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关于池塘溶解氧的一些常识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溶解氧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溶解氧

溶解氧的管理作者:shuichanboshi一、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1. 光合作用:白天阳光充足时,水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这是养殖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

在水温较高的晴天,溶氧甚至可达到20mg/L以上,形成过饱和状态。

2. 人为机械增氧作用: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加注溶氧高的新水、泼洒增氧剂是养殖水体溶氧的另一主要来源。

二、空气中氧气的溶解作用:养殖水体溶氧未饱和时,特别是在夜间和清晨表层水溶解氧含量较低时,空气中氧气扩散溶于水,可增加表层水中的溶氧水平。

三、养殖水体溶氧不足的原因1.养殖密度过大时,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2.当养殖水体过肥时,水中浮游藻类非常丰富。

夜晚,浮游藻类的呼吸作用异常旺盛,耗氧量非常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3.池塘有机物增多,将引起细菌大量繁殖,而细菌大量繁殖也将大量消耗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引起池塘水体溶氧下降,导致鱼虾缺氧。

4.水中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高温状态下的水产动物及其它生物代谢水平提高,耗氧量也增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5.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消耗大量氧气。

五、溶解氧对其它有毒物质的影响水中保持有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的含量。

在有充足溶氧存在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腐烂后产生对鱼虾有害的氨和硫化氢,经微生物好氧分解作用,氨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硫化氢则转化成硫酸盐。

硝酸盐和硫酸盐对鱼虾是无毒害的。

相反,当水中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难以分解转化,因此这些有毒物质极易积累达到危害鱼虾健康的程度。

六、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1.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

2.新放水的池塘,全池泼洒“氨基酸肥水精华素”、“肽肥”,促进池塘有益浮游藻类的繁殖,并可在3~4天时间形成肥、活、嫩、爽的水色,不但为鱼、虾、蟹苗提供优良的生物饵料,而且其中大量繁殖有益藻类将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充足溶解氧。

溶解氧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及管理资料

溶解氧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及管理资料

第四节 溶解氧的管理
缺氧原因及现象
缺氧是指生物体内部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 氧气以维持其正常机能的状态。为了区别水中 缺氧,可称为生物缺氧或组织缺氧。窒息则是 生物缺氧时发生的现象,鱼浮头或泛塘就是生 产上常见的窒息现象的表现。养殖生物用大大大于增氧作 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及时生物呼吸机 能正常,体内组织,细胞也无法获得充足的 氧气,这样发生的缺氧现象在生理上称无氧 性缺氧。
溶解氧的管理
放养模式一定要合理
在池塘养殖中,多是混养搭配养殖。在放养鱼苗 时就一定要注意各种鱼的放养的比例。若是比例 不合适,往往会对主养鱼的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在顺德的一个养 殖户,塘中的鱼总是浮头并且塘中的总的鱼量每 亩也不过1500斤,这在当地算是较低的存塘量了。 后来询问祥情知,其塘中投入了大量的鲤鱼苗。 正是这些过多的底层鱼类,造成了塘中的长期的 氧气不足。
值得指出的是:在溶氧变动时,除了上述一些 直接有关的水化成分发生变化外,还会间接影 响PH、碱度,引起一系列次级变化,使Ca、 Mg、Fe、Mn等沉淀或溶解。
二、溶氧过量或不足对鱼的影响
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鱼类必需不断呼吸消 耗O2。其耗氧速率与各种内因(如鱼种、年 龄、体重、体表面积、性别、食物及活动水平 等等)外因(如溶氧、CO2、PH、含盐量、 温度等)有关,对一既定生物说来,以溶氧浓 度或分压最为重要
三、养殖生产对溶氧的要求
溶氧是最重要的养殖水化学因子之一,对水质 养殖及生产有多方面重要影响。因此,各国渔 业用水标准都规定了溶氧指标,具体数值常是 从水质、饵料生物、养殖对象三方面的特点及 需要综合考虑决定的。
为了防止水体老化,保持水质清新,就必需避 免水体出现嫌气发臭过程,至少底层水种不应 如此,这样溶氧就应高于2mgO2/l。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摘要:众所周知,水产养殖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当中池塘溶解氧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溶解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与调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变化;技术调控水产养殖工作中的溶解氧与池塘中鱼生长繁殖密切相关,此外还与池塘水环境的质量相关,因此提高对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关注与调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溶解氧的含义及来源溶解氧是空气中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也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的含量,其具体的水中溶解氧是对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水质标准,在养殖品种的过程中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1]。

究其来源,主要是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得以产生,此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在水中溶入而产生,还有的则是水中溶解未饱和过程中大气氧气渗入水体中产生。

