地江东地方..数千里订论改正、约定、装订《订.鬼》按考查、查究压住、依靠按.诛五人卑鄙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品质恶劣先帝不以臣卑鄙..比等到比方、比较比.至陈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王必.无人病困苦至极疾病则久已病.矣曾连…都,…尚且曾经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诚果真诚心诚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续二齿岁数、年龄牙齿、齿轮等以吾尽齿.充扩充、扩大冒充、担任、满吾充.爱汝之心床坐具睡具床.前明月光刺名帖刺杀伏腊一刺.之外存抚恤、爱惜存在、蓄积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第只、府第表示顺序第.以今日事势观之董正姓氏董.道而不豫兮牧养牧放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能这样能力、能够、能量忍能.对面为盗贼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那实际情况实际上其实..啼恰恰和谐的莺啼声正好自在娇莺恰恰..续三遣被丈夫赶回家消、派为仲卿母所遣.摄整理、整顿吸取、保养侯生摄.敝衣冠蹙生日生活一天天地出生日而乡邻之生日..亲父母亲人、亲切予虽亲.在不敢言老寝相貌丑陋睡觉、陵寝貌虽寝.穷困厄穷困、尽固将悉苦而终穷.去离开往乃去.尚不保首领头颅领导者臣首领..庶百姓众多庶.渴驽钝微含蓄少、微末其文约、其辞微.暮晚上傍晚、将尽暮.而果亡其财其载不宁可岂能表取舍的关联词宁可..,求脱械居监外板屋其次次一等次要地位其次..、续四奇适宜特殊的、惊异恐此事非奇.迁放逐迁移怒而迁.之稍逐渐稍微稍.出近之审确实、确凿审慎、审讯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死耶适到……去适合、舒服舟行适.临安畔之亲戚父母兄弟旁系亲属亲戚..作伴好还乡青春春天青年时期青春..渠他河道渠.会永无缘如往、到像、依照齐使者如.梁束手投降没有办法刘琮束手..速招致速度、快始速.祸焉都大都市、全中有都.柱伐功业砍此五霸之伐.也续五泛覆灭漂浮大命将泛.放被委任放纵、解除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非常意外事故很、大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风流繁华的景象有功绩、有文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固本来坚固、本来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也故事旧事、前事事情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顾拜访回顾、照顾移军宜驾顾.之管钥匙管理鄙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害嫉妒祸害、害处……而心害.其能会恰逢聚会、见面、会议会.天大雨,道不通藉践踏狼藉,同“借”彼能藉.贫孱者耳间参与量词、间隔、中间又何间.焉续六交通相交、勾结各种运输、邮电部门的总称叶叶相交通..词古义今义例句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没有出路的困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慷慨激昂大方能使人慷慨..涕泣可怜可爱值得怜悯可怜..体无比控拉控制、控告将军角弓不得控.结束整好装束完毕……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经年一年又一年经过一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纶筹划、治理政治规划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景大景致、情形承天景.命景明阳光景色、风景至若春和景明..戾到达罪过、乖张鸢飞戾.天者乱辞赋的结尾混乱、战乱、任意乱.曰:“鸾鸟凤凰……”续七冒涂孟、敷上冒充、冒失、透其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虽即使转折连词虽.人弗损益汤开水汤赴汤.蹈火魏晋无论更不必说连词不知有汉,无论..特只、不过特殊、新意特.不故人耳无赖活泼好玩品行不端最喜小儿无赖..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为正义而死牺牲..享祭享受岁时享.之方方圆方形、方向今齐地方.千里而微者具体具备形体明确、不抽象亦雁荡之具体..略夺取简略、计划、夺取进兵北略.地向假如过去方向、对着、向来向.吾不为斯役信诚然书信、信赖信.造化之尤续八词古义今义例句行常道走、可以天之行.也寻八尺、不久寻找深逾寻.丈,寻病终要趋、适应要求有要.于时也严尊重严格、严密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写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再第二次重复再.而衰,三而竭章花纹文章、图章黑质而白章.能下士也长者德行高尚的人年龄高而有德行的人……长者..王指示指着给人看指导的话请指示..正道理、规律不偏不斜妙尽璇机之正.至于到……的结局连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智力智慧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谓智力..孤危……续九词古义今义例句中国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与中国..抗衡中间中间夹杂里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奏呈献演奏、发生相如奉璧奏.秦王走跑走双兔傍地走.卒终于兵士、完毕而卒.葬之祖父祖辈、父辈父亲之父思厥先祖父..……5.1.6. 名词活用5.1.6.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冬雪阵阵夏雨雪。

2、名词+谓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3、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

4、名词+补语:如:始舍于其址。

5、所+名词:如: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6、副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项王。

5.1.6.2.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如“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响声一样)应,赢粮而景(像影子一样)从”。

2、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

3、表工具,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用笼子)养之”。

4、表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5、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如“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6、表方位,如“南(向南)取汉中,西(向西)举巴蜀”。

7、表时间,如“良庖岁(每年)更刀”。

5.1.6.3.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如“生死而肉(使……长肉)骨也”。

5.1.6.4.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的特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或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翻译时可用这种格式:主语+把+宾语+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动词,如“孔子师郯子(孔子把郯子看作老师……)”。

5.1.7. 动词活用5.1.7.1. 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动词的名物化,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5.1.7.2. 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

如“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下来,动词使动)之”。

5.1.7.3. 动词的意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了宾语,这时认为是意动用法。

如“于其师也,则耻(以……为耻)师焉”。

5.1.8. 形容词的活用5.1.8.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如“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5.1.8.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如“卒使上官大夫短(揭短处,说屈原的坏话)屈原于顷襄王”。

5.1.8.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削弱,形容词使动)秦”。

5.1.8.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吾妻之美(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者,私我也”。

5.2. 文言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3)5.2.1. 虚词的用法5.2.1.1. 常见的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列表虚词词性用法例句何副词多么水何澹澹。

《观沧海》代词①哪里豫州今欲何往? 《赤壁之战》②什么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③为什么、怎么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讷谏》复音虚词“何如”、“何以”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