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主要研究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莫言研究资料 (1)

莫言研究资料 (1)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思和形容莫言笔下的民间“藏污纳垢”。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民间是一个意蕴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本文中,民间主要是指乡土民间。

20世纪中国作家的民间表述,大致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鲁迅20世纪初叶的批判、启蒙与反思,沈从文等京派文人的歌颂与回归,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感伤与关怀,赵树理在20世纪中叶对民间大众化的描述与展现,新时期作家对民间的审视、解读和批判性主题的重构,其中,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继鲁迅之后,沈从文无疑是民间表述的大家。

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和谐境界的诗意发展。

“湘西世界”是民间表述中的诗与画,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它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从对比中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莫言小说评论】最早的_莫言研究资料_校读札记

【莫言小说评论】最早的_莫言研究资料_校读札记

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校读札记张书群伴随着莫言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莫言创作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莫言创作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文章更多散见于报章杂志,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界对莫言创作的深入研究,为了给学者们研究莫言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爬罗剔抉”、编选整理,便成为一项极具学术史意义的工作。

作为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集,贺立华、杨守森合编的《莫言研究资料》汇集、编选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莫言作品发表、出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既可以为莫言文学研究者继续研讨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也可以使他们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更为便捷,对于深化、拓展莫言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贺立华、杨守森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8月第一次印刷。

该书大32开本,共444页,37万字,印数4000册,定价12元。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著名女画家王颖为该书设计了素朴而又精美的封面,齐涛担任责任编辑。

该书目录前为读者提供了十一幅与莫言相关的照片和莫言小说《辫子》的创作手迹,每幅照片下都配置了一些文字性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资料集是编者历经几年经过认真搜集、整理而成的。

编者在1992年6月30日的编后记中明确写道:“几年前,早在动手撰写《怪才莫言》的时候,我们就计划编选一部《莫言研究资料》集,并开始了有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由此可知,此书从最初着手搜集资料到最后编辑成书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清代文史专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讲,“沉潜者尚考索之功”,作为学术研究中最基础也最辛苦的一项工作,资料的搜集、编选与汇编既需要编选者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也需要编选者遵循严格的编选原则。

为了充分保证资料研究集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编者严格依据选2012/8・文艺争鸣・当代文学建构11期;15.陈墨的《莫言:这也是一种文化——评〈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原载于《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4期;16.夏志厚的《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原载于《上海文论》1988年第1期;17.朱珩青的《愤怒,一种新的情感形式的探索——读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原载于《萌芽》1988年第9期;18.李洁非的《鬼才写鬼事——莫言〈五梦集〉之四、之五》,原载于《青年文学》1988年第11期;19.丁帆的《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原载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20.杨守森与贺立华的《说梦:人生之谜的沉思——〈食草家族〉序》,原载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食草家族》;21.香港学者周英雄的《红高粱家族演义》,节选自七十七年八月十七——廿三日中时晚报时代副刊。

莫言丰乳肥臀文献综述

莫言丰乳肥臀文献综述

1 莫言《丰乳肥臀》研究综述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丰乳肥臀》是莫言作品中研究成果较多并具有争议的一部作品。

1999年到2006年,武汉大学的四位教授曾围绕该作品进行了长达八年的争论,表达了对《丰乳肥臀》的不同态度。

本文以此争论为线索,展现了自《丰乳肥臀》出版以来学者们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和态度。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综述一莫言研究成果追溯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莫言开始进入评论家们的视角。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整理,可以反映出学者们对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

从1985年开始,关于莫言的研究越来越多,1988年和1999年达到小高峰,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数量逐渐增多,2012年和2013年成果最为丰硕。

如表所示:表2:中国期刊网相关文章数据统计表检索项关键词篇名检索词莫言莫言1985 1 1 1986 5 9 1987 5 10 1988 9 10 1989 10 8 1990 7 6 1991 2 3 1992 4 5 1993 5 9 1994 2 4 1995 1 3 1996 2 821997 0 3 1998 0 3 1999 5 7 2000 5 13 2001 8 18 2002 12 24 2003 13 26 2004 11 32 2005 23 35 2006 54 48 2007 64 51 2008 5046 2009 72 59 2010 84 63 2011 78 53 2012 411 272 2013 478 359 注:数据来自中国期刊网,2013年为不完全统计。

研究呈现的态势与莫言的创作情况有关,1986年,莫言第一部长篇《红高粱家族》诞生,这也是他得到一致认可的一部作品。

1988和1989是莫言创作丰收年,相继创作了《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和《食草家族》。

