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书写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齐文化为主要背景,探讨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表现及其特点。

首先介绍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和齐文化对其影响,然后分析齐文化中动物象征的特点,并结合《蛙》、《红高粱》和《生死疲劳》等作品,解析其中动物意象的深层含义。

最后探讨动物意象在莫言小说中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齐文化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展望未来,动物意象在莫言小说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莫言小说、齐文化、动物意象、象征、特点、《蛙》、《红高粱》、《生死疲劳》、变化、发展、影响、展望、文学特点、解析1. 引言1.1 介绍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莫言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情,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莫言的小说往往充满了暴力、性、死亡等元素,直面现实的丑陋和残酷。

他也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在小说中探讨人性、命运、道德等重要命题。

莫言的文学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探讨、对民间生活与乡土气息的描写等。

他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震撼和启迪。

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受读者喜爱和尊重。

通过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莫言作品的独特魅力。

1.2 探讨齐文化对莫言小说的影响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瞩目,其中对动物意象的运用更是其代表作之一。

而莫言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深厚的齐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文化对莫言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物象征的运用上。

齐文化中,动物象征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与艺术魅力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与艺术魅力

160《生死疲劳》是莫言于2005年创作的反映历史发展及时代变化的长篇小说,莫言小说创作站在历史主义的新视野对过去的现实主义叙事进行解构,继而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通过对高密乡土地改革背景下地主西门的六世轮回讲述历史转折时期的变化发展。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叙事特征及艺术魅力上都具有独特性,使莫言的文学创作获得了较高的文学评价。

一、《生死疲劳》的主要内容及主旨1.主要内容《生死疲劳》主要叙述了1950—2000年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小说主要围绕农村土地的重要话题开展,借助小说主人公的视角讲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重要关系,向人们展示中国农民的坚毅品质及乐观精神。

半个世纪中生死疲劳的故事在小说中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及感受呈现出来,并充分展现了近半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的喧哗及浮躁,以及社会发展中艰苦蜕变的历史[1]。

小说的叙述者在每一次离开中并未远走家乡,小说借助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及体会农村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2.创作主旨《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非同凡响的叙述方式相比传统的小说形式及主旨内涵存在一定差异性,创作形式更加自由,小说中更是用较为新颖的方式展现中国土地的发展历史。

莫言认为,通过动物的眼睛观看人类社会,是较为新鲜奇特的创作形式,继而产生了《生死疲劳》这部优秀的作品。

《生死疲劳》借助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深刻地刻画了中国乡村在土地改革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改革与发展、暴力与历史、现实与理想等多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以“变形记”的形式讲述了历史的变迁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莫言以其敏锐的艺术敏感性突破了历史主义对写作的限制,表明了人生正是因为有各种贪欲继而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观点。

