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

合集下载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的语言艺术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的语言艺术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的语言艺术摘要:《檀香刑》是闻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在这部作品中,莫言发掘了“作为老百姓”的独特角度,使用让读者阅读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民间语言风格,也因此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而这部作品也让莫言的语言大师身份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就《檀香刑》这部作品出发,从作品的语言风格着手。

系统总结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大量的俗语、口语、谚语、粗话和韵律化等语言风格以及猫腔与语言风格的内在联络,分析小说《檀香刑》的语言艺术,期望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让更多人的了解莫言独特的语言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言《檀香刑》语言风格引言莫言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领域中的佼佼者,莫言的独特在于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魔幻色调的叙述,每个作品都像一个狂欢的聚会,语言风格上天马行空、汪洋肆意、充满想象力。

而莫言作品中的语言,也是莫言小说世界中让学术界不得不提到的亮点。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创作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尚未建立,长篇小说创作没有发生具有质变意义的突破和进展之时,《檀香刑》结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小说的叙事体系,以中国陷入战乱动荡不安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男女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与残忍的檀香刑酷刑的历史,呈献给观众一部极为接地气、献给大众的小说。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对于《檀香刑》的研究虽已取得可喜的结果。

并在不断开拓深化,但人们主要从《檀香刑》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研究:(1)、《檀香刑》的叙事风格、(2)、《檀香刑》的刑罚文化、(3)、《檀香刑》的人物形象分析、(4)、《檀香刑》的叙事结构。

对于这部小说的语言方面研究关照远为不够,缺乏宏观综合的把握,《檀香刑》这部作品的价值也还有许多未被开发。

就这一现象来说,《檀香刑》的叙事语言这一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高尔基曾发表过如下言论,文学创作首先是文学语言的研究,文学创作的本质其实在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杜撰,在《语言与文学》作品中,王力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红高粱叙事手法

红高粱叙事手法

红高粱叙事手法
《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山西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期间,家族内部的恩怨纠葛和社会变迁的故事。

小说的叙事手法独特,富有张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来看看《红高粱》的叙事手法。

一、多角度叙述
《红高粱》是一个长达五十年的家族史,主角和配角众多,莫言通过多角度叙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经历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小说中,莫言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叙述同一个事件,让读者在多重叙述中感受到事件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二、回忆叙述
小说中大量使用回忆叙述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主角们的回忆,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经历、情感和心路历程。

在小说中,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是通过回忆叙述的方式呈现,比如主角阿香的成长经历、卫国战争的惨烈场景等等。

三、意象叙述
《红高粱》中的意象叙述非常丰富,莫言通过生动而有力的意象来描绘社会变革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比如小说中红高粱的意象,就是对社会变迁的一个映射,同时也是对主人公们命运的一种象征。

四、夹叙夹议
小说中的夹叙夹议,是通过主角们的思想和言语,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评价。

莫言通过主角的夹叙夹议,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小
说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红高粱》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多角度叙述、回忆叙述、意象叙述和夹叙夹议等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生动、具体而又富有深度。

莫言艺术风格

莫言艺术风格

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一、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

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

从其小说题目就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之一。

他常用于描绘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在五颜六色中,莫言对“红”与“绿”两色赋予独到的内涵。

“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原本具有诸如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等丰富语义。

而莫言在小说中却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

绿色,有青春、生机、智慧、希望的象征。

莫言颠覆了传统的意义,以绿色表达落后愚昧、脏乱卑贱、愤激不安、灾祸死亡等意蕴。

例如《欢乐》文中以对“绿色”的痛恨表达对落后肮脏的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

莫言还善于以缤纷的色彩意象的叠加,来创设一种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窒息氛围,以叙写某种思想与感受。

例如《秋水》)作者用应接不暇的色彩的堆砌,展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拥挤不堪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躁动和喧嚣,以表达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现代文明所淹没的无奈和悲哀。

