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 2020学年普通高中高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本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尽管三言两语,可内容丰富,是浓缩的历史精华片断。“三请诸葛亮”“三

顾茅庐”记述的是三国时代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民众阅读《三国演义》等

小说渐次世俗化,经过民众“添油加醋”式的加工清理,点化成了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

又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你去查正史《三国志》,没有这种说法。你去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这种说法。它的出典何在?这就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它最初一定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

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第二十九回中的。“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

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

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憎爱情感。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

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复视和愤恨情结。这个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有些人好要

小花招,可是,这些小花招连“路人”都骗不了,瞒不过,你还想怎样?不要看“路人”地位低微,但他们

有智慧,能识破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司马昭之心”。

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足以引以为镜。“殷

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殷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

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照他人和社会。

成语中既然有历史记忆、憎爱情感、借鉴标尺,那么,如果我们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语编排和串

连起来,那岂不就是一部鲜活而富于民众气息的“中国通史”吗?我们读着、写着、想着,产生了一种感悟:民众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中,竟然蕴含着一部中国通史。于是,多年前,我们就开始酝酿撰写《成语里的

中国通史》。

在《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一书的具体编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打破王朝体系。王朝体系是一种客观存

在,可以说,它是历史的一种时空框架,把王朝体系打破了,历史的时空概念就模糊了,整部历史就会乱

成一锅粥。我们是用王朝体系去框架成语,从而使成语更富有时空感。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成语的语源

发掘及该成语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的介绍。比如,“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一成语,那是武王克殷经过

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当时的确需要和平。注重成语的历史真实性。每引述一句成语,

或考之于典籍,或引之于神话,或征之于考古材料,决不随意虚构,这是历史的严肃性要求我们的。我们

还将同一历史阶段的同类成语加以归并,从而告诉读者这个王朝的特色或特质。比如周代有这样一些成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礼让为国”“礼不下庶人”等。把这些成语编排在

同一章节中,目的是还原周代这样一种历史现场: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注重会“以礼治国”的时期。我们

希望每个历史时期都用成语绘画出有特色的历史拼图来。

(摘编自郭志坤、陈雪良《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日第09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成语作为民间的历史记忆,是一种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

B.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出自《三国志》,而出自《三国演义》《孽海花》。

C.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引用成语,都要借助典籍进行科学考证,决无随意虚构。

D. 通过相关成语“礼尚往来”礼贤下土”等可见中国古代“以礼治国”的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文章讨论“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何处出典,意在阐释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B. 文章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名言,足以证明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

C. 文章先阐释成语的特殊价值,目的是凸显成语中有带民众气息的历史信息。

D. 文章用背景分析方法,建立成语与历史的关系,从而突出书评对象的成书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说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那是因为成语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

B. 在作者看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能典型说明成语中有民众憎爱情感。

C. 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这与成语中富有的历史信息有密切的关系。

D. 王朝体系是历史时空框架,但《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却没有完全受其局限。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2) 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 ..的是()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O2 + 2H2O+ 4e- == 4OH- 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 -2e-== Cu2+ D.钢铁发生电化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 -2e-== Fe2+ 2.下列生产、生活等实际应用,不能 ..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实验室中配制FeCl3溶液时,应向其中加入少量浓盐酸 B.合成氨工业中使用铁触媒做催化剂 C.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好 3.对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B.使温度都升高20℃后,两溶液的pH均不变 C.加水稀释2倍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D.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4.下图中A为电源,B为浸透饱和食盐水和酚酞试液的滤纸,C为盛有稀硫酸的电解槽,e、f为Pt电极。接通电源后,发现d点显红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源A上的a极是正极 B.d极上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Cl--2e-=Cl2↑ C.e、f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C中溶液的pH增大 5.用酚酞作指示剂,以0.100 mol·L-1的NaOH溶液测定装在锥形瓶中的一定体积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下列操作将导致测定值高于实际值的是( ) A.标准液在“0”刻度线以上,未予调整就开始滴定 B.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C.观察记录滴定管内液面刻度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D.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为红色时立即停止滴定 6.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腿部受伤时常喷洒一种液体物质,使受伤的部位皮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减轻运动员的痛感。这种物质是 A.碘酒 B.酒精 C.氯乙烷 D.滑石粉 7.下列命名中正确的是 A.3—甲基丁烷 B.2,2,4,4—四甲基辛烷

