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大好处

合集下载

读书的十大好处

读书的十大好处

1.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2.今天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

3.拓宽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4.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5.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6.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有人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7.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

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8.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不是说书本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9.我读书,为的就是不遇到我不想遇到的人。

10.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孩子,爱读书吧!。

阅读课外书的10大好处

阅读课外书的10大好处

阅读课外书的10大好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由此可见,人们对阅读是多么的钟情。

其实,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阅读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知识,能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记得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读书的益处。

儿子学校老师从小学就总是要求他们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阅读,每天要求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有人觉得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其实,阅读是孩子最好的补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阅读的十大好处。

第一,阅读好习惯受益终身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今网络疯狂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网络所吸引,孩子们也同样陷入网络里,这些都让孩子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多的是沉迷在这样一个花花世界里,可是如果我们给孩子一本好书,让他去读一本好书,这样他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书中去了,这样他就会远离网络,投入到书籍有趣的故事世界里。

读一本好书,寂寞的时候可以读书,失落的时候也可以读书,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的。

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也许等待的时间会久一点儿,也许就在明天。

一个人要学有所成,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第二、阅读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一本好的书籍,那些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书籍,那些有着光辉的形象书籍,那些主人公有着美好品格的书籍,很容易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很容易和我们心里达成共振。

比如读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他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会都对我们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读这样的书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德,也能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可以教孩子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

阅读对孩子的10大好处

阅读对孩子的10大好处

阅读对孩子的10大好处
标题:阅读对孩子的10大好处
一、拓展知识视野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科学、历史、艺术、文化等等,这将大大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提高语言能力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理解语句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培养想象力
阅读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书中的场景和人物,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中,孩子需要理解和推理故事情节,这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锻炼。

五、增强注意力集中力
阅读需要专注,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习惯。

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使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物和情境,从而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九、提供乐趣和放松
阅读不仅可以提供知识,也可以为孩子带来乐趣和放松,是他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

十、建立自信心
通过阅读,孩子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在不断增长,这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的十个意义

读书的十个意义

读书的十个意义
1.拓宽视野:读书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思维。

2. 提高语言能力: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增强知识储备: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学识。

4. 增强思维能力:读书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增强创造力:读书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6. 增强个人魅力: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文化,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

7. 提高情商: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思想,进而提高我们的情商。

8.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9. 增强人际关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10. 增强自我认知: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思想,增强自我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 1 -。

大声读书的十大好处

大声读书的十大好处

1、一夜好睡,早上头脑清静,思路清晰,记忆效率高,大声读书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2、早上大声读书能把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有利于生理、心理健康;3、大声读书,眼、耳、手、口、脑各种记忆器官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4、早上大声读书,调动了口腔、鼻腔、喉咙、肺部、胸腔等部位的协调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5、长久坚持,形成习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知识储备会渐渐丰厚;6、大声读书,倾听自己的声音,能给自己带来自信,获得充实和满足感;7、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

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8、大声读书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9、大声读书可以对自己进行美的熏陶。

学生对诗词文章大声朗诵,从中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

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10、大声读书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默读会使人渐生倦意,变得昏昏欲睡,而大声读书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倦意,振作精神。

默读也极易让人游离于读书的内容之外,心游万仞,把小差开到十万八千里,而大声读书就可以聚精会神,专心于读书内容。

看完以上十点,是否觉得真应该每天大声读点书了?如果是,那么恭喜你!去大声读书,并坚持读下去,假以时日,您的人生定会有可喜的变化!不过记得一定要读经典好书哦。

— 2 —。

孩子读书的十大好处

孩子读书的十大好处

孩子读书的十大好处对于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个受益匪浅的好习惯,也是一种获取知识以及发展智慧的最好途径。

读书不仅仅有力量,还能增强睿智,使孩子的思想、习惯、能力以及审美更快地成长。

那么这样的好处有哪些呢?一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书籍中的文字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元素,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打开思维深处,思考某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激发思考火花,助力他们更好的思考能力。

