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回忆父亲(二则)》
回忆父亲张天翼

o @oO
爱说风趣的话 。待儿女像
朋 友 。” 张天 翼 : 我 的幼 ( 《
年 生 活》 而且 祖 父 受 了 当 )
时 进 步 书报 杂 志 的 影 响 ,
思 想 很 前 卫 。 父 亲 二 十 几
岁 时 ,常 来 往 于 上 海 、 南
i
亲是 个什 么模 样 ,但 他 七 十
爿
九 岁去 世 前 ,永 远 刻 在 他脸
上 的 灿 烂 阳光 般 的 笑容 , 像
广 阔的空间 12 年— — 98
14 9 2年 间 .是 父 亲创作 的 高 峰 期 , 短 篇 、 篇 小说 外 , 除 长
从 13 9 2年 开 始 , 亲 写 过 不 父
说起 父 亲讲 的故 事 , 除
维普资讯
圈
点 . 亲便把 “ 父 小
铁 ” 的 经 历 与 感
受 传 达 给 我 。我
做 错 了什 么 . 从
没 有 被 父 亲 训 斥
过 .总是在娓娓 道 采的“ 铁” 小 的
故 事 中 受 到 教
益 . 对 此 我 永 不
时 隔七十 多年 ,再 看 这 个 故
亲—— 我 的祖 父对 他 的 影 响
事 ,我仍 会 被 父 亲 的 想 象力 所折 服 , 他 的夸 张 、 稽 、 被 滑
幽默所 感染 。
教 育 分不 开。据 父亲回 忆 , 祖 父是 清 末进 士 , 曾被 选 为 江
宁知 事 ,是 个 诙 谐 的 老 人 , “
一
手 . 略 带 湖 南 口音 的 沙 哑 嗓 音 , 用 讲 着 一 个 小 女 孩 儿 的故 事 。路 灯
回忆爸爸

《回忆爸爸》学科:语文年级:六主备人:张丽君审核人:“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名言,海明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就请我们一起来看看海明威的儿子对海明威的回忆吧!一、成功学习成功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3)、体会文章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关心。
2、成功自学◆我是聪明小诸葛,自己学习收获多。
(1)、朗读课文,给文章标上段落。
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划分段落。
3、成功合作◆把自学中的收获、疑惑和同桌说一说,相信你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1)、和同桌讨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讨论成功自学中的(2)、(3)题。
4、成功量学◆个人学习很重要,小组合作不可少。
让我们展示所学,共同进步。
(1)、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自由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说说爸爸在写作上给了“我”哪些指导?(3)、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4)、第8自然段中“慢慢”一词表现了什么?(5)、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其中“常常”一词说明了什么?二、成功示学◆我成功我快乐,我展示我进步。
三、成功测学1、基础题看拼音写词语Xiāo xiè huǐ zhòu suì kē( )像机()教()()然粉()契()夫1、综合题(1)、选词填空指望渴望盼望希望①、孩子们都()“六一”儿童节快快到来。
②、你别()一下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
③、在战争年代,孩子们是多么()有一本教科书啊!④、我()在外出差的爸爸早日回来。
无微不至专心致志⑤、孩子,要写作就得(),要有想象力。
⑥、在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下,我们健康成长。
(2)、根据句中划横线部分表达的意思写词语①、那只小鸟没有在石头上摔得身体粉碎而死亡。
8 回忆爸爸

8 回忆爸爸
一.主要内容:
本文回忆了父亲海明威对“我”学习上的大鼓励与指导。
他先指导“我”如何读名著,如何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再告诉“我”写文章时,要专心致志,语文休简练,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些对“我”产生了浣的影响,赞扬了父爱的伟大。
二.多音字:
肖xiāo(姓肖)xiào(肖像)(惟妙惟肖)
三.词语积累:
鼓励粉身碎骨专心致志滔滔不绝
四.近反义
欣赏——观赏思考——思索享受——享用教诲——教导
分析——辨析鼓励——激励指望——期望离弃——遗弃
五、反义词:
忘怀——铭记清楚——模糊张开——合上明白——糊涂
出现——消失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六.课后1题:
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爸爸对我进行的写作指导:(1)修改文章的时候要删除累赘的语言,要用简洁的话语。
(2)专心致志的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写作中的很重要的作用。
(3)在动笔之前要想一想自己都准备写什么,大体结构是怎么样的。
启示是:在生活中注意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写作时才能生动、准确、简洁。
丰富的想象力在写文章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平时应该注意培养这种能力。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拓展阅读:《忆父亲》

忆父亲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正正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干什么?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
