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浅析《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

浅析《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

浅析《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摘要】《多情的土地》是一部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通过对人与土地紧密联系的描绘,展现了淳朴的乡村生活和土地的人情与情感。

作品中情感处理细腻真实,通过对土地的描绘来表达人性情感,深入人心。

通过展现人们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作品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情感纽带。

《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和情感处理发人深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土地和人性情感的细腻呈现。

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共鸣,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艺术特征、情感处理、淳朴的乡村生活、土地的人情与情感、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细腻真实的情感处理、人性情感、深入人心、土地的深情与眷恋1. 引言1.1 介绍《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土地》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之一,该作品以乡村土地为背景,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小说中,莫言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情况。

作品中呈现出的农村景象、乡土风情以及土地的人情味,让人感受到一种浓烈的乡愁和归属感。

莫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描绘,将人与土地的关系展现得深情厚实,令人动容。

《多情的土地》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对土地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作品中,莫言通过对土地的描绘,探讨了人性情感与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乡愁、眷恋和归属感的深切思考。

1.2 概括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多情的土地》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其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成为了作品的核心。

通过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细腻刻画,该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核。

作者通过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塑造,展现了土地的人情与情感,描绘了人与土地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情感处理方面,作品表现出了细腻真实的描写能力,通过对人性情感的表达,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纽带。

这些艺术特征和情感处理使得《多情的土地》成为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引发读者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体现了人们与土地之间情感纠葛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摘要:莫言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

本文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简介和对莫言作品的分析,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的影响。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正文: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

莫言获在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同时,广泛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在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的氛围中,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美学欣赏价值。

一、魔幻现实主义概述魔幻现实主义是20 世纪50 年代兴盛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被看做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产物。

多以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为创作目的,以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

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6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具有如下的特征: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

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

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借魔幻来表现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目的,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的。

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

三,深受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成功运用“魔幻”的表现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莫言小说评论】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莫言小说评论】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
“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 的含义”[2]。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从其小说题目就 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 明的红萝卜》、《金 发 婴 儿》、《白 狗 秋 千 架 》…… 五 彩 缤 纷 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之一。他常用于描绘 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无边无际的红高粱从浓雾中升起来,……石棱上挂着 绺绺浅黄色的狐狸毛。河水被子弹打得啾啾鸣叫,宛若鸟 的叫声。红毛的画眉,绿毛的百灵。白鳝鱼在碧绿的墨水 河里翻了肚皮。黑皮糙肉的大狗鱼在山谷的清泉中打扑 棱,水声格外响亮。( 《人与兽》)
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心有灵犀的方碧玉脸上擦着香喷喷甜丝丝的“葵
他们把高马打死了! 金菊眼前万点金星飞迸,接 着又变成绿色的光点,那么多的绿色的光点画着优美
收稿日期:2011 - 11 - 28 作者简介:邱晓岚( 1962 - ) ,女,甘肃礼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和口语教学。
66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年
的弧线在她的头上飞舞。她伸出手,去捕捉些么绿光 点。总也捕捉不住……总也捕捉不住……有时,好像 把一个绿光 点 握 在 手 心 里,但 一 张 手,它 又 飞 走 了。 一股腥甜的味道从喉咙处慢慢涌上来,她一张嘴,看 到鲜红 的 一 团 东 西 缓 缓 地 落 在 胸 前 一 株 枯 草 上。 ( 《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用“绿色”描 述 金 菊 的 幻 觉,“绿 色 的 光 点 ”是 阻 碍她自主婚姻、把握人生的落后习俗的象征。
畅淋漓,或诙谐幽默,或土气十足,斑斓多彩。
关键词:莫言; 小说语言; 艺术特色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张昳雅 北京师范大学摘 要:莫言的小说经常运用独特的语言构建一个夸张的叙述,比如他的小说《红高粱》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定语“我奶奶”。

同时,莫言的小说也采用了多种叙述角度,比如他的小说《檀香刑》等都是从各个角度来进行的叙事,每章节的语言风格也不断变化。

笔者就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0-02引言莫言是新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也是我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莫言的小说无论是在构思上还是在小说语言上都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

有关作家经常这样来评价莫言,他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进行写作,是先天性的无法改变的。

大家虽然都是运用的同一种语言,但是却各有各的语言特征,因此作家的语言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只有他自己才能够感受得到,一个作家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莫言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作品的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一、通感手法的运用通感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给我们作家带来广阔的抒情,莫言在其小说中通感的运用十分广泛,这可以说是他小说最大的特点。

