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复习规划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四)学术讨论
理想化
给教学和考试指明了方向
二、山东高考那几年
(一)方向正确:能力立意
(二)理论引领: 2013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引领 创新 固本 2014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试题全面考查了 历史学科的八项学科能力,即历史时空意识 、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 史思维能力、历史表述能力、历史态度和价 值观、历史方法、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等。
二、试题分析与能力要求
(一)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
1、总体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指 导思想,落实高考改革的“一体(大纲)四层(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必备 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要求 ,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改革思路,适 当调整了难度, 2、特点: 理性平实质朴,符合政治性、规范 性、公平性要求,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主题鲜明,特色突出
一、新课标与山东卷:新课改是国家意志 (一)接触新课标: 2016、7、19—20,山东日照语文课标说明会的 信息。 1、历史学科特点:主客观的统一性;科学性与 文学性相结合;过去性与当代性、前瞻性的统一 。结果课堂模式化,淹没了。 2、高考的要求:能力立意,到了应考层面,又 成了“知识点”的处理啦。 所以,新一轮的课改从改课标开始。
(3)强调对主干知识的深度理解与阐释 2017年全国I卷的历史命题,注重考查阶段特征 、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在知 识考查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突出知识的 系统性。
试题大多是从现象与本质、背景和影响、拓展 知识等角度进行深度考查。此外,非选择题的41 、42题还突出了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考查,体现出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策略与计划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史料 史料解释 历史叙述 历史评价
• • • • • • •
一、研读试题 二、研讨考纲 三、研习史料 四、研析史观 五、研拟方法 六、研究时政 七、复习安排
提
纲
一、研读试题
• 2017年试题.doc • 围绕高考核心功能 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 革.doc •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为何说今年这几道 高考题出得好.doc
用心的事情认真做
——2018届高三高三历 史复习
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历史又是真理之光。 历史教我们决不要盲从,历史又对我们说一 切 都要从事实出发。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学习历史唯一的 目 的就是为了明白现在。 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也是文明人类 必 修的政治课程。 历史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
•
•
4. 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 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 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础性而言,历史试题设计 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 所学,如全国I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II卷第34题考查美国政体等,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综合性 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如全国I卷第41题提 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 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 等学科方法。创新性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 如全国II卷第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并进行阐 述,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炼概括和阐述论证的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指导

(四)专题实施举例
1、课型分类 2、专题举例 3、史观渗透(及切入点分析) 理论渗透,专题切入,练习提升
(五)专题同步训练
1、考纲要求:能力立意 2、训练分类:当堂、自习、周测、月考 重点:高考题、模拟题、原创题 3、文综测试 4、强化技巧 5、应考心理
三轮——应试促提升 1、训练为主 2、提升技巧 3、稳定心态 4、关注信息
(二)不断进取、完善提升
考
检验
考前: 期考命题—方向 考前教育—信心、技巧 考中: 双发双收,单人监考 严格监考,巡视服务 考后: 统一阅卷 满分答卷 考后教研
(二)不断进取、完善提升
评
提升
原则:注意及时性 突出典型性 强调扩展性 体现规律性 讲究激励性
谢谢大家!
备
前提
四备 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备学法 四结合 备教法与备学法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备知识传授与备能力培养 备教师活动与备学生活动
(二)不断进取、完善提升
讲
关键
两个结合
老师讲与学生问相结合; 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三个允许 允许学生出错、质疑、争辩。
(二)不断进取、完善提升
批
特色
五必须 有发必收、有收必看、 有看必批、有批必评、 有评必补
三、多措并举,决胜高考
(一)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1、班级同心——众志成城铸辉煌 2、全组同力——集思广益力量大 3、文综同德——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不断进取、完善提升 备、讲、批、辅、考、评
1、班级同心——众志成城铸辉煌
确定老师的角色 ①做好学生知识上的老师 ②做好学生生活上的父母 ③做好学生心理上的医生 ④做好学生纪律上的向导
规范,强化信
(一)专题复习目标 (二)专题制定依据 (三)专题制定过程 (四)专题实施举例 (五)专题同步训练
2018届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素材)

2018届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第一、知己知彼,把握命题——近五年全国高考主观题一览表学术性(尽量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情境性(设计新材料新情境,重视史料证据,发挥历史的特有功能)时代性(隐形考查社会热点,以史为鉴,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良知)基础性(源于课标“教材”,高于教材,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和学科多种能力)提示:把全国高考试卷订在一起,经常研究,将会收获巨大。
第二、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试卷归类,单元归纳,主题归类,方法归类第一阶段(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打响第一轮复习攻坚战第二阶段(轮):“一化(知识系统化)三改(课堂训练反思)”贯穿古今、关联中外。
第三阶段(轮):“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八字方针。
灵感复习法——要求“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和命题者斗智斗勇。
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类(第7周)共4个单元主题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展与衰落,强调“政治文明、制度创新与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思想)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强调国家大一统(政治、思想)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调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②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③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
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注意明清在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继续发展;但从世界潮流看,在政、经、思、外交等方面落后(中西对比)重要历史概念汇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宗法制、分封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推恩令、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行省制、内阁、军机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赋税制度(初税亩等)、土地制度(井田制等)、租佃、手工业、重农抑商、市、坊、市舶司、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百家争鸣、孔孟荀思想、理学、心学、朱熹、两程、王阳明、清初三大家等几个主题归类示例:中国古代和近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1.古代:逐渐占统治地位思想战国形成蔚然大宗;西汉正统地位;魏晋佛道发展;隋唐三教合一等;宋明理学和心学;明清批判继承。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例:2017年全国卷一26题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 泾州,我师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 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 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 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 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 诸将为举所败。” 出处 《旧唐书· 高祖本纪》 《旧唐书· 太宗本纪》 《新唐书· 高祖本纪》
A.受封诸侯的权利 C.受封诸侯的义务 B.分封的对象 D.分封的目的
二、命题趋势和原则
1.通史和专题,知识点与理论,中国 史和世界史的结合。 2.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 规律,微观知识点的落实。
