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研究相关论文

合集下载

莫言论文

莫言论文

论童年饥饿记忆对莫言创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上有一位新星显露头角,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文笔,精彩的故事和魔幻现实的讲述方式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心,他就是莫言,1955年生人,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以一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步入文坛。

而后相继发表了《丑兵》《透明的红萝卜》等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仿佛一粒石子,投入到文革刚结束的文坛死水中去,激起了一圈圈沉睡着的涟漪。

当时先锋文学大潮刚刚掀起,莫言的作品以其新奇、大胆和强烈的象征意义博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共鸣。

莫言的作品中包容了较多的民间故事,他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讲述出来,其中的人物积极向上,富有野性的生命力。

主人公大多渴望自由,感情奔放,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并且在每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印上了食物的影子,而这,也是童年饥饿的记忆对莫言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梦魇。

据莫言自述,自己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四世同堂,日子本来就不好过, 母亲又是长媳,每日的劳苦自不必说.三年困难期间,村子里好多人饿得全身浮肿,传言村西有一种白色的土可以吃,吃死了好多人.莫言家里日子也过得极其艰难.他说自己小时候相貌奇丑,还有着一个特别大的饭量.每次吃饭他都快速地把自己面前的饭吃完.然后对着别人的碗哭.当时吃的最多的是地瓜片,他和堂姐每人一片,他每次都觉得自己分到的那片小,就抢过她的来,看看觉得还是自己的大.就再把自己的抢回来,来回几次堂姐就哭了.婶婶就很不满,用刻薄的语言攻击,语锋却指向莫言的母亲,母亲满面羞惭,赔着不是.把自己的饭给莫言吃,自己饿着肚子还要干活.这件事让莫言愧对于母亲,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就在家里日子最艰难的时候,母亲在村里磨面场找到了一份活儿.每天磨面的时候可以偷偷吃几把生粮食.每天收工出来都会被细细的搜身.粮食根本无法夹带.母亲想出了一个十分令人揪心的办法.把粮食吃进肚子中去,躲过搜查,回到家带将粮食吐出来.每颗吐出来的豆粒都沾着血丝.母亲就用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带领全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母亲在灾年中受过的苦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或许在莫言一代度过的人都对食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即使是在食物丰盈的今天也不肯浪费一粒米,一碗粥.一对夫妇去莫言家做客,莫言为他们做了羊肉水饺,后来莫言才知道那对夫妇一个不吃水饺一个不吃羊肉。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校:廊坊师范学院指导老师:贺莹姓名:李彬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1010141012目录第一章摘要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第五章正文第六章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4.对人性当中暴力第五章附录一、摘要与关键词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

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

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

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

《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

莫言《蛙》论文

莫言《蛙》论文

目录目录 (1)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一、 (5)二、 (5)三、 (7)四、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1摘要《蛙》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将近60年的计划生育史,这是一段触及国人灵魂伤痛的历史,个人和时代的命运相互纠缠,造成了一个个难言的伤痛。

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姑姑的悲剧形象。

本论文分别从落后的社会生育观念,混乱的社会环境,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姑姑个人盲从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层层剖析姑姑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蛙》计划生育悲剧2Abstract"frog" is Mo Yan in 2009 completed a full-length nonfiction. This work won the eighth Mao Dun literature Chinese home on 2012, won the Mo Yan Nobel writer, also made an important and direct contribution. Mo Yan once said: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write the soul of man, write the confession, write the most painful soul place. As he said, "the frog" mainly to write a planned parenthood history nearly 6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 this is a touch of pain the soul of the nation history, age and individual fate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ing in a tone of unutterable pain.Keywords: "frog" family planning aunt tragedy3前言莫言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我国首位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从他80年代进入文坛,就以《红高粱》等作品备受大家关注,30多年来,莫言一直潜心于著作,新作品也不断问世,不缺乏评论界人士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作品褒贬不一,而本文笔者主要是对莫言作品的进行研究和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读莫言的作品。

【关键词】莫言;作品;研究;分析;人物形象一、莫言作品的研究针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1对莫言作品艺术感的研究。