通感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让每一种信息都以其速度、深度等不可限量,让人觉得每一个毛孔,都在接受着万物间的一切。

同时,这也使得种种最难以言传的感受得到了最为形象生动的表达。

比如,莫言小说《金发婴儿》中的几个例句听觉变嗅觉:“她的叫声十分响亮,具有臭豆腐一样的魅力。

”嗅觉变视觉:“槐花的香气像海水一样弥漫,一阵风吹来,把香气吹成了带状。

”视、听觉互变:“醒来听着太阳正嘎吱嘎吱的响着,如同老牛在爬着上坡一样。

”听、触、视觉互变:“他的嗓音又粘又滑,字字如吐汤圆,给人以水分饱满的感觉。

”二、小说语言形象可感莫言小说语言运用形象生动,能够使我们的读者读起来总是感觉自己好像就在莫言刻画的小说场景当中,十分生动,形象可感。

莫言小说语言艺术浅析

莫言小说语言艺术浅析

莫言小说语言艺术浅析作者:常绍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文坛以来,在文坛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斩获,更令其受到世界的瞩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的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对语言把握的能力。

本文从几个方面浅析了莫言小说的语言,以期从小说语言的侧面透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的价值。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作者简介:常绍芳(1982-),女,汉族,本科,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先秦文学、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一、莫言小说语言研究的意义莫言曾说过:“一个写作者所能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的语言”。

莫言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语言风格,成为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重要作家。

研究莫言小说中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领会汉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灵活性和美感,对于我国小说语言的发展和进一步创新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二、莫言小说语言风格(一)方言俚语的运用在小说中用方言俚语的作家很多,莫言是运用方言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汉语的方言数不胜数,几乎每个人都受到方言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在某种方言环境下成长的,因此,方言的适当运用有时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位出身农村的作家,莫言对人民群众有很深的感情,对家乡方言俚语也极为熟悉,“一闭眼,耳朵里就回荡着那些熟悉的声音”。

因此,莫言小说中对家乡方言俚语的运用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比如《筑路》中,瘦长个子说:“又去马桑镇上打野食了吧?小心让镇上的男人宰了你。

”这里“打野食”是地道的山东方言,是指已婚的男人在外面拈花惹草的意思,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不知道这个方言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到上下文杨六九在马桑镇的作为,就可以准确的领会。

众声喧哗悲唱民族哀歌——论莫言《檀香刑》中猫腔的艺术价值

众声喧哗悲唱民族哀歌——论莫言《檀香刑》中猫腔的艺术价值

论 莫 言《 檀香刑》 中猫 腔 的艺术价 值
赵 云 洁
( 许昌学院 图书馆 , 河南 许昌 4 6 1 0 0 0 )
摘要 : 莫言《 檀 香刑》 中 的猫 腔 是 流 传 于 高 密 东北 乡的地 方 戏 曲, 它贯 穿 于 小 说 的始 终 , 在凤 头部和豹尾部 ,
人 物 单 独 出 场 道 白的 时候 , 都 是 依 据 身 份和 际 遇 , 吟唱 猫 腔 的不 同 曲子 , 没有主唱与伴唱之分, 形 成 了复 调 模 式 下 众 声 喧 哗 的 音 乐 效 果 。 猫 腔 唱 词 使 小 说 的语 言 具 有 了音 乐 美 , 表 现 出 了戏 曲化 和 韵 律 化 的 特 征 。猫 腔 有 助 于塑造人物形象、 表 达 人 物 的情 感 和 性 格 。猫 腔 所体 现 的 民俗 色 彩使 小 说 呈 现 出鲜 明 的本 土 化 特 征 , 充 满 了东 方 民族 的 神 秘 色 彩 。 猫 腔 所 展 现 的凝 聚 力 和 民族 精 神 暗 示 着 高 密 乡 民蓬 勃 旺 盛 的 生 命 原 力 , 具 有 雷霆 万 钧 之
艺人 , 偶 因朋友 去世 引发悲伤 之情 , 便 在朋 友墓 前 声情 并茂 地哭 诉 , 催 人 泪下 , 感人 至深 , “ 远 远胜 过
女人 们 呼天抢 地 的哭诉 和男 人们 没有 眼 泪的瞎 咧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5
情 悲痛 , 唱 的是猫 腔《 檀 香 刑 ・大悲 调 》 ; 《 赵 甲狂
其实莫言所描述的故事有高密的看客们也就是高密的百姓们因猫腔大多是在中国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土生的熏陶和传唱而具有了喷张的血性和同情心最土长的民间故事莫言在获奖后戏称自己的作品易唤醒血脉中的斗争精神这种力量源自猫腔深是妖精现实主义说对他的写作风格影响最深蕴了本民族复杂的原始的文化元素是本民族历的是蒲松龄笔下的神仙志怪小说及高密东北乡流经漫长岁月沉积下来的心灵共鸣

