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第一部分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nance)的产生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作为基础,与金融学相结合,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科学。

二、传统金融学两大基石:EMH和CAPM(一)有效市场假说Fama 的EMH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被赋予三种不同的信息效率,即弱式有效、半强有效和强式有效。

1、弱式有效假设弱式有效假设(Weak-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市场交易方面的历史信息。

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用过去的交易资料预测未来收益,不能从证券价格走势中找到规律并用来获取长期超额收益。

即技术分析无效2、半强式有效假设半强式有效假设(Semi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 ,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市场信息和基本信息。

意味着投资者既不能利用过去价格的历史信息,也不能运用公开的基本面信息来分析预测证券的未来收益。

即基本面分析无效3、强式有效性假设强式有效性假设(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的和内部的信息。

意味着任何信息对投资分析者毫无用处,专业投资者的市场价值为零,专业投资者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构建与其偏好相应的资产组合,然后买入持有。

(二)EMH的涵义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价会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即使股价偏离基本价值,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对信息的理解差异所导致。

只要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理性交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从而纠正错误定价。

积极的投资者无论采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无法“打败”(或战胜)市场,即不可能获取“超额收益”(Abnormal Returns)(三)CAPM模型1、CAPM假设(1)证券市场是有效的,以EMH为基础(2)无风险证券存在,投资者可以自由地按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本(3)投资总风险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表示,系统风险可用β系数表示(4)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可以理性作出投资决策(5)没有交易成本(6)证券市场是无摩擦的(7)每项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2、CAPM模型表达式CAPM模型:E(Rp)=Rf+β(Rm-Rf)E(Rp)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介绍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观察到实证数据与传统金融理论的预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推动了对金融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

其中著名的一项实证研究是Richard Thaler和Daniel Kahneman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会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受到对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不同反应,即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利润。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产生非理性行为。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情绪的传导和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例如,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的形成。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决策的现象。

这些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套利限制等。

这些偏差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投资者教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和弱点。

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决策风格,避免一些常见的投资错误。

金融产品设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设计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行为金融学概况

行为金融学概况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由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至今还没有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因而在此只能给出几种由行为金融学领域一些颇有影响的学者所提出的定义。

虽然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但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可以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性概念。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Tha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指研究人类理解信息并随之行动,作出投资决策的学科。

通过大量的实验模型,它发现投资者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可预测和公正的,实际上,投资者经常会犯错。

(2)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hil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从对人们决策时的实际心理特征研究人手讨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其投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人们投资决策时的心理因素的假设基础上的(当然这些关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假设是建立在心理学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思想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逆向的逻辑。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首先创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现实,其关注的重心是在理想状况下应该发生什么;而行为金融学则是以经验的态度关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及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逻辑是一种现实的逻辑、发现的逻辑。

从根本上来说,行为金融学所研究的是市场参与者表现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以及从市场参与者所表现出的特性来解释一些金融现象。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①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

②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一、前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二、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始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

他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与理性经济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不同。

这一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领域——行为经济学。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心理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上,也存在于市场层面上。

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

三、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1. 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心理偏差可以分为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差两类。

其中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过度关注已知信息等;情感偏差包括损失厌恶、避免风险等。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由于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经济学模型预测的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导致投资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重大亏损。

3.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还发现,由于市场参与者也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市场价格往往不符合基本面价值。

这些价格波动可能会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受试者进行投资决策实验,来观察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五、行为金融学的应用1. 投资决策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制定投资策略,避免因情感偏差而产生错误决策。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 样的损失和收益时感到损失对情绪影响更 大。与此相关联的是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它反映了将现状作 为参考点,损失比收益更难让人忍受,所 以决策者偏爱现状。同时Benartzi and Thaler(1995)提出“短视的损失厌恶” (myopic loss aversion),认为长期收益 可能被周期性的短期损失打断,引出了投 资者认为的“赌场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
• Shefrin(2000)则在《Beyond Greed and Fear》一书中,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 分为三部分,即启发式偏差(heuristicdriven bias)、框定依赖(framing dependence)和无效率市场(inefficient markets )。
情绪过程
•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指人们做出错 误决策时会感到痛苦。Erlich, Guttman等在 1957年发现新买车的人在购买完成后有选 择的避免阅读没有选择的车型广告,而只 关注自己所选车的广告。
意志过程
• 自我控制(self control)是指控制情绪。存在自我控制时, 个人无法依据理性决策。Shefrin and Statman(1984)认为 个人视股利为所得,而年老者倾向于控制自己过度消费, 会买一些发放股利多的股票,因为他们认为用股利做生活 费不会花掉自己的资产。 • 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s)指在信息不确定时,投资者 的行为常受他人(其他投资者及舆论)影响。Lakonishok、 Shleifer and Vishny(1992)研究表明,美国的小公司股票 交易具有轻微的羊群效应,这可能与小公司的公开信息较 少,使得基金经理无法判断交易策略有关。 Werners(1999)发现美国的共同基金买入的股票更具同期 与滞后收益,从而认为其羊群效应是理性的,加速了新信 息在股价中的反映,有利于稳定市场。counting)。Shefrin and Statman(2000)发展出BPT后,推广单一心理账户(BPT-SA)与多个心理账户(BPT—MA)用于分析现象,解释 了投资者可能在某一个账户做空证券而在另一账户买进相 同的证券。PBT—MA解释了Friedman—Savage之谜:为 何人们买保险的同时买彩票?心理账户将投资者对收益的 “资本账户”与“红利账户”的区分,区别了资本账户损 失与红利账户损失,认为那些觉得停止分红会使其丧失收 入的小股东们实际上忠实的执行了绝不动用资本利得的自 控规则,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困扰人们的“红利之谜”。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经济学(一)2024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经济学(一)2024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经济学(一)引言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行为金融学尝试解释人们在决策时的有限理性、非理性行为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相关实证研究。