二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阅读的过程能够教导我们一个好的价值观。

通过读书,孩子可以了解更多的人物与实例,从而建立并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影响着他的特殊的价值,从而成为一个正确的人。

三是培养孩子的情操感情。

这不仅指丰富的情境及实例教孩子们理解情感、认识自己,影响孩子的情操感情,也扩展未来帮助他们回避冲动,调节情绪等等。

四是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读书从而更加灵活地使用语言,增强自身记忆力。

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敏锐、精准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率,杜绝知识断层的发生。

五是增长孩子的专业能力。

这和第一点思维能力有关。

孩子可以通过多读细读,从中理解知识本质,辩证地认知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孩子的专业能力。

六是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充实词汇量和拼写能力,改善语感和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语言运用习得更自由、自如,摆脱文言文的束缚。

七是促进孩子的学习动机。

通过读书可以帮助孩子持久的发现新的技能,养成长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学习的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对所学科目的领悟能力及创新能力。

八是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想象力。

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孩子的认知,而且可以给孩子带来理解外在事物的能力,巩固家庭教育种下的深刻的思想,提升孩子的审美,引导他们慢慢爱上阅读,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

九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读书有助于让孩子尝试不同的书籍,也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成长史,更能够帮助到他们建立自信,增加信心,更有力量去面对现实中遇到的挑战。

最后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大声读书的十大好处

大声读书的十大好处

《大声读书的十大好处》1、一夜好睡,早上头脑清静,思路清晰,记忆效率高,大声读书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2、大声读书能把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有利于生理、心理健康;3、大声读书,眼、耳、手、口、脑各种记忆器官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4、早上大声读书,调动了口腔、鼻腔、喉咙、肺部、胸腔等部位的协调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5、长久坚持,形成习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知识储备会渐渐丰厚;6、大声读书,倾听自己的声音,能给自己带来自信,获得充实和满足感;7、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

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8、大声读书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同学们在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9、大声读书可以对自己进行美的熏陶。

同学们对诗词文章大声朗诵,从中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

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10、大声读书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默读会使人渐生倦意,变得昏昏欲睡,而大声读书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倦意,振作精神。

默读也极易让人游离于读书的内容之外,心游万仞,把小差开到十万八千里,而大声读书就可以会聚心思,专心于读书内容。

同学们现在了解了早读大声读书的好处,相信很多同学一定暗下决心大声读书了,在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些读书需要注意的事项。

早读要注意的问题一、精神状态要饱满,坐有坐姿,挺胸抬头,手捧课本,目光平视,绝对不趴台;二、“一日之计在于晨”,要珍惜时间,早上一走进课室就要有战斗的热情,拿起书就要旁若无人的大声朗读,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读书有什么好处10条

读书有什么好处10条

读书有什么好处10条
1、提升自己的见识:阅读书籍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
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

2、提高自己的智慧:阅读书籍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
高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从一种新的角
度去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

4、提升自己的记忆力: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力更加强大,更加灵活,可以更好的记住重要的知识点。

5、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更加熟练的运
用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6、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更加熟悉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好的理解文化背景。

7、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拓展思维,增
强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8、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更加熟悉
逻辑思维,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9、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阅读书籍可以让自己更加熟悉创新思维,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增强自己的分析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十大好处一、养静气,去躁气。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

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

静是一门真功夫。

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

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

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宁神定气几十年,座位下的地面硬是被锃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马克思也成就了人类千年的思想家。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样在大事、急事、难事及各种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有效应对。

二、养雅气,去俗气。

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

古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个不爱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出息的家庭,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社会。

难怪古今中外有见地的人常以书香门第为荣,饱学之士常说人世间第一美事还是读书,温总理最爱看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手拿书读的场景。

爱读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批评那些不爱读书学习的干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

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怎能一日离开读书?三、养才气,去迂气。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

然则读书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别。

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使人才华横溢,才气大增;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时代迫切需要千万个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

