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样式雷”
样式雷建筑烫样

样式雷建筑烫样在建筑设计中,样式雷烫样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它既是建筑风格的表现,也是对建筑师创造力和个性的一种体现。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许多令人称奇和惊叹的建筑,这些建筑的样式雷烫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美感。
样式雷烫样是指那些设计风格独特、与众不同、突破常规的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的是非传统的建筑元素和形式,以及创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
通过独特的设计思路和艺术手法,建筑师们打造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作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兴起的动态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求进行变化,如动感的曲线形态、流线型的外观等。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也带来了很多的功能性,如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来调节室内温度和采光等。
除了动态建筑,还有许多传统建筑也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样式雷烫样。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飞檐、琉璃瓦和砖雕等元素,都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这些元素被应用在现代建筑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与现代建筑的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样式雷烫样。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建筑中的色彩运用。
传统上,建筑通常以较为中性和保守的色调为主,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尝试用鲜艳和大胆的颜色来点缀建筑外观。
这种色彩运用不仅可以让建筑更具个性化,也可以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欢乐的心情。
在设计样式雷烫样的建筑时,建筑师一般会参考当地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因素,以及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因素,建筑师可以更好地将样式雷烫样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样式雷烫样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建筑的外观效果和个性化的追求,它还可以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独特的建筑样式和设计思路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力量和美感。
它们也可以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文化的象征,引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样式雷烫样是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既是对建筑师创造力和个性的体现,也是城市景观和文化的表达。
匠人心中的家与国——纪录片《样式雷》素材解读与拓展

特别策划/热点素材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
说起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我们仿佛窥见中国建筑的一座座高峰。
而这些建筑的设计,其实都出自一户承袭了400多年的建筑世家——样式雷之手。
样式雷,指的是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一直掌管朝廷样式房的雷姓一家人,从第一代匠人雷发达开始,样式雷家族八代人承担起北京城几乎所有皇家建筑的设计和修复工作,建造了中国近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到皇帝的宫殿、京城的城门,小到房间里的一扇屏风、堂前的一块石碑,他们的设计,成为古典建筑的样板。
一个乡间工匠,以其聪明才智,开创了一个家族执掌“样式房”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
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样式雷》,向我们揭示了清朝时期一个皇家建筑师家族的辉煌传奇与风雨沉浮。
从雷家八代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奋斗、机缘、辉煌,看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励志,也看到了中国匠人对一门手艺、一项技术乃至一种文化的诚心守望。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样式雷先祖在明朝就开始从事木工行当,清初,雷家木工手艺传承至雷发达,精通“楠木作”技艺的他听说皇帝招募各地的能工巧匠进京,修建宏大气派的皇家建筑,64岁的他怀揣一份梦想北上,在种种严苛的考核中脱颖而出,顺利加入了畅春园工程。
匠人心中的家与国——纪录片《样式雷》素材解读与拓展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王双辉□编辑/王莹热点素材\特别策划累居南京二十多年,江南人文精神的浸润,让“楠木作”成为一种“儒匠合一”的技艺,能成为“楠木作”的工匠,说明在这一行当里是技艺高超的,但真正“样式雷”建筑世家的帷幕,是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拉开的,他的“出场”是从挽救一场危难开始的。
