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

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

《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

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

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

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

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闻名遐迩沧海桑田秀色可餐息息相关B.如雷贯耳沧海桑田秀色可餐休戚相关C.闻名遐迩岁月变迁色味俱佳息息相关D.如雷贯耳岁月变迁色味俱佳休戚相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 C2. D3. B4. A5. D6. C7. B8. A9. D10. C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1.(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强调了在人生旅途中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12.(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放弃,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2)作者认为,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13.(1)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2)作者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

14.(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表现,强调了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2)作者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站起来,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5.(1)望岳(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1)滕王阁序(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这句话通过描写落霞、孤鹜、秋水等景物,表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17.(1)长恨歌(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永恒的追求。

18.(1)庐山谣(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四、作文(50分)题目:我的青春梦想答案:我的青春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既神圣又充满挑战。

它需要我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我眼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困惑中找到答案,在挫折中找到勇气。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4单元。

4.难度系数:0.8。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
昼,闭眼为夜。②虎文金鞞(bǐng chá):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前两句借“烛龙”神话传说起兴,凸显北方极其寒冷。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2 题。(共 15 分) 圣彼得堡的留恋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傍晚走在最 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旧”, 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
(取材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合乎,符合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发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劳哉
D.彬之总师也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

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

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

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

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

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漩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

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

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

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到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

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

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

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A】”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

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

“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

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

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

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

”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

“【B】”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

他指出:“【C】”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河南省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南省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须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须要一个精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获、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说明,但人们照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说明“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细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画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全部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索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觉、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别的方式引起我们的留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休戚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视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像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加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建与体会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干脆,情感的传递也特别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之明珠》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Ⅰ卷一、将每小题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拓tuò拓荒拓展拓宽拓本B.塞sài关塞堵塞闭塞耳塞C.抹mò抹墙抹杀抹布拐弯抹角D.朝zhaō朝阳今朝朝夕朝秦暮楚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隐讳弥天大罪晦涩矫揉造作B.永诀责无旁贷亵渎隐约其辞C.镂空迥乎不同恩赐郑重其是D.溽暑广袤无垠暮霭坚贞不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_________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

②如果作者本没有什么新颖独创之见,却勉强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类来等着读者喝采,那就是_________的作法。

③隐隐约约地望见一抹如烟似雾的淡影,和从田野里升腾起来的炊烟暮霭________在一起,像三春烟雨中景色似的,迷离难辨。

A.至于本末倒置融合B.关于舍本逐末溶合C.至于本末倒置溶合D.关于舍本逐末融合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阴山以南的沃野_________是游牧民族的苑囿,__________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__________占领这个沃野,他们________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_________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_________失去了生存的依据。

A.不但而且只有才如果那么B.不仅也只有才如果就C.不但而且只要就如果那么D.不仅也只要就如果就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

C.我们的大多数领导同志,文过饰非,专听逆耳之言。

D.“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笔力雄厚苍劲,与那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浑然一体,煞是壮观。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美国之所以没有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不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愿意,而是因为美国政府有顾虑。

B.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实行和提倡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

C.鲁迅先生抒发了柔石等烈士的生平和遇害情况,回忆了对烈士们的怀念和尊敬之情。

D.幼稚的心灵上,每每萌发起一种庄严肃穆、慷慨激昂。

7.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①他身体魁伟,(a.眉毛粗而黑,b.粗黑的眉毛)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a.那悲壮的历史,那雄伟的城楼,那塞上的风雪,那险要的形势,那屈辱的陈迹,那关外的离愁,b.那雄伟的城楼,那险要的形势,那悲壮的历史,那屈辱的陈迹,那塞上的风雪,那关外的离愁)。

A.①a②aB.①a②bC.①b②aD.①b②b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B.不久前,《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的副刊的编者为提醒撰稿人注意引文确实,特别写了一篇文章。

C.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至高阙为止。

D.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9.为下面一段文字开头处选择一句恰当的话_____________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不矛盾。

前者是从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看,科学技术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后者是从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看,归根到底是人,是劳动者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A.既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两种说法有无矛盾?B.既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难道这两种说法矛盾吗?C.既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难道这两种说法矛盾吗?D.既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这两种说法有无矛盾?10.下列各句中数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

B.赵武灵王24年即公元前302年。

C.高中毕业后,他参了军,他所在的连队是解放军某部3连2排。

D.童年的梦,复活在这二十世纪的80年代。

11.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梦溪笔谈》——沈括——南宋——笔记体B.《吕氏春秋》——吕览—先秦——诸子散文C.《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国别体史书D.《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史书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B.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和引申法。