年轻干部读书学习就是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领导艺术与水平,切实增长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矛盾纠纷的才干,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增加个人炫耀的资本。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要求要始终带着问题读书,对现实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四、养朝气,去暮气。

当清朝的鸿儒显贵闭目塞听,视西方的天文物理地理算术为“奇淫巧技”,并无情地封杀本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之时,曾经显赫世界的大清帝国早已老态龙钟,无可奈何地沦落到被新兴的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地步。

而《海国图志》则东渡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是一个国家国策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不善读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

而善读书者,“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善于读书,具备世界眼光,擅长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让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整个社会蒸蒸日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

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剜去后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览》却流传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内心愤懑而写作的。

当今的年轻干部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珍惜大好时光,毫不放松自己,乐于探求真理,勇于挑战自我,在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上一往无前,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上锐意进取。

六、养大气,去小气。

宋真宗赵恒为提倡读书的风气,广开读书人登仕之途,御笔亲作了一首《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短短的篇章,倡导男儿要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发愤读书,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

可让宋真宗无法预料的是,毛泽东却说,“读书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要紧一着,要为改变中国之命运勤奋读书”,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两相比较,不难辨别何为大气,何为小气。

纵观历代读书人,为一己之利而读书,虽也能读个功名,但因只顾封妻荫子,富不过三代;然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万世流芳,让人景仰和效仿。

年轻干部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而发愤读书学习。

这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谁对群众真心,群众就对他真心;谁把群众不当事,群众就把他不当事;爱民的干部会走运,害民的干部会倒霉;爱民的干部会长命,害民的干部会短命七、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晚清中兴重臣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连偶尔在梦中与小妾私密也记录下来,作为内心尚存邪念的验证。

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人的缺点和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变得完美的,社会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树立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历史的账本上,既有清官好官的光辉灿烂,更有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

年轻干部要时时温习警醒自己,经常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决抵制一切歪风邪气,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奉公守法,廉洁从政。

八、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

有识才有胆。

艺高才胆大。

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把握客观规律、拥有丰富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的胆识,才是科学的可敬的。

毛泽东善读书,读出了一条“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并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挺起了腰杆;邓小平善读书,读出了“实事求是”这个法宝,养成了他气吞山河、不惧千难万险的冲天豪气,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江泽民善读书,读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事业昂首挺立,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胡锦涛善读书,读出了“科学发展观”,使当代中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面前,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快车道。

年轻干部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团结群众,才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惧风险,才能信心十足,底气十足,胆气十足,妥善驾驭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有效推进实际工作。

九、养和气,去霸气。

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为了摆脱愚昧、野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

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标。

中国古代的一部《孙子兵法》,说的是“战”事,求的却是“和”事。

难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有见识的军事战略家和政治家扼腕叹息说:要是早一点通晓中国《孙子兵法》“和”的精髓,欧洲各国也不至于为些蝇头小利而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康德曾说,书读得越多,我越崇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觉得必须与人和睦相处。

著名学者季羡林始终和颜悦色,从不以大学者自居,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也从不与人动气,与人争个高下。

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自以为进过高等学府就高尚得不得了,手中大权在握就高傲得不得了,将来仕途看好就高贵得不得了,眼里容不下别人,心里瞧不起群众,与老百姓打交道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说话办事态度生硬,霸气熏天,真是该好好改改了。

十、养运气,去晦气。

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

吉人自有天相,恶人会遭天谴。

一部佛教经典上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相信因果轮回之类的说教,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社会需求,更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和秩序约束。

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

一个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了,其结果必然是臭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

年轻干部刻苦读书学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必然能够赢得群众的口碑,得到信任、拥护和支持,一路好运。

相反,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又虚情假意,不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人,虽然也可能在官场上混上几天,但有朝一日会被群众无情地淘汰出局。

这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谁对群众真心,群众就对他真心;谁把群众不当事,群众就把他不当事;爱民的干部会走运,害民的干部会倒霉;爱民的干部会长命,害民的干部会短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