3.作品主题在《生死疲劳》中围绕主人公地主的命运这一最为重要的主线进行讲述,展现农民没有土地只能漂浮的命运。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对地主轮回中各种动物的变形记进行描写,其中具有一定的戏谑成分,但通过动物形象打破了历史故事中的线性固定,这些动物的生活将涉及到历史的各个阶段。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一、关照生命的“悲悯”情怀 正如王德威教授所说:“现代文学有太多乡土作
家把故乡当作文学创作的蓝本,但真正能超越模拟照 映的简单技法,而不断赋予读者想象余地者,毕竟并 不多见。”[1]但在他看来,莫言笔下以“山东高密东北 乡”为中心所谱写的传奇却足以值得称叹。
这里所说的莫言笔下谱是他始终对文学怀有一种赤子之心,始终以一 种悲悯情怀来展现他对于不同时代之下“人”这一主 题的关照与关切。
而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当中,莫言就将文本搭 建、设置在中国过去近 50年的广阔历史语境当中,以 其独特的民间书写立场,关注整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生 存状态。在文本当中以大环境之下的小人物的生存 立场为切入点,对历史的变迁做出全新的解构,从而 展现大环境之下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生 死 疲 劳 》当 中,代 表 性 的 人 物 之 一 就 是 蓝 脸。在全民加入合作社的大背景之下,蓝脸还是固执 于要单干,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一亩六分地,一个人 带着一头牛,即使众叛亲离也不放弃,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个屹立不倒的“钉子户”。这种时代背景 下人物的出现,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所暗含的坚韧生 命力量,也显得尤为可贵,从中我们能够看到莫言在 进行人性书写过程中的考量。
配妻子白氏在他死后被定罪受尽折磨,这是生之苦。 蓝脸一生坚守土地,对自己的土地有一种执迷的
热爱,不惜众叛亲离,最终也只是躺在土地上亲手掘 好的坟墓中埋葬自己,受尽执念之苦。洪泰岳一生都 被裹挟在政治运动的洪流之中迷失自己,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发现自己终生所追求的不过是镜花水月,最 终无法接受现实,与西门金龙同归于尽,这是偏执之 苦。蓝脸与洪泰岳,他们二人都是偏执而生的疲劳之 苦的受害者。而对于贪欲来说,西门金龙无疑是其中 的代表。他原 是 地 主 西 门 闹 的 儿 子,为 了 争 取 进 步, 不惜背叛自己的亲父和养父,并在权力斗争中丧失人 性,这是贪欲之苦。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杨淮钦认为,该书通过轮回的传说故事,奇特的剖析了农村在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命运,更是探讨了生死之间的关系,该书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英杰认为,莫言写作势头的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他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并且热爱着民间,民间便是他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他从莫言乡间创作的起因分析、到莫言小说的艺术性特点、再到小说的美学特征,用三个阶段来剖析莫言的乡土气息,进而深入的对莫言进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乡土小说就发展成为文学一个重要流派,但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空间被加速压榨,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乡土作家们开始怀念当初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的分析以及展示社会底层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疑虑痛苦,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农村并了解乡土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研究《生死疲劳》的乡土情节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从文学方面考虑政策的正确与否。
⑤朱凯悦:《论《生死疲劳》的文化内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第10页。
⑥田敏:《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⑦杨淮钦:《黑树上的新枝》,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第16页。
⑧田秀平:《论莫言小说写作的乡土意识》,《剑南文学》,2013年第6期。
五、参考文献
①阮崇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乡土情结》,《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②胡密密:《《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昌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③梁珊:《关于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语文建设》,2016年第17期。
④张皓涵:《生命在土地间流转—以《生死疲劳》为例论莫言小说之“乡土意识》,《名作欣赏》,2016年第12期。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作者:周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莫言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是目前为止我国在文学界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讲述的是中国农村1950年到2年这五十年中的历史,全文围绕着土地和农民间的关系话题,通过生死轮回的全过程,展现出了自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乐观、坚强的生活面貌。

本文针对莫言的《生死疲劳》,论述其中的隐性叙事策略。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隐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莫言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之一,莫言自研究创作开始,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他的小说风格变化多样,莫言一直在尝试着突破自身的局限,不被任何现有的小说形式和风格所约束是莫言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而在《生死疲劳》中就有着他独特的创作特质,即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研究和解读莫言的小说对研究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莫言所经历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本身所具有的创作特色,让《生死疲劳》这一小说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可阐释的特性。

一、通过视角描述的隐性叙事在古老的传说和童话寓言中就有选择动物视角来观察世界并进行故事叙事的方式,不过莫言的《生死疲劳》通过人的灵魂进入动物体内这种独特的六道轮回方式,将动物作为主要的叙事人物之一,通过这种隐性叙事的方式,将人间的时代变迁和人性的本质清晰得展现了出来,在小说中人的记忆常常会和动物的本能相冲突,因此常常会出现任何动物的视角相互转换的场景,这也是该小说中作者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角色每一个都是雄性并且都是族群中的佼佼者甚至是领导者,莫言赋予了动物主角非凡的能力,不仅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随意进入人界,而且还能听懂人言、洞察人心。

