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
沉沦的读后感字

沉沦的读后感字
《沉沦》这本书是国内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描述了中国农村的传统鬼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的元素,同时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社区的文化、经济和道德伦理状况。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部极其深刻和震撼人心的小说,浸润着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智慧,读后必定让人心生敬畏。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惊悚恐怖和生命的脆弱。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到身体和心灵的剧烈震荡,仿佛被小说中的氛围所包围,不能自拔。
小说中的人物让人深刻,其中有一位叫“才子”的男人,他
是一个富有才华和魅力的年轻人,但他也是一个骗子和恶棍。
他的人性的阴暗面展现给了我一个永久的印象。
另一位女人则展现了极其坚强但又脆弱的人性,在面对生命最大的考验时,她仍能保持着任何时刻失踪的勇敢和冷静。
此外,小说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经济、道德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书中所描绘的村庄十分特殊,充满了各种谣言、传说和口信。
同时,作为一个女性的阴谋也袒露了中国的传统性别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小说中,女性经常受到压迫和剥削,无权无势,被视为弱者。
“沉沦”这个词的本意是指船只
被水淹没,但这个词却更多地用来形容人类的沉沦和陷入困境,我认为这个词汇的扩展也对人类的悲剧所产生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留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避免沉沦,如何逃离困境?我认为答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它鼓舞了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
读完《沉沦》,我首先感到了强烈的自省和对自己的反思。
同时,我也认为我们必须对人性、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同样更加正义和有希望的未来。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寻找大师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张 闳 在当今众多的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的“声音”是独特的。
他既不同于王朔的那种“胡同串子”式的京腔,又不同于苏童、叶兆言等人的那种清雅柔曼的江南话,也不像马原那样一副硬朗有力而雄辩的东北腔,更不像格非、孙甘露等人那样使用一套带欧化倾向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甚至与他的同乡张炜的语言也迥然不同。
张炜的山东话带有几分官味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沉闷冗长,令人敬而远之。
莫言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位农民在说话。
例如,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一开头就让我们听一位生产队长的训话。
这种能说会道的农民,一张嘴便是连篇的谚语、顺口溜和粗俗而俏皮的骂人话,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歪七歪八、半通不通的官方辞令:领袖语录、上级指示、报刊社论的言辞,等等,以显示自己不同一般的身份。
但是,这种夹生的官腔、杂凑的语言,真正暴露了说话人的农民本性,非但不能令人生畏,反倒叫人觉得好笑。
而莫言正是擅长于模拟这一类人的腔调和语体。
与此农民化的语体相一致,莫言小说在取材上大多来自农村生活。
即使是描写战争(这通常被认为是莫言作品的另一大题材类型),写的也是农民式的战争,如小说“红高粱系列”中所描写的那样。
农村的事物也常是他笔下的表现对象。
首先是农作物,如高粱(“红高粱系列”)、红萝卜(《透明的红萝卜》)、棉花(《白棉花》)、蒜薹(《天堂蒜薹之歌》),等等,还有农家的家畜、牲口(如马、羊、驴、骆驼、狗)等动物。
此外,农事活动,如修水库(《透明的红萝卜》)、磨面(《石磨》)、摇水浇菜(《爱情故事》)、修公路(《筑路》)等,也总是其作品中使人物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事件。
这种种乡间的事和物,构成了莫言作品经验世界里最为基本的感性材料,从而给莫言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农民化”的印记。
但是,莫言并不是一个通常所谓的“乡土文学”作家。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固然也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但这种意义上的农村乃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都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在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一律带上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
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

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为莫言的幻现实主义小说颁发了一座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幻般的故事,莫言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绚丽多姿的高密东北乡。
他和他的笔在高密东北乡上空游荡着,探索着人性的欲望,演绎出一曲曲英雄悲歌。
他是一个地道的寻根文学者,在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上为我们讲述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
总的来说,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赏莫言写作风格中的部分特色: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性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要研究莫言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将他的老家和每位作家心中都有的理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许多作品故事当中的地点。
他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如《红高粱家族》当中余占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就《红高粱》来说,这是最能体现莫言写作风格的小说之一,莫言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交错纷纭的故事,能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发生在东北乡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
他不断改变叙述视角,用父亲的孩童眼光将场景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看到孙五的刀子在大爷的耳朵上像锯木头一样锯着。
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出来。
父亲的腿瑟瑟抖。
”通过莫言细腻的描写,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景就通过父亲的眼展现出来,这比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更加生动和有画面感,好像读者就站在父亲身旁一起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一样。
莫言也用无处不在的第三人的视角完完全全地展现出爷爷和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莫言小说的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浅谈莫言小说的艺术风格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年度 2013级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学生晓梅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2015.3.1浅论莫言小说的艺术风格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容摘要】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他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
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的。
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的作家作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而有的人却没有呢?这是因为有的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的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而这种语言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只有他能够感受,只有他能够将这种语感的灼热的温度传达出来。
