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茅盾文学奖简介
茅盾文学奖评奖办法及其获奖作品

茅盾文学奖评奖办法及其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修订稿)2010年05月25日中国作家网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一、指导思想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公正性、群众性,注重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
二、评选范围1、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
凡评选年度内在我国大陆地区公开发表与出版的由中国籍作家创作的,能体现长篇小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评。
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也可由有关单位慎重推荐参评,通过初选审读组筛选认同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获得评委会半数以上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列入评委会备选书目。
2、多卷本长篇小说,应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其它困难,凡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三、评选标准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
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
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
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四、评选机构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茅盾文学奖常识

茅盾文学奖常识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学术奖项之一,是中国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杰出作家茅盾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在当代文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作家。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茅盾文学奖的常识。
一、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和意义茅盾文学奖创立于1982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
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和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表彰那些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作家。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不仅是对个人优秀作品的认可,更是对整个文学界的引领和推动。
它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作动力,同时也为年轻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严格,所颁发的奖项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
二、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和颁发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相当严谨和权威。
评选委员会由中国作家协会的知名作家和学者组成,他们根据参评作品的创作质量、艺术价值、思想深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
最终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代表了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茅盾文学奖每次评选出的获奖作品通常是在当年的中国作家协会全会上公布并颁发。
获奖作家将获得奖金和奖杯,并受到广泛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
三、茅盾文学奖的影响和价值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突出的成就,还能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也为广大作家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获奖作家的成功经验和创作心得,对于培养新一代作家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茅盾文学奖的影响不仅在国内,也逐渐扩展到国际文坛。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海外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翻译出版,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多个文学领域。
其中,小说是茅盾文学奖的重点领域,各个时期的获奖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路。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题材
获奖作家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 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
• 塑造典型人物,展现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创新和艺术探索
• 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如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
• 拓宽题材范围,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获奖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作者:柯云路
• 特点:以农村改革为背景,描绘青年干部的成长历程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其特点
获奖作品:《白鹿原》
• 作者:陈忠实
• 特点: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描绘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获奖作品:《推拿》
• 作者:毕飞宇
• 特点:以盲人按摩师为主人公,展现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
司制度的兴衰
绘地域文化和人性
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其特点
获奖作品:《蛙》
• 作者:莫言
• 特点:以计划生育政策为背景,展现女性的命运和
社会变迁
获奖作品:《水乳交融》
• 作者:阿来
• 特点:以四川藏区为背景,描绘民族融合的历史
获奖作品:《天行者》
• 作者:刘醒龙
• 特点:以湖北山区为背景,描绘乡村教师的生活和
• 作者:路遥
• 特点:以农村为背景,描绘普通人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其特点
获奖作品:《尘埃落定》
获奖作品:《湖光水色》
获奖作品:《怀念狼》
• 作者:阿来
• 作者:贾平凹
• 作者:贾平凹
• 特点:以藏族地区为背景,描绘土
• 特点:以陕西南部水乡为背景,描
2014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矛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创设背景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矛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第一届,1982年(评选时段:1977-1981)魏巍《东方》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莫应丰《将军吟》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古华《芙蓉镇》第二届,1985年(评选时段:1982-1984)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刘心武《钟鼓楼》李准《黄河东流去》第三届,1991年(评选时段:1985-1988)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本届荣誉奖萧克《浴血罗霄》徐兴业《金瓯缺》第四届,1997年12月7日揭晓、1998年4月20日颁发(评选时段:1989-1994)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王火《战争和人》刘斯奋《白门柳》(一、二)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五届,2000年(评选时段:1995-1998)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张平《抉择》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第六届,2005年4月11日揭晓[4](评选时段: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第七届,2008年10月27日揭晓(评选时段:2003-2006) 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第八届,2011年8月20日揭晓(评选时段:2007-2010)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茅盾文学奖作品分析