(二)、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感,他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莫言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挥洒自如、妙语连珠,能够信拈成语,组出新意。

如:这个人的脸象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狸气味。

( 《红高粱家族》)以漫长的路比喻八路军的脸,又由路联想到灰尘及狐狸气味,从而描画出一个久历跋涉、满面灰尘、劳累而又不乏聪慧狡黠的人物形象,生动贴切地呈现出其人留给作者的初次印象,吟之回味无穷。

(三)、语言的叙述风格雅俗共赏,斑斓多姿力求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之一。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多视角叙述
莫言的小说常常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具有更强的立体 感和真实感。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开始,描述 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所见所闻,然后转向第三人称视角,深入描绘了各 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多视角叙述方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复 杂性和深度。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莫言小说的结构艺术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通过复 杂多层次的时间结构、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魔幻与现实交织的超现实主义结 构和地方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结构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学魅力。这些结构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 的内容,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二、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
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 层次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不断变换的视角中体验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檀香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小说以一个刽子手的角度展开叙述,但 同时又通过对话、回
忆录等文学手法,将不同的叙事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交错的叙事 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更丰富的表现力。
莫言的小说常常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 神秘感和超自然的惊奇感。例如在《红树林》中,莫言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奇 幻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创造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不仅 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和形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五、深刻的社会批判
莫言的小说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对封建礼教、权力斗争、贫困 落后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在《蛙》中,莫言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视 角,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残酷和不合理性。这些社会批判不仅反映了社会的 真实面貌,也提高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摘要】《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作品,其中运用了摹声艺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摹声艺术是一种通过文字表现声音和音响效果的手法,可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檀香刑》中,摹声艺术的运用丰富了故事情节,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体验到故事中的真实感。

摹声艺术的表现手法多样化,包括声音描写、音响效果、语言节奏等。

它与传统文学的联系紧密,延续和发展了文学艺术的传统。

摹声艺术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还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檀香刑》中的摹声艺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对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摹声艺术将继续在文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推动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莫言, 《檀香刑》, 摹声艺术, 小说, 表现手法, 意义, 传统文学, 独特魅力, 贡献, 展望1. 引言1.1 介绍莫言《檀香刑》莫言的《檀香刑》是一部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现代长篇小说,其中融合了大量的摹写声音的艺术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视听交错的奇幻世界。

小说以一个传奇屠夫檀香刑为主角,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作品中的摹声艺术是莫言的创作特色之一,他巧妙地运用声音描写和声音对话等技巧,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视听感官体验的文学空间。

通过对声音的真实再现和精准描述,莫言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张力和悬疑。

《檀香刑》的摹声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形式表现,更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1.2 摹声艺术的概念摹声艺术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手法,通过文字的运用模拟声音的传达,使读者能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听觉上的体验。

摹声艺术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声音的来源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声音的再现来表达人物情感、环境氛围和情节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摹声艺术能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本文以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分析了莫言小说中地道民间语言的运用,探讨了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上的作用。

其次对莫言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安排。

进而探讨了莫言小说中“自然”的表现手法和符号象征的解读,以及语言艺术特色对整体风格的影响。

结论部分探讨了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启示,重申了完善莫言小说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深入研究,可以为文学评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地道民间语言、叙事技巧、自然表现、符号象征、整体风格、文学创作启示、研究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在莫言小说中,语言的运用是其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

莫言善于运用地道的民间语言,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生动逼真。

通过对话和描写,读者仿佛置身直观感受到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

莫言还善于利用叙事技巧,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线索,将故事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他对自然的表现手法也很独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在莫言小说中,符号象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或物品,实际上承载着深刻的意义。

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深刻影响着整体作品的风格,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感染力。

不仅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 正文2.1 莫言小说中的地道民间语言运用莫言小说的地道民间语言运用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大量运用地道的民间语言,这些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物的身份和地域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语言展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绘人性的阴暗面、展现中国乡村生活和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著称。

