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顺义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分析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基础•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
对,在意。
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
①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②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
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
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
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③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
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④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时候立,该废的时候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处暑(chù)秋分(fēn)规矩(jǔ)B.处暑(chǔ)秋分(fēn)规矩(ju)C.处暑(chù)秋分(fèn)规矩(jǔ)D.处暑(chǔ)秋分(fèn)规矩(ju)(2)下列文中加点字笔顺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字的笔顺依次:撇、横、竖提、捺B.“比”字的笔顺依次:横、竖提、撇、竖弯钩C.“可”字的笔顺依次:横、竖钩、竖、横折、横D.“由”字的笔顺依次:竖、横折、横、竖、横(3)下列对语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将立秋、处暑、白露等节气的依次到来比喻成坐滑梯,巧妙地写出了天气变化很快。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2017.2.16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
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
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
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
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
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解析,推荐文档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4分.1.(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B.告罄.:“罄”读作qìng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意思是“路”D.憨态可掬.:“掬”读作jū意思是“令人喜爱”材料二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彰:明显)5.A6.C (“欣然”改“不得以”)7.(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2分)(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闻名。
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
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
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
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
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
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
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
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
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
2017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

2017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何谓乡贤?古人认为“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士大夫”是指取得了一定功名(如秀才、举人等)的读书人和官员,“居乡者”明显是对官员的界定,是指离职(即退休、罢官、丁忧等)卸任回乡的官员。
乡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与家乡形成了一种永久性的联系,因而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
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品德高尚的乡贤无不尽可能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反哺行为呈现出三种精神:首先,正义精神。
众所周知,官员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不良行径并非个案,老百姓恪守“民不与官斗”,因为他们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且“山高皇帝远”,斗则必输无疑。
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则不一样,孔孟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
按照孔孟思想,任何社会都应该有正义,否则,社会就会乱套,陷入无序状态,人性也会被扭曲。
所以,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对不法官员的检举,不仅是为老百姓抱屈鸣冤,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
其次,公益精神。
乡贤大多热心于公益,地方上的各种公益活动,几乎都有乡贤的身影。
大凡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乡贤既要大力倡导筹办,又要带头捐资,同时还要主动参与主管监督。
再次,服务精神。
乡贤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关注,不仅同情他们的艰难生活,还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帮助他们。
对老百姓内部的矛盾,乡贤也积极参与调停,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百姓之间的纠纷的顺利解决,一方面是对乡贤的信赖,一方面也体现了乡贤诚心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
一句话,为地方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
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大大强化了老百姓对乡贤的认可与期待。
对那些为地方做出贡献的乡贤,不仅生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殁后也对他们不遗馀力地加以表彰,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体现了老百姓对德高望重的乡贤的充分认可。
