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对岸》教案

合集下载

对岸精品教案

对岸精品教案

《对岸》精品教案1. 指导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物皆着我之色彩”,强调了此类文章中情所占的主导地位。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为抓手,联系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挖掘出作者的“情”和“志”2. 教学目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通过比较译文异同了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

3. 教学突破口:“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描述中,寄托哦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品味一篇曾影响过我国几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岸》,一起走进一位曾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有着非凡影响力的东方作家——泰戈尔。

(泰戈尔像投影)二、授课1. 听配乐朗诵(板书“走进泰戈尔的心灵世界”)2. 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3.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描绘“我”想象中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散读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幅画面,准备发言。

)教师在分析三段文字时,要扣住散文的文眼“渴想”,挖掘能体现儿童心理特点的词语,如:“渴想”,“据说”,“顶”,“邀”,“诧异”等。

第一段:孩子想去的那个地方“有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农夫们早晨肩抗着犁头,乘船渡到那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从河边游泳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

这船、这人、这牛、这田、这牧场对一个孩子来说,具有都么大的吸引力啊!虽然这里朴实无华,然而非常可爱,新奇,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有劳动的欢快,尽管晚上那儿会有豺狼哀叫,可在孩子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天地,孩子能在这里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对岸》word教案 (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对岸》word教案 (2)

对岸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二、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三、教学难点: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讲授课五、教学设计: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①对岸有什么?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六、教学过程:1. 导入:(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

同时思考练习一。

3. 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

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对岸 精品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对岸 精品

对岸【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泰戈尔的相关资料。

2.通过反复朗读,能描述《对岸》中富有想象力的图景。

3.反复朗读诗歌,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作者泰戈尔的相关资料。

2.通过反复朗读,能描述《对岸》中富有想象力的图景。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和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注音或填字gēng yún()chái()狼野wù()mùyù()()chà()异lí()头趋之若wù()好高wù()远三、文章主旨《对岸》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特点1.散文诗重章叠韵的手法,使文章结构整齐、严谨,也突出了“我”沟通两岸的坚定决心。

2.以视角进行写作,表达了“我”。

六、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第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2)“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描绘中寄予了“我”怎样的感情(3)文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对岸”的几幅画面几幅画面的内容分别又是什么(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震撼(hàn)匿笑(nì)鲜为人知(iān)B.怡悦(yi)广漠(mò)一气呵成(hē)C.亢奋(àng)蹒跚(mǎn)沧海桑田(cānɡ)D.烦燥(ào)干涸(hé)相形见绌(chù)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是--—-- (国别)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曾获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和诗集-——-- 等。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系在竹竿上( ) 豺狼( ) 野鹜( )3、⑴“对岸”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⑵对对岸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如何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当堂检测1、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假如您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2、“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儿、女孩儿,都要诧异地望着我”,句中的“诧异”有什么作用?3、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如何的愿望和追求 ?4、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课后练习必做题①对岸有什么?②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选做题课后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4。

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2对岸课前预习1、易读错写错的字耕耘( 豺狼( 野鹜( 沐浴( )诧异( 犁 (文章主旨《对岸》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的神奇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对亲人的热爱。

课堂练习1。

“我"为什么、如此向往对岸呢?请结合文中三幅图画回答、2。

这首散文诗中,每小层中都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每一部分的最后都要写“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的愿望与理想?“假如您不在意”说明了什么?课后复习必做题1、语言风格泰戈尔素有“人类的儿童”之称,他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也乐此不疲地在作品中表现童心的纯真与美丽。

这首散文诗在表现童心时有一个特点: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成人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并再现小孩的童心以及其外在的“形迹”,而是自己进入角色,潜化成一个儿童,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说,如此就使小孩的童心、天真稚态直截了当跃然纸上,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岸》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 是----- (国别)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曾获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和诗集----- 等。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系在竹竿上()豺狼()野鹜()3、⑴“对岸”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⑵对对岸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当堂检测1、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2、“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儿、女孩儿,都要诧异地望着我”,句中的“诧异”有什么作用?3、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4、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课后练习必做题①对岸有什么?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选做题课后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2 对岸课前预习1.易读错写错的字耕耘( 豺狼( 野鹜( 沐浴( )诧异( 犁 (文章主旨《对岸》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的神奇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对亲人的热爱。

课堂练习1. “我”为什么。

如此向往对岸呢?请结合文中三幅图画回答。

2.这首散文诗中,每小层中都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每一部分的最后都要写“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的愿望与理想?“如果您不在意”说明了什么?课后复习必做题1.语言风格泰戈尔素有“人类的儿童”之称,他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也乐此不疲地在作品中表现童心的纯真与美丽。

这首散文诗在表现童心时有一个特点: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成人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并再现孩子的童心以及其外在的“形迹”,而是自己进入角色,潜化成一个儿童,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说,这样就使孩子的童心、天真稚态直接跃然纸上,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对岸》教学设计

