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入教材引发热议 人教社回应作品早已进教材
阿Q走了,余华来了新版语文教材大变脸

阿Q走了,余华来了新版语文教材大变脸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题:阿Q走了余华来了新版语文教材大变脸中新社记者马海燕新学期开始了,各地学生们陆续拿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
假期借高年级同学课本先学过的学生发现,短短一年,语文课本已大不同。
鲁迅经典小说《阿Q正传》被删除了,当代先锋作家余华的“荒诞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进入了教材。
此外,被删除的文章还有《孔雀东南飞》、《药》、《雷雨》、《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五人墓碑记》等。
一位四川教师细心统计了新教材构成比例:新课本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
此次人教版大规模的课文大变动,勾起了80年代生人的学生回忆。
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狼牙山五壮士》、《背影》、《孔雀东南飞》等是他们关于少儿时代对英雄、对亲情、对爱情最初的文学感受。
由于语文教材担负的德育、美育、文学熏陶等多方功能,语文教材的变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前不久关于删除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即引发社会热议,原因之一竟是父亲翻过栅栏去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还有大批学者站在正反两方大辩论。
此次关于“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引发的争议,人教社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
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要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
”这是教材出版者和部分学者家长的共识。
于是,才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入选。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课本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人教版的教材出到今天也已是第十版。
从杨朔的《荔枝蜜》到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从以大篇幅的抗战文学为主到金庸小说进课堂,从鲁迅的杂文遍布中学各个阶段到余华的先锋小说、巴金的反思文学进入教材,本身就是社会变革的缩影。
莫言演讲稿选入教材

莫言诺贝尔演讲稿入选语文教材网络符号成为科普文今年9月,全国将迎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日向记者透露,该社18本语文教材已全部送审。
莫言2012年诺贝尔奖致辞《讲故事的人》入选初中教材。
语文版教材主要在广东、湖南、福建、广西、云南、河南和宁夏等地区供2000多万学生使用。
收录:网络符号成为科普文王旭明介绍,语文出版社新教材修订工作历时两年,其中小学语文修订版教材中新的选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40%,初中版教材新选文占到了30.3%。
除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被收录到三年级的延伸阅读外,小学新教材还收录了《天路》、《李强的发现》、《微笑表情符号》等文章。
《天路》选自歌手韩红的同名曲歌词,《李强的发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小学生对学校各位老师的脚步声感知,《微笑表情符号》则是一篇科普文,介绍网络符号的运用。
特别的是,莫言2012年诺贝尔奖致辞《讲故事的人》也成为新选文。
此前,关于莫言作品是否应当进入中学教材曾引起广泛关注。
《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用耳朵读书》等莫言作品曾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课程,但多用于选修辅助读本,入选教材较为少见。
“选文的标准是既要秉承真语文的理念,还一定要符合当下的流行的标准”。
王旭明表示。
增加:小学教材古文增加一倍语文出版社新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
其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和古代白话小说课文24篇,比原教材增加了一倍。
初中阶段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达到59篇,比原教材增加了15%。
《古代书信二则》、《君子国》、《明湖居听书》、《黄蓉智斗书生》作为古代书信单元首次被纳入新教材。
王旭明强调,选择的古文既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还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为例,王旭明解释道,这篇课文就是在讲“诚信”。
保留:鲁迅多篇文章均保留语文出版社在此次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故乡》5篇文章均保留,又增加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莫言作品可否入选高中语文教材_兼议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_贺芬

·76·