”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
他可能还有任务。
”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
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
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
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过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qiàn 。
⑤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
父亲擀皮儿。
忽然,父亲喟叹了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儿,使我、妻、母亲面面相qù,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
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
⑥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意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⑦是呀,父亲所“演”的,不过是些迎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
回忆爸爸郁文哉

回忆我的父亲郁文哉爸爸是1953年去世的,那时我刚满八岁。
由于年龄太小,还不太懂事,所以爸爸在我脑中的印象全是一些互不关联的片段。
本以为爸爸去世得早,对当时只有八岁大的我来说,在之后的学习或思想教育上是不会有什么帮助的,但昨晚当过去的一切像放映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脑中闪过的时候,我竟然发觉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
很多早已忘却的记忆又都回来了,当然仍然是片段。
我尽量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吧。
我出生在1945年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听妈妈讲,那时我爸爸是在中苏文化协会工作,担任《中苏文化》杂志的主编。
妈妈在重庆保育院工作,救助那些在战火中失去父母、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儿童和那些父母在抗战中牺牲了的革命烈士的后代。
由于战争,那时的重庆各种物资极度匮乏,妈妈怀我期间,与保育院的孩子们一样,每天的饭食就只有一种东西——盐水煮蚕豆。
极度的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使我7个月就早产了,生下来我就跟妈妈一样,患上了夜盲症。
妈妈没有奶水,也买不到奶粉,就只能用发了霉的米糊喂养我。
所以我小时候瘦得像个猴子精,并且常常生病,日夜啼哭,爸妈都叫我“哭死宝”,意思是爱哭的宝贝。
妈妈说,那时的家境真是很困难,连我睡觉的小床都是靠爸爸的几个朋友一起凑钱买的。
因为妈妈是个感恩的人,常向我念叨他们,所以我至今还能记得其中的几个朋友的名字,比如:史东山(导演,主要作品有《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等)、宋之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雾重庆》、《打击侵略者》、《八百壮士》等)。
还有宋之的的妻子王苹,也是常听妈妈念叨的,听妈妈说她和王苹阿姨六十年代初还见过面。
(王苹导演的电影我看过的就更多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勐垅沙》等)。
我睡在大家送我的那张小床上,还发生过一件事。
一个普通的夜晚,四周一片静谧,妈妈说我突然莫名其妙地开始放声大哭,怎么也哄不好,声音尖厉。
妈妈有些担心,于是和爸爸一起把我的小床挪到了大人睡觉的床旁边。
《回忆爸爸》课文学习与解析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3
3、讨论:爸爸对“我”的学习和 写作给予了怎样的指导?
1.解析:
2. a 开好书单以后,父亲给了“ 我”及时的建议,告诉 “我”应 该如何看书,并指导”我“读短 篇小说大师的作品。
2020/12/10
4
b 在“我”写出第一篇小说以后, 父亲指导“我”如何修改作品,告 诉 “我”写作要注意语言简练, 还要 专心致志,要有想像力。写 作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句子是怎 样在头脑中形成的;多推敲,多揣 摩,选择最好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 意思。
2020/12/10
5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1.解析:
a 当爸爸建议“我”阅读短篇小说大师 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作品时,爸爸说: “你别试图分析它们的作品,你只要 欣赏它们,从中得到乐趣就是了。” 他有意识地对孩子降低了阅读的要求, 使孩子不会对阅读充满畏难情绪。这 种鼓励激发了孩子阅读的浓厚兴趣。
2020/12/10
2
b 当父亲要“我”写小说时,他在 “我”动笔之前先说“当然喽,你 别指望一下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 来”,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鼓励, 鼓励孩子去动笔,又怕孩子因写不 好小说而气馁,先告诉他不要把目 标定得太高。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6
《回忆爸爸》课文学习与解析
1、学习课文,说说“我”回忆了哪些和爸 爸海明威有关的事?