传说,紫禁城太和殿正在修缮,进行“上梁典礼”时,榫卯一直悬而不合。
千钧一发之际,雷金玉纵身攀上脚手架,挥打锤子,让榫卯稳当落下。
皇帝记住了这个矫健的身影,封他为内务府总理钦工处的掌案,相当于宫中首席建筑师。
从此民间便留下一个传说,“上有鲁班,下有长班”。
样式雷读后感

阅读《样式雷》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描绘的神秘世界所吸引。
这本书以清朝末年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古老家族的传奇故事,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
故事中,雷家世代相传的“样式雷”手艺,赋予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能力和荣誉。
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为皇室和贵族设计园林、建筑和装饰,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世家。
然而,这个传奇家族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磨难。
在清朝末年的动荡时期,雷家也遭受了各种考验和挑战。
作者通过描绘雷家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智慧。
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建筑和园林设计方面的知识,让我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通过雷家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此外,书中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
不仅有英勇善战的勇士,还有温柔贤惠的女子,以及充满智慧和远见的谋士。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样式雷》是一本充满神秘色彩和艺术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清朝末年的历史和文化,还深深地被作者描绘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话剧《样式雷》观摩学习感想

话剧《样式雷》观摩学习感想7⽉21⽇晚,赴国家⼤剧院观摩话剧《样式雷》,的的确确是抱着学习的⼼态去与回的,因为所谓的好与差的背后,有太多外⼈并不知道的东西。
看到优点,可以帮助我们进步;看到不⾜,⼜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引发了思考。
所以,每部作品的观摩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学习。
⼀边观剧,⼀边琢磨:这部剧的主题是什么哪?它⼜想告诉我们怎样⼀段历史、怎样⼀些⼈物、怎样⼀段情怀哪?⼀部剧,就应该有主题?就应该主题先⾏?国家⼤剧院为什么要排演这样⼀部剧哪?它创作的缘起、意义、⽬的分别是什么哪?该不该主题先⾏,暂放其次,⼀部能够⽤如此豪华的创作班底并在这样⾼⼤上的艺术殿堂演出的剧,如果观者的灵魂没有被触动、精神没有被启迪、思想没有被震撼、感官没有被刺激,没有引发我们喜悦或悲伤,⼜为什么排演这样⼀部剧哪?剧的最后,饰演说书⼈的连丽如先⽣登台道出了:“样式雷的忠⼼爱国……”哦!忠⼼?对⼤清朝的忠⼼?这个概念应该连主创们也刻意回避的吧?⽽且在全剧中也的确尽量压住不提这⼀点啊!爱国?为了压住这不好提的忠⼼,剧本也已经尽量把样式雷⼀⼼想重建被⼋国联军烧毁的圆明园的⼼理依据定位在建造圆明园是样式雷家族⼏代⼈的⼼⾎,不管皇家如何对待圆明园的被毁与重建,作为家族⼼⾎,样式雷们是想重修圆明园的,这是不是爱国?也许是,但这也只是⼴义的、放⼤的爱国吧?⼤,甚⾄⼤到了有些含糊不清、有些模棱两可。
样式雷的忠⼼爱国,当然可以有,因为每个普普通通的⼈都可以有爱国之⼼,但在这剧⾥,有没有?有多少?⽐起最近上映的⼀部影⽚《模仿游戏》,我想:我们的民族,从不缺乏英雄,⽐如样式雷等等,但我们的艺术与艺术⼈⼜似乎⽐较缺乏对英雄的感悟与感动!要想创作忠⼼爱国,就要真的进⼊忠⼼爱国!据说,影⽚《模仿游戏》的男主⾓在拍摄后期甚⾄为⾃⼰塑造的⼈物禁不住地在摄像机前颤动、哭泣,⽽不得不⼀次⼀次地暂停拍摄……话剧《样式雷》的创作⼿法是歌剧化的,歌剧要顾及乐章、要顾及曲⽬,话剧所擅长和重要的对事件的真实、剧情的连贯、⽣活的细节,被歌剧化的思维与⼿法消减了不少。
样式雷讲稿(2)

样式雷讲稿第一张PPT:我们小组所要展示的是在中国皇家园林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家族——样式雷。
有人曾这样评价雷家:终清之世,最有声于匠家。
第二张PPT:样式雷家族的鼻祖是雷发达,而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
第三张PPT:康熙年间,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
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康熙中叶,重修太和殿上梁的时候,榫卯总是合对不上。
雷发达自告奋勇上去装梁,轻松装上了。
康熙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当场就封七品官,当了样式房的掌案。
从他起一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北京故宫、天坛、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都是雷氏负责的。
因为雷家7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也就是今天的首席建筑设计师,所以被称为样式雷。
2007年,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第四张PPT:雷氏家族七代任样式房掌案,包括雷发达、雷金玉、雷声澂(征)、雷家玺、雷景修、雷思起和雷廷昌。
第五张PPT:《雷金玉碑记》有这样的记载:恭遇康熙年间修建海淀园庭工程,我曾祖考(按, 即雷金玉)领楠木作工程, 因正殿上梁, 得蒙皇恩召见奏对,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赏七品官, 食七品俸。
