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道德故事

合集下载

道德经五善的小故事

道德经五善的小故事

道德经五善的小故事《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的传世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五善”观念,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

下面将通过五个小故事来阐述这五善的内涵。

一、善行:孔子访老子孔子年轻时曾拜访老子请教道德学问。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便告诉他:“善行无辙迹。

”意思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

孔子领会到老子是要他谦虚低调,不张扬自己的学问。

从此,孔子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圣人。

二、善言:晏子使楚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他善于辞令,曾出使楚国。

楚王想戏弄他,故意让人把城门关上,只开一个小洞让他通过。

晏子却从容地说:“这是狗国吗?为何狗洞如此之大?”楚王听后尴尬不已,立刻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以善言应对,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让楚王自取其辱。

三、善数:管仲治国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他善于计算,精通理财。

齐桓公任命他为相,管仲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国富民强。

他主张“轻徭薄赋”,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管仲的善数之才,为齐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善闭:孟母教子孟母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母亲。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住在墓地附近。

孟母担心孟子学坏,便搬家到学校附近。

孟子放学后,孟母发现他学会了撒谎,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教育孟子要诚实守信。

孟母的善闭之举,使孟子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五、善结:张良拾履张良是汉朝开国功臣,年轻时曾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捡起鞋后,老人又让他帮忙穿鞋。

张良一一照做,老人赞叹他善于结交人,并传授给他一部兵书。

张良凭借善结之才,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通过这五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中五善的内涵。

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些品质不仅适用于古代,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18个道德故事

中国古代18个道德故事

中国古代18个道德故事
1.《禹贡鱼》:讲述小禹把大型鱼贡献给皇帝,以示忠心的故事。

2.《抓住月亮的少年》:讲述无私奉献的故事。

3.《被渔夫抛弃的国王》:讲述礼貌待人的故事。

4.《张子房和女儿李白》:讲述家庭友爱以及克己付出的故事。

5.《煮酒论英雄》:讲述男人荣誉及朋友般的友谊的故事。

6.《水滴石穿》:讲述努力不懈、毅力坚强的故事。

7.《新安溪金稻穗》:讲述勤奋努力,种出金穗的故事。

8.《开拓者黄飞鸿》:讲述勇敢、坚强的故事。

9.《白蛇传》:讲述真爱恒久的故事。

10.《青衣女婿》:讲述男婿忠孝的故事。

11.《狐假虎威》:讲述勇于自我牺牲的故事。

12.《卖炭翁》:讲述勤勤恳恳、尽责要求的故事。

13.《长恨歌》:讲述对爱情绝不妥协的故事。

14.《金陵桥》:讲述有责任感、尊重爱情的故事。

15.《龙生九子》:讲述互相尊敬、团结友爱的故事。

16.《愚公移山》:讲述勤劳智慧、刻苦努力的故事。

17.《大闹天宫》:讲述行将就木的勇敢与诚信的故事。

18.《赵客缦胡缨》:讲述保护朋友,付出一切的故事。

古代名人坚守底线的故事

古代名人坚守底线的故事

古代名人坚守底线的故事
古代名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他们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敢于为了正义而奋斗。

下面就来讲几个古代名人坚守底线的故事。

孔子拒绝与权贵结交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时代,周朝已经处于衰落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自己的道德观念,拒绝与权贵结交,不受贿赂,不受胁迫,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清廉之风。

韩愈辞官不屈
韩愈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官员,他的文章深刻而具有警醒意义,对于唐代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唐代,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们往往是各种非法手段才能升迁。

而韩愈不同,他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拒绝和权贵结交,不向他们屈服,即使面对剥夺官位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正义之心。

李白谢绝人情礼物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豪放、清新、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唐朝,礼尚往来、人情世故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官员们和知名人士之间常常通过礼物交换互相攀
比。

然而,李白并不被这种文化趋势所左右,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收取人情礼物,不向他人低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人格尊严。