2020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20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 答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菜肴熟稔(rěn) 孤苦伶仃风流蕴藉(jiè) B.流苏蓬蒿(hāo) 锱铢必较白云出岫(yòu) C.峨眉岑寂(cén) 萍水相逢陨首以报(yǔn) D.婵娟庇佑(pì) 食不裹腹穷乡僻壤(pì)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媒体评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此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为“以国家治理机制、治理能力为中心”。 ②面对数据搜索能力强大的互联网,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身信息的绝对安全,更不要说隐私观念的中国用户了。 ③DNA考古在学界已基本得到。早在1981年,科学家就对马王堆汉墓古尸进行了核酸分离与鉴定,并发表了有关古DNA的研究报告。 A.基调淡漠认可 B.论调淡薄认定 C.论调淡漠认定 D.基调淡

薄认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正在重构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有人目无全牛,仅从周边的局部争端就得出中国外交陷入困境的结论,这是不客观的。 B.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用浅近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是一部普及传统文化的优秀著作。 C. 最近,央视推出了原创公益音乐节目“梦想星搭档”,主持人曾宝仪身材娇小,谈吐伶俐,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D. 12月28日,云南省大理发生森林火灾。虽然地方政府及时组织扑救,但大面积森林被毁,过火区域赤地千里,损失惨重。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安山寺景区内有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千年银杏树两棵(雌雄异株),优质天然地下喷泉两处。 B.当地村民描述说,伤人的动物全身棕黄色,有一米多长,七八十厘米高,细腿、走路弓着腰,许多特征都与狼相似。 C.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D.“累”是一部分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价值观的表现,当自我价值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绝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现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B.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于英美诗歌创作。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B.第二段介绍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构成特点,与西方实体论哲学、美学的不同。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狼吞虎咽( yān)针砭时弊(biǎn)聒噪(guō)懵懂(měng) B 力能扛鼎( káng)数见不鲜( shù)暮砧(zhēn)洿池(kuā) C 东船西舫( f áng)歆享(yīn)宵柝(tuò)贿赂(lù) D 瞠目结舌( ch ēng)心宽体胖(pán)谄媚( chǎn)度长絜大( xi é)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自怨自艾( yì)锲而不舍( qi è潸然泪下( sh ān)如火如荼(t ú) B前仆后继( pú)翘首远望( qi áo)拾级而上( shí断瓦残垣( yuán) C屡见不鲜( xi ǎn)揠苗助长( yā)因噎废食( yē)日臻完善( zhēn) D为虎作伥( ch āng)奄奄一息( yān)鳞次栉比 (ji é)弄巧成拙( zhu ō)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精神涣散火中取粟良辰美景明察秋豪 B 功亏一匱墨守成规不可明状情投意合 C 再接再厉黄梁美梦棉里藏针鸦雀无声 D 天伦之乐飞扬跋扈轻歌曼舞美轮美奂 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貌和神离各行其事广袤踌蹰 B 瞋目杯盘狼藉甘拜下风百无聊赖 C 反馈殓声屏气慢不经心别出新裁 D 寒喧五采斑斓头晕目眩戳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 要谨慎。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 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 称为“君子之国” 。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 为万人。

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PDF)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 高二年级英语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1.本试卷单项选择题及综合题的答案一律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顺号上交答题卡。 2.答案卡的填涂一律用2B铅笔,答案卡的书写一律用黑色中性签字笔。 第一部分:听力(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In a classroom. B.In a bookshop. C.In a library. 2.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How to chop carrots. B.How to make dinner. C.How the woman’s hand got hurt. 3.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next? A.Wait for a reply B.Talk to her boss again C.Ask for leave 4.Why won’t the boy copy the girl’s homework? A.There isn’t enough time. B.The girl didn’t do a good job. C.The boy thinks copying is wrong. 5.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Something that happened to a friend. B.A TV show they enjoy watching. C.The woman’s bad experience last night. 第二节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读两遍。