a 爸爸给“我”开了一张必读书的书单。 b 指导“我”读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 c 爸爸让“我”试着写短篇小说。 d 爸爸指导“我”如何修改作品。
2020/12/10
回忆爸爸 (2)

《回忆爸爸》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海明威是世界知名的文学家,他的《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这篇课文是海明威的儿子对海明威的回忆。
在本文中,海明威的儿子讲述了他学习语文的经历,特别提到父亲在语文学习上对他的帮助。
父亲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鼓励和指导。
我们知道,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这方面,海明威从来不吝啬对儿子的鼓励,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当“我”思考自己的前途时,父亲“十分高兴”地为“我”开了一张书单;当父亲要“我”写小说时,他在“我”动笔之前先说“当然喽,你别指望一下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鼓励,鼓励孩子去动笔,又怕孩子因写不好小说而气馁,先告诉他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
在“我”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以后,父亲又鼓励“我”:“挺好”,“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的强多了”,“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海明威的鼓励对“我”太重要了!再说指导。
开好书单以后,父亲给了“我”及时的建议,告“我”应该如何看书,并指导“我”读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
在“我”写出第一篇小说以后,父亲指导“我”如何修改作品,告诉“我”写作要注意语言简练,还要专心致志,要有想象力。
这些,都是父亲对“我”写作上的指导。
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件件往事,父亲的言行都是普通的,但对于“我”却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这让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父亲的这些话对“我”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父亲的教导?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明白“看书也是一种享受”;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从中“得到乐趣”;“要写作就得专心致志,要有想象力”等教导都是非常实际非常有用的。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同时也可以讨论:父亲教的这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对我们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也很有帮助?【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第二单元 8、回忆爸爸

第二单元8、回忆爸爸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1)“我”至今不能忘怀爸爸在学习上给“我”的鼓励与指导第二部分(2-10)具体描写爸爸是如何对“我”的学习进行鼓励和指导第三部分(11)强调爸爸的指导和鼓励对“我”学习写文章的深远影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3、体会爸爸对作者指导与鼓励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回忆爸爸》。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题。
