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莫言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华人,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同时也呈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莫言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备受关注,可以说是其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比如《红高粱家族》中的少奶奶阿兰,她风情万种、深具魅力,成为了全村男人的梦中情人。
在《生死疲劳》中,主人公小朱是一个天真、善良、可爱的男孩,他的坚持和追求成为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蛙》中,主人公史铁生则是一个善良、心智成熟的青年,他的性格特征清晰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和深度。
比如在《光荣与梦想》中,作者通过讲述三个老兵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在《檀香刑》中,主人公拐子三和他的对手檀香刑都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人物,他们身上展现的人性弱点和缺陷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
另外,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呈现了人性的不同面向。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其中的人物形象富有民间色彩,充满了浓郁的土地气息。
在《丰乳肥臀》中,主人公祝福与他的家人剖析了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家庭的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
总体而言,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小说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和人性的重要手段。
这些人物形象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深度,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莫言的小说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并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说之创作风格 在我们平凡的⽇常⾥,⼤家总免不了要接触创作吧,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莫⾔⼩说之创作风格,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是当今⽂坛屈指可数的⼀流作家,他⼀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
他⾃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系列乡⼟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学作家。
2012年莫⾔荣获诺贝尔⽂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进⼊了世界⽂学之列。
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上也不断追求民间⼝语、戏剧的特点。
他的⼩说运⽤了很多表现⼒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物的⼼理,浓墨重彩的语⾔风格,给⼈以震撼⼒。
莫⾔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以先锋⾊彩;⽽后进⼊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五彩斑斓,语⾔充满进攻型、反叛型。
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的创作特点,下⾯的内容将会从我个⼈的⾓度,从三个⽅⾯来论述我对莫⾔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莫⾔⼩说的题材内容⽅⾯ 莫⾔⼩说的创作⼀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
莫⾔⾃⼰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活了整整⼆⼗年,尽管他⼀直骂这个地⽅,恨这个地⽅,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的联系。
他⽣在那⾥,长在那⾥,他的根在那⾥。
只要他⼀离开农村,离开⼟地,进⼊都市,就会产⽣⼀种眷念。
因此在以后的⼀系列创作中,农村的⽣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
⽐如说莫⾔⼗三岁时曾在⼀个桥梁⼯地上当过⼩⼯,给⼀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中篇⼩说《透明的红萝⼘》的产⽣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说中的⿊孩虽不是莫⾔本⼈,但与他是⼀体的,⼼灵相通的。
他在农村⼆⼗多年的⽣活,就像电影胶卷⼀样,⼀部⼀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说,可以⽤语⾔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那些年我读过的莫言长篇小说经典评论

那些年我读过的莫言长篇小说经典评论莫言的作品,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在我的记忆中,他的作品没有贾平凹的写的精彩,没有阎连科写的深刻,没有刘震云的写的有趣,但是他有天马行空的思想,神秘独特的内容,精彩又。
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一点也没觉得奇怪。
长篇小说一、《红高粱家族》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
二、《食草家族》莫言1987至1989年创作的一部肆意挥洒奇崛想象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将荒诞与魔幻发展到极致的长篇力作。
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生活在贫瘠而富饶的土地上的世世代代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三、《酒国》《酒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意义指向,它的意义是滑动的、变幻不居的,在话语方式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讽、戏仿和悖缪的手法。
这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它集侦探小说、残酷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武侠传奇小说、抒情小说、结构主义小说于一体。
由中国杰出小说家莫言原创的《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
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
四、《四十一炮》《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五、《檀香刑》作者让刽子手当上了主人公,一板一眼地讲述着杀自己同类时的方方面面。
对于细节近乎偏执地描绘,让人从文字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疼痛。
刽子手把杀人当成了艺术,事业,再拔高一点,可以说是信仰。
各种酷刑层出不穷,随时随地可以花样翻新。
凌迟的时候,五百刀结果,一刀不能少,一刀不能多,每一刀要割下一样重量的肉,最后一刀要削去心头。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浅谈。
首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实主义描写。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来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
例如,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其次,莫言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的作品往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文化、土地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
例如,在莫言的《蛙》中,他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读者对中国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
莫言在作品中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揭示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度,又揭露了其中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在《檀香刑》中,莫言用一个禁欲僧人的故事,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使得莫言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最后,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重视个体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复杂的人性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莫言的《丰乳肥臀》中,他通过对一个女性人物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她对家庭、爱情和权力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个体情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体验。