读过莫言作品,我相信都会有这样一种自由的感觉,觉得人的心灵、感觉和生命等都应该就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艺术感能够感染人的每一处感官。

而这种艺术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莫言的写作手法,在刻画人物形式时,不类似于一般作者单纯的描写人物的外在,或者烘托环境,而是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来传“神”对象的形象,以变异夸张的感觉让整个故事串连起来,他的作品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当然一位作者的作品即会存在优点也会存在缺点,而莫言作品在艺术感的营造上是有一定的造诣,给人新鲜特异的触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过于冗长,缺乏节制,导致偏离主旨。

1.2对莫言作品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

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一些污秽事物,如:《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感受到人物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1.3对莫言作品“民间”立场的研究。

从莫言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莫言在叙述民间故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两种方式,如《牛》类型的复调型;如《檀香刑》的民间与非民间相结合的对照叙事型,在莫言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都是正义、积极、生机勃勃的民间感情,他们的形象可能狂野,暴躁,但是他们对正义都十分的坚持,拥有强烈的生命激情,面对不公,他们坚持自身的信念,奋起反抗,就为了心中对美好的希冀。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2004-06-28 11:11:26原创作者:青丝莫言评论目录: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徐怀中等,《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思考,崔京生,《文汇报》,1985年7月29日(《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有追求才有特色,徐怀中,作品与争鸣,1985,12艺术追求与特色——读《透明的红萝卜》及其评论,蔡毅,作品与争鸣,1986,1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文学自由谈,1986,1为了告别那个荒凉的世界——评莫言的《枯河》及其他,冯立三,北京文学,1986,2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朱向前,小说评论,1986,2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感觉层小说探析,张志忠,钟山,1986年第3期莫言的感觉,晓华,汪政;谈《透明的红萝卜》的一点缺憾,张君恬;当代文坛,1986,4动人的透明,迷人的诱惑——论《透明的红萝卜》的透明度和《冈底斯的诱惑》的诱惑性,李劼,文学评论家,1986,4感觉和创造性想象——关于中篇小说《红高粱》的通信,莫言、罗强烈,中国青年报,1986,7,18小说领域里的稚拙美——《红高粱》印象,吴炫,文学报,1986,7,24惊愕·恶心·沉思——“高粱”系列中篇小说漫评,艾晓明,文论报,1986,8,30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李清泉,文艺报,1986,8,30《红高粱》的结构艺术及其他,王力平,文汇报,1986,10,11心灵底片的曝光——试析莫言作品的瞬间印象方式,林在勇,文学评论家,1986,5莫言和他的《红高粱》,陆文虎,文学自由谈,1986,5莫言的小说模式及其意义初探,贺绍俊、潘凯雄,文学评论家,1986,5感觉化的世界:莫言小说印象,朱珩青,批评家,1986,5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程德培,《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P80-85,79(人大复印资料:1986。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一、本文概述《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莫言的文学作品,揭示其独特的民间视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多次荣获国内外文学大奖。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善于将民间故事、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入手,分析其作品中的民间元素、民间情感以及民间智慧。

通过对莫言作品的细致解读,探讨他如何运用民间语言、民间形象和民间情感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本文还将探讨莫言民间视野的形成原因,包括他的个人经历、地域文化等因素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价值,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莫言文学创作中的民间元素莫言,这位中国文学的巨匠,他的创作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民间元素贯穿其文学作品的始终。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他善于从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将这些故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比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就是基于莫言家乡高密一带的民间传说进行创作的。

莫言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各种民间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特点,他们或是机智勇敢,或是憨厚善良,或是狡黠阴险。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母亲形象,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和汗水哺育着子女,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除了民间故事和人物形象外,莫言的作品中还充满了丰富的民间语言和民俗风情。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66902 艺术理论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前言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梦想。

而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也给与其他作家们启示。

莫言出身的环境比较简单这也是他得以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的一个原因,所以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民间写作,成就了他语言的鲜明而且独特的个性。

一、人类精神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构成的,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语言朴实,可能是一种书面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口语。

