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合集下载

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记录

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记录

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记录培训的时候,教练就像一位老江湖,他把这些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仿佛在给大家讲故事。

比如说,他会提到之前某个工人进了一个狭小的地方,结果却遇上了麻烦,那场景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心里想:“哎呀,原来这事儿这么重要!”教练也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俏皮话,搞得大家哈哈大笑,瞬间气氛轻松了不少。

想想看,学习安全知识就像是在解锁游戏里的新技能,不学可不行。

培训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大家怎么识别风险,怎么进行有效的监测,还有就是逃生的时候该怎么做。

每个环节都像拼图一样,缺一不可。

教练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有限空间的示意图,指着图上的细节,一边讲一边模仿那些危险的动作,让大家捧腹大笑。

想想看,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学习,但那种轻松的氛围让人觉得学习变得不那么乏味。

说到安全,大家都知道“安全无小事”,这可真不是空话。

大家都知道,有限空间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

那可是些狭小、封闭的环境,像地下管道、储罐之类的。

进去的时候,一定要带好装备,这可是我们的小命呀。

每当教练提到这些时,大家总会感慨:“真是见识了,这小空间里也能藏着大危险。

”每个工具、每件装备都显得格外重要,仿佛是一把打开安全之门的钥匙。

听到这里,大家的认真劲儿也来了,心里都想着:“要是进去了,我可得小心点!”在培训的教练让每个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真是奇妙的时刻。

有人说:“我以后一定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安全最重要!”也有人开玩笑:“我要是进了有限空间,能不能带个小椅子,坐着等人来救我?”大家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幽默的话语背后是对安全的深刻理解。

培训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要回去复习一下。

说实话,培训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各种知识,更让我们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全的守护者,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各种风险。

大家开始认真思考,今后如何在工作中落实这些知识,把安全铭记在心。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有限空间安全培训心得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有限空间安全培训心得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有限空间安全培训心得1.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内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未被设计2.地上有限空间:制冷机房、冷库、污水池:3.有限作业危险性:(一)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局浓度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

(二)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

(三)燃爆危害: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四)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

如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等。

一、有限空间作业现场需要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防护装备应妥善保管,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安全有效。

二、作业前制定有限空间临时作业的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

要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并确定各自职责,严禁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

三、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作业前进行针对性安全技术交底。

四、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应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填写《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

未经审批不得进行有限空间作业。

五、现场负责人要掌握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对现场参与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安全教育、作业交底。

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下作业指令。

要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立即终止作业。

六、监护人要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

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经常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七、在未经批准情况下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工作方向与目标设定
1 2
深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
通过制作宣传资料、开展安全月活动等方式,持 续提高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加强有限空间作业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作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作业人员 的操作技能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 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 可控。
具有防砸、防滑、防 静电等功能,保护脚 部安全。
安全帽
安全带
防护服
劳保鞋
防护手套
保护头部,防止物体 打击和碰撞。
根据作业环境选择适 当的防护服,如防火 、防静电、防酸碱等 。
根据作业需求选择适 当的手套,如耐酸碱 、防割、防滑等。
安全隔离设施
在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在有限空间入口处设置安全门, 控制人员进出,防止未经许可的 人员进入。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
安全检查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明 确检查的目的、范围、频次、责任人 和具体要求。
检查内容
重点关注有限空间内的安全设施、作 业环境、作业人员行为等方面,确保 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检查流程
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包括检查前准 备、现场检查、记录与报告等环节, 确保流程规范、可操作。
通过本次培训,作业人员深入了解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了自身 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掌握了应急救援措施
作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了有限空间作业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及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能 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有限空间教育培训内容(完整版)

有限空间教育培训内容(完整版)

有限空间培训安全知识培训内容一、定义1、有限空间是指工厂的各种设备内部和城市(包括工厂)的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阀门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封闭、半封闭的设施及场所,以及农村储存红薯、土豆、各种蔬菜的井、窖等。

2、引起人体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的过程称为窒息。

3、毒物侵入机体引起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

4、有限空间内氧的浓度应保持在19.5% - 23.5%。

二、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作业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2、作业前进行30分钟以上通风,设置风机或风管进行空气置换;3、利用便携式氧浓度分析仪测氧,氧浓度达到19.5%以上后再进行作业;4、现场安全警示隔离、悬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制定落实应急防护措施、设专人监护;5、作业人员穿戴工作服、配戴防护口罩、现场配置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经现场培训合格后作业;6、有限空间内照明电源使用36伏安全电压;7、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腰部系好安全绳索,交监护人控制,一旦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监护人立即将受伤人员拽出,如无法拽出要立即穿戴好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迅速将伤者救出,采用人工呼吸先期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