这篇文章将讨论莫言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述性和戏剧性。

他善于运用多重叙述视角,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描写等手法,把故事展示得生动而有趣。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曲折的叙述结构出现,通过前后呼应或时空交叉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呈现出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例如,在《红高粱》中,莫言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通过回忆和讲述,将故事叙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流畅。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个化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常常是对于中国传统乡村人物的深度描摹和再现。

莫言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其行为和心理活动。

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尤为出色,通过对人物感受和思想的描写,使其形象更具立体感。

这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莫言的小说历久弥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莫言小说的叙事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他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多次塑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莫言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魅力。

他关注乡村文化的保存和价值,呼吁对乡村的尊重和关爱。

莫言小说中充满了对农人生活的赞颂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节描写与对话反映了他对乡村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使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描述人物及其生活状态,回味悲喜人生的无常。

莫言的讽刺常常深刻含蓄,通过细微之处的描写,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一种发人深省的体验。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性的复杂,精辟地揭示出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冷嘲热讽。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摘要:在莫言众多的作品里,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他的文学世界的起步和奠基,也是莫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追溯、解读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从一个小的角度来切入他的整个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试着在一个由短篇构筑的体系中拼凑作者的心灵地图。

本文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中的大约七十多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写作题材、小说风格和小说的思想性三个方面来做具体探讨,以期能从中窥探莫言短篇小说体系的建构历程、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意义,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莫言和他的作品。

关键词:莫言;短篇小说;题材;风格;思想性莫言是一位坚持长期写作而且收获颇丰的作家,迄今出版的作品已有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篇小说集三部,短篇小说集两部,还有若干部戏剧,这里面包括了《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透明的胡萝卜》、《秋水》、《白狗秋千架》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因其辛勤写作和不断突破,不但带给了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使得他的作品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

全面研究莫言和他的文学作品,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莫言的创作历程,也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从不断蜕变到成熟的转变过程,甚至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发展和伤痕。

莫言曾称:“三匹马,长中短,拉着我,一齐走。

”除开他那些恣肆、磅礴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一直是莫言小说创作的重镇,他的短篇小说“新意迭出、变化多端”①(雷达语),也被大江健三郎称赞为“可以排进世界前五”。

仔细阅读他的短篇,我们会觉得创作短篇小说的莫言更加天马行空,而且自成体系、风格独具。

本文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②为研究对象,这两部短篇小说集从1982年发表在《莲池》第五期上的《春夜雨霏霏》开始到20XX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第一期上的《小说九段》结束,时间跨度为二十四年。

其中包括大约七十七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的集结成册,既方便我们了解、研究莫言,也寄寓了莫言对读者们的期待,正如莫言所说:“和盘托出,不避浅陋,为的是让那些对我的创作比较关注的读者,了解我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谈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姓名教育层次学号分校专业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级分校/学院保定电大提交日期年月日内容摘要莫言是80年代中期文坛崛起的一代新星,他乘着“先锋文学”的大潮初入文坛,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的问世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

尤其值得我们认可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经历了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写作之后仍旧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饱满的思维活跃力,而莫言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异于常人的创作力,甚至可以称得上文坛的“怪才”“异端”。

关键词:莫言,儿童视角,复调,狂欢,色彩目录一、儿童视角下的异化世界 (11)(一)《红高粱》作品儿童叙事方式的开端 (1)(二)《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发展 (2)(三)手法的不断成熟 (2)(四)儿童视角下作品发展过程 (3)二、复调理论对传统叙事理论的冲击和构建 (3)(一)打破传统概念 (3)(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4)三、人物描写中抑与扬的辩证法 (5)(一)红---顽强生命力的颂扬 (5)(二)爱与希望的象征 (6)参考文献 (8)浅谈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莫言保持这种长盛不衰的写作势头的秘诀在于莫言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热爱着民间,民间是其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生于山东高密,亦长于斯的莫言,正是在充分的吸纳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之后自觉地继承发扬了民间的这种优秀的传统并对其有所反叛与扬弃。