海淀园庭工程指的就是康熙年间在海淀明代“李园”旧址上建造的清代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畅春园”。
康熙帝《御制畅春园记》诗文中, 曾提到“亦有朴研,予尚念兹。
”“朴研”, 语出《尚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研”, 原意为勤谨而精良地朴治所削佳木以成器。
康熙诗文中引喻治木之术的“朴研”, 很可能就是雷金玉。
雷金玉在畅春园工程中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 一方面源于他出色的技艺, 另一方面也因其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 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雍正年间扩建圆明园,雷金玉是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
圆明园工程他功不可没,从此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
朱启钤(前)说,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事,最有声于匠家亦自金玉始。
样式雷建筑设计特点

“样式雷”建筑设计特点1.“样式雷“图样建筑房屋绘制图样,隋唐以来就有,不过那个时候的图样都没有留传下来。
我国古代的建筑图样只有清代的“样式雷”才得以保存。
“样式雷”每当设计工程图样时,首先要画出“粗图”,即现在的草图、原图,然后再雕琢成“精图”七至八种,图形准确,主次清晰。
官式建筑流行有27种标准化做法,但由于陵寝建筑工程规模浩大而技术复杂多样,实际存在着许多不具标准化条件的建筑设计,最典型的就是结构及构造层次最为复杂的各陵寝地宫及其外围建筑的设计,为详明表达其建筑结构,控制施工,样式雷画样中有关的设计图应用了十分丰富多样、手段科学而巧妙的表现方法。
属于正投影图的,有各种立样、侧样图;为表达复杂的结构层次,其剖示方法则充分应用了平剖、纵剖、横剖、阶梯剖以及曲面展开的旋转剖等各种形式。
为了表达宝顶的复杂空间形体,平面图上,还准确应用了等高线的表现方法图样规格又分为“一分样”、“二分样”、“三分样”,类似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图,后人称之为“样式雷”图样。
“样式雷”图样涉及到建筑工程技术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测绘图、规划图、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甚至风水地势图,山向点穴图等。
目前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样式雷”设计原图尚有数百幅,这些“样式雷”图样不仅推翻了中国古代建筑未必经过设计的旧论,而且还证明至少两百年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已经使用了非常先进的绘图技术。
2.“样式雷”烫样烫样,清代建筑专用名词。
是依缩尺比例用草纸板热压而成的建筑模型。
“样式雷”是制作烫样的名家。
“样式雷”烫样最早是“蜡模”,后改用草板纸为主体材料。
到雷氏第七代有刀、尺、笔和各种烫熨铁制工具、火炉等。
材料有纸张、草板纸、浆糊、猪皮胶、涂料等。
“样式雷”烫样品种很多,按设计过程分为:粗图和精图。
按照图样的比例分为:一分样、二分样、五分样、寸样等。
“样式雷”烫样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对清代史、考古学、建筑学、建筑史和风水学等研究都有弥足珍贵的参考价值。
样式雷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

样式雷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现代建筑是指在现代时代所兴起的建筑风格,它与传统建筑相比,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在现代建筑中,样式雷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样式雷可以为现代建筑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样式雷作为一种装饰性元素,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建筑的外立面、室内空间以及细部装饰中。
它既可以是简单而富有力量感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流线型的曲线造型,还可以是充满想象力的抽象形象。
样式雷的使用可以使建筑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使人们在欣赏建筑时产生强烈的美感。
样式雷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功能性。
在现代建筑中,功能性是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样式雷作为一种设计元素,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建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的功能性。
例如,在建筑的外立面上使用样式雷,可以起到遮阳、防风、隔热等功能;在室内空间中使用样式雷,可以起到隔断、引导流线、增加采光等功能。
样式雷的运用使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呈现出美感和创意。
样式雷还可以传递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建筑中,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样式雷作为设计元素之一,可以通过其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传达建筑师对于美学、环境、历史、技术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通过使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样式雷,可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通过使用具有创新性的样式雷,可以表达建筑师对于未来的展望和追求。