茅盾文学奖作品分析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旨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自1979年设立以来,茅盾文学奖已经成为许多作家们梦寐以求的殊荣。
本文将对茅盾文学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 茅盾文学奖的背景和意义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源于对杰出文学作品的认可和推广的需要。
茅盾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学家,执着于挖掘和表现中国社会的底层人民的命运和心声。
茅盾文学奖以其名字命名,旨在纪念这位杰出的作家和他对文学事业的贡献。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以及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类型和风格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多个文学体裁。
作品的风格也各具特色,有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也有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三.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社会、历史、人性等多个层面。
其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揭示,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呼声,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四.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艺术价值茅盾文学奖作品在艺术上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妙的语言表达,展现出作家的独到见解和深厚的写作功底。
这些艺术手法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更加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五.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出现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潮,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艺术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茅盾文学奖作品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六. 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和改革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机制和标准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建议。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文学作品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文学作品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以奖励在中国文学创作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作家。
自1982年设立以来,茅盾文学奖已经颁发了多届,以下是一些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简要介绍:
1. 1982年,获奖作品《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白鹿原上一家人的兴衰历程,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 1985年,获奖作品《狂人日记》,作者鲁迅。
这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 1991年,获奖作品《古都》,作者张抗抗。
这部小说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沧桑变迁,展现了中国城市的历史与人文风貌。
4. 2000年,获奖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作者余华。
这部小说以黑色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故事,以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5. 2015年,获奖作品《晚熟》,作者张弛。
这部小说以一位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女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成长与变化。
以上是部分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简要介绍,每一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部分作品简介-精品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部分作品简介-精品2020-12-12【关键字】语文、道路、方法、领域、基层、问题、矛盾、体制、继续、现代、整顿、保持、统一、发展、建设、加深、建立、发现、稳定、格局、内涵、理想、思想、精神、氛围、利益、素质、环境、政策、倾向、制度、特色、规模、结构、形势、反映、关系、考验、塑造、形成、丰富、管理、坚持、鼓励、教育、完善、改革、中心、内心芦沟中学语文组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年)《黄河东流去》李准北京出版社《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年)《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荣誉奖:《浴血罗霄》萧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年)《战争和人》(一、二、三)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门柳》(一、二)刘斯奋国青年出版社《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年)《抉择》张平《尘埃落定》阿来《长恨歌》王安忆《茶人三部曲》(一、二)王旭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5年)《张居正》熊召政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无字》张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历史的天空》徐贵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雄时代》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藏记》宗璞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8年)《秦腔》贾平凹作家出版社出版《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湖光山色》周大新作家出版社出版《暗算》麦家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深刻地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并预示了结束动乱之后必将出现的光明、美好的前景。
知识拓展: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及作家简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及作家简介《尘埃落定》借麦其土司家“傻瓜”儿子的独特视角写出了藏族的一支棗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沉重生活。
据称,五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共有二十二部作品获奖,阿来是第一位获奖的藏族作家。
《长恨歌》写的是一位四十年代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惨的命运。
《茶人三部曲(一、二部)》展现了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气质与风神。
《抉择》以敢为人民代言和张扬理想著称,这部深刻揭示矛盾的反腐力作被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其中改编成影片《生死抉择》上映后轰动一时,惊动高层。
第五届获奖作家小传张平,山西省新绛县人,1954年11月生于西安,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为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迄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400多万字。
结集3部,长篇7部。
主要作品有《祭妻》《姐姐》《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等。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的马尔康县。
1976年在卓克县公社中学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
1977年到阿坝州水利建筑工程队当合同工,先后任拖拉机手与机修工。
1978年考入马尔康师范学校。
毕业后,做过将近5年乡村教师,后因写作转做文化工作。
现在四川成都任《科幻世界》和《飞》杂志社主编。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1988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抒情诗集《梭磨河》;198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旧年的血迹》;199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月光下的银匠》。
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199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199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上海定居。
1970年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0月14日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茅盾文学奖的相关知识点。
一、茅盾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二、茅盾文学奖简介
茅盾文学奖是1982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
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简介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按照得票多少分别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
《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
1.梁晓声《人世间》。
《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
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2.徐怀中《牵风记》。
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作者中塑造了文化教员汪可逾、骑兵通信员曹水儿、旅长齐竞以及老军马“滩枣”等个性独特的文学形象。
一曲战地恋歌尚未奏响,陡生意外,在硝烟与战火中,传奇般的情节和动人心魄的情感,在诗一般的唯美笔调中流动,晕染着生命中不容亵渎的纯洁与人格的光辉。
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表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3.徐则臣《北上》。
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小说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
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
4.陈彦《主角》。
《主角》呈现了一种当代中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品格。
小说从宁州到省会西京,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故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行业人物群像。
忆秦娥的舅舅胡三元,是“一根筋”式的人物,他对那种践踏艺术的人是无法容忍的。
而对导演、团长等剧团领导形象,陈彦写出了他们的无奈,以及发现人才的眼光。
还有煤老板刘四团,正是这样一掷千金希望收买和消费戏剧的人的存在,体现了社会上对待秦腔的一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时代文化的变化:传统戏剧的兴起以及后来市场经济的兴起对传统戏剧文化的消解。
5.李洱《应物兄》。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
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
“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30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
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
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