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附详细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语文教学质量监控本试题卷共6页,四部分,24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墙垣.(yuán)折.射(zhé)镣.铐(liáo)悲天悯.人(mǐn) B.恫.吓(dònɡ)崛.起(jué)萌蘖.(niè)纵横捭阖.(hé) C.犁铧.(huá)白芨.(jī)渣滓.(zǐ)佶.屈聱牙(jié) D.攒.射(cuán)桎梏.(kù)濒.临(bīn)桀骜.锋利(ào)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们看到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被时光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 和的春风,还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B.镜头推进,接着迅速仰拍,在镜头中略显夸张的高大的典狱长在演讲台上信口开河,其 颐指气使、指高气扬的神态显露无遗。 C.王洛宾说:“如果你的歌是从一千首民歌中提炼出来的,那么它肯定是精华。”融汇贯通, 厚积薄发,这是他恪守的创作原则。 D.一个知识增长到如此程度,以至感到自己直言不讳的人,可能会迫不急待地想要倾诉自 己的想法和评价、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1月14日欧盟举行了成员国外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届时 ..会议达成一项安全和防务计划,提出安全和防务领域三大优先事项。 B.东京都新知事小池百合子,这个堪称日本权力最大的女子,现在捅了一个马蜂窝 ...——让世人看到东京都政府马虎而无序的一面。 C.前天,王先生进超市购完物品后,发现放在存包柜里的东西已不胫而走 ....。警方提醒,节前类似案件较多,市民购物需加强防范。 D.老李与老郑都是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两人同租一地,算是相敬如宾 ....多年的老邻居了,现在却为一点琐事吵嘴,还招来警察调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何湾镇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围绕以“清线、美边、打造亮点”为中心,深入开展 环境治理工作,致力打造文明生态镇。 B.教育部定下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多元的现代化外语测评,同时 进一步推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改革。 C.相比于纸币,数字货币优势明显,它的使用,不仅能降低流通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 资效率,增强经济交易活动的透明度。 D.G20杭州峰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好客与包容,展示了中国的博大文化与发 展成就,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5.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诗句。(4分) 春天的树林,▲ , ▲。 夏天的树林,是一场热闹的歌会,蝉儿欢快地浅唱高歌。 秋天的树林,是一间充实的宝库,果儿激动地摇曳盼收。 冬天的树林,是一个欢乐的广场,雪儿尽情地追逐嬉戏。 6.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4分)

广州市岭南中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三试卷

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 分) 《红楼》景语 李书磊 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 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呜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 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③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 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 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大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④《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 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而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⑤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红楼梦》 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他们的立足点。1.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 .《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 .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2?下列理解和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几部小说中。 B .传统小说的作者渴求情节而忽略情绪,读者也存在着这样的阅读心理。

2018-2019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今夏人们对于《延禧攻略》的持续关注,再次将国人对清宫剧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在纷繁庞杂的电视剧剧本当中,以大清宫廷为背景、帝王及其后宫女性为人物设定的清宫争斗剧,一直在电视荧屏、视频网站大放异彩。从80 后、90 后荧屏集体记忆的《还珠格格》,到越发注重描绘大清后宫女人真实情感的《甄嬛传》,大清后宫男男女女们的卿卿我我、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可谓“玩转”当下影视圈,很多追剧的观众无时无刻不在为某位妃子或是小宫女的多舛命运而操碎了心,或许这也是“泛娱乐化”给予国人的某种心理慰藉。 为什么大清帝王及其后宫如此备受电视剧制片人、观众的青睐?尽管清宫剧尤其是大清后宫争斗剧发展至今,每每都会有新的“人设”出现,进而激发观众们的猎奇心理,虽不可避免地有些固有的情节套路,“一男多女”“一女多男”等情感模式,但始终无法动摇观众对于清宫剧的喜爱之情,这当然还有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 清朝是离当代中国最近的一个封建帝王时代,自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其统治后,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大清王朝较完整地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源流、文化传统与生存方式,与观众在心灵上的距离感并不算太大,容易产生亲近感。诚如学者林风云所言,“清朝与当代中国这种可感的几乎可以碰触的承继性的内在理路和连贯逻辑,从时间性上保证了民族性延续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进一步说,对清朝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文化上的认同,同样彰显了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的一种回望与求知欲。 然而相较于《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清宫剧,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后,不仅失去了此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钩心斗角,借此影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帆《清宫剧热,历史感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大清宫廷为背景、帝王及其后宫女性为人物设定的清宫争斗剧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B.不管是《还珠格格》、《甄嬛传》,还是《延禧攻略》都能给予国人某种心理慰藉。