《对岸》教学设计

《对岸》教学设计《对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在揣摩语言中获得美的感悟,并从中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因此,在教学《对岸》这首诗时,我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精美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一、分析教材《对岸》是泰戈尔的一首现代诗。

诗人用平淡的语句,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诗歌前六句通过具象的描绘,将“对岸”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后四句则通过“我”的感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精练,意蕴丰富。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分析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精美的语言。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在思考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精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我提问学生:“你们是否曾经有过一种感觉,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时空之中?是否有过一种渴望,想要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2.朗读诗歌: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我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最后,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

3.品析诗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对岸》教案(精选3篇)

《对岸》教案(精选3篇)

《对岸》教案(精选3篇)《对岸》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二、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三、教学难点:掌握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描写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讲授课五、: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句导入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①对岸有什么?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六、教学过程:1. 导入:(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

同时思考练习一。

3. 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

《对岸》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对岸》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对岸》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岸》,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其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作者对对岸世界的向往。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默读、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鼓励他们勇于追求梦想。

(2)教育学生珍惜现实,学会感恩。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对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对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对岸》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对岸”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对岸”代表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对岸世界的向往,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心中的“对岸”。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对岸”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释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对岸世界的向往,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梦想。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对岸》教案广宗县广宗镇中学刘信英教学目标:1、理解诗和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两课时教学准备: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预习时把两首诗结合来读,整体感知,并把不懂的词语、内容划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对岸》一、导入1、介绍泰戈尔和他的《新月集》。

2、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3、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2、学生反馈,师小结。

第一部分:述说了“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

第二部分:“我”非常向往河对岸,那里是“我”眼中恬美神奇的乐土。

第三部分:写孩子想像自己到达了对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篇散文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着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此岸情况如何?对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图?(2)第一部分:理解“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衰叫”,这个岛有什么情况?“肩上扛着犁头,去对岸耕耘他们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表明对岸有一片怎样的土地?(3)第二部分:品味“据说”。

这里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画,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思想特点。

(4)第三部分:“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有何含义?“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写出孩子怎样的情况?“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

”写出孩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何深意。

(5)为什么课文仅仅强调“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6)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如果您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五、主题概括:这首散文诗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的神奇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自己的家乡、对生养自己的母亲的热爱和依恋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对岸》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幅画。

不过这次画画有点儿特别,既不用彩笔,也不用颜料,就用我们的心来画。

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

这幅画上有一条河。

河上漂着一条船。

河边,站着一个孩子.也许是男孩,也许是女孩……你们看到了吗?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有一条船,一个孩子凝视着它。

师:芦苇丛、小河、一条船,画面真美。

生:我看到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站在岸上。

师:岸上的孩子在干什么呢?生:他在望着小河的那一边。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关于一条河、一条船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这条船有点儿特别。

是一条渡船。

知道渡船的航线吗?(生迟疑)是从哪边航到哪边?生:是从河的一个对岸到河的另一个对岸。

师:一个对岸。

另一个对岸?那你比画一下,一个对岸在哪边,另一个对岸又在哪边?生:(边比画边说)“一个对岸”是这边,“另一个对岸”是那边。

师:“对岸”,就是针对“这边”说的。

想想,你站的“这边”能说“一个对岸”吗?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一边。

师:这么说就准确了。

再想想,渡船只是单方向航行的吗?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边,再从河的那边回到河的这边。

师:就是这么渡过来渡过去,渡过去渡过来。

这边叫“此岸”,那一边呢?生(齐):对岸。

师:对,叫“对岸”,也叫“彼岸”。

(板书:此岸——彼岸)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对岸”。

它的形式也稍稍有点儿特别,看上去既有点儿像散文。

又有点儿像——生(齐):诗歌。

师:我们叫它——散文诗。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这首诗有三节,请同学们分节朗读。

这一环节,着力指导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教师以前一句为例。

教会长句句中停顿的方法,即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牧人使什么到哪儿去。

而后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后一句。

2.指导读正确“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一句,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印”连在一起,想想怎么读。

3.指导读好“俯伏”.“俯”是第三声,“伏”是第二声。

4.正音“一行儿”“鹜”。

释义:“鹜”,鸭子。

野鹜.野鸭。

介绍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师:“长草顶着白花”.如果周老师说“开着白花”.意思一样吗?生:我认为那是拟人的句子,好像一个人头上顶着白花。

师:既然是拟人,你觉得长草像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长草像个身材修长的小伙子.白花就是他们的帅帅的帽子。

生:我觉得长草像少数民族姑娘,头上顶着漂亮的头发。

师:那是她们盘着的发髻。

生:我觉得长草像潇洒的杂技演员,杂技演员功夫很好的,头上顶着东西。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有意思。

无论是帅小伙的帽子,还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发髻,或者是杂技演员的道具,你们都是依据了同一个字一生(齐):顶。