莫言小说通过采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出农民想说的话,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间风格,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精神。

莫言的小说大多数讲的是他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础上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和价值。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生活的苦难,对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怜悯。

我们常说的人类精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给与弱者以深切的同情。

正是因为莫言出生在乡村才会对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现实,和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

第二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打击。

莫言准求一种自由理想的人类精神,总是给与邪恶势力以强烈的批判。

他向往农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恶势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绚丽在莫言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都是比较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绚丽的,这也是他语言的特点和一大亮点。

在莫言小说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颜色的含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含义大不相同,比如说红色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喜庆的一个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说当中代表着非常悲感的意境。

又比如说是绿色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语言色彩当中代表的是悲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与色彩新的定义,这也是莫言语言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莫言小说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

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

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 论文摘要:莫言 的缺失性童年经验 里有饥饿,有孤独,有暴力。

他通过自己创作出的儿童形象延伸自我、确立 自我,以达到精神健康、自我救赎的目的,这正是文学 治疗的作用。

文章从文学治疗的角度入手探讨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 透析其 通过“宣泄”与“幻想”达到内心平衡的文学秘密。

论文关键词:莫言;缺失性童年;文学创作;文学治疗 通常我们所指认的文学作用有认识、教育、娱乐等,随着叶舒宪《文学与治 疗》一书的出版,文学的治疗作用——治疗他人与治疗自己,日益为大陆学者所 重视。

所谓治疗他人是指读者在作家创作的作品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化解精神 上的郁结,消除心中的桎梏,达到共鸣、领悟、净化内心的效果;治疗自己则是 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 将苦闷情绪在作品中宣泄出来, 克服自我苦闷和心灵的错 乱,达到精神上的健康。

当代作家莫言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每个作家都有 它成为作家的理由……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我想与我独特的童年 经历有关。

”¨莫言的缺失性童年经验里有饥饿,有孤独,有父亲的暴力,这种 缺失性童年经验对莫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通过创作出的儿童形象延伸自我、 确立自我, 与人生的苍白和性格的缺陷相对抗, 达到精神健康、 自我救赎的目的。

一、物质创伤与文学治疗 莫言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出生于山东高密农村, 童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全民饥荒时期。

在那样的灾年,饥饿使一切都改变了模样,村里的孩子个个长的 都是大脑袋、大肚子、薄肚皮、细胳膊细腿,像一条条饥饿的小狗,终日在村子 里的大街小巷嗅来嗅去,寻找可以裹腹的食物,他们用肚皮思考人生,用牙齿探 索世界。