样式雷可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样式雷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例如,选择可再生材料或回收利用材料制作样式雷,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通过样式雷的设计,优化建筑的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样式雷的运用使建筑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样式雷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为建筑增添艺术魅力,提升功能性,传递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宝藏》样式雷烫样观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是前些年火遍中国的一个文博探索节目,之前有看过其中的良渚玉琮。
这个节目很新颖,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很多国宝的前世今生,也知道了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在为守护这些国宝而努力。
一定意义上,让国宝火了起来,也让国宝“活”了起来。
“样式雷”建筑烫样,前世是雷氏家族与皇帝沟通的工具。
“民以居为安,修身齐家”,雷氏家族,传承八代之久,最重要的便是拥有高超的工艺与特殊的传承制度。
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故宫等耳熟能详的建筑,中国1/6的文化遗产,都出自雷氏家族,足以见得雷氏家族建筑技能的高超!在嫡长子继承家业的年代,雷氏家族却选择了能者居之,有能力的人才能成为掌案,他们的思想其实已经超越了那个年代的局限,现代社会亦是如此,能者居其位,唯有能者才能一直不被时代淘汰。
“样式雷”建筑烫样作为与皇帝沟通的工具,很方便地解决了在科技不发达年代如何让皇帝以及各位建筑者们明白建筑内部构造和外部造型的难题,这也是雷氏家族能获皇帝赏识重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古人的伟大不仅在此,使用平格法绘制3D地图更是让我赞叹不已。
“样式雷”建筑烫样,今生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流的媒介。
雷氏建筑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能与环境进行对话,并且没有过多的改动周边环境。
节目中展示了从颐和园东堤看玉泉山玉峰塔的景象,塔随人走,巧妙地运用了圆的原理,宛若天开。
现代社会,我们也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雷氏家族早已向我们展示了应该如何因地制宜。
外来势力的觊觎,让那个年代动荡不安,多少文化建筑遗产被损毁盗走,“样式雷”建筑烫样的存留为现在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建筑遗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是没有它,多少中华文化将无声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最值得感谢的便是王其亨教授,耗其大半辈子光阴亲身考察,绘制图稿,捍卫中国古建筑,为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尽心竭力。
他说:“我这几十年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失掉的话语权找回来,把不了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找回来,把中国人的古建筑的尊严找回来,重建我们自己的建筑学,才能够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啊!”不仅是在中国古建筑,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找回自己的话语权,不能患有“失语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样式雷”“样式雷”祖籍江西,为了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江西省谱牒研究会雷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多次召开“样式雷”建筑文化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并公开出版发行了《样式雷建筑文化新论》和《雷礼与样式雷建筑文化》两本论文集,在省内外乃至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7年4月份经省相关的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
2014年又实现了“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与江西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样式雷”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艺,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提高赣文化的品位,找到了新的平台和落脚点。
但是,在研究“样式雷”或者说是宣传“样式雷”的活动中,在某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偏离史实的观点。
我们作为“样式雷”的故乡人,认为有必要澄清史实,也有责任依据史实,摆明观点,以正视听。
尤其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样式雷”的年轻一代,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什么是“样式雷”“样式雷”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专用名词。