所以水中溶解氧会在空气中氧气溶入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不断增加。

通常情况下,溶解氧会受到很大的光合作用影响,比如从每天早上的阳光普照开始,伴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达到最大值时水中溶解氧也会达到最大值,随后伴随光照的降低,水中溶解氧也会降低,直到晚上没有光照,就是溶解氧的最低值到来之时。

另外,溶解氧还会受到风度、压力、养殖密度、水中植物、水质好坏等方面的影响,其出现的变化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对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的变化的研究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2.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水平变化和调控策略分析由于受到生物因素与风力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会有不均匀的情况,比如在受到风向影响时,浮生植物处于上风位的数量会比下风位的数量更少,而上风位溶氧量则比下风位溶氧量更低。

到了夜间,下风位的浮游植物通常较多,那么池塘中浮游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上风位溶氧量就会比下风位溶氧量明显更高。

此外,风力的大小还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池塘上风位与下风位溶氧量的情况。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养殖水体溶氧的作用和意义不可谓不大,可是,我们讲增氧,通常的措施是增加表层或中上层溶氧,而对底层增氧关注比较少,其实,底层溶氧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增氧方法上应当加以重视。

一、底层溶氧的作用1.养殖水底生态需要足够的溶氧水体底层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大,占养殖水体总耗氧量的40%,而正常生长条件下,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耗氧只占12%。

2.水底溶氧高促进物质快循环水体底层含有大量的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以及残饵、粪便等,有氧条件下,能加速它们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循环。

同时,高溶氧还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的催化剂。

在养殖中后期,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等,理论上讲,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分解水体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不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益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池底溶氧太低,不但活菌制剂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还会造成鱼虾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养殖水体充足的溶氧是推动和加速物质循环的前提。

3.水底高溶氧能使有害物质无害化底质的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条件,良好的底质条件是水质稳定的基础,所以稳水必先改底,而改良底质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底层溶氧。

底层丰富的溶氧加速有害物质无害化条条使氨氮下降、硫化氢消除、酸碱度稳定、化学耗氧量下降。

有资料显示,将1000g氨氧化成硝酸盐需要消耗4570g氧,在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硝化反应受阻,而低溶氧常常处于水体中下层,同时,溶氧下降导致CO2量上升,结果使pH下降。

4.高溶氧的水底能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突袭,需要无害化的水底,就算遭遇自然灾害袭击,也不会因水底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形成强烈的鱼虾应激反应,那是因为水底经常性高溶氧的作用。

5.水底高溶氧能降低饲料系数许多鱼类习惯水底摄食,有资料显示:当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摄食减少,饲料系数比溶氧为2.24mg/L时高一倍。

「值得收藏」老手把水产养殖中的溶氧分析得很透彻!

「值得收藏」老手把水产养殖中的溶氧分析得很透彻!

「值得收藏」老手把水产养殖中的溶氧分析得很透彻!什么叫溶氧?溶氧,溶氧,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的数量。

我们平时所说的溶氧,其实就是指“溶氧量”,就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数量。

水产养殖中溶氧的适合范围是多少?溶氧的合适范围为5-8mg/L,这里指的是池塘底部的溶氧量,不是表层的。

太高太低都不好,时高时低也不好,稳定最重要,稳定在合适范围更重要。

池塘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有哪些?1.藻类的光合作用2.风力的自然作用3.增氧机的机械作用4.增氧剂的化学作用藻类的光合作用是最重要的,池塘中60%以上的溶氧都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

水中的藻类就是陆地上的花草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藻类也不例外。

而且不论是有益藻还是有害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藻、硅藻是有益藻,也是水中最重要的溶氧来源;蓝藻虽然也是产生光合作用的“高手”,但同时也是水中“杀手”,所以它属于有害藻。

因此既要让水体得到充足的溶氧又不能让有害藻类疯涨。

风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池塘中5-20%的溶氧来自风力的作用。

风力大空气中溶解到水中的氧气就多,风力小溶解的氧气就少。

白天促进池塘水体的水平流动,打破分层,让上层高溶氧带到底层,使池塘底部得到一定的溶氧;夜晚也促进池塘水体流动,但同时会把底层有害物质搞到中上层,造成池塘溶氧不足。

