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合集下载

莫言的文学与现实

莫言的文学与现实

莫言的文学与现实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莫言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世界。

他的文学作品既反映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困境,也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莫言的作品通常以农村为背景,以底层民众为主角,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社会和变革时期的命运。

他的作品融合了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真实的社会拷问,既有对抗封建礼教的决绝力量,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

莫言通过对细腻描写和鲜活人物形象的构建,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些农民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也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多以短篇小说形式呈现,他深入研究土地、权力、家庭及人性等主题,剖析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方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假面具和残酷现实的冲击,提醒人们对社会现象保持警觉,同时也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实。

莫言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写作地带是现实。

”他笔下的角色往往是贫苦农民、不幸儿童和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在作品中扮演着反抗和呐喊的角色。

莫言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研究和人道主义的呼唤。

他通过文学的力量,让人们看到生活的真相,也让人们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慨和思考。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诸如家庭关系、农村土地问题、压迫与反抗等一系列重要议题。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经典之作,展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并存。

他将对现实的敏感与对文学形式的娴熟运用融为一体,呈现出了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国内,他的作品也获得了国际认可。

他多次获得重要的文学奖项,其中最著名的是2012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所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揭示,使得国际读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

他的作品让人们深思社会现象,认识自我并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总结起来,莫言的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真实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度反思。

《牛虻》中的名句: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善恶

《牛虻》中的名句: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善恶

牛虻中的名句: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善恶引言《牛虻》是20世纪中国作家矛盾派代表之一莫言所写的长篇小说,通过描述在动荡年代间发生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及社会善恶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莫言运用了多个富有哲理和思想启迪的名句,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纷繁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实中种种善恶并存。

本文将选取《牛虻》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来分析其中包含的人性复杂性和对社会善恶问题的探索。

名句1: "世上最难堪便是悔过"这一句凸显了小说中主要人物庞龙自责自己错误决策所带来后悔和羞耻。

例如,庞龙曾经嫉妒好友贺先甲,并设计陷害他被解职,在事后他意识到自己所做之事对别人造成伤害以及他自己无法逃避内心的痛苦。

这一名句揭示了人性复杂性,表达了后悔和道德自责的同时也呼应了社会中善恶并存的现实。

名句2: "流血和泪水弄脏了我们每个家"这一句反映了小说中战乱年代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作者通过描写战乱背景下无辜人民被杀害和军阀混战所带来的后果,呼唤社会应当摒弃暴力与战争,传递着对社会善良、正义和和平的渴望。

名句3: "吾之蚊虻非有意枯死者耶,而内消溺於水火者耶"这一名句凸显出牛虻胡大海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在他为政府效力并追求权力财富时,他需要保存自己的生命与幸福之间存在着冲突。

这个名句巧妙地将牛虻在纷繁世事间出卖良心与曲解自我价值观之间的挣扎展现出来,折射出人性在复杂社会中的迷失和挣扎。

名句4: "世事之难预料,欲而避难唯存知志士之在无能为力耳"这一名句强调了人性的局限性以及对于未知事件的无法预测。

通过描述小说中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动荡和变革,作者描绘了个人意志力对于改变自身命运和影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人们往往在现实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只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示出个体精神并无尽支撑。

结论莫言通过《牛虻》中富有思想深度的名句,深入探讨了人性复杂性与社会善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人性探索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人性探索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人性探索中国当代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性探索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描写,以及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伦理的思考,中国当代小说作品深入探索了复杂的人性,展示了人类的种种欲望、矛盾与挣扎。

一、人性的多样性——《蛙》中国当代小说《蛙》作者莫言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蛙是一名乡村医生,他以一种亲切而真实的方式观察着身边的人,揭示了不同人性的存在。

在小说中,蛙通过自己的小眼睛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蛙的视角,莫言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性特征的乡村社会。

二、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活着》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探索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战乱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历了种种困苦和遭遇。

他通过不断努力谋生存,但却时刻面临着社会的不公和悲惨的命运。

这部小说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存续与挣扎。

三、欲望与道德的冲突——《鬼吹灯》作家天下霸唱阿寒创作的《鬼吹灯》一书,通过对考古探险家颜宁的冒险旅程的描写,深入探讨了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颜宁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考验和诱惑。

他的欲望驱使他继续冒险,但道德的力量也不断提醒着他。

小说中,人性的复杂性在颜宁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使读者思考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四、人性的善良与温暖——《红高粱》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通过对一个小山村的多代人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

