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
2018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

2018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一】高考历史2018万能解题技巧背景,条件,内容等。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考情分析】行为动词概括(9 次)、指出(7 次)、说明(6 次)、阐述(2 次)、简述(1 次)、评述(1 次)、简析(2 次)、评析(1 次)、分析(2 次)中心词原因(5 次)、背景(3 次)、特点(5 次)、态度(1 次)、趋势(1 次)、异同(1 次)、发展(题眼)(2 次)、变化(2 次)、影响(1 次)、作用(1 次)、目的、(1 次)评价(1 次)下面我们按照“题眼”对全国卷主观题进行专项指导,以期服务于2018届高考。
【题型指导】一、原因、背景类解题技巧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三.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2018年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专题十三意义、影响类非选择题【题型特征:】1.影响类(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答题模板:】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

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第一认知篇认识主观题(材料+问题)第一步:扫描材料:斩首:政治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革命与改革、民主与法制、对外关系、国际格局……经济类: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生活与习俗……文化类:主流思想传承与交流、科技发展、艺术流派……国别类:中国、英国、美国、苏联、日本、德国、法国……热点类:经济危机、大国崛起、海洋之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国际事件……周年类: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国民大革命、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乡土类:武夷山茶、闽商、土楼、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厦门、福州……顾身:务必抓住反复出现多次的词语;表格的标头、行头、列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找尾: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第二步:抓住问题的提示语、限定词、答项语:提示语:提示组织答案的依据:主要有五大类:初级类:根据材料延伸类:结合所学知识组合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跨材料对比类: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综合主题归纳探究类:以上材料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总结主题;谈谈感想;有何启示……;得出……认识。
限定词限定时空、主体:如“这一时期”、“该地区”、“该国”、“这一思想”“这项制度、这部法案限定考查能力层次:(低级向高级)指出、说明、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答项语:答题的中心词,试卷上必须体现该词,分显性答项语和隐性答项语。
显性答项语试卷要求中很明显,有:原因、背景、条件、内容、表现、措施、影响、意义、特点、认识、不足、弊端等隐性答项语试卷中没有,需要总结得出。
如为什么(原因),怎样做(措施)、怎样的(表现)答案类型可以按答案的来源分类源于材料:指从指定材料中指摘、概括、归纳的答案。
源于课本: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原因类、背景类、)。
源于自己语言组织: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第二方法篇组织答案的三大步骤(一审、二切、三整合)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指导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原因。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因果关系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者为什么某一现象会出现?四.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考察的是哪种原因。
2.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
3.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最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论证和解释。
比较对比型一.什么是比较对比型试题?比较对比型试题是要求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得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二.比较对比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事件对比、人物对比和文化对比三种。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对比、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三.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要求。
2.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3.从中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和总结。
综合型一.什么是综合型试题?综合型试题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材料分析、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等。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综合、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阐明其历史意义等。
三.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题目要求和考点。
2.分析材料,找出历史事件、人物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3.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补充和印证,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3)根本原因:是影响全局、具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主要原因的基础和根源。
改写:原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内因和外因,包括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历史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一背景、原因类

历史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题型一背景、原因类题目·设问方式·破题思路1.宽泛性设问:在题目没有设置限定词的情况下,有关历史事件、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因素、依据等可从国际及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2.限定性设问:(1)根本原因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
②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
③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
④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或社会制度入手。
⑤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事件内因入手。
⑥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入手。
(2)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
(3)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直接原因往往是离事件发生最近的因素。
(4)主观原因:包括引发历史事件的主观、客观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典型例题(山东高考)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信息速读政治 1688年,光荣革命国内经济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670-1776年国际 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1807年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解析:“1670-1776年”,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国内则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807年”,工业革命正在英国蓬勃展开,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精编范文】201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主观题答题规范-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主观题答题规范历史是文科综合考试中比较容易拿分的科目,只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复习,在考试中一定能够发挥的游刃有余。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主观题答题规范,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主观题答题规范(一)读题要规范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读引言(题引)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西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
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1】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
这道题以民生问题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解决民生的相关问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思考的方向应当朝向相关的民生内容。
2、读材料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
对有些材料我们要根据材料当中的“。
”、“……”、“;”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个层次的中心。
3、读材料出处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二)审题要规范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分,仔细分析大家的卷子,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研究。
好多同学在答题过程当中,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无效信息的书写上,而没有认真地审题,没有认真地思考所要回答的内容,往往造成答了很多内容但得分有限的情况,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充分的研究,明确题目的要求。
(原因背景类例题)高中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主观题

非选择题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和设问。 答题过程中要在仔细审题后,有效整合材料中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有条理的答题。 (一)材料信息整合要注意: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是否支持观点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 的理由。(6分)
定向词
……
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限定词 定位词
① 政治: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 ② 经济: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 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 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材料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 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 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观点三明显忽视了西方的 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 限定词 哪些重大贡献?(8分) 定法词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 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 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2 )观点二中“北大西洋胜利”包括了西欧的发展,请概括指 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定法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考情分析】行为动词概括(9 次)、指出(7 次)、说明(6 次)、阐述(2 次)、简述(1 次)、评述(1 次)、简析(2 次)、评析(1 次)、分析(2 次)中心词原因(5 次)、背景(3 次)、特点(5 次)、态度(1 次)、趋势(1 次)、异同(1 次)、发展(题眼)(2 次)、变化(2 次)、影响(1 次)、作用(1 次)、目的、(1 次)评价(1 次)下面我们按照“题眼”对全国卷主观题进行专项指导,以期服务于2018届高考。
【题型指导】一、原因、背景类解题技巧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三.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高考再现】近几年全国卷、模拟考试“原因、背景”类试题汇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
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 分)【解析】(1)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 年1850~1945 年1945~2000 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1846~1924 年欧至1850 年,黑1960 年迁移人口为325洲移出4800 万,奴约为1500 万,1974 年为947.5人口迁移数量1834~1941 年亚万,为白人移万,1985~1990 年年增洲移出1200 ~民的4~5 倍长率为2.59%3700 万——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其中90% 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 年,移民人数达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对比材料一相同时期的移民数据可分析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依据材料二‚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 年,移民人数达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得出,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第一问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结合相应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分别得出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小问贡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 家,投资总额约63271 万元‛,结合中国近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别从实现民族独立(抗日战争)和中国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两大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
【答案】(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 分)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4 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7 分)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7 分)【解析】(2)依据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分别从清朝时期的经济、社会、思想时间:201705 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由郑板桥‚‘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晚年靠卖画为生‛可分析得出,得益于清代江南扬州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等可分析得出,江南社会的世俗化影响郑板桥的艺术风格;由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等可分析得出,受清代‚经世‛思想的影响。
【答案】(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7 分)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 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