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十五

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十五 数 学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R b a ∈,,则b a >是a 2 > b 2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下列不等式中,对任意R x ∈恒成立的是( ) A .022>+x x B .02 >x C .0)10 1( 1>-x D . | |1 1||1x x <+ 3. 设0,0>>b a ,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 的是( ) A.221≥+ +ab b a B.4)11 )((≥++b a b a C.ab b a b a ≥++22 D.ab b a ab ≥+2 4. 设0>>b a ,b a n b a m -=-=,,则( ) A.n m < B.n m > C.n m = D.不能确定 5. 函数)0(,2 28>--=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A.6 B.8 C.10 D.18 6. 设12 2=+y x ,则y x +( ) A.有最小值1- B.有最小值2 C.有最大值1- D.有最大值2 7. 设0,0>>b a ,下列结论不正确... 的是( ) A.b a b a 112+≥+ B.b a ab b a +≥+22 C.2≥+a b b a D.2222b a b a +≥+ 8. 设10<+a b b a D.||||||b a b a +>+ 10. 已知实数a 、b 满足b a <<<10,则( ) A.22log log log b b b a a a >> B.2 2log log log b b b a a a >> C.b b b a a a log log log 2 2 >> D.b b b a a a 2 2log log log >> 11. 如果0>>b a ,则下列不等式: ① ; ③)1lg()1lg(2 2+>+b a ;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 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蓬勃发展,平台迅速崛起,用户规模飞速攀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掀起了一股短视频文化热潮。作为网络文化的新形态,短视频文化已经逐渐渗入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形成了文化风尚,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表达自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短视频的出现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展示日常生活的新窗口。悄然之间,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窗口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主打文字和图片的传统社交平台,逐渐转移到了抖音、快手等主打短视频的新兴社交平台。在市场的倒逼下,传统社交平台也纷纷开始在短视频业务上重金布局。与此同时,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介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的“拍照片”变成了现在的“拍短视频”。平台的迁移与介质的变化的背后,除了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网络环境的持续改善、流量资费的逐渐下降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照片”到“视频”的审美跨越。 短视频社交没有消减用户表达自我的欲望,反而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需求。秀文化是短视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中的秀文化主要是指张扬个性的自我展示,包括秀才艺、秀容貌、秀装扮、秀技能、秀学识等各种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视频发挥着和真人秀类似的功能。秀文化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模仿行为,进行病毒式传播,迅速从线上扩散至线下。“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虽然这个说法略显夸张,但是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短视频对用户的吸引力以及用户对于短视频的沉迷。 无论是抖音的口号“记录美好生活”,还是快手的口号“记录世界记录你”,无不在强调短视频的记录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视频具有和纪录片类似的功能。纪录片通常是专业团队对于某些事件相对完整的记录,而短视频则通常是普通个体对于某些生活瞬间的捕捉。从微观视角来看,短视频记录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内容,但是从宏观视角来看,短视频记录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打开短视频平台,用户能够看到一个前所未见的多元世界,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在这里尽显无余。 短视频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 5.94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9%。如此大的规模,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短视频文化在社会文化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微工作室”“北京 SWAT”“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到了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短视频文化生产主体的逐渐多元,精英文化开始在短视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精品内容越来越多。不得不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短视频,在其繁盛表象下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的表现,低俗庸俗、暴力血腥、谩骂恶搞等内容层出不穷,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肆意横行,亟须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摘编自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短视频满足了人类自我表达的需求,已经从多方面渗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B. 随着用户兴趣的逐渐转移,传统社交平台也不得不开始在短视频业务上重金布局。 C. 短视频中的秀文化有着和真人秀类似的功能,容易引发从线上至线下的模仿行为。 D. 纪录片可完整记录事件短视频只是碎片化内容记录,与纪录片无法相提并论。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张国强 题号 第Ⅰ卷第Ⅱ卷 总分来源:]一二三四五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艺创作:少一点低俗,多一些责任 ①这些年来,创作的尊严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作成果被随意地歪曲,经典名著被任性地拆分;只要点击率高就好,只要票房收入多就好,只要名利双收就好。这种流行文化的无序 状态正影响着阅读者的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流行现象的理性判断。其主要原因还是一些文艺创作者责任意识的缺失。 ②历史终会以其特有的坚韧来淘沥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价值是要经过历史来证 实的。而时下的创作却越写越粗糙,创作态度越来越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已渐 成势头,迎合与趋从的态势正在蔓延。不少人囿于一室之中,通过网络的便利下载着自己的 梦想,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仿佛一夜即可成惊世之作。其实电脑网络抓去了你的眼球,也抓走了你的认识和判断力,使你的眼界不宽,胸怀狭窄;没有创意,毫无生机。 这种剪接、拼凑成的“创作”,是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 ③当盛行的风气把消遣和娱乐奉为第一宗旨,那么创作的目的自然是把迎合与趋从当成 立身的准则,结果是投合了市场的趣味,降低了作品的美学标准,丧失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搅乱了大众的视听评判。大多数人根本不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神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少有人从民族的世道人心来触摸时代脉搏,透过风云变幻的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某些 第1页共16页