了诸如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海子诗歌《面朝大 海 ,春 暖 花 开 》、 金 庸 《 雪 山 飞 狐 》 等 大 量 当 代 作 品 。 这些调整引发不少争议,诸如“鲁迅大撤退”、“以大 量当代作品取代古典作品是否合适”、“教材大换血” 等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材不可 抛弃“经典”,另一观点则认为新时代需要有新的经 典,教材应体现时代性,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 [17]
一、话题引出:众说纷纭
《透明的红萝卜》 是这次讨论的最热门的入选语 文教材的短篇小说。 也有相关人士表示,“未来肯定会 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材的话题,还应从 作品本身谈起。 《透明的红萝卜》塑造了一个充满苦 难但不失童趣乐观的“黑孩”形象,这篇小说在上世 纪80年代发表后,被看作是莫言的成名之作。 儿童 文学作家曹文轩就认为莫言的小说风格多样、充满 神奇、荒诞、狂欢的个性,其中有一些作品描写怪异 或阴暗,并不一定适合给小孩子看。 [4]诺贝尔评审委 员会授奖词中也认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 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5]不可否认,莫言的作品在语 言、写作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具有强烈的 批判意识,以尖锐的笔触书写了当今的社会矛盾和 当代历史的创伤经验;勇敢的先锋主义美学态度,在 文体实验和形式开拓上以各种形态突破了传统写实 主义的机械手段;鲜明的本土色彩,蕴含着大量中国 乡村文化和民间文艺的元素”,这是文学评论家杨小 滨对莫言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的评价。 [6]
(一)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指教材的编写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 值需求。 我国的语文教材,应传递积极、健康向上的 价值导向,还兼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语 文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应注意与当下多元价值观达成 协调。 莫言的作品扎根乡土,讲述着中国农民的故事, 传递民族百年来的命运、苦难与悲欢。 作品关注人 与人性,对历史与现实有着强烈的关怀,作者以个人 的立场,站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传递一种人道主义 情怀。 文学批评家叶开点评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说到,该作品创造了一个被侮辱、被遗忘的“黑孩”形 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此前“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小说观念下“诗意乡村”的浪漫想象,展现一个苦 难和饥饿的乡村景象,以及在这种令人绝望的土地 中卑微生存者的悲惨命运。 莫言也说过,从“黑孩” 派生出上百个人物,在他的文学地理世界里济济一 堂。 这 [12] 种普世性的价值取向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契 合,这也是莫言获奖的主要原因。 但是语文教育还 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职能,而莫言这 一作品所呈现出的题材敏感、反思尖锐、语言犀利、 想象狂放的特征就很难被接受。 可见纯文学的价值 与教育功能之间还是存在相当的距离。 (二)心理逻辑 心理逻辑是指教材编写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
莫言作品能否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莫言作品能否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莫言作品能否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北京时间12月11日,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莫言热”。
早在10月份莫言获奖的消息公布后,就有消息称莫言作品入选高中语文选修读本。
那么,其作品是否有可能再进一步,正式入选中小学语文必修教材?此外,莫言的作品适合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吗?就以上问题,本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9.7%的读者认为莫言作品“不适合”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原因是“莫言作品充满魔幻色彩、大胆的性描写、暴力美学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
在线调查 《丰乳肥臀》阅读率最高 仅两成家长老师会向孩子推荐莫言作品 “听说莫言得了奖,我也买了一本《丰乳肥臀》来看,以前还真没接触过他的作品。
”日前,在西单图书大厦,读者唐先生这样表示。
至于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唐先生说:“比较重口味,中小学生绝对不适合看。
” 调查显示,有37.9%的读者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后才开始阅读其作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开始关注其作品的仅为24%。
在莫言的十余部主要作品中,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阅读率最高,有17.7%的读者看过此书,其次是《红高粱家族》和《蛙》,阅读率均超过10%。
对于莫言的作品是否适合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仅有10.3%的读者表示,“适合,诺贝尔奖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充分肯定,值得中小学生阅读、学习。