总之,古代名人并不是没有人性的超人,他们也曾犯过错误,但是他们之所以被后人称赞,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利益和道德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坚守道德底线,不受染污,为正义奋斗。

这些古代名人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道德经故事概括

道德经故事概括

道德经故事概括《道德经》中讲述的道德故事概括《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向人们传递着关于道德、人生和处世的智慧。

下面将对《道德经》中的几个经典道德故事进行概括,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

故事一: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要强行干预,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发展。

故事中,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非常贤明,他懂得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不做过多的干预,因此国家风气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祥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适应环境,顺从规律,比盲目操控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二:柔能克刚《道德经》中强调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主张用柔性、包容的力量应对问题。

故事中,有两只动物进行了一场较量,一只蛇用自己纤弱的身躯缠住了一只强壮的老虎,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柔韧的力量有时候能够战胜刚凶的力量,应对问题时不一定要采取强硬的手段,可能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成果。

故事三: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内心平和无为,却在表面上做事时却事事精心处置。

故事中,有一个智者在临终前对弟子说:“物化于心,心无挂碍,任持大似小。

物愿无礼,心无礼;物愿无善,心无善;物愿无治,心无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外部事物时要淡泊名利,心无挂碍,从而能够做出更为深入和明智的选择。

故事四:养生之道《道德经》中强调“养生之道”,即通过调养身心,保持平和的状态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故事中,一个修道者通过修炼内功,保持心境平和,悠然自得,最终达到了长寿健康的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持内心平和,远离浮躁喧嚣,对身心都是一种积极的调养方式。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的概括,我们可以深刻领悟《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的道德原则,积极践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愿我们都能从《道德经》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故事一,《孔子和弟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问他,“老师,您为什么总是那么有耐心地教导我们?”孔子笑着回答道,“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好人的潜力,只要给予耐心和关爱,他们就会茁壮成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有耐心和爱心,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和理解,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故事二,《老板和员工》。

在古代,有一个商人老板对待自己的员工非常残酷,经常对他们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打骂。

而有一位老板却对待员工非常和蔼,经常鼓励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

结果,第一个老板的生意越来越差,员工纷纷离职,而第二个老板的生意却越来越兴旺,员工也都非常忠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他人要用心和善,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孝顺的儿子》。

古代有一位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迈体弱,儿子每天都会悉心照料,不离不弃。

有一天,父亲病倒了,儿子守在床前日夜不离,直到父亲康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孝顺父母,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用心去做。

故事四,《诚实的商人》。

古代有一位诚实守信的商人,他经营生意从不欺骗顾客,不使用次品,生意越做越大。

而另一位商人却常常欺骗顾客,结果生意越来越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这些古代道德故事,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做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将道德修养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

许多道德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人们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道德故事不仅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更是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

本文即从四个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故事,分别为孝道、忠诚、仁爱和正义。

孝道中国古代重视孝道,将其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意蕴丰富,传颂至今。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是指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直到孟子能够入学为止。

这个故事生动影响了无数人,体现了母爱与子孝之间的互动,同时教育人们要珍惜教育资源,并通过故事培养人们的孝心。

忠诚忠诚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展现忠诚精神的传统故事。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岳飞传》。

岳飞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抵御了南宋朝廷对抗外族的进攻。

在他的悲壮一生中,岳飞深深地铭记着忠诚、奋斗、奉献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忠诚的典范,也使得这个让人们膜拜的忠诚传承至今。

仁爱仁爱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教育人们心怀仁爱,以温暖舒缓周围人的心灵。

这种精神在传统的文化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碗粥公》。

《碗粥公》的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位好心人每天都会在市井上卖粥又施舍,至于旁人称他为“碗粥公”。

这个故事向人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类社会并不总是冷酷无情、残忍无比,相反,人与人之间仍然有着浓浓的爱与互助之情。

因此,仁爱精神也成为我们道德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正义正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正义精神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某个时期农民起义的史诗性小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义薄云天、主张正义,他们通过用武力推翻贪官污吏、让百姓得到真正的救济。