四川省2020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卷题库(共八套)

四川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卷(一) (文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i 是虚数单位,若复数z 满足:(1i)2z -=,则复数z = A .1i -- B .1i - C .1i -+ D .1i + 2.抛物线22y x =的焦点坐标为 A .1(0,)2 B .(0,1) C .1 (,0)2 D .(1,0) 3.以平面直角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则直角坐标为)2,2(-的点的极坐标为 A .π (22,)4 B .3π(22,)4 C .π (2,)4 D .3π(2, )4 4.若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2y x =,则离心率=e A .5 B .3 C . 32 D . 2 5 5.设()f x '是函数)(x f 的导函数,()y f x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 则 )(x f y =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

A . B . C . D . 6.某公司奖励甲,乙,丙三个团队去C B A ,,三个景点游玩,三个团队各去一个不同景点,征求三个团队意见得到:甲团队不去A ;乙团队不去B ;丙团队只去A 或C .公司按征求意见安排,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丙团队一定去A 景点 B .乙团队一定去 C 景点 C .甲团队一定去B 景点 D .乙团队一定去A 景点 7.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2 2 2sin sin x y θθ?=+??=?? , (θ是参数),则曲线C 的形状是 A .线段 B .直线 C .射线 D .圆 8.根据如下样本数据: x 3 4 5 6 7 y 4.0 2.5 0.5 -0.5 -2.0 得到的回归方程为a bx y +=?.若4.8=a ,则估计x y ,的变化时,若x 每增加1个单位,则y 就 A .增加2.1个单位 B .减少5.1个单位 C .减少2个单位 D .减少2.1个单位 9.若)(x f 的定义域为R ,3)(>'x f 恒成立,9)1(=f ,则63)(+>x x f 解集为 A .(11)-, B .(1)-+∞, C .(1)-∞-, D .(1)+∞, 10.已知过点)0,2(M 的动直线l 交抛物线x y 22 =于A B ,两点,则OA OB ?u u u r u u u r 的值为 A .2 B .0 C .4 D .-2 11.已知抛物线x y C 4:2=焦点为F ,点D 为其准线与x 轴的交点,过点F 的直线l 与抛物线相 交于A B ,两点,则△DAB 的面积S 的取值范围为

2020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 组是( ) A、粘nián 粘.土粘.液粘.着力 B、颤chàn 颤.动颤.抖颤.粟 C、拓tuò拓.片开拓.拓.展 D、贴tiě请贴.庚贴.碑贴.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慌意乱黯然神伤干燥通霄 B、哀声叹气老态龙钟蹩进烟霭 C、以逸待劳仗义执言浮躁寒伧 D、性情孤僻事过景迁搭讪两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的说。 ②“祥林嫂,你实在不( )。”柳妈诡秘地说。 ③那位画家一定画了( )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 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了 一份。 ④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