莫言简介1

莫言简介1

莫言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共党员。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5年起,莫言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创作出了一批带有先锋色彩的独特作品,以大胆新奇的写作风格著称。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文学奖机构评价冯牧文学奖:“莫言以近20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

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

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由中国杰出小说家莫言原创、优秀汉学家杜特莱翻译成法文的《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

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

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持久地发挥效应。

”鼎钧双年文学奖:“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的创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根本,应该归诸于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

《檀香刑》是这样一个标志:民间渊源首次被放到文源论的高度来认识,也被有意识地作为对近二三十年中国小说创作宗从西方话语的大格局寻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运用;同时,作者关于民间渊源的视界进一步开拓,开始从抽象精神层面而转化到具体的语言形式层面,从个别意象的植入发展到整体文本的借鉴。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

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

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三)狂欢化的状态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

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

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

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独立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

[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同时也要发表意见。

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

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

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敢于审丑丑,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

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近乎麻木。

其二,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

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一)乡音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
“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
钟。从其小说题目就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明
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
之一。他常用于描绘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
形象。
在五颜六色中,莫言对“红”与“绿”两色赋予独到的内涵。 “红色”在传统文化中
原本具有诸如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等丰富语义。而
莫言在小说中却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

绿色,有青春、生机、智慧、希望的象征。莫言颠覆了传统的意义,以绿色表达落后愚
昧、脏乱卑贱、愤激不安、灾祸死亡等意蕴。
例如《欢乐》文中以对“绿色”的痛恨表达对落后肮脏的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
莫言还善于以缤纷的色彩意象的叠加,来创设一种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窒息氛围,以叙
写某种思想与感受。例如《秋水》)作者用应接不暇的色彩的堆砌,展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拥
挤不堪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躁动和喧嚣,以表达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现代文明所淹
没的无奈和悲哀。
(二)、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

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感,他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
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莫言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挥洒自如、妙语连珠,能够信拈成语,组出新意。
如:这个人的脸象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
狸气味。( 《红高粱家族》)

以漫长的路比喻八路军的脸,又由路联想到灰尘及狐狸气味,从而描画出一个久历跋涉、
满面灰尘、劳累而又不乏聪慧狡黠的人物形象,生动贴切地呈现出其人留给作者的初次印象,
吟之回味无穷。

(三)、语言的叙述风格雅俗共赏,斑斓多姿
力求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之一。
1. 诗意的书写。自然景物在莫言笔下淡雅明丽,色彩柔和,情调浪漫。如:
如果时令是五月初,河堤上槐花凋谢,水面上仿佛落了一层霜,使你看不出河水在流动
哩。( 《流水》)
2. 酣畅淋漓的叙述。莫言有些小说的语言,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又快又急,层出不穷,魅力独具。
3. 幽默诙谐。莫言小说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正儿八经的严肃叙述中,让人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这是一种感知思考之后方可有所反应的有着深邃蕴含的幽默,不仅仅是博人一笑。
如: 《生死疲劳》第三十一章,写常天红为了配合高密县养猪运动创作《养猪记》,小
说写他“调动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让猪上场说话,让猪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猛吃猛
拉为革命长膘积肥的,一派是暗藏的阶级敌人猪,以沂蒙山来的公猪刁小三为首,以那些只
吃不长肉的‘碰头疯’们为帮凶。猪场里,不但人跟人展开斗争,猪跟猪也展开斗争,而猪
跟猪的斗争是这出戏的主要矛盾,人成了猪的配角。”在这里,诙谐的语言传递着犀利的讽
刺,笑声背后可能有辛酸或别的牵人心肠的东西。这,就是莫言语言的风采之一。
4. 乡土气息浓厚。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
莫言对农村、农民情有独钟,他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
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父亲从褡裢里摸出十个咸蛋,
放在桌子上。( 《冰雪美人》)