莫言创作时间持续最久的一部作品是《丰乳肥臀》,与上一部作品相隔时间为六年,可见这部作品对莫言的重要性。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我国首位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从他80年代进入文坛,就以《红高粱》等作品备受大家关注,30多年来,莫言一直潜心于著作,新作品也不断问世,不缺乏评论界人士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作品褒贬不一,而本文笔者主要是对莫言作品的进行研究和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读莫言的作品。

【关键词】莫言;作品;研究;分析;人物形象一、莫言作品的研究针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1对莫言作品艺术感的研究。

读过莫言作品,我相信都会有这样一种自由的感觉,觉得人的心灵、感觉和生命等都应该就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艺术感能够感染人的每一处感官。

而这种艺术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莫言的写作手法,在刻画人物形式时,不类似于一般作者单纯的描写人物的外在,或者烘托环境,而是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来传“神”对象的形象,以变异夸张的感觉让整个故事串连起来,他的作品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当然一位作者的作品即会存在优点也会存在缺点,而莫言作品在艺术感的营造上是有一定的造诣,给人新鲜特异的触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过于冗长,缺乏节制,导致偏离主旨。

1.2对莫言作品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

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一些污秽事物,如:《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感受到人物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1.3对莫言作品“民间”立场的研究。

从莫言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莫言在叙述民间故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两种方式,如《牛》类型的复调型;如《檀香刑》的民间与非民间相结合的对照叙事型,在莫言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都是正义、积极、生机勃勃的民间感情,他们的形象可能狂野,暴躁,但是他们对正义都十分的坚持,拥有强烈的生命激情,面对不公,他们坚持自身的信念,奋起反抗,就为了心中对美好的希冀。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2004-06-28 11:11:26原创作者:青丝莫言评论目录: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徐怀中等,《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思考,崔京生,《文汇报》,1985年7月29日(《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有追求才有特色,徐怀中,作品与争鸣,1985,12艺术追求与特色——读《透明的红萝卜》及其评论,蔡毅,作品与争鸣,1986,1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文学自由谈,1986,1为了告别那个荒凉的世界——评莫言的《枯河》及其他,冯立三,北京文学,1986,2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朱向前,小说评论,1986,2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感觉层小说探析,张志忠,钟山,1986年第3期莫言的感觉,晓华,汪政;谈《透明的红萝卜》的一点缺憾,张君恬;当代文坛,1986,4动人的透明,迷人的诱惑——论《透明的红萝卜》的透明度和《冈底斯的诱惑》的诱惑性,李劼,文学评论家,1986,4感觉和创造性想象——关于中篇小说《红高粱》的通信,莫言、罗强烈,中国青年报,1986,7,18小说领域里的稚拙美——《红高粱》印象,吴炫,文学报,1986,7,24惊愕·恶心·沉思——“高粱”系列中篇小说漫评,艾晓明,文论报,1986,8,30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李清泉,文艺报,1986,8,30《红高粱》的结构艺术及其他,王力平,文汇报,1986,10,11心灵底片的曝光——试析莫言作品的瞬间印象方式,林在勇,文学评论家,1986,5莫言和他的《红高粱》,陆文虎,文学自由谈,1986,5莫言的小说模式及其意义初探,贺绍俊、潘凯雄,文学评论家,1986,5感觉化的世界:莫言小说印象,朱珩青,批评家,1986,5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程德培,《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P80-85,79(人大复印资料:1986。

莫言最全介绍

莫言最全介绍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01
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莫言的作品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02
融合了世界文学的多元元素
莫言的作品借鉴了世界文学的多元元素,如魔幻现实主义、民间故事、
现代主义等,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3
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
赞誉。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 的代表作之一,对世界文学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获得了多个奖 项,如诺贝尔文学奖等,进一步 提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
地位和影响力。
06
结语:莫言的文学贡献与 影响
对中国文学的推动与发展
创新了文学表现形式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莫言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 实问题,通过文学创作对社会现
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反思。
莫言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揭示了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权 力斗争等现实问题,引发读者对
现实世界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 更通过文学形象和情节引导读者 反思人性和价值观,寻求对现实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
莫言的作品获得了国际文学界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
代表之一,提高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
对未来文学的启示与展望
启示
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要勇于突破和创新,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和思想性。
展望
未来的文学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融合,要更加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 问题,要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高度赞誉
莫言的作品在国内获得了 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被认 为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莫言有关资料