增氧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池塘中5-20%的溶氧来自增氧机的作用。

它跟风力一起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池塘水体水平和垂直流动,打破分层。

它跟风力作用一样,白天提高底层溶氧,夜晚也会把底层耗氧物带到上层,影响上层溶氧。

增氧剂的作用是急救和持续增氧的作用,特别是晚上突然停电或阴雨天气,全塘干洒增氧剂才能让你放心。

如果不见浮头,一般用颗粒的,直接扔到塘底;如果看到浮头或水中有害物质还多,就马上用粉末的全塘泼洒。

池塘中主要的耗氧因素有哪些?1.微生物(细菌)耗氧(包括底泥中的有害物质)2.藻类耗氧3.鱼虾耗氧池塘底部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池塘最严重的耗氧因素,池塘中60%以上的耗氧都来自于池塘底部。

水产养殖水池溶解氧及缺氧防治

水产养殖水池溶解氧及缺氧防治

水产养殖水池溶解氧及缺氧防治在水产养殖管理中,水质的管理超级重要,管理好水质溶解氧是其中心环节。

但是在以追求高产为中心的养殖模式中,缺氧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于天气突变等原因引发溶解氧骤降而泛塘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水生动物生长顶峰的夏日,水池有机物含量升高,水池底部由于有机物的富集,使水池底层和中基层水体处于缺氧和半缺氧状态(低于L),对养殖鱼类有专门大的危害。

可是此刻仍有许多养殖户对缺氧的熟悉不够,乃至无法明白自己的水池是不是缺氧,从而造成了没必要要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现象现将水池溶解氧及缺氧防治办法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状态的氧,用“D O”符号简记,水池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池水中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水中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淡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为8~11mg/L。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日夜16小时以上的溶解氧必需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的溶解氧不得低于3mg/L。

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鱼的产量,池水中氧气条件好,鱼类摄食旺盛.对饵料利用率高,长得快。

反之,缺氧时鱼类摄食、消化功能下降,由于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能量相对增高,生长缓慢。

溶解氧的多少还严峻影响着池水的水质状况。

在溶解氧条件好时,有机物在好气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快,浮游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补充及时,生长旺盛,而一些分解产物如氨专门快被氧化变成铵盐而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

相反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被抑制,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氨、硫化氢等增多,不能被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利用,这些产物积累多了对鱼产生危害,严峻影响鱼类生存。

1、池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池水中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白天阳光辐照度强,水中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增加,往往在晴天下午溶解氧达到过饱和。

夜间,池水中的浮游植物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致使池水中的溶解氧下降,至黎明前下降到最低,此时就易引起鱼类因缺氧而浮头。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于水产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所需的主要气体之一,它对鱼类、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一些养殖场或养殖水域中,溶解氧含量可能不足,因而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一、增氧设备的应用增氧设备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空气或纯氧引入水体,增氧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常见的增氧设备有曝气器、增氧泵和增氧管等。

曝气器通过将气泡注入水体,增加气体与水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溶解氧的吸收。

增氧泵则能够将含氧气体直接注入水体,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增氧管则通过将气体注入水中,形成气体泡团,增强氧气与水体之间的接触,从而增加溶解氧含量。

采用这些增氧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二、水体循环和通气水体循环和通气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设置水泵和通气设备,使得养殖水体中的水能够循环流动,并与空气充分接触。

水体循环可以加速水中的氧气重新溶解,同时也能够带走水体中的废气,保持水体的清洁。

通气设备则能够将新鲜的空气引入水体,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通过水体循环和通气,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三、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过密,可以减少水体中生物的新陈代谢,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氧气消耗量。

同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可以减少水体中废物的生成,减轻水体的负荷,从而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通过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可以有效调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四、水体曝气和水质调节水体曝气和水质调节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水体暴露在空气中,促使水体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同时,定期检测水体的pH值、温度和盐度等指标,并适时进行调节,保持水质的稳定,有助于提高溶解氧的含量。

水产养殖户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产养殖户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产养殖户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产养殖的关键就是养水,养水的关键就是溶氧。

合理增氧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确保不发生浮头。

养殖鱼类如果经常性的缺氧浮头,鱼类会因缺氧消耗大量体力,导致“一时缺氧浮头,三日只吃不长”的现象发生,表现为食欲减少,饲料利用系数降低。

鱼体也会因此而抗病能力消弱,鱼病也随之大量发生。

生长速度变慢。

同时因为池塘的含氧量过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会导致水质恶化。

所以不要把增氧机当做“救命机”使用,不要等到鱼浮头时才开始启动增氧机。

无论白天(阴天)或夜里,必须在鱼接近斧头之前,提高1-2毫克/升就开始增氧。

这样不但能够避免泛塘,而且能大大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保持鱼类的体力和抗病能力减少鱼病发生,保持正常的生长速度,同时有利于避免水质恶化。