“褡裢”是北方乡间农民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一种布袋,它搭在肩膀上,前后各一个口袋,
用来放随身携带的物品,文中“褡裢”与“摸”搭配,与“父亲”的农民身份很吻合,突出
了人物形象的穷困、沧桑之感。

二、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莫言小说的叙事有先锋叙事的特点, 如叙事方式的主观化, 叙述情景的自由转换, 强烈
的作家介入倾向以及叙事结构方面对双声性内结构、复调性内叙述结构等的使用。但对叙述
本文意义的重视,对中国叙事文学结构传统性内核外结构的借鉴, 使其创作充分糅合了传统
与现代的特点。
早期作品比较多地使用的全知客观化叙述, 如《粮食》、《遥远的亲人》、《售棉大路》、
《老枪》 等,而到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尤其是以后的长篇《丰乳肥臀》、《檀
香刑》等作品中, 叙述就变得复杂起来。在这些作品中,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
全知视角、主观叙述语调与客观叙述语调等一些似乎相对的叙述因素能够自由地转换, 作家
的主观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另外,莫言小说在看待世界时,用了很多的孩子、傻子、无
知者的视点,如《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里都有,还原世界更加神
奇也更加“本质”的真相。
莫言的小说创作有其先验的一面, 但对意义的重视使其又超越先锋。这里所谓的意义不
是叙述行为的意义, 是指故事本文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 莫言又是极传统的, 他对叙述技
巧的偏爱的最终指归在于意义。他的大部分小说不仅有多变的叙述方式, 繁复的叙述结构,
敏锐地感觉体验,还有完整的故事, 曲折而又富有传奇的情节。

三、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肯定莫言小说“将谵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
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小说的谵妄现实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批判精神莫言的这种文学追
求表现为小说的谵妄现实主义———冷眼旁观社会现实,绵绵不断的“叙事”,通过《红高
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等作品,展示既充满生命活力和欢乐又充满反讽和悖谬的民间世界,建构了一个真实而又惊
心动魄的民间社会,以独立的立场介入中国的现实,传达中国内在的精神和声音,成为“积
极干预社会、勇敢地介入政治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性关怀”,“成为一个时代
的鲜明的文学坐标”,传递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病态的人物是莫言小说谵妄现实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莫言小说批判精神的重要载
体。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主要通过病态的主人公形象,构建民间的、具有批判色彩隐喻的体
系,“曲折而象征地表现了社会的众人相,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宝贵精神资源的丧失
和人性的畸变。例如“恋乳”的上官金童( 《丰乳肥臀》) 眼中只有乳房,赵小甲( 《檀香
刑》) 傻乎乎的能看出人是什么“畜生投胎转世”的,罗小通( 《四十一炮》) “吃肉”的
本领无人能比。这些人物的外在表象和常人无异,但事实上又和常人迥然相异。莫言的小说
蓄意对人物进行这种变形化、夸饰化的处理,创造或是小丑,或是傻瓜,或是骗子的人
物形象。
四、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主题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一、语言特色。
其一,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
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其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通过词类活用、
陌生搭配,或是通过大量新颖的通感、比喻,形成了整部小说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三,高贵
的自说自话。在这部第三人称的作品中,虽然作者自始至终拒绝让“我”直接登场,但小说
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高贵的自说自话倾向。文字上的“无我”之境,恰恰成了作者忘情于人
物的最好证明。
二、结构与叙述特色。
结构:三部;三个时代;一个人的一生。关于第一部的第一章:弄堂、流言、闺阁、鸽
子、王琦瑶--引领作品的整体框架。开头与结尾照应。
叙事:都市民间叙事。作者选择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的一生遭遇进行书写另有一番情味。
早年辉煌、中年落寞与晚年的二度青春与上海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盛衰荣枯的历程恰好构成
了奇妙的同步,成了上海命运的活生生的隐喻。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
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
的深深的同情。
三、深刻的主题意蕴。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
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王琦瑶,
她是这个城市小市民的缩影,以她的命运遭遇来反映人性的渺小与脆弱和上海的时代变迁与
沉浮,更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感和历史沧桑感。
四、成功的形象塑造。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她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时聪明而
富有心机,软弱与坚强并存。王琦瑶懂得生活、衣食之美,有常人的真性情,在她身上飘洒着
已逝去的上海市民生活的气息和色彩。她有她的追求、愿望和自己要的生活。这是在大商业
兼大欢场的上海市民女性的典型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