它是对清代宫廷建筑大师雷发达一家祖孙七代的褒奖和赞誉。
这个家族从清初到清末的200多年里,祖孙七代一直连续担任着清朝内务府和工部共管的专门负责皇家建筑设计和监督施工的“样式房”的掌案(相当于总设计师),因而人们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
这样的建筑世家,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个家族的建筑作品概括起来有:一坛(天坛),二宫(北京故宫、承德离宫及外八庙),二陵(清东陵、清西陵),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五园(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在我国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样式雷”世家的作品就占五分之一,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样式雷”世家留下来的建筑图档、烫样、工程作法等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就有两万多件,还有流落海外的,如日本等国家。
这些资料都是国之瑰宝,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样式雷”建筑世家,祖孙七代(实际应该算是八代)参加“样式房”做工的多达十六、七人,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九人,担任掌案的有七人,他们分别是:第一代,“样式雷”的开创者雷发达,字明所,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生于江西省南康府建昌县雷家庄,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北山雷家。
他14岁拜叔父为师,学习木工手艺。
他家祖传多代木工,祖父、父亲都是木匠。
雷发达学徒期间,常跟随师父(叔父)和爷爷、父亲一起在南康府(当时府治在星子县)各地做木工。
明末崇祯八年(1635),16岁的雷发达跟随父亲雷振声、叔父兼师父雷振宙连同爷爷雷玉成一起迁徙到金陵(今南京),投靠亲戚。
聪明好学的雷发达,在南京继续从事木工二十多年,不仅继承祖传手艺,而且吸取了别人的精华,练就了一身娴熟的木工手艺,并且在南京还接触和熟悉了宫殿建筑的技法要领。
清康熙元年(1662),朝廷招募宫廷建筑工匠,四十四岁的雷发达凭着出色的手艺,应募赴北京,投身清廷的皇宫建筑。
康熙八年(1669),重修三大殿的工程中,太和殿上梁,皇帝亲临上梁典礼。
因为是拆明陵旧楠木梁柱充用,卯榫不合,时辰即到,大梁徐徐上升,缓缓落下,都落不到位,官员们面面相觑,是雷发达怀揣钢斧窜上梁柱,手起斧落,大梁定位。
年轻的康熙皇帝见状大喜,当面授他为工部营造所长班。
这就留下了“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故事。
这也就为后来一代一代的“样式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雷发达是“样式雷”的开创者,是始祖。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十岁的雷发达“解役”归家。
康熙三十二年(1693),雷发达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归葬金陵的江宁安德门外西善桥。
第二代,“样式雷”的形成者雷金玉,字良生,雷发达的长子,清顺治十六年(1659)生于金陵。
从小一边读书,一边跟父亲学习木工,练就一身好手艺。
考授州同后,一直候补于京师,父亲解役后,他继承了营造所长班,后又投充内务府包衣旗。
康熙中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后,流连江南美景,决定在海淀的明代万历帝的外祖父武清候李伟的别墅(即被称作李园)的旧址上,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畅春园。
雷金玉被召进园,承领楠木作工程。
在畅春园主殿九经三事殿上梁时,表现出众,康熙帝召见奏对,得到赏识,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班),赏七品官,食七品俸。
康熙四十八年,始建圆明园,雷金玉应召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
从营造所长班到“样式房”掌案,所以说他是“样式雷”的形成者。
自此之后,才有了“样式房”,有了“样式房”就有了掌案,此后,雷家祖孙一代一代连续担任“样式房”的掌案。
雷金玉早年还和父亲雷发达一道参加了玉泉山静明园增修工程,建香山行宫,规划清东陵,修建康熙景陵等工程。
雷发达去世后,他重建卢沟桥,兴建雍和宫,兴建承德避暑山庄,建造外八庙的溥仁寺等工程。
在故宫内他重修了养心殿,修葺慈宁宫,以及一些北京城的建筑。
由于他技艺出众,功勋卓著,雍正帝给了他特殊的褒奖,命皇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亲书“古稀”二字匾额,赠贺他的七十大寿。
雍正七年(1729),雷金玉去世,享年71岁,皇廷恩赏盘银一百两,奉旨驰驿(即旨令治途驿站照料)将其灵柩运回金陵,归葬江宁县安德门外西善桥。
第三代,“样式雷”的继承者雷声澄,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于北京海淀。
他是雷金玉的幼子,是“样式雷”承前启后关键的一代继承者。
他出生三个月,其父去世,他的四位哥哥随同雷金玉的前几位夫人,护送雷金玉的灵柩归葬金陵,只留下第五房夫人吴氏,第六房夫人张氏带着幼子留在北京。
有胆有识的年轻的张氏夫人,抱着幼小的声澄到工部哭诉,要求子承父业,并获准其子成年后乃得嗣业。
也就是这位张夫人含辛茹苦,精心培育,加之雷声澄本人奋发图强,刻苦努力,成年后终于继承了“样式房”的掌案。
所以说,张氏太夫人是“样式雷”世家“承前启后”的功臣。
若没有张氏太夫人“苦守清洁”抚育幼子成人的“德政”,没有雷声澄在无父兄提携下发奋努力,就没有后来的“样式雷”世家的传承。
雷声澄担任“样式房”掌案前参与兴建和担任掌案后主持的工程有:重建钟楼,兴建香山静宜园,开始建造万寿山清漪园,兴建静心斋,重修天坛,紫光阁正觉寺,普渡寺,修复正阳门等。