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早在几万年以前,羊就因食草,产出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和、坦诚、敏锐、乐观,易于驯服,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
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载艺术。
从商代的“四羊方尊”、“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
羊主祥。
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
《说文》说:“羊”,祥也。
汉字里最好的几个字,如美、善、祥等,都带有“羊”字边。
《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
羊主美。
古人以“羊”字引申为“美”字。
《说文》中释为“羊大则美”。
“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羊主要是供人食用。
羊的美不仅局限于吃上。
在原始社会有权力有地位的酋长或巫师看来,在种种巫术仪式上,牧羊部落的牧羊人所扮演的图腾羊、跳的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
羊主敬。
羊羔跪乳,见于明代《蠡海集》:“未为阳,仰而秉礼,以羊配之,羊跪乳。
”这流传为妇孺皆知的话题。
蔡邕《为陈太守上孝子状》上说:“乌以反哺,托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贽国卿。
”在孝敬的说法中,以乌鸦为孝,以羊羔表敬。
羊可体现正义。
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拥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将其神话为正义的象征。
据王充《论衡·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
此羊对嫌犯“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
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以示庄严神圣。
羊可象征安泰。
人们最爱用的关于羊的吉祥话是“三羊开泰”。
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
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
对“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
2017北京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朝阳、丰台、石景山、顺义、门头沟)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7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7东城一模(待补充)2017西城一模(待补充)2017海淀一模(待补充)2017朝阳一模2017丰台一模2017石景山一模2017顺义一模2017门头沟一模2017朝阳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
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
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4.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15.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义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8道小题,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答案请务必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文请务必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所谓酒令,按新版《辞海》的说法:“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
推一人为令官,余以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它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
”据考证,酒令之始可以上溯到周朝初年,鉴于商朝统治者溺酒亡国的教训,由周公以王命发布《酒诰》禁酒。
“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起初本意是为了禁止酗酒而设酒令官。
在《诗·小雅•宾之初筵》第五章中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句子,这里的“监”“史”即令官,是为限制宴会上饮酒过度而设的执法官,对饮酒失仪妄言者要予以惩罚。
而后世所说的酒令与其本意恰恰相反,是劝人多饮酒的一种行乐手段、游艺活动。
从形式上看,酒令有多种多样,诗词曲文类(如作诗令、说诗令、回环令等);游戏类有拇战(或曰猜拳、划拳等)、猜枚、牙牌令、射覆、投壶、击鼓传花、占花名儿、拆字、联句等。
从内容上看,酒令有俗令和雅令、通令和筹令之分。
中国的酒令文化是一种特别、独有的酒俗。
“酒令”二字出现在历史资料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逵作酒令,学者宗之。
”但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行。
《梁书·王规传》说:“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
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此举。
’”可见,南北朝时期,酒令并不风行。
它的流行大概始于唐玄宗发明的击鼓催花,从此就自上而下传播于民间。
唐代的酒令有许多种类,据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已有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手势令、小酒令、杂法等多种,唐人的诗歌也多有反映,如白居易的“筹插红螺碗,斛飞白玉卮。
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骰盘”,刘禹锡的“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等等。
同时,一系列的行令、酒约也制定出来。
《醉乡日月》的目录里便有“饮论”“为宾”“律录事”“觥录事”“选徒”“令误”“逃席”等各项内容。
宋代的情况与唐代差不多,只是更加丰富。
至于明清两代酒令则发展到了高峰,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曲、小说、中药、丹令、八卦等等,无不入令。
(取材于姜南《浅析〈红楼梦〉中的酒令》)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酒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据《酒诰》文字,对酗酒者可以处以极刑。
B.最初的“酒令”是劝人多饮酒的行乐手段。
C.据文献记载,东汉至南北朝酒令尚未流行。
D.明清两代,酒令内容丰富,几乎无不入令。
2.下列内容没有..在“材料一”中体现的是(3分)A.酒令的定义B.酒令的起源C.酒令的种类D.酒令的价值【材料二】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在各种场合显示学问与才能,以示风雅博洽。
唐代开始,雅令便在文人学士的酒席间流行开了,当时即有“闲征雅令穷经史”说法。
雅令的种类很多,如古文贯串令、词牌令、拆字令、四书令、飞花令等。
以下略举一二。
“古文贯串令”行令的格式大致如下:先说一句古文,接旧诗一句,再以一个骨牌(即“牙牌”“宣和牌”)名称和一支曲牌名称衔接,末以历书一句殿底。
这么一个长句,共同组成“酒面”,长句之间要上下照应,彼此关联,最后说出“酒底”。
“酒底”多为酒席间现成的花果名,再续古诗一句,诗句须有花果名相联。