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才算是开始了自己的文学语[1]。
”莫言正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作品的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的标志。
其形成是以作者生活实践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的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的风格特点为表现,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的过程。
一、雅俗共赏的语言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即文学的第一要素。
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一)乡土气息浓烈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
同时莫言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莫言小说鉴赏:沉默的羔羊_莫言_倒立_政治文化心理解读

莫言作为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代表, 在世纪 之交前后, 城市题材的书写表现出创作风格上的 深刻变化, 语言由以前刻意的感觉化、意绪化、繁 复化变得口语化、谐谑化, 叙事对象由亦真亦幻的 魔幻乡村进入世俗喧嚣的现实都市, 叙事方式也 由强化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别而演进到追求 故事的完整性, 这一切都是作为作家的莫言有意 识的追求: / 不知是不是观念的倒退, 越来越觉得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中国当代作家。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浅谈莫言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
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
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
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
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
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内容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涉足文坛起,共创作发表了百余部的小说。
虽然莫言的众多小说从表层上看都带有狂欢化的色彩,但深入其中能够发现,他的小说都呈现出一种“沉郁”的风格。
“沉郁”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呈现,而且已经有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作为极富个性的作家之一,莫言也日益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其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也逐渐为评论界所重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评论界便对莫言小说及其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做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莫言;莫言小说;“沉郁”;美学风格本文所说的“沉郁”风格是就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格而言。
文学创作中的“沉郁“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它最早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评价,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严肃沉重的题材,深沉蕴藉的思想,含蓄曲折的表达,强烈深沉、浓郁忧愤的情感抒发为特点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众多诗人的作品都有呈现出“沉郁”这一风格,杜甫便是其中一个代表。
“沉郁顿挫”就是他对自己诗歌创作风格的概括。
“沉郁”风格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美学风格,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普遍存在,在现当代的许多小说创作中也有所呈现。
就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格来说,“沉郁”是指小说创作中通过运用凝重的叙事和悲剧化甚至反讽等的艺术手法,以表现苦难、死亡和暴力等内容,体现作家的现实关怀和悲悯意识为主的一种美学风格。
作家表现“沉郁”的目的在于再现真实的社会历史生活,使个人乃至民族的苦难和沉痛变得更加深刻。
这种美学风格不仅能传达作家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同时在阅读时能唤起读者一种压抑、沉痛甚至震惊之感,进而引发读者对现实、对生活的担当。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坛上,莫言便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莫言自出道以来,共创作发表了百余部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至今研究界对其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虽然莫言小说中有众多对狂欢场景的描绘,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带有喜剧色彩,但深入作品其中可以发现,在这些喜剧化、狂欢化的表层下,他真正呈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都是沉重的。
而且尽管莫言作品中对“沉郁”风格的呈现与杜甫的有所不同,但其中所蕴涵的“沉郁”这一美学特质都是一样的。
通过归纳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写作立场,艺术特色,丑陋现象和独特风格的来源上,但对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沉郁”之美学风格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一、研究背景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极具个性又十分勤奋的作家之一,自1981年进行文学创作开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
出道至今,莫言共创作发表了包括《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蛙》等在内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和将近百部的中短篇小说,是当代文坛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一位作家。
尤其是2011年莫言凭《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荣誉不仅使其小说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在国际上享有更高的声望,并且研究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莫言研究热”。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开始走向商业化,许多作家的创作都开始以经济效益为主,文坛创作中对现实发言的无力感使得许多文本都缺乏实质的内涵,不仅文字越来越漂浮,内容也越来越空泛。
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压力和竞争使人心变得浮躁,使社会变得浮躁,所以能够直面现实,直面苦难的创作也就越发具有分量,越发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弘扬。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众读者更倾向于阅读轻松的甚至娱乐化的作品,众多作家的创作中也随之较少地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需要,游戏化、娱乐化的写作使得文本创作越来越轻浮,但,莫言虽然身处其中,他的众多小说创作尽管从表层上看是狂欢和戏谑的,可深入其中能够发现,他的小说都保持了一个作家对现实该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创作都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和人生的经历,不仅展示出不同的沉重主题,还呈现出真实的历史,这是莫言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
莫言是怎样在小说中深刻呈现出“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在当代社会“莫言研究热”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界对莫言小说所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研究有所欠缺的情况下,我们是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探究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㈠对小说“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沉郁”作为诗歌中的一种高格,有许多文论家对其进行了阐发。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⑴中便用“沉郁”来称赞梁武帝萧衍的诗歌创作,晚晴的诗评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⑵一书中也着重强调,不论填词或是作诗都应以沉重为主。
