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专题一 二、汉代儒学 28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课件(共14张PPT)

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②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为主) ③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起了一定的作用。(积极)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休养生息 ——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 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3、特点:①带有神学倾向;
②外儒内法,兼有法家阴阳家思想。
4、影响:
( (512))、适结汉应束末了了至汉各隋武 学帝 派唐时 思发加 想展强 平:中 等央 竞集 争权的的局面需(要百;家争
鸣受局面佛彻教底、结道束教)冲,击扼,制儒了学学术权思威想被的削自弱由,发展; 实但质上仍也居是统一治种地文位化。专制政策;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汉尊书儒•董术仲舒传》
材料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2、具体表现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权逐步巩固; (2)文化逐渐复苏; (3)汉武帝致力于“大一统”;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董授仲舒《春秋繁露》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休养生息 ——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 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3、特点:①带有神学倾向;
②外儒内法,兼有法家阴阳家思想。
4、影响:
( (512))、适结汉应束末了了至汉各隋武 学帝 派唐时 思发加 想展强 平:中 等央 竞集 争权的的局面需(要百;家争
鸣受局面佛彻教底、结道束教)冲,击扼,制儒了学学术权思威想被的削自弱由,发展; 实但质上仍也居是统一治种地文位化。专制政策;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汉尊书儒•董术仲舒传》
材料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2、具体表现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权逐步巩固; (2)文化逐渐复苏; (3)汉武帝致力于“大一统”;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董授仲舒《春秋繁露》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7张PPT)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 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消极影响。
四、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 地位的措施。(或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的?)
措施:
政治--- 起用儒士参与国政 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
教育—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C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②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③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④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 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太学出现的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 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消极影响。
四、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 地位的措施。(或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的?)
措施:
政治--- 起用儒士参与国政 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
教育—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C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②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③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④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 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太学出现的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2、概况 ⑴焚书:
①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②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③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
⑵坑儒:
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②目的:警告文化人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 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 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始皇
汉武帝
排斥、打击
尊崇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4、影响:
积极:⑴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⑵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
,消极:(1)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 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统思想的史实。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儒家思想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 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方式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汉代
魏晋
隋唐
世袭
推举兼有考试 考试
依据 贵族 德才 门第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 余,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1、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2汉代儒学 (共28张PPT)

实行仁政(对先秦儒学的继承)
材料六: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
思想主张
1.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实行仁政 4.三纲五常
5)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时间
方式 依据
察举制
汉代
九品中正制 魏晋
科举制 隋唐
考试 成绩
先秦
世袭 贵族
推举兼有考试 德才 门第
科举制考什么? 为什么? ——儒家经典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大一统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 汉武帝时期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但急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3.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4. 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 ————顾颉刚
导学: 为什么儒学会在汉代成为正统?(背景)
二、汉代哪些因素推动儒学成为正统?
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材料一:“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lǐn yǔ,指粮仓 )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2 汉代儒学课件PPT

栏目导航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公元65年)①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②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史料二 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④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 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栏目导航
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 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 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栏目导航
儒学成为正统 史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 间……①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 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 的绳子都朽断了。 史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 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②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栏目导航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栏目导航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顾颉刚
栏目导航
史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 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 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公元65年)①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②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史料二 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④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 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栏目导航
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 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 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栏目导航
儒学成为正统 史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 间……①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 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 的绳子都朽断了。 史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 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②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栏目导航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栏目导航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顾颉刚
栏目导航
史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 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 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 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3、汉武帝接受他的主张表现在哪里? ❖ (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儒者
参与国政。 ❖ (2)倡儒:
❖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 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1) 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 有利于国家统一。 (2)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达到了思 想上的大一统。 (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儒 学。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5)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 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
❖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
需要。(当时面临许多问题) ❖ (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需要
❖思考
❖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迫切需要变汉初 “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 样的治国思想呢?
愿同学们: 用快乐的心情学习, 并体会学习的快乐。
❖欢迎各位领导同仁指导 ❖请多提宝贵意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 汉代儒学
汉武帝
董仲舒
自学要求
1、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 和 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 其目的和影响。
自学指导
❖ 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及资料和 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 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 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 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 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 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 合作探究: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 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作用
提出“大一统”和“罢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的
黜百家,独尊儒术”
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
合一”“天人感 应” .
(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需要,服从统 治;爱护百姓
发挥以儒思家想仁的政大一思统想巩固减政轻治负的盾担大一的,统需缓要和阶级矛
三、太学的出现
—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1、措施: (教育体制) ❖ 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 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 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主要特点:由官府创办
❖ 3、影响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公正原则; ❖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比较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秦始皇 排斥、打击
汉武帝 尊崇
不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
同 原因 固君主专制;
治需要;
点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你能总结 出他的成就吗?
❖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 ——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 ——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对外关系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通丝绸之路
思想方面:“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 ——隋朝;
❖ 完善:唐朝; ❖ 发展;北宋; ❖ 强化:明清。
3、特点:
❖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 4、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
臣民的工具; ❖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
一. “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兴起的背景)看教材:Βιβλιοθήκη 探究⒈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 抨击时政,不利 于秦的统治
李斯
探究 2.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 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 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
❖ 秦始皇像
❖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 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 断,扩大统治基础。
❖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 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察举制——
探究3、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 “焚书坑儒”的举措?
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 (1)积极作用: ❖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
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
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二、罢黜百家(儒学兴起的标志)
❖ 1、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重点)
❖ 【学法指导】学习时要注意全方位审视董仲 舒的新儒学。它新在既宣扬了“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和“大一统” 思想等理论,又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学的民 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它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 于它兼采了各家的思想精华,增强了自身的 生命力;其根本目的和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 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 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学既体现时代性、实用性 和积极性,也反映了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
❖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 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