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长篇小说的悲剧性研究

莫言长篇小说的悲剧性研究姬志海一尧底层悲剧人物的多重苦难究其实质,悲剧无疑是对人生无涯苦难的反抗和对人类高贵尊严的肯定,在所有悲剧中蕴含着的共同文化精神就是悲剧性,其基本内涵大致是指“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等情感的一种审美特质”。
①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基本、最重大的群体体验之一,悲剧性礼赞人性之伟大,高扬人性之光辉,它事实上已经远远超出戏剧范畴内的单纯“悲剧”定义之所限,化身成溶解在从宗教方面的献祭牺牲到文学领域的诗文剧本之中那千姿百态的悲剧文化因子。
这其中,就现代文学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的小说体裁而言,自然也就自觉地承担起传递这种悲剧文化与悲剧精神的历史重任。
在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莫言的小说自始至终都以百年中国挣扎在多重生存困境中的芸芸众生为其主要取景阈限,在嬉笑怒骂间揭露了这群无名大众生存状态中的种种阴冷黑暗。
这其中的11部长篇,更是宛如一枚枚楔进历史现实中的钉子,划破各种同时代程式化的附庸文学和速朽小说的虚假泡沫,于冷嘲热讽的笔触中闪现着强烈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洋溢着挥之不去的浓厚悲剧情怀和悲剧气息。
这种无处不在的悲剧性在小说悲剧主人公的选材上、“临界处境”中呈现的社会悲剧意识上以及通过暴力叙事策略酝酿渲染悲剧崇高气概的惨淡经营上彰显出了古典悲剧美学和现代悲剧意识有机杂糅的鲜明创作表征。
以悲剧性小说的研究视角来看,莫言在其长篇小说的悲剧主人公的选材上无疑笼罩了一层现代启蒙悲剧的光晕。
因为庸庸碌碌的小人物能否像庄严肃穆的帝王英雄那样被获准进入悲剧的崇高艺术殿堂是区分古典悲剧和近/现代悲剧的标志之一。
随着18世纪初欧洲启蒙主义悲剧时代的到来,古典悲剧美学和近/现代悲剧美学就陷入了长期的争执和论战之中。
此后,随着双方一次次理论撞击、兼容的更迭汰变,近/现代悲剧美学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反映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新变化。
莫言研究资料 (1)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思和形容莫言笔下的民间“藏污纳垢”。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民间是一个意蕴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本文中,民间主要是指乡土民间。
20世纪中国作家的民间表述,大致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鲁迅20世纪初叶的批判、启蒙与反思,沈从文等京派文人的歌颂与回归,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感伤与关怀,赵树理在20世纪中叶对民间大众化的描述与展现,新时期作家对民间的审视、解读和批判性主题的重构,其中,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继鲁迅之后,沈从文无疑是民间表述的大家。
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和谐境界的诗意发展。
“湘西世界”是民间表述中的诗与画,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它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从对比中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现状综述郑羽茜(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06)摘要伴随着莫言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学界也掀起了一场莫言研究热。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1月,关于莫言创作的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八部;资料的汇编有三部;关于莫言的评传有两部;研究莫言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九篇;硕士学位论文共有一百余篇,国内外公开发表、出版的关于莫言的学术研究论文有一千余篇。
关键词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在莫言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讨论上,程光炜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做出了精确且独到的概括。
在《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一文中,他这样写到:“文学的分裂,加剧了创作和批评的分裂,使关于莫言创作的评论经常处在矛盾状态……因此,有关莫言批评所产生的分歧、争论或共识,实际不仅是发生在批评家之间的一个文学现象也包含了时代在这一阶段的困惑、探索和痛苦。
”这也给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带来难题。
目前,关于莫言小说翻译的研究专著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文体特征、主题意蕴和叙述特征。
比如,第一部对莫言小说进行关照和研究的专著——张志忠的《莫言论》以生命意识和感觉为切入点,对小说翻译进行了研究。
“知人论世”是该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它从发生学的角度入手,对莫言蓬勃洋溢的“酒神精神”翻译做出了独到的价值判断。
付艳霞的《莫言的小说世界》主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莫言小说中的语言、整体文体形态、叙事个性以及莫言小说问题形态形成的文化语境进行研究和发掘。
付艳霞认为,莫言小说的语言具有“拟演讲”式特征,具有语言的渲情效应和造像效应。
论文期刊对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探讨主要借助文化人类学和叙事学进行研究。
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莫言的小说英译,楮云俠早在《“酒”的诗学——从人类文化学视角谈<酒国>》一文中对此视角做出了论述。
“酒”在文学中一直被富有文化深度地予以揭示,但是,在莫言的小说《酒国》中“酒”已经回归到它古老的人类学含义,和宣泄、暴力与性连结在一起,在小说外译的过程中这一点不容忽视。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范文最新推荐------------------------------------------------------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摘要:莫言作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家,因一系列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品而被归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自不用说,他作品当中语言艺术更是被读者所称道。
他的小说作品天马行空的思维、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不拘一格的幽默让人读来有酣畅淋漓的快感。
他的小说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一枝独秀的风景。