师:可见。

“顶”一定在上面.“开”则可能——生:开花可能在上面,也可能在下面或其他什么地方。

师:是的,“开”可以是各个方向的。

同学们想象着帅小伙、杂技演员或者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一齐读这句话。

(生读)师:另外,你们发现了吗,这首散文诗每一节最后一句都是一样的——生(齐读):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生朗读全文)师:孩子们,你们站在河边,要到哪里去——生(齐读):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我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到河的对岸去呢?轻轻读读第一、第二节,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轻声读)生:我认为他想去对岸看看那些古怪的池塘。

师:怎么古怪?生(读):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

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

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如果这么写:“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你们去的愿望还这么强烈吗?生:“据说”就是听人家说的,因为光是听人家说,就很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生:你这么说就表示很肯定的意思,就没有神秘感了。

师:哦,没有神秘感了?哪两个词语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给我们带来神秘感?生:是“据说”和“藏”。

师:光听人家这么说,自己没看见.心里真痒痒,就真想去看看。

耳听为虚——生(齐):眼见为实。

生:“藏”字还让人感觉池塘似乎故意跟人们捉迷藏,不让大家发现它。

师:确实是的,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谁能读出神秘感?(指名读,指导声音轻柔些。

)师:请大家继续说说我为什么想到河的对岸去。

生:我想到对岸去是因为河对岸有更美好的生活。

那儿有一群一群的野鹜,有茂盛的芦苇,水鸟在那里生蛋;有竹鸡跳舞,还有长草顶着白花。

师:是的。

读这样的诗句总是叫人浮想联翩。

读读这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哪一幅场景最让你浮想联翩?(生自由轻声读)生:“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这个场景很美。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跳舞……细小……足印……使人仿佛看到什么?生:我好像看见一群芭蕾舞演员踮着脚尖,在转圈。

师:请你读出看芭蕾舞的感觉。

(生读)生:“长草顶着白花”,花非常多,散发着芳香.很美。

生:我觉得黄昏时最美。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有同学说长草就像帅气的小伙、潇洒的杂技演员。

现在.帅气的小伙要彬彬有礼地邀请美丽的月光姑娘来它们的波浪上浮游.谁愿意到前面来做个相邀的动作?(指名一男生做)还颇有点绅士风度呢。

仅仅是一个长草小伙邀请月光吗?生:不是。

书上说“长草的波浪”,密密麻麻很多长草在一起,风一吹,才会形成波浪。

师:噢,一大群英俊帅气的长草小伙像杂技演员一般头顶白花.向柔情美丽的月光发出邀请。

这般景象真是迷人,怎不叫人向往!女同学一起朗读。

(女生读)师:同学看,在对岸,白天,野鹜飞翔,水鸟下蛋,竹鸡翩翩起舞;黄昏,长草白花,月光浮游,远处,豺狼叫唤。

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生物。

从它们的生活中你觉得那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我觉得那儿很悠闲自由。

生:我觉得那儿很快乐,大家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谁来管。

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自由。

那儿野草丛生.是个荒野,是个自然的世界,各种生命都能在那儿自由生长。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别的生物,看看人们呢?生:我觉得人们在那儿很忙碌,是个繁忙的世界。

师:你怎么看出繁忙的?读读具体的诗句。

生(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师:那是说人们在那儿生活非常充实。

请同学推荐班上一位最能表现这景色的同学朗读。

(生推荐读)可是,这般奇妙的景象我能看见吗?生:我不能看见。

是“据说”听来的。

生:据说“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师:越是美妙.想过去看一看的心情就——生:越是迫切。

师:彼岸的世界真是谜一样神秘,诗一般美妙。

难怪那个孩子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咱们再看站在河边的这个孩子.看他的眼睛、身子、脚尖,甚至那双小手,你觉得一定是怎样的?生:他踮着脚尖,看对岸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中充满渴望,他在心中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四师:同学们。

假设我们就是那个孩子。

某一天。

某一个时刻,我们真的从此岸来到了彼岸,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急切地告诉人们——(引读第一、第二小节)师:在尽情地享受完对岸的风光后,我们再一次站到了河边,面向河的对面,这时,你发现原先的此岸和彼岸起了怎样微妙的,甚至奇妙的变化?原先的……变成了……生:原先的此岸变成现在的彼岸,原先的彼岸变成此岸。

师:那就站在岸边。

看着对岸,看着原先的此岸。

亲爱的孩子,那儿有什么?有谁?生:那儿有人一大早就乘船过来。

生:那儿有我温馨的家。

师: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候一生:有妈妈正拿着喷香的饭菜等着我回家。

师:是的,那儿有亲爱的妈妈,有母亲的呼唤,有喷香的饭菜,有可爱的伙伴……此岸永远是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栖居的家。

你开始怀念,开始思乡。

于是,你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生:我要赶快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彼岸有我们美丽的梦想,此岸有我们温暖的家园.两者都需要,都向往,这时,我们就在心里美美地想,最好……生:最好此岸和彼岸连在一起。

生:我最好做一个船夫吧。

师:为什么呢?生:船夫可以撑着渡船在两岸间来来往往。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三节。

(生读)这一节你们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地方吗?生:为什么村中沐浴的男孩女孩要诧异地望着他?师:因为他渡来渡去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