莫言有关资料

莫言1、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3、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4、总在不经意的年生。

回首彼岸。

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5、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6、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7、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8、结婚是两个人的事,离婚,便是那只西伯利亚的蝴蝶,远远地拍拍翅膀,全城就可来场飓风。

9、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10、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

浑噩自知。

11、自我并不等同于自私,因为“我”的存在,别人才有被帮助被爱护的可能。

“我”越自珍,爱情中越被重视,工作中越有能力,生活中越游刃有余。

12、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3、每个人,都有过恶梦的经历吧,谁都不会因为一场恶梦而真的从此抗拒睡眠。

而且,没有谁真正会对他人的恶梦感兴趣,耿耿于怀的,只能是自己。

你这场恶梦,当个警钟就行了。

14、年月里。

五味杂陈。

15、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16、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17、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18、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9、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20、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21、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2、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23、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24、回首。

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张爱玲经典语录要做的事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总找得出借口。

小小的忧愁与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莫言研究

莫言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童年情结
“我六七岁时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东西就 是水,我家后窗一推开,就能看到河 水滚滚东去。看着滔滔的洪水我感到 既恐怖又壮观” “童年时期再一个印象很深的就是青 蛙的叫声” “洪水和青蛙的叫声是围绕着我童年 生活中的两大记忆”
研究现状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张卫中等学者认为莫言深受福克纳和马尔 克斯的影响,确立的悲剧意识和乡土意识,并为莫言的艺术反 叛提供了心理依据。而张清华等学者则认为莫言对传统文化表 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以此说明作者受到了传统文 化的影响。 从审丑与审美辩证关系的角度:张学军等学者从反传统审美艺 术的立场出发,强调莫言对丑恶描写的价值,并为读者提供了 一种新的审美经验。而王干等学者则指责莫言“在反文化的旗 帜下干着文化的勾当”。 从作家独特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角度:学界对莫言小说的 感知和表达方式基本持认可态度,认为作家丰富了读者对外部 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感知,使现实世界和感觉世界达到了有机的 融合。 从小说叙述的角度:孙东在其著作中分别从叙述主体的分化和 符合性强调莫言小说叙述的特殊贡献。
新历史主义
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格林布拉特 提出 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 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 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 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 学”。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 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 “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 属于大的文化网络 。
研究的理论前提
关于《红高粱》创作的契机: 前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人类灵魂实验室”。 “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我没有 听过放枪但我听过放鞭炮;我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 过杀鸡;我没有亲手跟敌人拼过刺刀但我在电影上 见过。因为小说家的创作不是要复制历史,那是历 史学家的任务。小说家写战争——人类历史过程中 这一愚昧现象,他所要表现的是战争对人的灵魂扭 曲或者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即 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主要研究资料汇编
汉师0701班张纪红 1502070126
莫言研究专著:
《莫言评传》,叶开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莫言论》,张志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怪才莫言》,贺立华、杨守森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莫言研究资料》贺立华、杨守森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莫言研究资料》,杨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莫言研究资料》施战军、路晓冰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莫言作品研究资料:
《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徐怀中等,《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游魂的复活——评<红高粱>》,雷达,《文艺学习》1986年第1期《混沌迷茫中的活力——谈莫言新作<高粱酒>》,俞玉,《小说评论》,1986年第5期《荒野弃儿的归属——重读<红高粱家族>》,孟悦,《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丰乳肥臀>:性变态视角》,彭荆风,《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丁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从<红高梁>到<檀香刑>》,莫言,王尧,《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莫言:反讽艺术家――读<丰乳肥臀>》,张军,《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序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1期《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洪治纲,《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有一种叙述叫“莫言叙述”――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吴义勤,《文艺报》2003年7月30日
莫言艺术风格研究资料:
《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小说“写意”手法谈》,朱向前,《文学评论》1985年第2期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特点》,朱向前,《文学评论》
1986年第2期
《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感觉层小说探析》,张志忠,《钟山》1986年第3期《莫言小说“写意”散论》,朱向前,《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4期《莫言小说模式及其意义初探》,贺绍俊,潘凯雄,《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5期《情绪、情感、问题意识——读莫言的小说》,赵玫,《北京文学》1986年第8期《陌生化——感觉的重构——谈莫言的创作》,张志忠,《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1期《莫言小说里的“恶心”》,李洁非,《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5期《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吴非,《小说评论》1994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