小说中,虽然主人公们身处在战争和动荡的年代,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呵护。

通过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描写,莫言深入探索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展示了人性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力量。

五、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白鹿原》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的描写,探讨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反映了人性中由自我与他人关系所衍生的矛盾。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浅谈。

首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实主义描写。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来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

例如,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其次,莫言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的作品往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文化、土地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

例如,在莫言的《蛙》中,他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读者对中国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

莫言在作品中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揭示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度,又揭露了其中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在《檀香刑》中,莫言用一个禁欲僧人的故事,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使得莫言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最后,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重视个体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复杂的人性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莫言的《丰乳肥臀》中,他通过对一个女性人物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她对家庭、爱情和权力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个体情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体验。

莫言读后感

莫言读后感

莫言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力,他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可谓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近期读了莫言的作品,深受震撼。

莫言的作品以乡村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的变化。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人瞬间进入故事情节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那些真实而残酷的历史。

莫言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将乡村社会的黑暗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人性的探讨也非常深刻,通过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小乡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六娃的视角,展示了乡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小说中展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六娃作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战争的种种痛苦,最终在自己的信念中得到解脱。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人性,他们的存在使整个故事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莫言的作品不仅仅展示了人的一面,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描写,对人性的拷问,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乡村社会的许多切实问题,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引发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他关注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地方财政困难等问题,通过作品将这些社会问题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同时,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非常关注,他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描绘,使得读者更加对中国文化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它可以成为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寄托。

莫言的作品通过对乡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让我对乡村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此外,他对人性的揭示也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使我对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莫言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抒发。

莫言的作品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启发了我对人性和文化的思考。

挑战阅读―评莫言《檀香刑》

挑战阅读―评莫言《檀香刑》

挑战阅读―评莫言《檀香刑》【摘要】《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封建社会,描写了主人公因妻子被判刑而展开调查的故事。

文学特点包括叙事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莫言独特的写作风格。

情节设计紧凑,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揭示,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艺术成就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设置上,展现了莫言的写作功力。

挑战阅读《檀香刑》的启示在于思考公正、权力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作品对读者的挑战性。

莫言作品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探索,让读者不断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莫言, 檀香刑, 挑战阅读, 评价, 故事背景, 文学特点, 情节设计, 人性揭示, 艺术成就, 启示, 独特魅力1. 引言1.1 挑战阅读―评莫言《檀香刑》《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庄园里发生的一系列神秘而扣人心弦的故事。

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而备受热议,挑战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力。

在这部作品中,莫言巧妙地呈现了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庄园,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奇幻和荒诞。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一步一步地推进,让人始终无法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充满了谜团和挑战,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檀香刑》,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到文学的艺术魅力,还能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扭曲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和挑战。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挑战阅读和深度评析,读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感受到莫言作品中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2. 正文2.1 檀香刑的故事背景《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北方地区。

故事的背景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饱受战火蹂躏。

主人公白宗武是一位青年医生,他在乱世中为人民治病救人,展现出了高尚的医德。

他却被误认为是抗旱救灾的骗子,被迫接受了一场荒谬的审判。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2年出版。

小说以中国大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农民阶层的遭遇。

小说的主人公陆犯焉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事件被错误地定性为反革命分子,被判处长期监禁。

小说以陆犯焉在狱中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与其他囚犯的交往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保持尊严和追求自由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陆犯焉的视角,展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困境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都展示了他们的独特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作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自由与束缚、权力与压迫等主题。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陆犯焉在狱中的生活和与其他囚犯的互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小说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层出不穷,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疑感。

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小说中的描写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揭示了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封建思想和社会问题。

《陆犯焉识》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困境,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权益和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非常精彩,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总之,《陆犯焉识》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故事,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莫言文集》读后感

《莫言文集》读后感

《莫言文集》读后感
《莫言文集》是一部集合了莫言多年创作成果的作品集,其中包含了他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深深被这部文集所感动和震撼。

首先,莫言的小说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小说情节曲折,人物性格
鲜明,语言生动。

在《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家族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蛙》中,他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荒诞和矛盾。

这些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莫言对中国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其次,莫言的散文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观
点独特。

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引人深思。

在《狂人日记》中,他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虚伪。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莫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最后,莫言的诗歌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野草》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