《水浒传》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情感注入了强劲的力量。

道德经故事概括

道德经故事概括

道德经故事概括《道德经》中的故事概括《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创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包括道德经和道德经注,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其中蕴含了许多精辟的道德故事,引人深思。

以下将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故事进行概括和解读。

故事一:太白一尊有一次,一位道士听说了一尊很美的大理石雕像,便前去收购。

回到家后,发现雕像并不美,于是将它剖成小块并重新雕刻,雕成一尊离幽的人像,青铜雕塑。

最后卖掉,从中获利颇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经历磨砺和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故事二:三宝有两位朋友一起旅行,途中碰到了一个乞丐,一个朋友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他一个古代的铜硬币,另一个朋友却将自己所有的金银财宝都给了乞丐。

几年后,两位朋友再次相遇,前者变得越发贫穷,后者却变得富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慷慨大方、善行应尽,善良之举无坏处。

故事三:无为而治一位智者去见一个贪婪的国君,将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开始往上倾倒水,水倒满了杯子,停止时国君说:“已满了!”智者回答说:“如此一来,陛下不如以温柔的心态治理臣民,而不是满腹才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事应谨慎稳重,以平和之心面对人生。

故事四:返照道士告诉诸徒弟:“修行如洗涤心灵,将外在杂念洗净,才能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

”弟子们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呢?”道士指着池塘说,“你看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中,但水缘光照,所以才有倒影。

”这个故事意味着,应以真善美之心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以上是《道德经》中的一些故事概括,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哲理和道德意义,还启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启发,引发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传统文化故事 道德

传统文化故事 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1.孔融让梨: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将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
吃小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尊重长者、爱护幼小的道德观念。

2.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
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选择良好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

3.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个孝子为了救母亲,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用自己
的体温融化冰,最终得到鲤鱼的故事。

这个故事弘扬了孝顺、奉献和牺牲的道德品质。

4.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亲自杀猪兑现承诺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5.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述了宋代学者杨时为了请教程颐而在其家门外等待,直到雪积了
一尺多深的故事。

这个故事教导人们要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道德品质。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教诲,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典道德故事泰伯采药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

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

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

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

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赵孝争死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

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姜肱大被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

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

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

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

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

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缪彤自挝汉朝时候。

有一个人。

姓缪单名叫做彤。

表字豫公。

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

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

兄弟四个人。

一同住在一块儿。

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

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

已经有好几次了。

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

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

就关了门。

自己打着自己说道。

缪彤呀缪彤。

你勤修身体。

谨慎行为。

学了圣贤人的法则。

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风俗。

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

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

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

缪彤才开了门出来。

从此以后。

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

就更加敦好和睦。

王览争鸠晋朝时候。

有个着名友悌的人。

姓王名览。

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

王览每每流着眼泪。

抱了哥哥。

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

王览同了他的妻子。

也一定赶去同做。

后来王祥在社会上。

渐渐地有了名誉。

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

就用毒酒要药死他。

王览知道了。

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

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

因为了这一件事。

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

当时吕虔有把佩刀。

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

带了这佩刀的人。

做官可以做到三公。

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

王祥拿来给了弟弟。

果然后代的子孙。

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庚衮侍疫晋朝时候。

有一个人姓庾。

单名是一个衮字。

表字叫做叔褒。

那时候正逢着了大瘟疫。

他的两个哥哥。

都传染了疫病死了。

第二个哥哥名叫庾毗的。

又病得很危险。

疫气非常的盛。

所以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

都避到外边去了。

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

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

庾衮就说道。

我的生性。

是一向来不怕病的。

竟不肯出外。

他并且亲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

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

哀哀的哭。

这样的过了一百多天。

流行的时疫、没有了。

家里的人才回到家里来。

这时候庾毗的病已经好了。

庾衮也没有传染。

地方上的父老们。

都觉得很奇怪。

刘进束带南北朝时候,南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单名是一个琎字,表字子敬,就是刘瓛的弟弟。