很多今天看来根本不能入口的东西:草木虫鱼、树皮树叶、野菜藻菜、 棉籽草籽、青苔泥土……甚至煤,也成了“美食”。

这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莫言 的记忆里,也被写进了莫言的评传:“1961 年的春天,村里的小学校拉来了一 车煤块, 那种亮晶晶的东西我们不知道, 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拿起一块就咯蹦咯蹦 地吃,香得很,大家伙一见就扑上去,每人抢一块吃起来,那味道的确好,直到 现在我还能回味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思渐》, 1987年第5期
胡可清的《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一
《外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4期。
张志忠的《莫言:走上文坛》
、1988年第3期、
颜纯钧的《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
1988(10):12- 18.2
王干.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批判[J].读书,
胡湘梅:《论莫言历史小说的创作局限》,《理论与创作》,
2011年第5期。找到
王西强:《论1985年以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的“我向思维”叙事和虚构家族传奇》,《当代文坛》,
2011年第6期
李衍柱:《〈蛙〉:生命的文学奇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11期。
陈晓明:《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艺术特质漫议》,《山东文
2000
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的民间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6期。
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南方文坛》
2001年第6期
张柠:《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期
谭桂林:《论<丰乳肥臀>的生殖崇拜与狂欢叙事》,《人文杂志》,
2001年第5期
学》,
2012年第12期。
温儒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东岳
论丛》,
2012年第12期。
贺仲明:《为什么写作?———论莫言的创作立场及意义探析》,《东岳论丛》
2012年第10期。找到
黄万华:《自由的诉说:莫言叙事的天籁之声》,《东岳论丛》,
2012年第11期。
李掖平:《激情·狂放·魔幻·诡奇———重读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山
谭好哲的《“祖宗崇拜”与莫言文化选择的偏执》
《当代小说》, 1989年第3期。
、李掖平的《重振古老民族的生命元气对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一点重估》、
1990年第1期,3
杨联芬:《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
《淮北师院学报》, 1990年第1期。
段海霞的《莫言创作心态探源》
1991年第1期。
朱向前.莫言小说“写意”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
1986(4):80- 89
季红真.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论之二[J].当代作家评论
1987(6):17- 20.2
钟本康.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J].当代文坛
《艺谭》, 1987年第3期
王国华、石挺的《莫言与马尔克斯》
《当代作家评论》, 1993年第6期
张清华又发表《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
《小说评论》, 1994年第5期。
吴非在《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
《文艺评论》, 1996年第9期。
刘蓓蓓、李以洪在《母性崇拜与肥臀情结读莫言的〈丰乳肥臀〉解》
《文学自由谈》, 1996年第2期
彭荆风的《〈丰乳肥臀〉性变态视角》
王冲、石挺在《融合与超越》
《盐城师专学报》, 1988年第2期
林坚《色彩的魅力:莫言与后期印象画派》
《当代作家评论》, 1988年第4期
季红真在《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论之二》
《南京社联学报》, 1989年第1期。
陈炎的《生命意识的弘扬、酒神精神的赞美: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文艺批评家》, 1989年第1期。
1988(1):68- 71.2
夏志厚.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J].上海文论
1988(3):79- 84.
颜纯钧.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
1988(2):39- 42.
大卫.莫言及其感觉的宿命[J].文学自由谈,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1988年第2、3期
2003年第2期
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
2004(3):41- 46.
周英雄.<檀香刑>的民间化意义[J].名作欣赏
2005年第5期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当代文坛》
2005年第2期。
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季红真:《神话结构的自由置换———试论莫言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当代作家评论》,
2006年第6期。
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当代作家评论》,
2007年第2期
李刚,石兴泽:《窃窃私语的“镶嵌本文”———莫言小说的民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张卫中在《论福克纳与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
1992年第4期3
张学军:《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齐鲁学刊》
1993年第8期
刘绍铭:《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莫言著作、葛浩文译文印象及其他》,《作家》
1993年第2期。
李洁非:《回到寓言———论莫言及其近作》,《当代作家评论》,
2009年第3期。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苏大学学报》,2009
2010年第11期。
张军:《莫言:反讽艺术家———读〈丰乳肥臀〉》,《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吴耀宗:《轮回·暴力·反讽———论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东岳论丛》,
2011年第2期。
黄善明:《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1期
杨守森:《我的高密同乡莫言》,《时代文学》,
2001(5):95- 99.
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之子———重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J].钟山
2002年第1期。
李珺平:《换一只眼睛看莫言———〈酒国〉印象三则》,《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论文题目
1985年第2期
徐怀中等:《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中国作家》,
1986年第4期。
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上海文学》,
1986- 12- 8(4).2
朱向前.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评[N].人民日报
1986(6)2
《文艺争鸣》, 1996年第3期
唐韧的《百年屈辱、百年荒唐对〈丰乳肥臀〉的文学史价值质疑》
《中流》, 1996年第5期。
余立新的《倾斜的母性〈丰乳肥臀〉读后感
1999年第2期
麦永雄:《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中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桂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张闳:《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当代作家评论》,
东文学》,
2012年第12期找到
黄发有:《莫言的启示》,《东岳论丛》,
2013年第1期。
贺立华:《童年记忆文学境界男性视角———艺术内外说莫言》,《山东女子学院
学报》,
2005年第6期。
罗关德:《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观照———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东南学术》,
2005年第4期。
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齐鲁学刊》,
2006(4):171- 173.
黄萍.莫言小说研究述评[J].新世纪论丛
2006(6)
马艳艳,裴秀红.莫言小说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