”其余占据绝大多数比例的读者均认为,莫言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赤裸裸的性描写以及暴力因素,非常“重口味”,有些内容连成人都难以适应,根本不适合青少年阅读,更不要说入选语文教材了。
在接受调查的读者中,仅有24.1%的人表示会向孩子推荐阅读莫言的作品,其他人则表示“不推荐”或“谨慎推荐”。
马上就访 语文出版社:不考虑将莫言作品纳入必修教材 记者昨天采访了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编审张夏放,他表示,早在今年10月份莫言获得诺奖的消息公布之前,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就计划将莫言早年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纳入高中语文选修读本之一的《中外短篇小说》。
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之我见

声 名 大振 , 如 日中天 , 并 赢 得 好 评 如 潮 。王 蒙 、 铁凝、 李敬泽、 苏 而淫荡” ( 实为 “ 话粗理端 , 另辟蹊径” ) 的一面, 但并不代表 着莫 童、 自桦、 麦家等, 都对莫言给予 了高度评价 , 肯定 了他在 中国文 言本人是粗俗而淫荡的。据报道 , 莫言至今跟结发的农 民妻子不
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然而 , 由于莫言小说本身 的不足 , 又使得 网 离不 弃 , 这是 莫言本 人 的爱情 高 尚 而纯 洁 的证 明。莫 言 说 : “ 从 文 上 出 现 了一股 对莫 言作 品 “ 似嫌 声 讨 ” 的浪 潮 。诺 贝 尔 委 员会 给 学 技巧 上 , 从语 言功 力上 , 从 我们 对 中 国古 典 文 学 、 中国古 代 文 化
他 的颁奖 词 为“ 将 魔 幻 现 实主 义 与 民 间故 事 、 历 史 与 当代 社会 融 生 活 的占有上 , 我认 为 我与 鲁迅 、 赵树 理 相差 甚 远 。 对他 们 永 远 高
,
合在 一起 ” 。不 过 , 又有报道 说 : “ 时报讯 ( 记者 刘 阳 ) 莫 言获 奖后 , 山仰止 , 自知 无法 达到 他 们 那 种 深 刻 、 洞彻。 ” 莫 言 无疑 是 非 常 谦 i 法新 社援 引诺 贝 尔文学 奖评 委会 主席 彼得 ・ 英 格 伦 的评 价 称 : 通 逊 的 , 他 的 自知之 明让 我 们 肃 然起 敬 。在 有 些 人 一 度 贬低 鲁 迅 、
他虽然有代表作却没有经典性很强的值得让人人欣赏鉴赏并回味无穷的大众化的著名篇段这就给他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带来了很大的难能够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毫无疑问都是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这已经是科学严谨地对待教材的人们所共知的常识了
莫言与语文

莫言与语文作者:叶开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5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先传出人教社要把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入辅助读本,继而上海教材也打算在新版高中教材里选入。
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地方教材赶这个时髦。
我个人当然希望教材编写者把莫言作品选入教材,但一直很疑惑他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1985年,距今已经有28年,早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的名篇。
教材编写者如觉得这部作品符合选编标准,早该把它选入教材了。
可编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莫言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主,不适合选编;其作品中的血腥场面以及对性的描写等,并不适合在课堂上呈现。
好吧,且不说“以长篇为主”是个常识错误,既然选编标准如此,为何莫言获奖之后又可以选入了呢?是莫言作品因获奖而神奇地不“血腥”了呢?还是教材编写标准产生了变化?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调查了学校80名中学生,发现没有一个知道莫言。
他发微博请我推荐莫言的作品,我推荐了上海文艺出版社早在2000年就出版的莫言短篇小说全集和其他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散文集。
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不是一个新人。
他登上文坛31年,勤奋耕耘,成果丰硕,曾获国内外多项文学大奖,是当代文坛最有成就、最著名的作家。
普通读者熟悉莫言勉强可以成立,语文教材编写者是专业人士,不一定要全读过,但总该知道莫言及其作品。
迄今为止,莫言创作了20多部中篇小说、80多部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5部散文集,还有大量的演讲和对话稿,20多年来,他一直是研究生和教授们研究、撰文的主要对象之一,你简单地搜索找一下,或者其他专业数据库索引一下,都会发现成百上千的各种语言的莫言研究文章。
我认为,莫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都适合中学生阅读,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也可以读。
以僵化、虚伪道德作为借口来拦截学生阅读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这种做法不仅荒谬,而且可笑。
即使以教材编写者的道德逻辑,莫言的短篇小说也有众多篇目可以选入。
最新-论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 精品

论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应该由谁说了算?——论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王家伦陈恰婧自2019年10月日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后,莫言这个名字便红遍大江南北,有关莫言文学作品的议论也一浪高过一浪。