8、如发生触电事故监护人迅速切断电源,使触电者脱离带电体,立即将受伤人员拽出,如无法拽出要立即穿戴好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迅速将伤者救出,如触电者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使伤者就近卧于硬板上或地上,采用人工呼吸法和体外心脏挤压法进行现场急救。

9、迅速拨打医疗急救电话送医并向总经理汇报。

10、执行有限空间作业条款:受限空间作业实施危险告知、条件准入,条件具备作业,不告知、条件不具备不作业。

三、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危害:1、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能是原来存在于有限空间内的,也可能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比较常见的有:硫化氢:如清理、疏通下水道、化粪池、窑井、污水池、地窖等作业容易产生硫化氢。

一氧化碳:如在市政建设、道路施工时,破坏煤气管道,煤气渗透到有限空间内,造成一氧化碳积聚,以及在设备检修时,设备内残留的气体泄漏等。

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交底记录

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交底记录
全体作业人员签到:
4、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精神状态良好,防护用品穿戴齐全,随身佩戴的检测报警仪器工作正常。
5、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听从现场监护人员的指挥,坚决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6、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严格执行通风时间规定,检测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前30分钟,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再次进入作业的,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交底记录
日期
作业地点
主持人
交底部门及人员次作业区域情况,能正确认识作业现场存在的危害性,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
2、进入作业现场前,确认工作票和有限空间审批表流程完成,各项气体指标检测数据合格。
3、本次工作负责人和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到位,应急通讯器材通话试验正常,应急照明设备、应急救援设备正常,安全带、安全绳完好且在检定合格周期内。
7、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必须采取连续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含氧量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报警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清点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8、当发生急性中毒、窒息事故时,救援人员必须听从安全监护人员的指挥并在做好个体防护、佩戴应急救援设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救援,严禁贸然施救。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记录表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记录表
1.有限空间危险因素:有限空间中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缺氧或富氧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等危险因素。
2.有限空间事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员工了解有限空间事故发生的原因、后果及预防措施。
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与操作规程
1.作业前准备:了解作业环境、评估风险、制定安全措施等。
2.作业许可证制度:实行作业许可证制度,作业前应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3.通风与照明:保持良好通风,使用安全电压,使用符合要求的灯具。
4.个人防护: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
5.监护人制度:实施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度,作业期间应有专人监护。
6.作业结束:作业结束应清理现场,检查有限空间是否符合要求。
四、有限空间进入程序与注意事项
进入程序:作业前应先检测有限空间的氧气、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等浓度是否符合要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指定专人监护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2.注意事项:严禁在缺氧、有毒或有其他有害气体的环境中摘下防护面罩;严禁在密闭的管道和潮湿的环境中打开手电筒;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等。
五、通风、照明和用电安全
1.通风安全:在密闭环境中工作时,应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缺氧或富氧环境。
2.照明安全:使用符合要求的灯具,防止触电或引起火灾。
人员签到
安全培训记录表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主题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培训内容
一、有限空间定义与特性
1.有限空间的定义: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2.有限空间的特性:有限空间具有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三大特点。
二、有限空间危险因素与事故案例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实际操作评估法
通过观察参训人员在模拟 演练或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评估其安全意识和操作 技能水平。
参训人员心得分享与交流
增强了安全意识
通过培训,参训人员更加 深刻地认识到有限空间作 业的危险性和安全的重要 性。
掌握了安全知识
参训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 ,掌握了有限空间安全的 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提高了应对能力
预防措施与建议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器材,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援。
预防措施与建议
01
建议
02
03
04
加强有限空间安全监管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推广先进的有限空间安全技术 和装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有限空间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有限空间安全的认
企业内部安全监管制度介绍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介绍企业内部建立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作业审批流程、安全防护措施、应急救援预案 等方面的内容。
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
阐述企业定期开展有限空间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的制度,以及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报告机制。
员工安全责任与义务
员工的安全职责
明确员工在有限空间作业中的安全职 责,包括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正确使 用安全防护用品、及时报告安全隐患 等方面的内容。
分类
有限空间可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3类。地下有限空间如 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等;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温室、冷库等;密 闭设备如船舱、储罐、车载槽罐等。
有限空间危险因素识别
有毒有害气体
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硫 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 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
危害。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教育记录表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教育记录表