2.思考:课题中的“爸爸”指的是谁呢?(海明威)你还知道海明威的哪些事情?(老师表扬他,真会学习!他是从课文后边的课文链接里找到了海明威的资料。
)3.这就是“海明威”(出示图片),肯尼迪总统称他“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回忆爸爸》就是海明威的小儿子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
到底“爸爸”的什么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作者不能忘怀,常常想起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课文。
4.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掌握。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默读情况。
读懂课文首先要做到正确流利,弄懂生词。
课文中五个比较难读的词语,谁来读?(课件出示:当然喽契诃夫分析啰里啰嗦教诲)文中还有一些生词,你是否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得到了理解,谁来说说?(课件出示:鼓励粉身碎骨骤然滔滔不绝教诲)读懂课文第二个要做到的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通过刚才的阅读,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落具体叙述了这件事?第一部分(1)“我”至今不能忘怀爸爸在学习上给“我”的鼓励与指导第二部分(2-10)具体描写爸爸是如何对“我”的学习进行鼓励和指导第三部分(11)强调爸爸的指导和鼓励对“我”学习写文章的深远影响三、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父亲(二则)父亲的抱负外祖父逝世后,母亲回家,我亦跟着回家了。
两年后,曾祖父去世,老三房分家。
又一年,我五岁,母亲以为我该上学了,想叫我进我们家的家塾。
但是父亲不同意。
他有些新的教材要我学习,但猜想起来,祖父是不肯教这些新东西的。
他就干脆不让我进家塾,而要母亲在我们卧室里教我。
这些新的教材是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以及《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后两者是父亲要母亲从《正蒙必读》里亲手抄下来的。
母亲问父亲:为什么不教历史?父亲说,没有浅近文言的历史读本。
他要母亲试编一本。
于是母亲就按她初嫁时父亲要她读的《史鉴节要》,用浅近文言,从三皇五帝开始,编一节,教一节。
为什么父亲自己不教我,而要母亲教我呢?因为一则此时祖母当家,母亲吃现成饭,有空闲;二则,一一也是主要的,是父亲忙于自己的事,也可以说是他的做学问的计划。
父亲结婚那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那一年。
清朝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投降派,在这一战争中丧师辱国割地求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对于富有爱国心的士大夫,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变法图强的呼声,震动全国。
乌镇也波及到了。
我的父亲变成了维新派。
亲戚中如卢鉴泉,朋友中如沈听蕉(呜谦),都与父亲思想接近。
父亲虽然从小学八股,中了秀才,但他心底里讨厌八股。
他喜欢的是数学。
恰好家里有一部上海图书集成公司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那是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走运时买下来的)。
父亲从这部大类书中找到学数学的书。
由浅入深自学起来。
他还自制了一付算筹(用竹片),十分精致(母亲一直保存着直到她逝世)。
但当时,曾祖父尚在,父亲只学偷偷学习,而且结婚以前,父亲没有钱,不能购买那时候已在上海出版的一些新书。
当时(曾祖父尚在梧州),老三房各房的用度,都由曾祖父供给,家中称为公账开支;这公账包括了老三房各房的一切费用,外加零用钱,每房每月五元……统归祖母掌握,如果父亲向祖母要钱买书,祖母就会说:家中有那么多书,还要买?但在结婚以后,父亲知道母亲有填箱银元八百元,他就觉得他的一些计划可以实现了。