文章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对莫言作品当中语言特色和表达技法进行剖析,以突显莫言雄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关键词:莫言;语言;特色;技巧4955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of the Language in Mo Yan's WorksAbstract: As a famouslitterateur in the contemporary1 / 16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Mo Yan is classified as a "root-seeking literature" writer duing to a series of famous vernacular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no need to say his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 the language artsamong his works are praised by readers. When you read his fictions, the abstract thinking, mastery of language skills and eclectic humor give you fully and delightfully pleasure. His novel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re an unique landscape. To bring Mo Yan's strong language and writing skills, and excellent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ability, this paper is mainly in terms of vocabulary, grammar and rhetoric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Mo Yan's works an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profiling.Keywords: Mo Yan; Language ; Feature; Technique前言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而我们对中国文学史上所出现的文学经典的解读一刻也没有停止。
莫言小说研究述评_黄萍

年 崛 起 的 中 国 当代 最 具 活 力 的 作
。
胆 大包 天 的土 匪 音貌 绝 伦 的娟 妓 都 能 得 到人 们
“
,
,
家 他的 出现被张 洁称为文艺 界 的 一 件大 事 且 他是 一 位 不 断 求 新 求 变 的 作家
、 , 。 ,
而
赞 赏的 语 气 和 心 驰 神 往 的 表 情
”
, 、
他
,
既 不 同 于王 朔 的那 种 胡 同 串子 式 的 京 腔 又 不 同 于 苏童 叶兆 言 等人 的 那 种 清 雅 柔 曼 的 江 南 话 也
二 分期 问题
莫 言的小 说 创作 起 于
,
、
不 像 马 原那 样 硬 朗 有力 而 雄辩 的 东 北腔 更 不 像 格
,
非 孙 甘 露 等 人那样 使用一 套 带欧 化倾 向 的现 代 知 识 分子 的 语 言 甚至 与 他 的 同乡张 炜 的语 言也 迥 然
不 同 张 炜 的 山 东 话 带有 几 分 官味 儿 严 肃 有 余 活
, 、 ,
、
年 历时
,
,
多年
。
据不 完 全 统 计 自
、 、
,
! 年 以 来 海 内外 研究 莫 言 的
、
泼不 足 沉 闷冗 长 令 人 敬 而 远 之
。
、
,
。
莫言的 声音
“
“
”
论 文 已 有数 百 篇 专著有 两 部 即 张 志 忠 著 的 《 莫言 阎 和 贺 立 华 杨 守 森 等著 的 《 ’ 研 论》 怪才莫言》
现实 世 界
“
”
。
年第
—期
,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前言】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
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
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
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
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
”“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
”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
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本文以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分析了莫言小说中地道民间语言的运用,探讨了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上的作用。
其次对莫言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安排。
进而探讨了莫言小说中“自然”的表现手法和符号象征的解读,以及语言艺术特色对整体风格的影响。
结论部分探讨了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启示,重申了完善莫言小说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深入研究,可以为文学评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地道民间语言、叙事技巧、自然表现、符号象征、整体风格、文学创作启示、研究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在莫言小说中,语言的运用是其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
莫言善于运用地道的民间语言,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生动逼真。
通过对话和描写,读者仿佛置身直观感受到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
莫言还善于利用叙事技巧,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线索,将故事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他对自然的表现手法也很独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在莫言小说中,符号象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或物品,实际上承载着深刻的意义。
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深刻影响着整体作品的风格,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感染力。
不仅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 正文2.1 莫言小说中的地道民间语言运用莫言小说的地道民间语言运用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大量运用地道的民间语言,这些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物的身份和地域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语言展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我国首位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从他80年代进入文坛,就以《红高粱》等作品备受大家关注,30多年来,莫言一直潜心于著作,新作品也不断问世,不缺乏评论界人士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作品褒贬不一,而本文笔者主要是对莫言作品的进行研究和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读莫言的作品。