随便上百度一查,短短10天,诸如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这类问题的条日竟达14万条之多。
一、莫衷一是的争论莫言的作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是值得中国文学骄傲的事。
莫言的作品刚一红起来,立马就有入发出声音让莫言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据媒体报道,10月13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已经确定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也表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或然,莫言获诺奖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他的作品无可非议。
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的是该年度世界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圆了几代现代中国文学家的梦,其作品应该得到推广和普及,而对当下的许多中学生来说,莫言和他的作品还相对陌生。
因此,语文出版社决定把莫言作品编人高中语文读本,也算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也有人指出,莫言被‘诺奖’认可的主要原因就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源自于拉美,是一种夸张、突兀、充满奇异想象力,甚至有些荒诞的描写手法。
这种源自西方的风格不是所有人都接受。
而且,莫言作品中存在一些性爱的大胆描写,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这种鲜血和悲怆交织的残忍,历史与魔幻的狂欢,其实并不符合中学语文教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统要求。
即使是《透明的红萝卜》,也仍有相当的情色成分和男女情爱的大胆描写,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当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总而言之,莫言的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科书,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否作为范文而被收入语文教材中去,是否适合中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应该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语文教材的内涵莫言的作品获得诺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事,其作品中闪现的对人性的挖掘之深入细致是无与伦比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
新语文课本删郭沫若作品 乐山教师称遗憾

新语文课本删郭沫若作品乐山教师称遗憾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4年,今年教初一的乐山外国语学校教师梅小东,在拿到新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时发现,整本书的内容和去年的旧版本对比起来简直就是大“变脸”,不仅单元的顺序打乱了,而且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更换,同时还单独增加了“写作”的内容,此外一些插图、排版、细节上也变化不少。
“这么大的变化在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调整中还是头一次。
”梅小东认为,目前的新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容易,对于老师而言,教起来也会更凸显目的性,“很不错”。
但对于其中将乐山文豪郭沫若经典作品《天上的街市》、《静夜》删除,却让身为乐山人的梅小东觉得特别惋惜,“对外又少了一次让更多人了解郭沫若、了解乐山的机会,对本地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中看到乐山文豪出现的兴奋和激情。
”单元上大调整开学第一课讲亲情梅小东拿出新初一课本,并找来一本去年的教材,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挨页对比,给记者指出其中的调整内容。
就封面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翻开封面后的第一页,变化就开始了。
旧版本第一页的插画是“鲁迅”和“青年时代的冰心”,而新版本中的“鲁迅”则换成了“泰戈尔像(徐悲鸿画)”,且与“青年时代的冰心”调换了位置。
除了插画外,目录的变化就更大了。
首先很直观的就是单元顺序上的重新排列。
据梅小东介绍,新版本中六个单元的课文是通过对旧版本中六个单元课文的撤并、顺序调整及新增其他作品后形成的。
比如,以前课本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在山的那一边》,而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调到第四单元,新课本的第一篇文章则是《散步》,但该篇文章在旧教材中则在第五单元。
此外新课本第一单元还增加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
“新课本的第一单元文章主要讲家庭亲情主题,而且六个单元的课文难度强调循序渐进,这离学生的生活更近,学起来也要更容易一些。
”梅小东如是说。
总篇数不变三分之一篇目已更换尽管两个版本的课文都是30篇文章,但其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已更换。
