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分环线人口数量统计表

合集下载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_张文新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_张文新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科学系,北京100875)[摘 要]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

同时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即分别对照人口分布现状与城近郊区医院、中学、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服务设施的分布现状,分析人口与上述各项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应性与不协调之处,揭示了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之间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北京市人口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人口分布;服务设施分布;协调性;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4)0120078207[收稿日期]2003209221[作者简介]张文新(1968年-),男,广西桂林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人口的总量、结构、质量和分布,直接关系着首都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在首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规律,探讨人口分布及其与服务设施分布在空间上的协调性,对于解决城市交通、环境、住宅、社会治安等问题,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商业、文教、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特点,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有关部门的城市人口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一、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特征根据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同时参考北京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对北京市三大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县)以及城近郊区各街道、乡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的如下特点:(一)城区人口有所下降,近郊区人口有较大增长根据北京市第四次(1990年)与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总人口分布的变化见表1—1。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

外来人口增长是我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户平均户规模继续缩小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略有下降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相比略有下降。

四、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减少15.7万人,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563.4万人,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另外,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比重没有变化。

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北京市有56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各区面积和人口统计(2003年;2010年)

北京市各区面积和人口统计(2003年;2010年)

北京市各区⾯积和⼈⼝统计(2003年;2010年)北京市⾯积⼈⼝及其分布北京市第六次全国⼈⼝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1.1)北京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公报常住⼈⼝1961.2万⼈(2003年1154万)(⾹⼭梦注:7年增加800万,年均增加110余万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年底北京⼈⼝预计将达到2180多万⼈)根据《全国⼈⼝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1⽇零时为标准时点进⾏了第六次全国⼈⼝普查。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各级⼈民政府的统⼀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持配合下,通过⼴⼤普查⼯作⼈员的艰苦努⼒,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全市常住⼈⼝全市常住⼈⼝为1961.2万⼈,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年共增加604.3万⼈,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中,外省市来京⼈员为704.5万⼈,占常住⼈⼝的35.9%。

⼆、家庭户⼈⼝全市常住⼈⼝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为1639.0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为2.45⼈,⽐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2.91⼈减少了0.46⼈。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中,男性为1012.6万⼈,占常住⼈⼝的 51.6%;⼥性为948.6万⼈,占常住⼈⼝的48.4%。

常住⼈⼝性别⽐(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中,0—14岁的⼈⼝为168.7万⼈,占常住⼈⼝的8.6%;15—64岁的⼈⼝为1621.6万⼈,占常住⼈⼝的82.7%;65岁及以上的⼈⼝为170.9万⼈,占常住⼈⼝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0—14岁⼈⼝的⽐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的⽐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中,汉族⼈⼝为1881.1万⼈,占常住⼈⼝的95.9%;各少数民族⼈⼝为80.1万⼈,占常住⼈⼝的4.1%。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共704.5万人。

从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看,呈现出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速快等特点。

一、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82.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地区[1],比重较2000年上升5.8个百分点,可见,外来人口的来源地区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65.7%的外来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七个省。

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33.5万人和32.5万人。

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河南省依然稳居前两位,山东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安徽省由第三位下滑至第四位,黑龙江省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湖北省由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四川省由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二、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东、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从各地区来京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大西北等中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0.6%的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及西南等东、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云南、甘肃、天津、吉林和辽宁五省市来京人口增速最高,年均增速分别为18.5%、17.1%、16.1%、15.8%、15.8%,而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四川五省自治区增速最低,年均增速分别为0.8%、2.7%、2.9%、6.1%、6.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相邻因素的影响。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1.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

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表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1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部地区D.北部边疆地区2.表1甲、乙、丙、丁所示的省(区)中,代表辽宁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丁省(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边经济发展B.外来游客增多C.出生人口增加D.实施生态移民2.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

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

北京人口分布数据首次发布

北京人口分布数据首次发布

北京人口分布数据首次发布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联合发布了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数据显示: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超过六成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北京市总人口一半。

数据显示,北京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

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此次统计局发布的人口调查报告,数据来自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

据了解,2014年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在全市抽选3%的居民住户进行调查,涉及300个街道和乡镇、999个社区居(村)委会、1940个调查小区。

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为1.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虽然增量在缩减,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

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量减少12.9万人,增速为2%,也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与常住人口趋势相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比重大幅下降。

五六环间常住人口最多调查显示,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

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以此计算,三环到四环的常住人口达287.5万,占全市的13.4%。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637.6万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77.9%;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占全市的65%;五环以外422.5万人,占全市的51.6%。

[整理]0101-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整理]0101-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东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东城区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北京市和东城区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区常住人口全区常住人口[3]为91.9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8.2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7万人,增长4.2%,平均每年增加0.3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9%。

1.原东城常住人口原东城常住人口为57.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长3.7万人,增长6.9%,平均每年增加0.3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

2.原崇文常住人口原崇文常住人口为34.6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6万人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二、家庭户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1.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0.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4人减少了0.29人。

1.原东城家庭户人口原东城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万户,家庭户人口48.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8人减少了0.32人。

2.原崇文家庭户人口原崇文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4万户,家庭户人口31.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7人减少了0.23人。

三、性别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5.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4%,女性为4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9下降为97.8。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导语】: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赫然在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规模调控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北京城六区也都在翻着自己的“小账本”。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76.3万人,下降15%左右意味着到2020年,北京六个中心区的人口数量减少至1084.855万人,将减少190余万人。

北京的人口规模调控并不是单纯地减少常住人口,而是以疏解功能带动人口调控转移,人随功能走;疏解产业,调整产业,人随业走;在管理中以依法管理带动人口调控;依法拆除违法建设。

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其中之一是城六区功能太多:北京城六区占整个北京总面积的8%,但是却承载了60%的人口和70%的产业;70%的三甲医院、70%的高等院校都在城六区;7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仅在西城区,就存有小烟酒、小五金等“七小业态”6700余种,商品交易市场主体90家左右,经营商户近2万户。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对城六区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