他的做人,是很刚方并且很正直的,在南宋朝泰豫年间,曾经做过明帝的挽郎。

有一次,他的哥哥刘瓛,半夜里在隔壁房间里,叫着他的名字,但是刘琎并不去答应他。

等到下了床,穿好了衣服,到了哥哥床面前立正了以后,才答应了。

刘瓛很怪他的弟弟,怎么答应得这样迟。

刘琎从从容容对他的哥哥说道,以前我因为身上的带子还没有束好,深恐防礼貌不周,得罪了兄长,所以不敢随随便便答应的。

刘琎的敬重哥哥,是这个样子,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

牛弘不问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

他的父亲名叫寮允的,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

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

他的弟弟名叫牛弼的,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

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这种话,也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

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

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

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田真叹荆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

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

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

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

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

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

因此悲伤得了不得。

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李积焚须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积,表字懋功。

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

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

当李积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来,李积就亲自替他姐姐烧着火去煮粥。

哪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积的胡须烧着了。

他的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

李积回答他姐姐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

我是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着粥,哪里能够呢。

文本乞恩唐朝时候。

有一个大臣姓岑。

名叫文本。

做了右丞相的官。

他的弟弟岑文昭。

做了校书郎。

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

多是些轻薄的人。

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

就对岑文本说道。

你的弟弟事故很多。

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

岑文本就叩着头。

回对太宗皇帝说。

我的弟弟。

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

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

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

那末我的母亲一定是要忧愁劳瘁的。

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

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

让我回到家里。

竭力的去劝诫他。

岑文本说完话。

就流着眼泪。

呜呜咽咽哭起来了。

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

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公艺百忍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

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

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

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

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怨望,所以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

倘然能够大家百样都忍耐些,那末家里当然是很和睦的了。

士选让产五代时候。

有个张士选。

幼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母亲。

靠着他的叔父养育他。

他祖父遗下来的家产。

还没有分析过。

他的叔父有七个儿子。

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

他的叔父对他说。

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来的家产。

分做两份。

大家各得一份罢。

张士选说道。

叔父生有兄弟们七个人。

那末应当把家产分做了八份才好。

他的叔父一定不肯。

张士选愈让得厉害,因此他的叔父也就答应他了。

这个时候。

张士选还在书馆里读书。

有一个看相的。

偶然走到书馆里来。

看见了张士选。

就指着张士选对书馆里的先生说。

这个人满脸阴骘。

将来必定能够高高的及第。

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

陈昉百犬宋朝时候,有个陈昉,他的家里,自从他的祖父名叫陈崇的遗下法制以来,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

家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共有七百多个人,但是并不雇一个男女的用人。

上上下下的人,都是很亲睦,没有一个人有句离间的话。

他家里吃饭的时候,一定大家坐在广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坐在另外的席上。

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着的。

倘若偶然有一只狗还没有到,那末这一班狗一定大家等他,不肯先吃的。

因此他乡里间的人家,也都被陈家所感化了。

那时候的州官叫做张齐贤,就把这个事情奏上朝廷里,把他家里的徭役统统都免了。

文灿拒间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周,他的名字就叫文灿。

他有一个哥哥,生性是最喜欢吃酒。

但是穷苦得很,没有依靠的地方,所以一向靠着周文灿过着生活。

有一天,他的哥哥喝了酒,竟喝得大大的醉了,无缘无故,忽然间竟把周文灿重重的痛打了一顿。

周文灿的邻居人家晓得了,大众替周文灿抱着不平。

哪里晓得周文灿反而因为邻舍的人替他抱不平,他就大大的生气,对着那邻舍人说,我的哥哥并非来打你们,你们哪里可以离间我的骨肉至亲呀。

司马温公很佩服周文灿的行为,常常写了这一桩事情,去劝戒人家,以作人家兄弟的榜样。

温公爱兄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

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

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

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

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

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

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

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朱显焚券元朝时候,真定的地方,出了一个大大友爱的人,姓朱单名叫做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