特别是参与了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外八庙的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的兴建。
乾隆五十七年(1792),雷声澄去世,享年63岁。
第四代,“样式雷”辉煌一代的雷氏三兄弟。
雷家玮,字席珍,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雷家玺,字国贤,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于道光五年(1825)。
雷家瑞,字徵祥,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于道光十年(1830)。
兄弟三人生活在乾隆、嘉庆的“工役繁兴之世”,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兄弟三人通力合作,形成了强有力的阵势,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其中老二雷家玺是兄弟中的佼佼者,接任了“样式房”掌案。
在故宫内兴建太上皇宁寿宫及宫旁的乾隆花园,雷家玺对花园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园中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古华轩、禊赏亭、旭晖亭、遂初堂、萃赏楼、延趣楼、符望阁、竹香馆、倦力斋等,它们分布错落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舒适。
修筑扩建玉泉山静明园,他们在原有16景的基础上再添加16景,如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写琴廊、延绿厅、如如室、层明宇、心远阁等。
这些楼、亭、斋、阁、馆、厅、寺、轩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
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完工。
继续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工。
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湖区,平原区、山蛮景区,其中有以康熙四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36景。
它们集中了我国南北方建筑布局的特点,综合了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的风格。
烟雨楼,金山寺等建筑组群,典雅明洁,构图别致,一派江南景色;正宫、松鹤斋等建筑组群,则具有北方朴素民居形式;万树园又富有蒙古草原风光。
山峦区的雄浑山川,优美秀丽的寺、庙、斋、轩则别具一格,使山庄成为我国各地胜迹的缩影。
乾隆五十五年(1790)承办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非常繁丽,轰动京城,誉满天下。
自圆明园至皇宫,沿途景点有亭台殿阁,西洋楼房,假山石洞,小桥流水,演剧戏台,宝塔牌楼,万寿经棚,药栏花架,精美景艺达数百处。
后来又承办了圆明园东路工程,承建了圆明园的绮春园,同乐园戏楼,含经楼戏台,长春园如园等。
兄弟三人还继续扩建香山静宜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完工,又承建万寿山清漪园的后续工程,并且在宫内承办宫中年例灯彩,西厂烟火等。
年年新花样,次次有特色,京官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他们设计承建的皇帝陵寝有东陵的裕陵(乾隆),西陵的昌陵(嘉庆),而且建造工程有新的突破。
陵寝中的券顶是用砖砌筑的,当时合扰这样的券顶比较困难,尤其是合拢地宫主室,成功地使用金券合拢。
乾隆六次下江南,他们兄弟主要是老大和老三,分别随同皇帝南巡,目的是考察南方园林的设计和建筑。
第五代,“样式雷”的集成者雷景修,宇先文,生于嘉庆八年(1803)。
他是雷家玺的第三子,16岁随父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木工技艺和建筑设计。
22岁时其父去世,将掌案交给同事郭九担任。
景修没有怨言,而是虚心学习,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了二十多年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46岁的雷景修终于争回了“样式房”掌案职位。
但是雷景修生不逢时,处于道光、咸丰年间,国势开始衰败,无力大兴土木。
他虽然练就了卓越的才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却无用武之地。
除主持修建西陵的慕陵(道光陵),设计东陵的定陵(咸丰陵)外,其余都是修缮工程,如修复正阳门(前门),修缮故宫院中的殿、宫、阁、馆;修缮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殿、文渊阁及其外围的同乐园;修缮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等。
咸丰十年(1860)8月,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样式房”工作几乎停止。
雷景修也从海淀移居西直门内观音寺。
但雷景修作为“样式房”的掌案,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他收集积聚了大量的文档资料,他把祖上留下的和自己创作的图纸(包括草图)、画样、烫样、工程做法,簿册、折单等文献,堆满了三间房子,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国宝级资料。
这些图文史料有着巨大的科学和历史的研究价值,所以说他是“样式雷”的集成者。
雷景修还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他这一支雷氏家族是从江西永修迁南京再迁北京,但一直没有自己的家谱,是雷景修系统纂修了自己的宗谱。
二是为“样式雷”家族修筑了祖坟,并且给雷金玉立了衣冠冢,还立了碑;给传承“样式雷”的功臣张太宜人立了功德碑;给雷家玺等历代为“样式雷”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祖辈人物都立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