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⑤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 )的席子用了。 A.简捷核算不只以致精制 B.简捷合算不止以致精致 C.简洁核算不只以至精制 D.简洁合算不止以至精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 并在描写中倾注着作者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 B.某领导任命的这位学科带头人,根本不懂外文,面对 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 C.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 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D.他跟我很熟,我的爱好、性格,他都洞若观火 ....。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李老师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女优秀教师。 B.请各地学员务必于本月15日前来报到。 C.他在得知处罚结果而感到“愤怒、羞耻”的是在最后一轮涉嫌打假球的球队居然没有一家得到降级的处分。 D.对某些行业的人来说,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可能是件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诗骚”传统, 又称“风骚传统” , 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 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 “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 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 在当代中国, 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 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 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 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 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 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 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 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 不是神道, 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 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 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 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 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价值系统, 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 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 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 ,其 的表述, 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的。《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 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 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自己家没有什么亲属、仆人的实情的句子是 “,。”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比喻要守孝道的句子是“,。”(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认为,古人看各种风景,都有心得,其原因是“。”(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表明只有卓越超群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名传后世,举了很多历史人 物的事例,其中举周文王和孔子的例子的两句是“;。” (5)我们一般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三句话来概 括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2.下面加点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汗 .. kè hán 瞋.目 chēn 床蓐. rù覆校.无疑 jiào /老校.退卒 xiào B.拔擢. zhuó砧.板 zhēn 彘.肩 zhì剌谬. miào / 戮.力lù C.揾.泪 wèn 刀俎. jǔ玉玦. quē目眦.尽裂 zì / 恣.卒为暴 zì D.籼.稻 shān 车骑. jì盘桓. huán 责臣逋.慢bū / 吾未晡.食 bǔ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进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B.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C.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 ....,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 D.多情女子决不反弹琵琶 ....;我要是与他人共枕同衾,怎么对得起地下的先灵?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占便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钱在他们手里的缘故,即 他们占据着金融市场。 B. 市场规则的建立,离不开完备的法律规范,也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支撑和约束,他们共同规范着人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文科做语文Ⅰ、Ⅱ,总分200分,考时180分钟;理科做语文Ⅰ,总分160分,考时150分钟)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暂且砧板颤栗明修栈道技艺精湛 B. 与会峪口熨帖瑕不掩瑜钟灵毓秀 C. 陌路蓦然病殁拐弯抹角没齿不忘 D. 强劲根茎颈椎大相径庭不胫而走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经过我国航天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科研攻关,负载着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踏上了38万公里奔月的漫长之旅。 B. 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赵本山力挺东北新人,把剧中最重要的角色都给了他们,而赵本山、范伟等著名演员在剧中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C. 被媒体热炒一段时间的“80后”作家进入作协的事件(主要是郭敬明入作协),本月终于尘埃落定。 D. 作家陈丹青到书店为其新书《退步集序篇》签售,他坦承,这是为自己作宣传。看来,因“销量”的压力,往日深居简出的作家们也要到前台为自己摇旗呐喊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鉴于中国游泳队在悉尼奥运会上令人失望的表现,国家体育局决定免去游泳管理中心主任石天曙,任命李华为新主任。 B. 江苏省某路桥公司的腐败分子一个个地被揪了出来,也已明确地做出了结论,但是,谁又能否认以后不会再出现腐败的问题了呢? C. 针对中国新一代家用电脑发展趋势,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计划在近期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D. 为了给村民们讨一个说法,从前年冬天开始,年近花甲的老村长就带着他和两个弟弟踏上了这漫长而艰辛的告状之路。 4.下面的文字针对“紫外线辐射”说了哪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不超过40字)(5分)阳光中的紫外辐射虽然只占太阳总发射能量的5%左右,但是它对于地球生命系统却有很大的伤害能力,且能量越高,伤害越大。能量最高的部分,在平流层以上就被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氧所吸收。接下来到波长290纳米之间的一段,被平流层臭氧分子全部吸收。波长为290~320nm的辐射段也有90%被臭氧分子吸收,从而大大减弱了它到达地面的强度。如果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紫外辐射的强度将会增加。因此,臭氧层就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保护地球上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臭氧透过的少量紫外线,还可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通过“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要。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是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故土的眷念和对家园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