在《夜》中,他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莫言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莫言文集》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思想的作品集,它不仅展现了莫
言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对人性、社会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文集,我不仅得到了文学上的享受,更获得了对人生的启迪和对世界的认识。

我相信,《莫言文集》将成为我心灵深处永远的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校:廊坊师范学院指导老师:贺莹姓名:李彬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1010141012目录第一章摘要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第五章正文第六章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4.对人性当中暴力第五章附录一、摘要与关键词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

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

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

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

《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

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因为莫言在这部作品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之精妙,风格之奇谲”。

更加给到我的感触就是,莫言是一个敢说真话的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部小说当中,莫言笔下的西门闹是个开明的地主,他并没有怎么剥削他的佃户,另外他对待他的下人还是可以的。

偶尔还会发发善心。

他这个地主所有的财产都是靠着祖祖辈辈勤俭节约,会过日子积攒下来的。

就是因为他的地多,就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别人好,他就该死么?如果这样,那么现在中国那些不种地的,生活条件好的,岂不是都该死?退一步说,他不把他的地租给那些农民,那些没地可种的穷农民还该怎么活?所以,莫言通过对《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这一个地主家庭悲剧的描写,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政策的失误,甚至是残忍。

莫言的小说起初就是因为作品当中浓烈的政治批判性而遭到封杀。

试问,现在有多少作家写的作品不是“高大泛”之流的。

无视新中国成长历史背后的“心酸”,一味的歌功颂德,写那些高大,空泛,且自以为美的东西。

当我读到《檀香刑》时候,在感叹莫言高超的文学想象创作力的同时,又被他极其细微且逼真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了。

《檀香刑》这部书是以清末为时代背景的。

写了清末义士孙炳的人生际遇,唱得一嗓子的好猫腔,颔下拥有高密最长,最密且黑亮的胡须。

因反抗德国殖民者修建胶州铁路而被告老而还的侩子手赵甲施以檀香刑而痛苦死去的故事。

中间穿插了孙炳的女儿眉娘与钱知县的感情纠葛,侩子手赵甲的处决的一系列犯人的往事等小说的支线。

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对各种刑法的执行过程写那时相当的细微且真实的,那些画面就好似放电影似的步步展现。

他的这种细节描写,就好似用望远镜透过时空的阻碍,把画面定格在那个时代那个场景般真实,给人一种穿越之感。

例如《檀香刑》赵甲对钱雄飞实行凌迟时的场景:“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

钱的掩饰不住的恐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

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

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

他猛拍了钱雄飞的心窝一掌,打得钱双眼翻白。

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

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

”[1]这段文字只是摘取赵甲处决钱雄飞的文字中的很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很详细的描写了刽子手赵甲的每个动作与心理和钱的表情。

在没有摘录的关于钱被赵甲行刑的文字中,莫言对赵甲处决钱雄飞的细节描写甚至都精确到了每一刀。

关于莫言精致的细节秒的在这部书里还有很多。

在莫言的其他小说当中也是有这样的描写的,比如《红蝗》中,在描写就老妈陷进淤泥当中被九老爷救出来之后身上淤泥时,莫言的描写甚至都精致到了九老妈身上淤泥的不同颜色。

最后,最重要的最吸引我的是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解读。

莫言是状人的天才,在他的一部部作品当中,写尽了人百态,写尽了人态之丑。

在丑陋当中来把人性之中的丑与卑都给展现了出来。

在莫言的笔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许多都脱去了虚伪的用于掩饰或标榜自己的礼法教化的外衣,显得个个都是快意恩仇。

莫言把人还原成了原始的天然的人,不加一丝的雕琢,这样让自己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一个作为智慧生物的人。

而往往人就其本性来说,难免就会有些动物的特征,因为人毕竟作为大自然创造的千万生命物种中的一种,即是动物的一种。

另外莫言在小说中也用了很多丑的意象,比如:《红蝗》中对于大便这个意象的描写。

《檀香刑》中对于流脓、苍蝇等意象的描写。

由此可见在莫言的小说当中,描人叙事则多以写其丑者居多,“审丑”也是莫言在创作当中的一大特色了。

针对莫言作品中“审丑”的这一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是持批判态度的。

因为莫言在人性之丑,状物之丑的时候,往往为许多被文明社会驯化了数千年的“人们”难以接受。

认为莫言对于人的描写把人写的乏理性,把人与动物放在了同等水平上了。

也不应该把那些丑陋的意象过多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

有专家学者认为,莫言在描人写物当中的审丑手法,是不符合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的。