这些都是评论者对诗歌“沉郁”风格的研究。
不过归纳中国现当代以来的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已经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小说中这种美学风格的存在,并对它作了具体地分析和研究。
部分学者从内容上对小说创作中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进行了研究。
如王仲生在其文章《艰难的蜕变——论陈忠实80年代后期创作》⑶中便提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创作开始转向对普通人尤其是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他的小说是在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中审视现实,通过再现历史的苦难、人生的不幸、情感的缺失和心灵的挣扎,表达了他对理想中的人性和人生的深沉忧思和痛苦呼唤,由此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便在他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
杨永红的《论郁达夫小说的沉郁风格》⑷中也指出,郁达夫的小说在内容上注重人物情绪的表现,他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情绪都充满着哀婉、凄切和感伤,而且在性格上都有一种自卑的情结,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再现了下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揭露了封建传统观念的病态及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种忠于人性忠于现实的描写使作品呈现出“沉郁”之美学风格,并带给读者无限震撼。
这些论述都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沉郁”这一美学风格在小说内容和思想上的表现,深入到文本内部,观点较为中肯、严谨。
再如杨厚钧的《论彭家煌小说的沉郁风格》⑸,在文中他认为彭家煌的小说有许多长句子,使得小说节奏低沉而且缓慢,同时其小说的语言平淡朴实,几乎没有很细腻的描绘,而小说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语言描写来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堕落,使得小说在平静和涌动中呈现出“沉郁”的美学风格。
与此相关的还有温奉桥和温凤霞的《覆灭与拯救——评王海长篇新作〈城市门〉》⑹。
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王海在《城市门》中采用一种平静甚至冷酷的叙述,无情地揭示出城市化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毁灭,这种叙事手段蕴涵着小说作者浓郁的忧患意识,不仅使作品呈现出“沉郁”这一风格,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到压抑和痛苦。
这些论述则是从另一方面即形式方面论述了“沉郁”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但很多观点都只是稍有提及,并未作深入地分析。
当然,还有很多的研究者看到当下文坛创作中“沉郁”风格丧失的现象,并对此表示了不赞同。
如陈家洋在其《“失焦”的乡土叙事——台湾新世代乡土小说论》⑺中便讲到,台湾新世代的乡土小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发展,那种乡土与现代化的对立和冲突消失,许多本该在作品中呈现出的伤痛感和对个体悲惨生命的关切都被抒情的叙述方式给瓦解,加上文本叙述渐渐游戏化和艳丽化,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沉郁”之美学风格消失。
包括李振红在《试评我国先锋小说的历史叙事》⑻中也提到,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作家,多采用空缺或是重复的叙事手段,使得历史残缺不全,脱离现实,导致一切对苦难的描写都被忽视,最终使文本走上戏剧化,并消解了本该有的沉重感。
这些观点中的部分言语比较片面和偏激,但也值得研究者对此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评论界对小说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研究有些细碎且不全面,或稍带偏激。
但很多观点都比较有见地,部分见解对往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㈡对莫言小说及其“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从八十年代出道至今,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其作品也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的小说在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呈现出“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研究界也对其小说的这一特点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1、关于莫言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莫言小说的研究是现今研究的一个高潮,在对莫言小说“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之前,先全面综述众多评论者对莫言小说的研究。
部分学者对莫言小说的民间写作立场进行了研究,如吴刚的《论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⑼。
他在文章中从多方面分析了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立场,在语言上他强调莫言小说是以农民化的口语为主,在叙事风格上是以民间狂欢化为主,在叙事视角上市采用民间故事惯用的一种传奇视角,在艺术手法上也较多借用了民间的艺术。
这一观点相对其它对莫言小说民间写作立场的研究而言比较全面和具体。
还有部分学者看到莫言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探讨。
较有代表性的有朱向前的《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⑽,他在文中认为莫言具有丰富独特的艺术想象,他能大胆采用多种结构手法,通过感觉描写把许多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小说充满艺术感染力。
还有如张相宽的《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⑾,曾利君的《论莫言的感觉与魔幻》⑿等都从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艺术感觉,多变的语言风格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等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对莫言小说的众多探讨中较为新颖的还有对其内容中丑陋现象的研究。
如桓芳的《论莫言小说的审丑写作》⒀就认为莫言小说中非理性非常规的审丑是对传统审美原则的一种反叛和颠覆,这样能够揭露异化现象并使读者在震撼中对人生对生活进行反思。
包括杨联芬在《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⒁中也强调,对丑的描写能生动重现人性的复杂,帮助读者在震撼、恐惧乃至恶心中发泄愤懑,进而达到净化情感的目的。
这些观点在当时都是较为新颖的且比较有个性的。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针对莫言小说独特风格的来源进行研究。
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学军的《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⒂,他认为,莫言小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如意识流小说中的感觉印象,魔幻现实主义中的象征、隐喻,荒诞派戏剧中的变形和夸张等,莫言将这些手段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包括吴非的《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⒃以及郭茹冰的《寻找一种叙述方式——论莫言长篇小说对传统叙述方式的创造性吸纳》⒄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莫言小说对国内外文化的借鉴和继承。
当然,在许多评论家挖掘莫言小说的特点时,也有学者论述了其作品中的不足。
如陈清在《论莫言小说的得失》⒅中认为,莫言小说虽刻意求新,但一旦过度,便降低了文学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会顾此失彼。
由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评论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是多方位而且是逐渐深入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值得借鉴,但他们评论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对莫言小说艺术形式的探讨以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的挖掘,相反对莫言小说的内容层面研究很少,使得莫言小说中呈现出的“沉郁”风格渐渐被忽视,如此不利于深入了解莫言小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