正文:一、行为金融学的定义与发展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2.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3.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4.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学者与贡献5.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1. 有限理性理论2. 群体行为理论3. 心理账户理论4. 长期投资者行为理论5. 信息异质性理论三、行为金融学中的常见行为偏差1. 过度自信和自信偏差2. 样本偏差和代表性偏差3. 锚定效应和调整启发式4. 损失厌恶和风险规避5. 羊群效应和信息传递四、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股票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2. 期权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3. 债券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4. 商品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5. 外汇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五、行为金融学的意义与应用1. 优化资产配置策略2. 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3. 金融市场监管与政策制定4. 市场波动性和定价行为预测5. 金融教育与风险意识提升总结: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为经济决策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本文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探讨了其中的常见行为偏差和相关的实证研究。

行为金融学在优化资产配置、提高决策效率、金融市场监管和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概念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决策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和解释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并探索这些行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强调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挑战了传统金融理论中假设人们行为完全理性的假设。

它研究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感情影响、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重要性理论重要性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填补了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实际行为的空白。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的行为和波动。

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深入研究,行为金融学为金融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推动了金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实证重要性行为金融学对实证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投资者的实际行为进行观察和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投资者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群体行为等现象。

这些实证研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决策依据,并对金融市场监管和金融教育提供了指导。

应用重要性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广泛涉及投资、资产定价、风险管理和金融政策等领域。

对于投资者而言,了解和研究行为金融学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投资决策和市场行为,并调整投资策略以减少风险和提高收益。

对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而言,应用行为金融学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行为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信息处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偏差。

行为金融学研究了各种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信息过载和保守主义等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实践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来避免错误决策,例如通过多方面获取信息、谨慎评估风险和回避过度自信。

情绪影响情绪影响是指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受到情绪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研究了情绪影响对投资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如恐惧、贪婪和群体心理等。

投资者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驱使的决策和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的负面影响。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与传统金融学关注理性人假设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理解投资者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起源、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定义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它关注投资者的情感、认知、行为方式以及信息加工的机制,旨在揭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

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质疑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传统金融学假设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都是理性的,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实际的金融市场往往出现了明显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更为真实的金融行为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等人的研究成果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提出了关于决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作用。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其中,实证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发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现象。

实证研究依赖于大数据和计量模型,能够提供一定的定量证据。

此外,实验方法也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控制实验来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行为。

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变量,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心理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主要理论非理性行为理论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行为理论认为,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存在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干扰,导致了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行为金融学如何对其进行了修正?“理性人”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二是投资者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行为金融学认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会犯错误;(2)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传统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1)弱式有效性:它是最低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

因此,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

(2)半强式有效性:如果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类市场就归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讲,任何已公开的信息都不具备获利价值。

(3)强式有效性:强式有效性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

它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即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当前的、内幕的所有信息。

在上述三种市场水平中投资者都无法利用相应信息集获得超常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有哪些缺陷?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几个基本假定。

假定一: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假定二:当有些投资者不完全理性时,这些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是互不相干的;假定三: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假定四: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由以上几个假定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上并非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并且非理性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许多集聚的现象。

同时他们有时也能获利,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消失,因此有效市场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假设远远偏离现实。

行为金融认为基金折价率的变化反映的是个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由此认为具有相同投资者结构的投资品种,将会受到类似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持有封闭式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中有一些是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很容易受到不可预测的因素变动的影响,当噪音交易者对收益持乐观态度时,基金的交易价格就会上涨,出现相对于基金资产净值的溢价或较小的折价;当噪音交易者对收益持悲观态度时,基金的交易价格就会下跌,出现相对于基金资产净值的较大的折价。

因此,持有封闭式基金就有两部分风险,即基金资产价值的波动风险和噪音交易者情绪的波动风险。

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波动的特征(1)封闭式基金溢价发行:当发起人募集封闭式基金时,基金往往溢价发行,其溢价幅度大约为10%;(2)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从交易开始之后的约120天之内就会下降,其交易时折价超过10%,并且通常就一直保持折价交易;(3)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大幅波动,交易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4)当宣布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者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基金价格会显著上升,折价变小,但直到最终清算或转为开放式基金之前,仍会有小部分的折价留存下来。

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高出很多,并且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险溢价”做出解释。

日历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一月效应:股市在每年一月份中的回报明显高于它在其他月份中的回报。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