【关键词】莫言;作品;研究;分析;人物形象一、莫言作品的研究针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1对莫言作品艺术感的研究。
读过莫言作品,我相信都会有这样一种自由的感觉,觉得人的心灵、感觉和生命等都应该就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艺术感能够感染人的每一处感官。
而这种艺术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莫言的写作手法,在刻画人物形式时,不类似于一般作者单纯的描写人物的外在,或者烘托环境,而是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来传“神”对象的形象,以变异夸张的感觉让整个故事串连起来,他的作品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当然一位作者的作品即会存在优点也会存在缺点,而莫言作品在艺术感的营造上是有一定的造诣,给人新鲜特异的触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过于冗长,缺乏节制,导致偏离主旨。
1.2对莫言作品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
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一些污秽事物,如:《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感受到人物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1.3对莫言作品“民间”立场的研究。
从莫言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莫言在叙述民间故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两种方式,如《牛》类型的复调型;如《檀香刑》的民间与非民间相结合的对照叙事型,在莫言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都是正义、积极、生机勃勃的民间感情,他们的形象可能狂野,暴躁,但是他们对正义都十分的坚持,拥有强烈的生命激情,面对不公,他们坚持自身的信念,奋起反抗,就为了心中对美好的希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6.06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
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
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
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
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
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
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⑴、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⑵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
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⑶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
”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
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⑷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
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
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
”吕芳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美“爆炸”文学影响》⑸一文中则更是不客气地指出,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那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笔调确实耀眼夺目,但在发表几篇力作后,莫言的感觉开始重复与泛滥。
至《欢乐》、《红蝗》等篇,那种神秘感的丧失与泛性主义因素的过度介入,使莫言的感觉走上宿命之途。
文中,吕芳还对此分析了原因,认为这与莫言在吸取马尔克斯影响时,没有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
二、对莫言审丑描写的研究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
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对此,评论界看法不一。
对于莫言《红高粱》中审丑描写,一些评论家是持包容甚至是褒扬态度的。
杨联芬在《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⑹一文中认为,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
雷达的《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系列小说的艺术独创性》⑺一文也认为,“就小说特定环境的残酷和狰狞来说,作者不隐恶不虚美的史笔态度没有什么错处。
”贺绍俊、潘凯雄在《毫无节制的红蝗》偺一文中认为,作家敢于写丑,把丑纳入艺术视野并无不可,甚而至于是勇气可嘉的。
然而写丑的终极目的是要使人们从丑中发现美,莫言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朱向前在《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⑼中也认为,莫言为审丑而审丑的癖好使其作品变得空前迷狂、偏执、紊乱和晦涩。
如果说评论界对《欢乐》、《红蝗》等审丑描写的评论是一个序幕的话,那么《丰乳肥臀》、《檀香刑》中的审丑描写则引起了评论界更为广泛的关注。
然而,与前相同,评论界的看法仍然是截然不同、壁垒分明的。
陶琬在《歪曲历史,丑化现实——评小说<丰乳肥臀>》⑽一文中说:“小说对淫荡污秽的性行为和对性的荒唐淫乱的思维活动的极力渲染和恣意描绘,已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
李建军在《是大象,还是甲虫》⑾一文中也指出:莫言对酷虐心里和施暴行为的夸张的叙写,缺乏一种稳定而健康的心理支持,甚至是持欣赏态度的。
谢有顺、张清华等人则对此提出了异议。
谢有顺的《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⑿从人性的角○马艳艳 裴秀红莫言小说研究综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6.06度加以分析,认为:莫言可能确实对暴力描写有特殊偏爱,但他铺陈恣肆的酷刑场面,是想让读者从中窥见刽子手的冷酷性,以及围观群众和官员在面对残酷时的各种反应。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专制、暴政、野蛮和看客麻木心理的一种有力控诉。
