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以下几项重要成果:
1.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最终在1974年育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这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3.袁隆平在1985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
发展指明了方向。
4.袁隆平领导的团队在超级杂交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2000年开
始,他们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5.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在2020年作为双季晚稻种植,平均
亩产达到了911.7公斤。
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的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工作成果也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1981年的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泊车(bó)船舶(bó) 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B.淤泥yū籼稻xiān 分蘖niè雕栏玉砌(qì)C.拙劣(zhuō)罢黜(chù)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星宿(xiù) 恰当(dāng)螳臂当车(d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零售语重心长直抒胸意礼义之邦B.怠慢励精图治以德抱怨语无轮次C.枢纽夜郎自大招致非议五色斑斓D.敲诈变本加厉风餐露宿挑肥捡瘦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的……等等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D.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C.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二、课内文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简介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 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江西德安人。
1930年9月7日生。
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袁隆平生平与评价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在当下几乎已经成了两个可以互换的名词,袁隆平被外国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杂交优势的发掘和应用上做出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在杂交优势的机理上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项实用性的科研在粮食生产上带来的巨大效益。
1.杂交水稻的发展背景和历史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1761—1766年Kolreuter育成了早熟优良的烟草种间杂种,并提出种植烟草杂种品种的建议;后来达尔文通过在玉米中的实验结果提出来异花授粉有利的观点(1977)。
而杂种优势这个词则是shull在1908年才提出的(shull, 1908)。
但是直到1918年,Jones提出双交种的制种理念,杂交优势才算真正用在了农业生产中。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美国创建了一批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的新兴农业科技行业——种子公司。
美国杂交玉米的产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对于杂交优势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预测却表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即使有也因其自交授粉的特性而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一次看的杂交玉米的成果而兴奋不已的袁隆平却没有被这些消极的预言吓到,反而坚信水稻也可以做出杂交优势来。
他从观察水稻穗子开始,第一次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并且建立了杂交水稻应用的重要理念: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
于是他开始了雄性不育材料的寻找和优势组合的配对。
袁隆平在这期间经历的迟迟没有进展的困境,也经过文革的动乱,甚至还经历了地震,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并且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并在1970年由助手发现了不育株系二九南1号。
他分析这些株系后没有保留地将材料分派到全国各地区“三系”配套,最终在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974年育成了可以在农业上推广利用的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1975年攻克“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资料
袁隆平,男,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世界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
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
袁隆平农业方面的小故事

袁隆平农业方面的小故事袁隆平农业方面的小故事(50字以内)1、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2、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扩展资料:袁隆平的主要贡献: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
第
课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平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素养目标
1.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3.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4.《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一部分中的第二段引述“杂交无优 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分析】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 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5.根据“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第5段内容,袁隆平从事杂交 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分析】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 任何困难。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 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 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 “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 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 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 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 一代杂交水稻。2021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高考生物热点情境85 可育系、不育系与作物育种

高考生物热点情境85可育系、不育系与作物育种一、选择题1.(2022·山东乳山市高三月考)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一文,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可以分为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程序上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如图)。
其中细胞核中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且R对r为显性;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
上述四种基因的关系中,R能够抑制S的表达即基因型为S(RR)的水稻表现为雄性可育;当细胞质基因为N时,无论细胞核中含有可育基因还是不育基因,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胞质与细胞核可组成6种基因型的细胞B.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只能为S(rr)C.♀S(rr)×♂N(RR)后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类型D.♀S(RR)×♂N(rr)后代既有雄性可育类型也有雄性不育类型答案 D解析据题设条件,水稻的基因型有N(rr)可育、S(rr)不育、N(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S(Rr)可育6种,A正确;N(rr)可育、S(rr)不育、N(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S(Rr)可育,所以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只能为S(rr),B正确;C、D项图解如下:结合以上遗传图解可知C正确、D错误。
2.(2022·辽宁凤城市高三月考)杂种优势育种是许多农作物的主要育种方法,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概况如下:M/m等位基因控制花粉育性,不育系基因型为mm;智能系是将M、P、Q三个紧密相连的基因转给不育系后得到的;Q基因能使种子的胚出现荧光,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智能系自交所得种子,胚有荧光为不育系B.智能系自交所得无荧光种子种植所得的稻米中无转基因成分C.智能系自交所得种子3/4有荧光,1/4无荧光D.智能系的花粉离体培养再经染色体加倍所得的品种与智能系相同答案 B解析智能系自交所得的种子,胚有荧光,说明其中含有Q基因,而且含有Q基因就一定含有M基因,因此胚有荧光为可育系,A错误;智能系自交所得无荧光种子,说明其不含有Q 基因,即也不含有M、P基因,稻米中无转基因成分,B正确;若M、P、Q三个基因一起整合到m所在染色体上,其产生MPQm和m这两种配子,自交后,由于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则自交后代基因型为MPQmm和mm两种,即有荧光∶无荧光=1∶1;若M、P、Q 三个基因一起整合到其他染色体上,其产生MPQm和Om两种配子,自交时,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则自交后代基因型为MPQOmm和OOmm两种,有荧光∶无荧光=1∶1,C错误;由于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智能系的花粉离体培养再经染色体加倍所得的品种与智能系不相同,即得到的是不育系,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