第二,避免无效增氧。

当增氧达到足够的溶氧量时(一般为3-4毫克/升以上),应该及时停止增氧机,避免浪费。

第三,午间补氧。

恰当的午间补氧是十分必要的。

当午间日照强烈时,上层水溶氧含量会超过饱和值,常常达到十几毫克/升以上,此时应启动增氧机,把上层水搅动到下层,增加池塘整体含氧量,防止夜间溶氧下降过快。

并能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无机物的氧化,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产生,转化和降低其含量。

以利于改善水质。

但应把握好午间补氧的时机,如果上层水的溶解氧并未饱和,则补氧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
过饱和和最高时进行补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来源:水产E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关于池塘溶解氧的一些常识
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机械增氧以及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产生。

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造成的,此外池塘溶解氧还受到光照、风力、气压、浮游生物、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仅仅靠经验是无法准确判断池塘中溶解氧含量的,误判会有很高的风险!
一、底部溶解氧变化是反映鱼虾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能对管理底质和水质做出科学参考
利用测氧仪器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一天应做四次溶解氧记录:第一次是早上05:30,一天内溶解氧最低阶段;第二次是上午08:30,可作为是否开始喂料的依据;第三次是下午15:30,一天内溶解氧最高阶段;第四次是晚上23:00,可作为是否全部开增氧机的依据。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可预知底质、水质变化,提前调控。

1、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不宜超过7mg/L,这是鱼虾健康的重要指标,底质、水质均良好,适合鱼虾生长。

要特别注意:在养殖早期阶段,如果由于藻相不平衡而产生有害藻类,虽然底部溶解氧变化正常,鱼虾也可能会发病。

因此在养殖早期阶段要定期投放清除池底有机物和培养有益藻相的微生物制剂;在养殖中后期阶段,定期投放清除池底有机物和降解亚硝酸盐及氨氮的微生物制剂,以减少由有机物诱发的缺氧,培养有益菌相和藻相;定期投放由贝壳烧制的粉末,以提高养殖水体的总碱度,养虾适宜的总碱度是100-200,超过300或低于60,虾子都不好养。

稳定pH值,养殖适宜的pH值是7.8-8.6。

2、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在8-9mg/L,说明此塘养殖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水质偏肥,藻类趋于丰富,底质往不良方向变化,塘底开始滋生大量的有害细菌、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导致鱼虾生长缓慢。

处理方法:A、减料并且拌微生物制剂投喂以增强鱼虾体质;B、适量杀一部分过度繁殖的藻类(如早上6:00多泼洒二氧化氯);C、塘底:底部增氧、消毒(如晚上11:00多泼洒双氧水或干撒增氧剂),第三天中午施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菌相,应培养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的习惯;D、投放贝壳粉以增加水体总碱度,稳定水体。

3、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超过10mg/L,说明鱼虾养殖环境处于不健康状态,底质黑化严重,水质严重偏肥,藻类过于丰富,虾甲壳变软甚至生长停滞,极易引起偷死或其它疾病。

二、底部溶解氧之科学喂料
底部溶解氧最适宜范围是5-8mg/L,在2.5-4.5mg/L之间是亚缺氧状态,不能长时间处于此状态,特殊天气除了全部打开增氧机外,还要底部增氧。

大部分鱼虾在1.5mg/L(蟹是2.5mg/L)开始浮头,虾在0.5mg/L(石斑鱼、鲑鱼、鳟鱼、鲈鱼0.8 mg/L,鳗鱼0.6 mg/L,蟹1.5mg/L)开始窒息死亡。

第一次喂料时底部溶解氧应高于5mg/L,最后一次喂料应高于5.5mg/L。

这样既能够提高消化吸收率,降低饲料成本,又可以降低塘底污染,减少发病几率。

三、底部溶解氧之有效利用增氧机
水中溶解氧的饱和程度受温度、盐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下,纯净淡水不管如何增氧只能达到饱和值,这是自然规律。

在超过饱和溶氧值的时候,开增氧机的增氧效果不明显,不但浪费电费,还易引起鱼虾气泡病。

晚上藻类停止了光合作用,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过饱和溶解氧会溢出水面,这时开增氧机只会加速过饱和溶解氧的溢出,增氧机开得越多,溶解氧降得越快。

晴天中午13:30-15:30开增氧机搅拌水体,使上下水体交流,增加底部溶解氧,促进池内物质循环,改善池塘的水质和底质条件。

四、咸水中溶解氧值的计算方法
在30℃水温,淡水的饱和溶解氧是7.6mg/L。

而在盐度10‰的水中,此时的饱和溶解氧是7.6-10×0.036=7.24mg/L。

本文转自通心粉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