莫言对感觉,无论是内心感觉还是生活体验,都有着特殊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融通感觉是莫言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

他将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功能融为一体,搭建起一个充满色、香、味、形、情、趣的世界,使人可触、可感、可闻、可亲。

本文试图从莫言作品的艺术表达技巧入手,重点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莫言作品表现出来的儿童视角,复调技巧;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狂欢化的叙事;从色彩入手,感悟体验莫言作品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一、儿童视角下的异化世界视角是作家进行调控以达到文本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莫言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

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而作为一个作家而言,他就不仅仅是这样,同时他还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作家的创作。

程德培先生在他的《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一文中就说到“莫言是一个被记忆缠绕的人”,所以莫言选用了童年视角来还原儿童眼中所观察到的世界。

(一)《红高粱》作品儿童叙事方式的开端发表于1986年3月的《红高粱》,是莫言自觉地运用儿童叙述方式的开始,“我”是一个远离战争,没有亲历过战争的儿童。

所以在小说中才能泰然面对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

作品通过“我”的眼睛再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

这里的儿童只是一个承担叙述的工具,没有融入太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在里面,他就是在讲述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这也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就是在写小说时避免在小说中说教,避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

写作《红高粱》时,莫言对“儿童”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儿童,能承担叙述的功能就可以。

(二)《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发展发表于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作为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小说中的“黑孩”似乎就是作者的本体投影,“黑孩”不是一个哑巴,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

因为他不爱说话,也因为他经常发呆,所以开发了他的潜在的超常能力,使他具有了“特异功能”,他能够看见常人看不见的景象,他看到“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

泛着青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他还具有超常的听力,他听到“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

他能够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能够发现比别人更加丰富的色彩。

用儿童形象来抒写和象征人类原始的阴柔情操,是十分妥帖和自然的,因为儿童作为“个性”的“人之初”,易于被看做是群体的“人之初”,即人类童年的一个缩影。

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超越常人又源于天性的感觉世界,有意凸现它与成人社会现实世界之间的格格不入,并以前者的美好,和谐,灵异和丰富对比于后者的丑陋,争斗,单调与缺乏生气,从而透漏出了作品的原始主义题旨和倾向。

从根本上说,作者通过儿童心理达成了对人的原始心态的重塑,通过知觉形式开掘与张扬了原始思维的潜能。

(三)手法的不断成熟《檀香刑》中的赵小甲作为心智未成年的成年人虽然有一份杀猪的职业,并且已经结婚,但他的智力只是停留在幼儿的水平,因此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同时他却有着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作者通过小甲的眼看到的袁世凯是一个“道行很深的‘高级鳖’”,克罗德是一头“大灰狼”。

这就在喜剧色彩的营造下赋予了赵小甲以异于常人的能力。

故意造成一种陌生化的叙事效果,通过感觉化的叙述,使读者有一种全新却又似曾相识的别样的审美感受。

《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儿童,作者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塑造了这样一个对肉有着极度的渴望甚至达到了一种变态程度的儿童。

通过这样一个儿童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异化,看到了社会对人的异化。

罗小通就是一个被社会异化的产物,在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在他的眼里父亲和野骡子姑姑的私奔好像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为了牟取暴利违法出售注水猪肉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你不注别人也要注”。

物欲世界使人们日益远离精神家园,真理与正义在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中被排挤丢弃。

(四)儿童视角下作品发展过程莫言笔下的儿童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中的儿童都显得不再那样单纯,莫言笔下的儿童不论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还是《牛》中的罗汉,还是《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都是经历过苦难日子的孩子,在他们眼里看到的社会都是变形了的社会,如在罗小通的眼里所看到的社会就是人们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社会,所以莫言笔下的儿童相对于其他作家的“儿童“少了儿童的那份单纯,而多了孩子身上不应该有的那份成熟,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借助儿童反映了自己在童年时代所经历的种种苦难,能够让读者借助这些儿童进一步走近作家的灵魂去了解他。

