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导读: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暗示和借代。
比喻: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比较,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教师的爱心像春日暖阳,温暖着学生们的心田。
”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属性,使表达更为亲切。
例如:“柳枝轻摆,像是在向人们招手。
”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句式来强化语势,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友谊像春天的新芽,像夏日的清风,像秋日的果实,像冬日的暖阳。
”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性来强调表达的情感。
例如:“他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天籁之音。
”
设问:通过提问引起人们的注意,强调接下来的答案。
例如:“这道题答案是什么?当然是3了。
”
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
例如:“难道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对偶:使用结构对称的句子,以达到平衡和美感的效果。
例如:“山高水长,天南地北。
”
暗示: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暗示意思,引发人们的联想。
例如:“秋叶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简化表达或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的星空。
”
这九种修辞手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时,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和使用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4种修辞手法

14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通过巧妙的表达和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以下是14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附上例子:1.比喻(Metaphor):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直接的比较,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子:她的笑容是一缕阳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2.拟人(Personification):赋予非人物以人的特质,使其更具生命力。
•例子:大海张开宽阔的胸怀,迎接着朝霞的拥抱。
3.排比(Parallelism):将一系列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子:她奋斗、她坚韧、她不屈,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
4.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提出问题,但并不期望得到明确的回答,用于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思考。
•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吗?5.修辞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通过反问表达一种观点。
•例子:你以为我会放弃吗?6.夸张(Hyperbole):夸大事物或情感,以强调其重要性或产生幽默效果。
•例子:我等了整整一辈子。
7.反讽(Irony):通过语境表达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观点,通常用于讽刺或幽默。
•例子:这真是个美好的天气,她说,当外面正下着大雨。
8.比较(Simile):通过使用"像"或"如同"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例子:她的微笑如同清晨的阳光一样明亮。
9.借代(Metonymy):用一个与其相关的词汇来代替另一个词汇,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子:政府宣布新政策,整个城市都沸腾了。
10.反复(Repetition):在文本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语气或强调重要观点。
•例子:我们必须奋斗,我们必须坚持,我们必须胜利。
11.借题发挥(Digression):在讨论一个主题时,突然离题,引入另一个相关或不相关的话题。
•例子:说到环保,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新建的图书馆。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16种常用修辞手法

16种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拓展: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1)明喻:(好像,比如)辨:有“像”,“仿佛”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
2)暗喻:例,弟弟成了大花猫。
3)借喻:例,树缝里漏着一点路灯光,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眠。
2、拟人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3、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作用)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例:(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4、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排比(作用)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例:(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六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以达到强调、揭示、美化、感染等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和设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生活气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事实,使其更突出、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某种情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对事物依次排列,形成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表达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5. 对仗:对仗是一种将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性、词义、语音、字形等方面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对仗可以使句子和谐统一,具有形式美和韵律感。
6. 设问: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强化表达效果。
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突出问题的核心,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7、比喻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8、拟人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9、夸张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10、衬托衬托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总共63种:一、比喻类:1. 直接比喻。
2. 隐喻。
3. 暗喻。
4. 拟人。
5. 拟物。
6. 比拟。
7. 比喻。
8. 借代。
9. 象征。
10. 比兴。
11. 对比。
12. 对仗。
二、排比类:13. 词语排比。
14. 句式排比。
15. 对仗排比。
16. 修辞排比。
17. 修辞对比。
三、夸张类:18. 夸张。
19. 夸大。
20. 夸张法。
21. 夸张手法。
22. 夸张修辞。
23. 夸张表达。
24. 夸张修辞手法。
25. 夸张手法运用。
四、反问类:26. 反问。
27. 反问句。
28. 反问修辞。
29. 反问疑问。
30. 反问疑问句。
31. 反问疑问修辞。
32. 反问疑问手法。
五、夸比类:33. 夸大比喻。
34. 夸大修辞。
35. 夸大手法。
36. 夸大修辞手法。
37. 夸大修辞技巧。
六、设问类:38. 设问。
39. 设问句。
40. 设问疑问。
41. 设问疑问句。
42. 设问疑问修辞。
43. 设问疑问手法。
44. 设问疑问句式。
45. 设问疑问修辞手法。
七、对比类:46. 对比。
47. 对比句。
48. 对比修辞。
49. 对比手法。
50. 对比疑问。
51. 对比疑问句。
52. 对比疑问修辞。
53. 对比疑问手法。
八、夸张类:54. 夸张。
55. 夸张修辞。
56. 夸张手法。
57. 夸张修辞手法。
58. 夸张修辞技巧。
59. 夸张句。
60. 夸张句式。
61. 夸张语气。
62. 夸张修辞语。
63. 夸张修辞表达。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修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 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 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 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 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 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 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② “刀法”喻“教育方法”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 “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 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 有人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 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 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 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改写: 执干戈以卫社稷。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 体不出现。
2、不同点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
6、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 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 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 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 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 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 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7、准确理解比喻句
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 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 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 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 “暗淡”。
从下面诗句中选出以物喻人的一项(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对偶
1、 配对式。
例1、1987年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 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 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
给下面成语配对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说长道短——评头品足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 万水千山 五湖四海——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柳暗花明 山穷水尽——
四、夸张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 半。
3、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 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 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 “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 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 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 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 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 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 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解放军)——容易产生误 解。
比喻 比喻的种类
种类
本体
明喻
暗喻
借喻
喻词 喻体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成了水 墨山水。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练习
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 院内是繁花,户 户门内有清流。好花还须绿 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社会主义 幸福的“生活之花”呢。
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贾楠
《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
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级。
其中“反复”是新课改后(2007年)增加的考查
内容,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 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一、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 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 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
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
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
须出现。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 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 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三、借代
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原料代本体 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C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 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 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 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 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 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 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 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 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 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 的问题。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五、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正对
2、反对 3、流水
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本体 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还须优
美的环境来衬托 优美环境
绿叶
翡翠
喻体
好花还须绿叶衬
绿叶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 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 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 (飞机)成阵。
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 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 雪帘雾障里。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 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 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 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 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 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