《红楼梦》六十二回宝玉做生日,酒席间湘云和宝玉划拳,湘云赢了宝玉,要宝玉行一个“古文贯串令”,宝玉一时说不出,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
”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枝折脚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说得大家笑了。
众人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
”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瓤,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四书令”是用“四书”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酒令,这种酒令在明清时期特别流行。
行令时具体要求又各有不同。
《重论文斋笔录》记载了清朝嘉庆年间一则“四书令”,很有特色。
这种酒令要求选用“四书”中的两个句子,上一句的末字和下一句的首字须合成一个药名,否则便要罚酒。
其佳构有:道不远人,参也鲁(人参);诸侯之宝三,七里之郭(三七);臧武仲以防,风乎舞雩(防风);不知为不知,母命之(知母);殷鉴不远,志于道(远志);颜路请子之车,前日于齐(车前);事亲为大,黄衣狐裘(大黄);长一身有半,夏日则饮水(半夏);与其弟辛,夷子思以易天下(辛夷)等等。
可见,不熟悉经书的文人是无法参与这种“四书令”的。
明清两朝科举制八股取士,当时的文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死背经书,“四书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流行开来的。
除了“四书令”,其它雅令也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取材于史双元《说酒令》)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酒令不属于...“雅令”的一项是(2分)A.骰子令B.古文贯串令C.拆字令D.四书令4.对材料二“《红楼梦》酒令”一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黛玉所说的“酒面”,首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B.“酒底”为席间干果榛子,“榛”与“砧”谐音。
C.贾宝玉因饮酒过量,故无法完成湘云规定的酒令。
D.黛玉的酒令不仅包含视觉的景象,还有听觉因素。
5.对材料一、二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小雅》是《诗经》中“二雅”之一。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B.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代表作有长诗《长恨歌》。
C.刘禹锡《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高尚的追求。
D.“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
6.“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
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
(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6分)①花□□□□□□;②□花□□□□□;③□□花□□□□;④□□□花□□□;⑤□□□□花□□;⑥千树万树梨花开;⑦□□□□□□花;【材料三】唐宋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助饮方式是行酒令助饮。
行酒令助饮多在巡(行)酒之后进行,它极大地调动了当时人们的饮酒情趣,唐宋酒令艺术的繁荣对唐宋饮酒之风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代,酒令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特指酒筵上那些决定饮者胜负的活动方式。
酒令在唐代形成后,很快就成为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文人到百姓无不选择适应其活动的酒令来佐饮。
唐代的酒令名目繁多,但现在人们能够知道的大约只有20多种。
大多数唐代酒令至宋代时就已经失传了。
宋人多不解唐代酒令这一现象,说明唐宋两代的酒令有很大的变化。
唐宋两代的酒令及人们行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唐代酒令以器具令居多,宋代酒令以文字令居多。
唐代的器具令众多,如头盘(亦称投盘、骰盘)令、筹令等,这些酒令需要借助骰盘、筹箸等器具方能行令。
与唐代器具令居多不同,留传下来的宋代酒令多是文字令。
宋代文字令的盛行与宋代文人群体的迅速壮大密切相关。
由于宋代统治者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大大刺激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使宋代的文人群体日益扩大,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进行文字游戏的技巧也比较娴熟。
酒酣耳热之际,宋人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高水平的文字令。
其次,唐人行令强调胜负,宋人行令注重参与。
唐人尚武任侠,争强好胜,行酒令时也往往强调胜负,负者要罚酒。
唐人最喜欢在酒席上罚别人喝酒,有时看着对方醉倒而大乐不已。
受此风影响,人们千方百计去寻找罚酒的理由,以致于你惩我罚,毫无休止。
为公平处理因酒令而引起的纷争和更好地维持酒场秩序,唐人聚饮时常设酒纠(亦称席纠、觥使)。
与唐代相比,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不太计较胜负。
由于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所以宋代酒纠的设置也不如唐代那么普遍。
最后,唐人行令比较豪爽,宋人行令比较文雅。
唐人行令之所以比较豪爽,除了唐人普遍开放豁达之外,与唐代的酒令形式也不无关系。
由于唐代的器具令居多,行令时,人们的注意力随着骰盘、香球等器具的运动而转移,往往面目紧张情绪激动。
除器具令之外,唐代酒宴上还流行各种动作令。
与此相反,由于宋代的酒令多为文字令,需要的是口齿清晰地吐字讲谈,而不是如狂似颠地大呼小叫,加之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因此宋人行令就显得比较谦和、随意和文雅。
(取材于刘朴兵《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7.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时期酒令是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
B.宋代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酒令的水平。
C.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因此行错酒令不必罚酒。
D.唐人行令的豪爽与当时的风气及酒令形式相关。
8.下列诗句所描绘的内容,没有..表现唐人行令场面的一项是(3分)A.叫噪掷投盘,生狞摄觥使。
(元稹《元和五年》)B.翻醉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
(白居易《就花枝》)C.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9.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古代酒令的发展情况。
(5分)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7题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①,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②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