这些计划,除了买书,还有同母亲到上海、杭州见见世面,到苏州游玩等等(父亲那时也没有到过上海、苏州),甚至还想到日本留学。
当时母亲笑道:“你没有当过家,以为八百块钱是个大数目,可以做这,做那。
我当过家,成百上千的钱常常在我手上进出,我料想这八百元大概只够你买书罢了。
”事实上,当时曾祖父尚在,除了到杭州乡试,是不许父亲到别处去“见世面”的,何况到日本!曾祖父自己三十岁过上海,后来走南闯北,是最喜欢新环境,新事业的,不料他管教儿孙却另是一套。
父亲暂时只能满足于买书,求新知识。
他根据上海的《申报》广告,买了一些声、光、化、电的书,也买了一些介绍欧、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新书,还买了介绍欧洲西医西药的书。
曾祖父告老回家之第二年,四月问,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维新。
几个月内,接二连三下了好些上谕,例如试士改八股文为策论,开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省会之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皆兼习中西学术……突然,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再出亲政,将光绪幽拘于瀛台,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
百日维新,至此遂告结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政变。
我的父亲空高兴了一场。
当维新变法正当高潮时,我的父亲计划到杭州进新立的高等学堂,然后再考取到日本留学的官费,如果考不上,就到北京进京师大学堂。
而今都落空了。
庚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秋,曾祖父病逝。
接着是老三房分家。
这些事接着而来,父亲的出游志愿,自然要搁起来了,何况母亲第二次怀孕,次年生下我的弟弟。
戊戌政变后的第四年,即壬寅(1902年)秋,举行乡试,废八股,考策论。
父亲本来不想应试,但是亲友们都劝他去。
卢鉴泉自己要去,也劝父亲去。
于是结伴到杭州应考的。
有五、六人。
沈听蕉素来不想应乡试,但想趁热闹到杭州玩一次,也同去了。
父亲下了头场,就得了疟疾,他买了金鸡纳霜(即奎宁),服下后疟止,没有考第三场,自然“中式”无望。
但这次到杭州,未入场前,逛了书坊,买了不少书,其中有买给母亲的一些旧小说(《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和上海新出的文言译的西洋名著。
父亲还拍了一张六时的半身照相。
这张照片一直挂在卧室内靠近大床的墙上,直到父亲逝世。
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出门,一年后他病倒了。
壬寅乡试是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也是清朝举行的倒数最后第二次的乡试(最后一次即癸卯科),卢鉴泉于壬寅中式第九名。
同镇另一个中式的是严槐林。
父亲的三年之病前已说过,父亲在杭州乡试时得了疟疾,用奎宁治疗,回家后又生过小病;接着是长寿舅父的去世,父亲同母亲在外祖母家住了将近一个月,父亲先回家,就有低烧,盗汗,他自己开个方子服了几贴,也不·见效。
接着是母亲也回家了,她看见父亲脸上气色,觉得不妙,问是什么病,父亲自己说,也还在摸索。
总之,不是什么伤风感冒之类。
这就见得问题复杂了。
父亲自己开方,用的是温补之药。
母亲认为此番的病是考试时服了西药,把疟疾遏止,余势未清之故……母亲见父亲不听,便写了几封信,请外祖父的门生(包括姚圮塘)来给父亲会诊。
来了七、八个人,倒有一大半是和母亲的看法大致相同。
姚医生的看法却和我父亲差不多。
最后,取了折中办法,仍用原方,加一二味表药。
服了三、四帖,不见坏,也不见好。
父亲还是天天起来,只是觉得容易疲劳而已。
渐渐地,母亲也不那么着急了,觉得这不是急病,拖个把月,慢慢打听有什么神医,大概不会误事。
因为母亲说要打听有什么神医,祖父、祖母却想起十几年前的一件事。
原来父亲幼时(大概九、十岁)曾患一场怪病,也是经常有低烧,有盗汗,那时也是众医束手;拖了半年多,忽然听说本镇到了一个和尚(他是镇上某富户托人请来看病的),精于太素脉,善治疑难病症。
当时托人请这和尚来诊视,开了个方子,说可以长服,一个月后当见效,否则,也就不必再服,可到杭州某寺找他。
照方服了一个月,果然有效,守着这个方子服了半年,病完全好了。
这个方子当时藏在一方大砚台下。
父亲服了那方子,果然有效。
盗汗止了,低烧时有时无。
母亲认为这和尚真有本事,更加盼望能找到他。