经过认真逐一对比,记者发现,新课本中删掉的课文有: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毋庸置疑的,“除了课本,学生也可选择 其他途径阅读莫言的作品”。热议中学教 师:莫言作品选入教材未尝不可北京十一 学校语文教师宋俊玲认为,如果莫言
的作品符合教学需要,过去选目有所遗漏, 增选进去未尝不可。但如果仅仅是因为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要顺势 选择,显得过于势力,大可不必。诺
贝尔奖是一个重要奖项,但只代表评委看 法,并不能就此认定莫言的作品就代表了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莫言作为 ‘中国获得诺奖第一人’,自然引起社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 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 近日,记者获悉,语文出版社有意向将莫 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读本中,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4年就在高中选 修课本中选录莫言的文学作品。部分教师 表示,莫言作品选入教材未尝不可,但是 也有学者指出,将莫言获奖与其
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并不妥当。进展语文出版社:莫言作品有 望收入选修读本语文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张 夏放表示,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
会关注。因此,无论他的作品是否选入教 材中,都会有很多中学生找他的作品来阅 读”。大学教授:不应将获奖与编教材相 联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
认为,将莫言的作品选录在中学语文选修 课程中没有问题,出版社要选择适合中学 生阅读的文章,同时兼顾文字的典范性和 规范性。但是,“把莫言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事情,与他的作品收入中学语文 课本联系在一起,是不妥当的”。贺阳表 示,作为一个纯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 有其特有的评判标准,对其他因素考
版高中教材正在修订,初中教材也在编写, “目前还没有计划再选录莫言的其他作 品”。吴海涛表示,编写教材在选录文学 作品时,主要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语言,以及是否适合教学。“篇幅要适中 的文学作品适合教学。对于一些长篇小说 来说,如果只选一部分内容放在课本里, 会出现断裂感,影响教学效果。”因
此,吴海涛认为,莫言的作品以长篇小说 为主,这也是没有大量入选语文教材的一 个原因。吴海涛说,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他在世界文学界的地位是
虑得并不多。“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 未必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标准,因此,获 奖与收入教材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莫 言获奖后就开始考虑将其作品收入教
材,这一做法不妥当。记者 李佳 王斌■相
关链接十一师生探讨“莫言与诺奖”晨报 讯(记者 王斌) 中国作家莫言喜获诺贝尔 文学奖的消息刚一传出,北
京市十一学校少年文学院的学生们便开始
开办讲座的形式与十一学子分享他在青少 年时代的读书趣事、对高考的认识。如今 对于莫言获奖,一位学生说,“看新闻时, 我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58取名网 /
萝卜》有望收录到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短 篇小说读本中,“但最终能否入选,还要 由出版社总编室讨论决定”。针对网友质 疑诺奖获得者的作品通常晦涩难懂,
中学生存在阅读难度的争议,张夏放表示, 《透明的红萝卜》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 描写,在心理上和中学生更有贴近性,所 以中学生理解的难度会相对低一点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 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带有明显的 “先锋”色彩,这些文学元素对于喜欢先 锋的中学生来说,很容易接受,潜移默
动手设计海报、筹备并组织“千言万语, 何如莫言——莫言文学与诺贝尔奖意义研 讨会”。中学生与语文老师们围坐在
一起,共同品读莫言的作品,以及诺贝尔 奖的现实意义。一位语文教师认为,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是在书写永恒的 人性,闪耀着生命的色彩。“莫言的
作品,正是在描绘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 们如何生存、怎样痛苦与奋争,并通过艺 术手法呈现给读者。”据了解,四年前, 著名作家莫言曾走进十一学校,通过
化中热爱新文学。张夏放坦言,莫言这次 得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好事,将被载入历 史,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 要,因此莫言作品的入选和他这次获
得诺奖有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已选录
莫言部分文学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办副 主任吴海涛表示,该出版社早在2004年就 将莫言作品收录在人教版教材中
,“高中《语文读本》收录短篇小说《枯 树》,另一套高中选修课本《小说赏析》 中,节选了莫言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 一个片段。”吴海涛介绍,现在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