C.夹叙夹议的实质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它的表现样式较为固定。

D.分析段落层次关系首先要辨明“关系”,即弄清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其次是辨明“层次”,即某段所处的逻辑地位。

13.下列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不同类的一项是A.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愚山》C.凡吏于土者……《送薛存义序》D.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14.下列一组加点的“所以”与“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中的“所以”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之所以兴隆也。

B.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5.对杜牧《泊秦淮》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直笔,那些侍候他人的歌女陶醉在靡靡之音中,她们使得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成天地寻欢作乐,也使得南朝小朝庭岌岌可危。

B.第一句中的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C.“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个字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由此而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于此可见诗人构思的精巧。

D.三、四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19题。

(10分)最近,英国的一只小羊——“多莉”引起世界舆论哗然,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在谈论着有关“克隆”技术的话题。

虽然多莉跟一般的小羊没有什么区别,但它的来历却非同寻常。

它是一只“复制品”,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一只“克隆羊”。

10亿年前,自然界中就存在有性繁殖的生物,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一直都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而多莉没有生父,它是在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以威尔莫特和肯贝尔为首的研究小组的操纵下诞生的。

他们从提供卵细胞的母羊体提取一个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制成具有生物活性但无遗传物质的卵的“空壳”,再从一只母羊的乳腺中取出一个普通组织细胞与上述那没有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生成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的卵细胞。

当这个细胞分裂繁殖成为胚胎到一定程度时,研究人员将其植入一头母羊子宫。

母羊怀孕产下小羊“多莉”。

这一科研成果向人们展示,当代生物技术已使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规律发生了突破,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可以无性繁殖和“复制”的奇迹。

因此,当国际上最有权威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刊登文章,宣布人类首次用“克隆”培育法,即用成年绵羊的体细胞繁殖绵羊获得成功,竟像哥白尼发现了太阳中心说、原子裂变理论得到验证那样引起强烈反响。

“多莉”诞生的过程完全依照基因的分子克隆技术,了解克隆技术的科学家指出,利用它将来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像工厂流水线制造产品一样,大量“复制”优质动物,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医学和拯救濒危动物方面也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有的科学家认为,“多莉”的成功,表明在克隆人类的道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生物技术障碍了。

继英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羊成功后,美国科学家也宣布,他们用类似技术成功地复制出两只猴子。

实验的负责人表示,与英国羊不同的是,美国猴子是采用胚胎细胞克隆培育的,如进一步改进技术,便可从成年猴子身上提取细胞进行繁殖。

有人说,这进一步表明,人类“复制”自我已不再是神话。

(1997年3月23日《中国教育报·试看今日克隆热》)16.根据文意,“克隆”一词的定义是A.用成年母体绵羊的体细胞进行人工繁殖。

B.用动物的有性细胞和一般体细胞进行融合并进行科学培育。

C.用动物的体细胞而非生殖细胞培育成另一个成体的繁殖方法。

D.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复制的新生物。

17.下面是对英国研究小组克隆技术的说明,指出有错误的一项A.首先要从一只母羊身上提取卵细胞,并去掉细胞核,制成卵空壳。

B.再从另一只母羊身上提取一个卵细胞,将其注入空壳,变成一个新的卵细胞。

C.这个新卵细胞含有新的遗传物质,却并没有受过精。

D.待这个卵细胞经分裂繁殖成为胚胎后,植入一母羊子宫,经怀孕分娩。

18.划线句表达作用是A.用类比法说明克隆羊的成功促进了有性繁殖向无性繁殖转变。

B.用比喻法说明克隆羊的成功使有性繁殖受到空前挑战。

C.用类比法说明克隆羊的成功可证实一切生物均可复制。

D.用比较法说明克隆羊的成功填补了生物技术无性繁殖的空白。

19.“多莉”的诞生依靠的是什么技术A.基因的遗传B.细胞的分裂C.分子的变化D.基因的克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6题。

(20分)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

行岌按,略无状。

则天怒,令重按。

行岌奏如初。

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

我令俊臣勘。

汝毋悔。

”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

”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然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

数日,略无所闻。

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

”而侵晨伏于台前。

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

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

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台中惊扰。

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

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

不然,则亦杀汝必矣。

”其人悔谢。

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

宣乃得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