而这些动物能够具备这些能力作者在前文就做好了铺垫,如西门驴获得的比西门闹还广阔的视野,西门猪因孟婆汤失效而获得的上树、懂人言等技能,以及西门狗所获得的夜里能看见人所无法看见的能力。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周蕾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摘 要:莫言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是目前为止我国在文学界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讲述的是中国农村1950年到266年这五十年中的历史,全文围绕着土地和农民间的关系话题,通过生死轮回的全过程,展现出了自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乐观、坚强的生活面貌。

本文针对莫言的《生死疲劳》,论述其中的隐性叙事策略。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隐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66-01莫言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之一,莫言自研究创作开始,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他的小说风格变化多样,莫言一直在尝试着突破自身的局限,不被任何现有的小说形式和风格所约束是莫言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而在《生死疲劳》中就有着他独特的创作特质,即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研究和解读莫言的小说对研究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莫言所经历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本身所具有的创作特色,让《生死疲劳》这一小说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可阐释的特性。

一、通过视角描述的隐性叙事在古老的传说和童话寓言中就有选择动物视角来观察世界并进行故事叙事的方式,不过莫言的《生死疲劳》通过人的灵魂进入动物体内这种独特的六道轮回方式,将动物作为主要的叙事人物之一,通过这种隐性叙事的方式,将人间的时代变迁和人性的本质清晰得展现了出来,在小说中人的记忆常常会和动物的本能相冲突,因此常常会出现任何动物的视角相互转换的场景,这也是该小说中作者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角色每一个都是雄性并且都是族群中的佼佼者甚至是领导者,莫言赋予了动物主角非凡的能力,不仅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随意进入人界,而且还能听懂人言、洞察人心。

而这些动物能够具备这些能力作者在前文就做好了铺垫,如西门驴获得的比西门闹还广阔的视野,西门猪因孟婆汤失效而获得的上树、懂人言等技能,以及西门狗所获得的夜里能看见人所无法看见的能力。

生死疲劳动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生死疲劳动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生死疲劳动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不断地奔走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对于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

在此情况下,人们的身心疲劳程度逐渐上升,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境不断累积,给人们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

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生态环境的改变、资源的匮乏,以及与人类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对动物的生存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动物在大环境、小环境和个体生活中的姿态和状态,对理解动物行为和生理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死疲劳是一种极度疲劳状态,通常在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或者生活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出现。

这种状况也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还同样适用于动物的生活环境。

然而,对于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形象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身心状况,为保护动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人类提供对于相关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形象分析,探究生死疲劳状态对动物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在改善动物生死疲劳状态方面的相关方法和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形象分析:通过对动物在生死疲劳状态下的表情、动作、行为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动物在生死疲劳时所表现出的特点和变化。

2. 生死疲劳状态对动物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动物身心健康指标的测量和对比,分析生死疲劳状态对动物身体和心理的影响程度。

3. 改善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方法和策略:以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干预措施为切入点,分析对于不同动物在生死疲劳状态下的改善效果和可行性,为保护动物的生命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观察法:选择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动物,结合其生活环境和特征,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形成定性和定量的数据。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生死疲劳”有着自己的猜测和理解。

我想,人生在世,世间的繁琐事务可能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那么死后是否会摆脱这种疲劳呢?很可惜,我无法亲身体验死亡,也就无法确定死后的状态。

书中的主人公西门闹经历了六世轮回,这让我充满了好奇。

他在六世轮回中体验了不同的人生,这其中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

带着这份期待,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驴、牛、猪、狗和结局。

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猴”呢?当我看完再版序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佛教中,人生经历了六道轮回,而猴属于畜生道,所以在这本书中没有出现。

第一部分以“驴折腾”为标题,故事的开篇就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西门闹为何被枪毙?他在阴曹地府又经历了什么?这些疑问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

在书中,对阴曹地府的描写非常生动,阎罗王、牛头马面等形象与我之前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有所不同。

阎罗王不再是满面胡须、严肃庄重的形象,而是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外貌。

牛头马面也并非一个长着牛头,一个长着马面,他们的眼睛闪烁着蓝色的光芒,无法用人间的颜色来描述。

此外,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端给西门闹一碗馊臭的汤,声称喝下去就会忘记所有痛苦。