但就在这时候,我的弟弟(那时虚数三岁)忽然病了;父亲开方,吃了没有用。
而弟弟之病来势甚猛,三、五天就不进饮食。
母亲又通知了外祖父的那些门生。
于是又来会诊,改变前方,另拟新剂,服了二帖,仍然无效,病儿却渐呼吸都很微弱。
母亲决心请他的六叔(渭卿)来治。
考虑到老人家久已不诊病,母亲就自己去请,说,好歹拉他来一趟。
母亲坐了船去……从午时等到太阳西斜,方见粟香进来,大家都心里说,“这回连师妹也请不动了么”,可又见母亲扶着渭老慢慢进来。
这一下,登时热闹起来。
茶点早已摆齐,渭老上坐,听父亲简单明了地报告弟弟起病及医治过程,问了句“到今天是第八天了”,然后细看了前后各方,就由母亲扶着,父亲与粟香相随,都上楼去了。
看过病儿,渭老下楼来立即开方,寥寥几行字,搁笔,对父亲和母亲说:“死马当活马医罢。
”父亲等一看方子,都大惊失色,原来这方子同他们连日的方子全然不同,其中用量最重的两味药是东瓜子,东瓜皮。
渭老走后,父亲的师兄师弟们都还不走,议论纷纷,可是母亲已经叫人抓药,煎好立即服下。
客人们都佩服这位“师妹”真有决断,也都告辞,说明天来听好消息,一一其实他们心里是怀疑的。
那晚上,弟弟居然睡得安稳。
半夜醒来,又吃二服,天亮后醒来居然说肚子饿了。
连服三帖,病已痊愈。
母亲连忙写信,与父亲连名,感谢渭老。
正想派人送去,忽然阿秀进来了,随后是宝珠扶着外祖母。
原来外祖母结伴到杭州烧香,主要是找那和尚。
事隔多年,杭州所有寺庙都访过了,都不知有此和尚。
外祖母坐定,才把找不到和尚的事,告诉父亲。
父亲说:果然那和尚云游不知去向,不要再水中捞月了。
大概是我八岁的时候,父亲病倒了。
最初,父亲每天还是挣扎着从床上起来,坐在房中窗前读书一、二小时,然后又卧。
他那时还是对数学最有兴趣,他自习小代数、大代数、几何、微积分(那时新出的谢洪赉编的),其次是喜欢声、光、化、电一类的书,又其次是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的书。
也看那时留日学生所办的鼓吹革命的报刊。
又到年关了。
这个时候,在乌镇通常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常常下雪。
乌镇一带地区的房屋构造是不保温的,也没有取暖设备,因此显得特别冷。
父亲此时只好整天躺在床上,盖着厚的丝棉被;他常常支起双腿,躺着看书。
不料腊月既过,天气渐转暖和时,父亲的两条腿不能放平,好像因为长久支起,筋已缩短。
如果别人帮着用力拉,是可以拉平的,但因父亲脸上有痛苦表情,妈妈不忍,就让这样支起。
在父亲卧床不起的第二年夏天,祖母亲自到城隍庙里去许了个愿,让我在阴历七月十五出城隍会时扮一次“犯人”。
这是乌镇当时的迷信:家中有病人而药物不灵时,迷信的人就去向城隍神许愿,在城隍出会时派家中一儿童扮作“犯人”,随出会队伍绕市一周,以示“赎罪”;这样,神就会让病人的病好起来。
乌镇那时每年阴历七月十五至十七要连出三天城隍会,其盛况不下于元宵节的闹龙灯。
出会的费用由镇上的大小商号摊派(名为“写疏”,)“节目”则由各街坊准备。
所谓“节目”就是各种彩扎的“抬阁”和“地戏”。
“抬阁”是由四个精壮汉子抬着一块平板,上面由童男童女装扮成戏文中的各种角色,如白娘娘、吕洞宾、牛郎织女等等,四周挂着琉璃彩珠,打上灯彩。
“地戏)”比较简单,挑几十个汉子(不再是儿童),穿上做戏的“行头”,在地上走着,有时也舞弄一下手中的大刀和花枪。
出城隍会,照例由一队人马在前面鸣锣开道,然后就是各街坊的“抬阁”和“地戏”,在喧天锣鼓声中慢慢地依次走过。
队伍的中间是一台十六人抬的大轿,里面坐着城隍的木像,面施彩漆,身穿神袍,轿前有“回避”、“肃静”的大木牌,前呼后拥,十分威风。
但是大轿在经过我家旁边的修真观时,却突然锣鼓息声,抬轿的人要一齐跑步,飞速穿过观前的那一段街道。
这是有名目的,叫做“抢轿”,因为修真观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城隍是玉帝手下的小官,当然不能大模大样地经过修真观,只能跑步通过。
城隍大轿的后面,又是“抬阁”和“地戏”,最后就是“犯人”的队伍。
“犯人”仍穿家常的衣服,但一律围一条白布裙子,戴一副“手铐”;所谓“手铐”其实是一副手镯,有金的也有银的,用一根带子系牢,挂在“犯人”的脖子上。
整个出会的队伍要在乌镇的四栅(东南西北栅)周游一圈,“犯人”也要跟着兜一周。
祖母让我去扮“犯人”的那一年,我九岁,正是最爱玩耍的年龄,对于能够亲身参加出城隍会,自然十分高兴,随队伍绕着四栅走了十多里路,竟一点不感到累。
不过事后想想,又觉得不上算,因为“犯人”只能跟在出会行列的末尾,一路所见只是前面“抬阁”的背影和两旁围观的人群,实在没有扒在我家老屋临街的窗台上看下面经过的队伍来得有意思,而且在窗台上连“抢轿”的场面都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