同时莫言“儿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同时让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也有了一些变革,不再局限于传统小说的内容,借助于儿童的口吻,作家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也能够通过儿童表达出来。

作者借助儿童眼光的观察和透视,易于揭示成年人所难以体察到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

因为儿童身心的不成熟,所以并不能真正懂得成人世界,他们往往只是充当‘‘纯粹”的看和听的角色,在记下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东西时,他们的感觉经验与成人也很难达到一致。

所以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借助儿童的这种特殊的感觉心里特征,使其创作所要表现的真实意图在“不经意”间得到强化,而“儿童”也就成为了帮助作家完成特定叙述目的的叙事性的功能化符号。

二、复调理论对传统叙事理论的冲击和构建(一)打破传统概念复调理论是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提出的。

复调本身是一个音乐艺术中的术语。

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叙述上的“多声部”。

它打破了传统作家与主人公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拓展了叙述者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顺序,采取了共时的,平面的,多声部的叙述结构。

莫言曾经说过,现在常常是小说写“我”。

复调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较传统小说的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意识本身的流动和不确定性,不可完成性,促使主人公时时在消解传统小说的外在立场和稳定的作者视野,作者与主人公那种传统的类似上帝与造物主之间的垂直关系至此变成了一种平行的互动关系。

”小说《四十一炮》中,主人公罗小通被老师轰出课堂,他却为自己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尽管我不认识字,但我感觉那些字都认识我。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用学习的,起码是不必要在学校里学习的。

难道八个梨分给四个孩子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在学校里学习吗?”同时,他还有“混蛋逻辑”,“就是混蛋想事的方法”。

罗小通身上有作者童年的影子,但是很显然他还是摆脱了作者的束缚。

“主人公视野”使罗小通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完全被作者驾驭转为与作者互动,甚至“逼迫”作者认同他的发展逻辑。

在莫言的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及作者本身的复调性,“将传统小说所偏爱的历时语境改造成为共时语境,它不注重时间的流程,不注重情节的发展及形成过程,而是将这种由历史纵深感的过程投射到共时的平面上。

”(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在时间上存在一种“重叠化,由于在同一情节线上对众多人物行动分而叙之,叙述时间上便要不断地被重新拉回到某一起点。

”莫言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线型的,历时的结构,而采取了平面的,共时的结构。

他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叉进行叙事,在共时中呈现多个事件,如此叙事并没有打乱整个情节的时间发展顺序,这是中国叙事的一个重大突破。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从1939年“我父亲”和余占鳌等人准备伏击日本汽车队下笔的,继而将作家写作此文本之前同村老太太的讲述,胶平铁路的修筑和刚满16岁的奶奶过门儿等事交叉开来,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时空的故事在同一个共时的平面进行着。

在莫言的小说中,时空的穿插跳跃极为频繁,甚至整篇文章都在穿插跳跃中进行,《四十一炮》最为明显。

五通神庙里罗小通对兰大和尚的“诉说”与罗小通童年的切身经历通篇穿插。

檀香刑是莫言复调小说的典型之作。

小说由“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组成,首尾两部分分别以孙媚娘、赵甲父子、钱丁县令、孙丙等人物的戏剧化说唱方式,将民间英雄孙丙的抗德故事抒唱得淋漓尽致。

针对同一历史事件,小说既有庙堂话语的参与(如赵甲),又有知识分子话语的参与(如钱丁),更有民间话语的参与(如孙媚娘,赵小甲)。

这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不仅让事件人物从各自立场粉墨登场,而且使处于话语弱势地位的底层民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可以说,莫言对复调结构的使用,不仅是一场艺术形式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民间话语应有的对位和权利。

复调性的民间叙事结构是莫言小说的最基本的叙事形态,莫言小说叙事主人公总是很特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