西门闹当然不愿意喝,他还想搞清楚自己被枪毙的原因。

在回阳间的路上,西门闹遇到了许多人,但他无法与他们打招呼,因为身边有“牛头马面”的护送。

直到回到家中,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百态,每个人都会有落魄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

人生的酸甜苦辣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只有经历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西门闹在前几世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念。

他在每一世中都努力地生活,不断地探索和成长。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自私与无私、勇敢与懦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 研究背景和对象(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性
第一章、《生死疲劳》中动物的意象文本来源
(一).动物与人的精神品格—莫言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人与动物的命运—莫言生命抒写的确立
第二章、《生死疲劳》中动物意象的思想主体
(一).动物与传统文化
(二).动物与《生死疲劳》
第三章、《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与人性
(一).“野”与“性”—动物与人性本体论
(二).“狂欢”与“奇死”—动物与人性价值论
第四章、《生死疲劳》中人性的回归
(一).生命意识的转变
(二).生命意识转变的原因
第五章、《生死疲劳》中动物意象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一).人文魅力与人类命题
(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大学名称:
论文开题报告性质:
所在学院:
学 号:
姓 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论《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书写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莫言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丰厚、优质的作品,像《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一系列“爆炸性”的作品都曾令文坛大为震惊。莫言说《生死疲劳》是最能代表他自身写作手法与审美的一部作品,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王国。莫言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描写,通过动物来反映人性,探讨生命,今天以《生死疲劳》为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述《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书写,系统的认识《生死疲劳》中动物与人的具体关系。
[5]高雅静、朗文孝:«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J].《语文建设》,2014(10)
[6]刘广远:«动物小说的离言与現实存在的隐喻»[J].《小说评论》,2010(2)
[7]张伯存:《莫言的民间狂欢世界》[J], «齐含学刊»,2006(04)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主要研究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阶段:()年—()年() 月,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以及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对与选题相关的文本、研究论文进一步精度、细读,收集并归类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初稿,提交导师,进而拟定初稿的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完成对初稿的修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二稿的修改。
参考文献:
[1]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
[2]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肢体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J].《当代作家》评论,2006(06)
[4]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J].《齐鲁学刊》,2005(05)
六、协作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的撰写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困惑之处也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七、导师审核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八、开题小组审核意见:
开题是否通过:
开题小组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九、学院审核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在完成对二稿的修改的基础上,修改三稿,并定稿。
五、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1)现有条件: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仔细分析与整理,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取的措施:充分了解与熟悉学界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加强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主动积极的向导师汇报论文情况,根据老师的指导与意见发觉论文的问题并随之修正。
二、海外研究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生死疲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物为人的生命形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生死疲劳》正是这一特点的代表作。赵歌东的《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认为,“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又是莫言创作的生命基调。在《生死疲劳》中,动物与人性的转变,发展,有着“种的退化”的一部分,但它也同样包含着人性的回归。如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在《生死疲劳》中的叙述就有民间文化的体现。
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生死疲劳》中,人与动物是一体的,两者的情感甚至超越人与人的情感,借着荒诞叙述庄严,会更深入的了解到莫言文学独具一格的艺术审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再次掀起莫言研究热潮。
一、国内研究
莫言用独具一格的叙事姿态在《生死疲劳》中,将人转换为驴、牛、猪、狗、猴子,动物是人,写动物就是写人。国内对于莫言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研究,包括民间立场,比较,批评,艺术特色等,不同故事时间的交错和间离”,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冲击力和叙事移情能力。”关于莫言作品民间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论述。看《生死疲劳》可以充分了解王者凌分析的莫言小说中的“怪诞”,张军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反讽”,同时《生死疲劳》又以神话思维读者的视野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变换。刘广远的《动物小说的离言与現实存在的隐喻》间接阐明了《生死疲劳》就像一场感觉的艺术盛宴,无处不在的感觉将小说的显性和隐形意蕴全部呈现在面前,但又异常的变幻莫测。《生死疲劳》也有着美学审视与人物形象的把控,将人与动物紧密结合,独到的美学观,在书中人化为动物经过不对断的转世,来达到对人性的了解与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