审丑过多,是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的。

但是我认为作为理性的智慧的人来说,更应该正视承认我们人性当中的丑。

人性中的丑毕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同时像大便,苍蝇,流脓等意象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正是因为莫言敢写人性当中的丑,人们生活当中的丑,才使得莫言作品下的人更加的真实,更加接地气,更加的受人欢迎吧。

三、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同时,也是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的。

毕竟,字如其人,文也是如此。

莫言成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可能永远写他的亲身经历的事,那些事会很快耗干,像我们移植一棵树,树上的一块老土的养分很快就会被耗干,如果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要扎到新的土壤里。

”莫言的这句话主要论证了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创作源泉的问题。

从莫言的这句话中,莫言在创作源泉上的观点,首先他肯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来源是跟作家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莫言也同意要在周边的生活当中积极寻找新的元素和题材,通过整合再创造,把这些元素跟题材融入到自己的新的创作中。

莫言的少年与青年是具有挫折与磨难性的。

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

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要比现在聪明。

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就与食物有关。

”[2]莫言用这句略带幽默性质的话道出了他在童年与青年时期的苦涩与辛酸。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五岁那年入学读书,但是到了十一岁,因为家庭成分被定成了富裕中农,被村代表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辍学在家开始务农。

1967年莫言十二岁,那时候超前的公社化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加上自然灾害使中国正处于饥荒时期,中国的广大人民都饱受饥饿病痛虚弱的折磨。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少年莫言因为饥饿偷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

在被发现后少年莫言被带到了生产队所在的工地接受批斗。

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

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事会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啊。

据这段惨痛的难忘的回忆,莫言后来写成了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透明的胡萝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世悲惨的且有异常坚韧,敢于向不行命运抗争的的“黑孩”形象,他从小失去了母亲,经常受到后妈的虐待。

它能够在寒冷的冬天光背赤脚,不怕打铁炉中烧红的钢铁,他非比寻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闻见别人闻不见的气味。

在这部小说中的“红萝卜”的意象也许是这个命运多舛的黑孩对一个温暖的,幸福的世界的憧憬吧。

《枯河》描写了一个叫小虎的孩子的悲剧,他在村书记的女儿小珍的纵恿下爬上了书记院后村里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数枝。

不料树枝折断了,小虎连同树枝砸晕了小珍。

于是小虎遭到书记,父亲,母亲,哥哥的暴力毒打,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这两部小说,也许是莫言对自己的悲苦的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忆与缅怀吧。

莫言十六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实在山东高密的农村这个大环境下生活成长的。

他做过农民工,参加过挖掘胶莱运河的运动。

在棉纺厂做过工人,司磅员。

也做过棉纺厂夜校的语文教师。

二十一岁,历经阻碍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

莫言参军成功,可谓是莫言人生之中最大转折点了。

因为,他怀揣着满腔的抱负与热血走出了他熟悉的落后的农村,走向了军旅,走向了城市。

莫言在军队里与战友之间的关系处的是非常的融洽的,表现也是积极的,勤劳的。

他不怕干脏活,累活。

为战友打扫院子,清理厕所。

虽然他不张扬,但这些事都被他的战友和上级看在眼里。

与此同时他在军队里还坚持学习,提高文学修养。

莫言在他二十六岁的那年,在河北保定双月刊《莲池》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这部短篇小说是书信体例的。

描写了一个新婚不久的少妇,对他远在海岛上当兵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此时莫言刚刚结婚不久,他的女儿管笑笑也即将出生,可见莫言的婚后生活还是相当的甜蜜的。

二十七岁,因为在军队当中表现优异,而得到提拔,被调往北京延庆当干事。

从此莫言就在生活上几乎彻底告别了农村的生活,伴着他的只有他过往在农村生活过的记忆。

三十一岁莫言以山东高密为地域原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红高粱》。

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以说是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锤定音之作吧。

这部小说以“我”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这部书里即有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爱情故事,也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抵抗日寇的故事。

给我们展示了山东告密的地域民风,也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力。

四十岁,莫言为了纪念去年去世的母亲,创作了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当年冬天这部长篇小说在《大家》杂志连载。

这部小说描写了关于母性的伟大,朴素与无私。

但是这部小说中关于母亲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系,生育儿女的情节,备受人们的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