反应不足: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地、及时地反应。

什么是偏好反转,它系统性的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那些假设前提?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s)是指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偏好反转的现象说明,人们并不拥有事先定义好的、连续稳定的偏好,偏好是在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并受判断和选择的背景、程序的影响,因此它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优势性和恒定性假设。

确定性效应: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同比率效应:如果对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

锚定可导致哪些偏差?(1)不充分调整(2)对联合和分离事件评估时的偏差。

对联合事件评估的偏差普遍存在于按计划进行的工作中。

一项工作的成功完成,如一个新产品的推出,由很多环节和部件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和部件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即使每个环节成功的概率很高,但如果事件数量很大的话,成功的总概率会很小。

(3)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

后悔厌恶: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

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认知失调:当人们面对他们的观点或假设是错误的证据时内心的矛盾。

证实偏差:人们在寻找支持某一特定观点或信念的证据时的一种选择性偏差。

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哪些因素导致了证实偏差?(1)证据的模糊性。

定式思维使我们根据先前的定型模式来解释模糊的信息。

一个教师常常能把学生的问题或答案解释成有创造性的或是愚蠢的,他的解释往往根据他先前对该学生态度的假设。

(2)人们通过估计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求证问题,人们经常假想出事件的相互关系,而它通常可能并不存在。

幻想的相互关系在证实偏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对资料的选择性收集或审查。

证实偏差的一种形式是“基于审查”和“基于假说”的过滤。

根据当前假设能合理解释模糊数据时,人们倾向于“过滤处理”的后续资料,不恰当的用它们作进一步证明的证据。

个人风险决策包括哪几个阶段?(1)编辑阶段,对所提供的期望进行初步分析,使期望有一个更简化的表达形式。

编辑阶段的内容包括编码、合成、剥离、相抵、简化、占优检查。

(2)估值阶段,决策者对期望进行估值并进行选择。

对预期效用进行修正的几种模型。

(1) 扩展性效用模型。

该类模型的特点是针对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等,放松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特征,或对公理化假设进行重新表述。

(2) 预期比率模型。

该模型用“弱可替代性”来取代“独立性”,并用两个线性函数之比表示一个期望值。

(3) 传递性效用模型。

该类模型主要针对偏好反转问题,而放弃传递性公理,用效用偏差函数来描述偏好。

(4) 非可加性效用模型。

这类模型主要针对埃尔斯伯格悖论,认为概率在其度量上是不可加的。

本土偏差: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而不是如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股相关度低,能够产生较大协方差的外地股甚至是外国股票,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处置效应: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羊群行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

用参考点对处置效应进行解释: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购买价格就成为其决策的参考点。

投资者会以买价或心理价位作为参考点,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或卖出股票。

例如,假设一个投资人购买股票,他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报酬高得足以让他承担风险,他会把买价作为参考点,如果股价上涨,会有盈利产生,此时价值函数是凹函数,表现为风险回避,假如投资人认为股票的预期报酬会下降,他将会倾向卖出该股票;假如股票下跌,则会产生损失,此时价值函数为凸函数,表现为风险寻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人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报酬降低到无法承担原来的风险,他还是会倾向继续持有该股票。

导致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羊群行为发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完全。

模仿他人的行为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

人们越是缺少信息,越是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2)推卸责任的需要。

后悔厌恶心理使投资者为了避免个人决策投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和痛苦,而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或听从一些投资经理和股评人士的建议,因为这样的话,即使投资失误,投资者从心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减轻自己的后悔;(3)减少恐惧的需要。

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偏离大多数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单和恐惧感;(4)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一些个性方面的特征,如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自信心等都是产生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4出现本土偏差原因?(1)信息幻觉:具有强烈本地偏好的投资者可能认为它们拥有信息优势,即同国外股市相比,它们更了解国内股市;同国内其他地方的公司相比,它们更了解靠近自己的公司。

距离近的投资者可以同公司的雇员、管理人员、供应商交谈,可以从本地的媒体中了解某些关于公司的重要信息,甚至可能同本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等从而获得信息优势。

他们还发现,本土偏差同公司的规模、负债率以及公司产品的交易性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2)熟悉性偏好与控制力幻觉:人们喜欢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下行动,投资者购买本国、本地以及本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公司更熟悉,虽然这种熟悉同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没有关系。

对公司的熟悉程度会导致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表现出本土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熟悉性强化了投资者的能力幻觉和控制力幻觉。

人们倾向于在他们认为自己具有足够的知识或者能够胜任的环境中下赌注,而不会在他们在认为自己不了解或者不拥有信息的环境中下赌注。

哪些行为偏差会导致金融泡沫的产生?(1)有限注意导致金融泡沫. 在金融市场中有限注意往往表现为两种效应:关注显著信息和疏忽隐晦信息。

这两种效应干扰了投资者赖以判断的信息集,进而影响投资决策和股票价格。

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对于财务披露、财务报告和资本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即便是市场上信息充分可得,有限注意也可能促使投资者倾向于跟风或采取羊群行为,特别是在公众媒体的渲染下,往往对泡沫和危机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