3.史学研究和史学方法的考察 例:2017年全国卷三27题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 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 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 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 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B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解析】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进行论述。观点可以赞成、反对,也可以提出 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 观点一:材料二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进 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赞成。评析:太平 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缺乏 科学的思想指导;定都天京之后,领导者封建特 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显示出农民 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 追求绝对平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资本 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四、应对
教材重点章节 必修一:第一、三、六、七单元为必考点 必修二:第一、二、三、八单元为必考点 必修三:儒学思想的演变、近现代民主思潮的兴起 以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为考察重点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总体思路时: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扎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认真备战高考。
一、研究试题,有的放矢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认为:“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的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
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
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仔细分析2017年全国卷的每道题,对我们理解新课标,理解高考的要求,复习备考,大有裨益。
全国卷与福建卷虽然在考试范围和内容等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全国卷在考核能力要求、考查内容的侧重点、题型结构、试题的赋分等方面,与福建卷比较都有一些差异。
全国卷命题更注重能力立意。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小切口,深分析、大内涵”的特点;试题以考查学科基本能力为主,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以通史体例呈现;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
试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时代主题与学术热点。
选做题则主要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内容较少直接涉及教材内容;考查点主要是原因、背景、内容、措施、意义、作用、特点及认识;能力要求则主要是学生获取材料信息与解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2018年福建高考历史科的备考教学复习目标、内容、能力要求和复习模式都要根据全国卷要求做相应调整,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018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2018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历史高考复习过程中,重点要抓三个要素: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知识本身。
就知识本身而言,要重视复习内容的取舍,复习资料的整合;就老师的教而言,要重视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学生的学而言,要重视课堂笔记、纠错本和限时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
就历史学科来说,高考复习过程中,老师要立足考纲,钻研教材和课标,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聚焦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备课组内密切配合,打造学科团队。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认真研究考纲,进一步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把握高考的考查方向。
考纲和课标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只有把握了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考纲是高考考试命题和高校人才选拔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涉及命题依据、考核目标、知识范围等,是复习备考和试题评价的依据。
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
以2017年的考纲为参考:命题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并且将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也纳入考试范围。
命题原则: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突出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高考命题是依“标”依“纲”,不依“本”,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人教版的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还应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和取舍,要依托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拓展教材。
这就需要老师自身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整合能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准确的作出判断,从而实现高考提分的目标。
考查能力: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强化理论指导,突出问题意识,细化能力目标,减少重复考查,重视核心素养。
高三历史教案-[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复习大纲及策略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复习大纲及策略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02ef87f74afe04a1b071deba.png)
2018年历史高考复习大纲及策略教育部考试中心2004年历史科《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及根据专家分析预测提出的新观点构成了2018年历史高考复习大纲,即复习的内容、重点、策略等。
一、考试能力要求(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注意】“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包括专有名词、观点、论断等。
有许多概念和结论,不能仅仅记住其文字表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注意】阶段性和阶段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
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主流。
(二)材料处理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注意】历史材料是指在试题中出现的包括文字的、图表的,来源于课本内的、课本外的材料。
4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注意】这条能力要求主要指的是,按照特定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
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9史论结合。
【注意】不要求考生作史学理论文章,不要做一段史实加一段理论的拼盘,更不能把理论观点当标签去找史实对号入座,而是要求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历史分析和历史评论中去。
(四)文字表达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二、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1)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①夏朝的建立②商朝的兴衰③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④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⑤井田制、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①农业和畜牧业②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和城市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注意】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有:夏、商、西周三代的准确纪年,禹与启在创立国家和国家体制方面的异同,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高考历史复习规划
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
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3. 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4. 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
5. 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 必须全面复习。
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 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 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
《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 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
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
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
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