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兄弟我很硬朗》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二轮—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综合练8

大二轮专题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综合练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乡愁夏阳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纷纷攘攘,游客络绎不绝。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茄子”声此起彼伏。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时不时还支棱起一对耳朵,像一条狗一样撵在人家身后,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
形迹可疑。
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我截住他,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没干吗呀。
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
找谁?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一个老乡。
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儿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面孔,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没有。
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走了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隔壁那个县的。
隔壁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是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冷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符合他的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的,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他妈和你是老乡?老子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城的。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
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
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
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
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
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
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
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
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2015中考记叙文(三)答案

2015中考记叙文阅读(三)2015杭州继父张亚凌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
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
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
我呢,一直在旁边玩。
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
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
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
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
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
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
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
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
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
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皮包骨头了!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
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
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
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
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
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
”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短平快增分练11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练 含解析

11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惨痛的学术冤案。
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副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________。
一种是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________,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健全规范,环境越来越昌明民主,法制越来越宽松包容。
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要恪守真理,仍需要________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________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1.根据对联常识,在第一段文字□处填入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B.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C.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同仁敬重D.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同仁敬重/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解析:选B。
从“旧社会”和“新中国”的角度思考,前者更强调其对祖国的忧患,与“爱国”衔接较当,后者则重在突出其“实事求是"的品性。
对联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字,应选“模”为平(“重”为仄)。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_011 良心

〖美文赏读〗良心李聿钟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
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③“签就签呗! 我漠然地说。
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
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
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
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
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
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
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白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言难尽。
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
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
”医生对我们说。
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
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
2019-马寅初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2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寅初阅读答案篇一:高一语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一)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
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
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
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
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
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
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
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
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
此论一出,各界轰动。
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
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
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
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
北京市崇文区2020届语文八上期末模拟调研测试题(4)

北京市崇文区2020届语文八上期末模拟调研测试题(4)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汴梁(biàn)绢本(juān)瀚林(hàn)田畴(chóu)B.衣冠(guān)遒劲(jìn)摄取(shè)桅竿(wéi)C.擅长(shàn)料峭(qiào)踏青(tà)簇拥(cù)D.枢杻(shū)沉檀(tán)纤夫(xiān)岔道(chà)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陈老师一丝不苟....地检查着学生的作业。
B.汽车飞跃黄河,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壮举,让我们非常惊讶。
C.日本侵略者白手起家....,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
D.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绿釉.(yóu) 摇曳.(zhuài) 颓.唐(tuí)B.洗涤.(dí) 踌躇.(chú) 虬.枝(qiú)C.嫉.妒(jí) 举箸.(zhù) 蹒.跚(mǎn)D.训诫.(jiè) 箴.言(xián) 紊.乱(wěn)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1周年5.下列对《赤壁》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寅初:兄弟我很硬朗
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我今年73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
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直率。
”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印象是:“身体出奇的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
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
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停止了这个习惯。
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
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
台下有人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
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
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
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
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有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议他竟然不来听讲。
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
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
”
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
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
这种“硬朗”自然存在于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逼他自杀,妄想!”
在1958年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说:“我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
1960年,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撤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
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
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
马寅初曾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
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100万字的《农书》。
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
孰料“文革”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
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
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
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
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
研究者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的那篇,标题赫然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
(转自《北方新报》2012年3月19日,有增改)
7.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寅初常年洗冷水澡,身体素质极好,年逾古稀,却鹤发童颜,仍能爬山。
B.人都有软弱的时候,马寅初烧毁《农书》手稿虽然让读者看到了他软弱的一面,但恰恰
让传记更具真实性。
C.本文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正面刻画了马寅初的动作和语言,也通过别人
的评价侧面刻画了马寅初的形象。
D.本篇传记表现传主马寅初最突出的特点是硬朗,表现了一代学者马寅初坚强可敬的人
格,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和敬仰。
8.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批判大会上,马寅初应对泰然自若,表现了他对这场运动的嘲讽、蔑视,以及面对打击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B.马寅初在一次报告会上喧宾夺主地批评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
作者记叙这件事,意在说明马寅初是一个爱护身体,注重体育锻炼的人。
C.《农书》是马寅初的心血之作,但在文革之初,马寅初亲手将其烧毁,无奈对社会现实做出了妥协。
D.马寅初认为,人总会遇到困难,这时应该知难而进,这源于他在北大工作时受到了“北大之精神”的影响。
E.作者截取了文革前后马寅初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来描述他的形象,遵循了“典型环境中典型
形象”的文学创作原则,将文学性和历史性巧妙地结合。
9.马寅初的“硬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
7、B(烧毁手稿并非表现马寅初的软弱,亲手点燃,不愿别人去烧毁恰恰是他硬朗个性的表现。
)
8、AE (B意在表明马寅初的硬朗个性,直言不讳,旗帜鲜明反对自己不认同的事情。
C烧毁《农书》是无奈之举,但并非对社会现实的妥协。
D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若合符节”,这只是说马的精神与北大精神相合,并没有说是受到了北大精神的影响才形成的)
9、“硬朗”,指身体上的硬朗,年已古稀,鹤发童颜;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硬朗,不加修饰的直率,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勇气,坚持真理的执着。
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直言批评翦伯赞不锻炼,不来听体委副主任的讲话。
②北大开会批判他时,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
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
③在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后,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100万字的《农书》。
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
④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
⑤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