张清华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在《叙述的极限——论莫言》⒀中认为莫言对酷刑暴力的描写体现了其当代性的思考——试图揭示东方的民族主义是以怎样的坚忍和蒙昧,来上演民族的现代悲剧的。
三、关于莫言借鉴与继承的研究莫言1985年以其《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作品为文坛所瞩目。
人们在惊异、感叹、震动之余,开始追寻其根源之所在。
评论家主要从中外两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
莫言曾说过:“我在1985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小说。
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⒁对此,张卫中在《论福克纳与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中⒂加以了详细论述。
文章主要从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反叛精神方面论述了莫言对福克纳与马尔克斯的借鉴。
当众多研究学者将目光过多地关注在莫言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系的同时,钱林森、刘小荣另辟蹊径,将审视点投向了象征主义。
他们在《“异端”间的潜对话——西方象征主义与莫言、张承志的小说》⒃一文中认为莫言的精神创作世界里,与西方象征派具有更多的契合点。
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分析:(一)对尘世苦难的真切感受——进而产生宗教式悔悟与救赎——体现于对“现世”的反复背叛;(二)执拗于文本的消解——建构象征模式;(三)意象分析——另一种真实。
关于莫言受传统文化影响方面,胡河清的《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⒄运用美学范畴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骨——对人物道德内蕴的深刻评判,气——阴阳和动静的性格辩证法,慧——情感的净化与超拔,幻——神异而美丽的心象。
无独有偶,张清华在《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审视》⒅一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莫言的审美继承关系,即大自然审美主题与叙事空间关系疏离所造成的自然空间背景;过去时序跨度与“追忆性”视角;非写实态度与感觉变形;叙述体验中主客关系的融合;神秘氛围的营造。
有学者认为:莫言作品既有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也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且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
兰小宁、贺立华、杨守森在《莫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派——<怪才莫言>代序》⒆一文中认为,莫言的作品具有中国作家独特的现代主义特色,他是以深切体味到的中国人的苦难、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为根基,同时大胆遣用各种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
四、对莫言作品“民间”立场的研究陈思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发表的《民间的沉浮》和《民间的还原》中提出了“民间”概念。
认为民间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
这一概念提出后,引发了评论界关于“民间”问题的大讨论。
尽管评论家对“民间”概念各有自己的理解,仍出现一些文章从这一角度来对莫言作品加以阐释。
宋明炜《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红高粱>》⒇一文认为:莫言《红高粱》从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体现了民间立场。
在作品的故事线索中,始终被突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而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双重身份的余占鳌,其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
陈思和在《莫言近年小说的民间叙述》(21)一文中着重论述了莫言作品的民间叙事。
认为莫言小说的民间叙事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复调型民间叙事,如《野骡子》、《牛》等;另一种是以非民间叙事立场与民间叙事立场对照进行的对照型民间叙事,如《檀香刑》。
有的评论者认为,莫言作品确实体现出民间化特色,但这并不意味者其现代性的丧失,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王光东的《民间的现代之子——重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22)就从这一角度加以论述。
认为,作品从叙述方式看,是一种民间叙述,同时其中还渗透着一种现代人的立场。
周志雄的《<檀香刑>的民间化意义》(23)一文,则透过莫言的创作轨迹,分析《檀香刑》的民间化特色,进而探求其艺术追求的内在动因与意义。
综观莫言小说的评论,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是渐次深入的:从表层到深层,从宏观到微观,从本学科延伸至边缘学科,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莫言的创作处于一种不断的变化之中,评论界对于分析这种变化及其变化背后的深层动因,似乎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评论界关于莫言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注释:(1)《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2)《小说评论》,1986年第2期(3)(19)引自杨扬编著的《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4)《当代文坛》,1987年第6期(5)《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7)《昆仑》,1987年第1期(8)(11)《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1期,2001年第6期(9)《解放军文艺》,1993年第9期(10)《中流》,1996年第7期(12)(13) (18) (22)《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2003年第2期,1993年第6期,2000年第5期(14)《世界文学》,1986年第3期(15)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16)《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17)《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5期(20)选自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十八章第四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21)《钟山》,2001年第5期(23)《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马艳艳,南京师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宿迁学院;裴秀红,江苏泗洪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