一、有限空间及有限空间作业的定义零”,以保证仪器进入“准备好”的状态。

现场检测时,按照作业空间上部、中部和底部分别检测气体浓度,读取数值并进行记录。

当检测气体浓度超过设定的报警值时,报警仪会同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作业过程中,气体检测工作要持续进行,实时检测,直至作业结束。

检测结束后,关闭仪器。

在仪器关闭前要待检测仪器中的气体全部反应掉,仪器读数重新显示为设定的初始数值,方可关闭。

2、复合气体检测报警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随身携带的检测仪器,为保证作业人在不同作业面能够实时检测气体浓度,当气体浓度超出设定的报警值时,报警仪发出声光报警信号,保证作业人员及时撤离作业环境。

八、安全器具1、通风设备现场使用功率为2. 2KW的防爆风机,配套使用400mm*30m的风管。

在有限空间作业开始前, 就要对作业空间进行通风,并持续至作业结束,方可停止通风。

使用过程中,风机要放在安全、洁净的气体环境中,并远离有限空间的出入口,防止收集到腐蚀性气体或蒸汽及任何会造成磨损的粉尘对风机造成损害。

2、电气设备及照明有限空间作业所使用的照明灯具要使用36V以下的安全电压,在有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作业场所,要配备防爆等级的照明器具。

现场使用的有防爆手电和防爆头灯。

3、通讯设备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配备对讲机,如果在有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作业场所,要配备防爆对讲机。

作业人和现场负责人或监护人随时保持联系。

九、呼吸防护用品现场均采用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

1、电动送风式长管呼吸器电动送风式长管呼吸器的制定防护因数为1000=它是在缺氧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尤其是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突然升高的惜况时,所使用的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

它是山呼吸面罩、导气管、长管和气源组成。

使用前要检查面罩是否完好,密合框有无破损,阀门及部件是否完整有效。

检查导气管、长管的气密性,是否有无孔洞、裂缝或破损。

检查气源装置是否运转正常,报警装置功能是否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培训
地点
公司会议室
起止时间
9:30——11:30
教育、培训
内容概述
1.通风: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通畅。
2.防护设备: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通讯、照明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会正确使用防爆用品、报警仪等。对于防护用品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进行定期的检修,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2.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
3.燃爆危害: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4.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如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等。
参加培训
人员
授课人
记录人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教育、培训
课题
有限空间作业防护
教育、培训
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门
日期
201 年 月 日
参加培训
人员
授课人
记录人
参加培训
人员
授课人
记录人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教育、培训
课题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性
教育、培训
组织部门
日期
201 年 月 日
教育、培训
地点
公司会议室
起止时间
9:30——11:30
教育、培训
内容概述
1.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有害物质。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
参加培训
人员
授课人
记录人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教育、培训
课题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能力要求及职责
教育、培训
组织部门
日期
201 年 月 日
教育、培训
地点
公司会议室
起止时间
9:30——11:30
教育、培训
内容概述
1、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具备较高的应急处置和急救能力。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教育、培训
课题
有限空间作业定义及分类
教育、培训
组织部门
日期
201 年 月 日
教育、培训
地点
公司会议室
起止时间
9:30——11:30
教育、培训
内容概述
1.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2.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一)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二)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等;
(三)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2、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依照作业标准、安全标准组织作业;
3、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空间内发生的变化,当作业条件异常或不符合安全要求时,要立即终止作业
4、在作业前后对进出有限空间的人员、工具、材料等进行清点。
5、有限空间作业完毕后,监督对有限空间予以恢复或封闭。
6、监护过程中如发现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或出现异常,应立即撤离并报警,不得盲目进入空间内施救。
2、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作业负责人应组织拟定紧急情况下的撤离路线和方法。
3、有限空间外的现场应配备合格的隔离式呼吸器、灭火器、应急照明设备、强制通风设备、安全绳、安全梯等应急物资。
4、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启动有关预案,指挥内部人员撤离,并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参加培训
人员
授课人
记录人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教育、培训
课题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要求
教育、培训
组织部门
日期
201 年 月 日
教育、培训
地点
公司会议室
起止时间
9:30——11:30
教育、培训
内容概述
1、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预案应确定救援人员及职责,明确救援设备器材,科学、规范策划事故处置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