对莫言的评价 (2)

对莫言的评价莫言,本名为莫旗扎西,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小说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莫言的文学风格、作品特点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1. 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鲜明独特,以鲜活、真实的刻画和饱满的生命力著称,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普遍的道理和哲理。
莫言的文笔灵动而富有感染力,他巧妙地运用语言的魅力,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他笔下的世界。
他也擅长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作品在深刻探讨人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轻松与愉悦。
2. 作品特点莫言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真实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农民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生活的渴望。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作品拥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莫言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象征主义的元素,他善于通过寓言的手法探索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意义,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莫言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作品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
3. 对文学的贡献莫言的文学贡献无法忽视。
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和赞扬,也打破了西方文学霸权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言曾获得多个国内外文学奖项,其中包括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他的作品,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也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4. 结语莫言是中国文学界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奋斗,成为了中国农民文学的代表人物。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 ——莫言:《天马行空》有人这样评价他:如果说1985年的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的话,那就是出现了莫言。
也许莫言的名字对于相当多的人们来说,还不很熟悉。
1985年以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个小说,艺术上也还缺乏明显的个性。
开始有些与众不同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默默无闻是自然的。
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排炮式地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连续轰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五部中篇,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已经是蔚为大观了。
但仅止于此,我们至多也只能把他称作为一个“快手”。
值得庆幸的是,他创作的质量几乎和产量等高(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
他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带着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融渗中脱胎出来的独异的小说风貌登上文坛的。
因此,要及时地对其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批评以及成因分析,的确是一件艰巨甚至危险的事情。
所以本文只能仅仅就莫言小说艺术的十点特色,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一次粗浅的,然而是关于艺术本体的评析与探美。
但愿能对读者的审美和作者的“创美”活动均有所启示。
一“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这是莫言曾经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
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
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
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
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以其丰沛的想象与复杂的文本表述引起读者与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是非常多的,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张灵著《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无疑是这诸多研究中富有个性的一部,不仅有自己观察莫言小说的独特视角还有个案的分,为莫言小说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内容。
这部著作是张灵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而成的,比较严谨厚重。
张灵研究莫言小说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的关系。
张灵从身体在莫言小说中所表征的问题出发,找到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现实与精神境遇,涉及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民间文化特征,指出:“莫言的‘民间’的根本点在于‘心态’而不在于所谓‘民间文化形态’。
前者是根本,后者只是其凝固化的一种‘形迹’,前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因此,这样态度的作家没有与人物的地位上下的距离,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或者遗忘了个体的‘你我他’的差异,而每每沉落人物的内心,以人物的心与视角、五官,浑然为一;他也不抱高人一等的启蒙立场。
”“他关心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内在生命以及他们肉体的存在与感受”,“‘民间文化形态’只是表、末,只是一种显现形式、方式与恰切的载体,真正进入生命主题世界的是‘心态’,作为老百姓的心态及其背后或主导下的视角、立场,所以,‘我爷爷’、‘我奶奶’、‘我姑姑’、‘我姐姐’这些‘发明’,成为莫言创作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发明,但这个发明的精神原理或意义的根本,即在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这确实找到了张灵自己研究莫言的独特角度,即从精神主体存在本身出发看问题,也找到了莫言小说的本质特征。
张灵并且从莫言小说的文本意象出发,如“尿”、“乳房”等等,研究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精神的独特症候。
该著还对莫言小说《欢乐》《飞鸟》《拇指铐》《牛》《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等做了个案研究,从文本出发,对莫言小说做了文化的、文学的、哲学的分,对莫言小说的肌理、结构特征,以及人称使用和语言特点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莫言作品的另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手法的现代性运用。
这一思路对分莫言作品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者对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个案分不仅是学理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深浸润着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又进一步地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在他们生命历史与现实处境的交叉坐标下他们的生命主体精神所遭遇与经受着的失落、迷惘和焦虑。
”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良知。
该著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与批评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的,作者对莫言研究的专著与理论文章是相当熟悉的,不仅大量引用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自己的分与总结,比如,作者对日本学者近藤直子研究莫言作品的观点的分就比较恰切,作者认为,近藤的想法不免有些书生意气、不贴实际,因而对小说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阐扬的同时,不免也造成了一些遮蔽。
这些看法的确是比较客观的。
因为有这样的研究基础,
作者对莫言的研究也就有了根底,他的观点与阐述是立得住的,也有自己的特点。
比较遗憾的是,该著虽有体系架构但体系性的生发还不够完备,这就影响了该著个人研究体系的建立,进一步的完善还有待于作者今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