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合集下载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摘要:众所周知,水产养殖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当中池塘溶解氧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溶解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与调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变化;技术调控水产养殖工作中的溶解氧与池塘中鱼生长繁殖密切相关,此外还与池塘水环境的质量相关,因此提高对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关注与调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溶解氧的含义及来源溶解氧是空气中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也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的含量,其具体的水中溶解氧是对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水质标准,在养殖品种的过程中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1]。

究其来源,主要是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得以产生,此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在水中溶入而产生,还有的则是水中溶解未饱和过程中大气氧气渗入水体中产生。

所以水中溶解氧会在空气中氧气溶入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不断增加。

通常情况下,溶解氧会受到很大的光合作用影响,比如从每天早上的阳光普照开始,伴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达到最大值时水中溶解氧也会达到最大值,随后伴随光照的降低,水中溶解氧也会降低,直到晚上没有光照,就是溶解氧的最低值到来之时。

另外,溶解氧还会受到风度、压力、养殖密度、水中植物、水质好坏等方面的影响,其出现的变化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对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的变化的研究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2.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水平变化和调控策略分析由于受到生物因素与风力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会有不均匀的情况,比如在受到风向影响时,浮生植物处于上风位的数量会比下风位的数量更少,而上风位溶氧量则比下风位溶氧量更低。

到了夜间,下风位的浮游植物通常较多,那么池塘中浮游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上风位溶氧量就会比下风位溶氧量明显更高。

此外,风力的大小还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池塘上风位与下风位溶氧量的情况。

水产养殖关于池塘溶解氧的一些常识

水产养殖关于池塘溶解氧的一些常识

水产养殖关于池塘溶解氧的一些常识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机械增氧以及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产生。

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造成的,此外池塘溶解氧还受到光照、风力、气压、浮游生物、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仅仅靠经验是无法准确判断池塘中溶解氧含量的,误判会有很高的风险!一、底部溶解氧变化是反映鱼虾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能对管理底质和水质做出科学参考利用测氧仪器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一天应做四次溶解氧记录:第一次是早上05:30,一天内溶解氧最低阶段;第二次是上午08:30,可作为是否开始喂料的依据;第三次是下午15:30,一天内溶解氧最高阶段;第四次是晚上23:00,可作为是否全部开增氧机的依据。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可预知底质、水质变化,提前调控。

1、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不宜超过7mg/L,这是鱼虾健康的重要指标,底质、水质均良好,适合鱼虾生长。

要特别注意:在养殖早期阶段,如果由于藻相不平衡而产生有害藻类,虽然底部溶解氧变化正常,鱼虾也可能会发病。

因此在养殖早期阶段要定期投放清除池底有机物和培养有益藻相的微生物制剂;在养殖中后期阶段,定期投放清除池底有机物和降解亚硝酸盐及氨氮的微生物制剂,以减少由有机物诱发的缺氧,培养有益菌相和藻相;定期投放由贝壳烧制的粉末,以提高养殖水体的总碱度,养虾适宜的总碱度是100-200,超过300或低于60,虾子都不好养。

稳定pH值,养殖适宜的pH值是7.8-8.6。

2、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在8-9mg/L,说明此塘养殖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水质偏肥,藻类趋于丰富,底质往不良方向变化,塘底开始滋生大量的有害细菌、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导致鱼虾生长缓慢。

处理方法:A、减料并且拌微生物制剂投喂以增强鱼虾体质;B、适量杀一部分过度繁殖的藻类(如早上6:00多泼洒二氧化氯);C、塘底:底部增氧、消毒(如晚上11:00多泼洒双氧水或干撒增氧剂),第三天中午施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菌相,应培养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的习惯;D、投放贝壳粉以增加水体总碱度,稳定水体。

如何调控水中溶解氧以及pH值

如何调控水中溶解氧以及pH值

如何调控水中溶解氧以及pH值溶氧的消耗:池塘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池塘中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气,俗称“水呼吸”,这部分耗氧占溶氧总收入的70%左右,晴天由于过饱和的氧气向空气中溢出的数量仅占到10%左右,养殖对象的耗氧并不高,仅仅占一昼夜耗氧的15%-20%左右,当池塘出现缺氧时,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养殖对象的贮存量过大所导致,实际上是由于有机物质的大量耗氧,水质恶化所引起的。

大量的有机质贮存于池塘底部,主要养殖季节极易形成“隔离层”,底层的有益微生物由于氧气缺乏繁殖数量下降,导致了底质恶化。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关系水产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当溶解氧含量低于2.0mg/L时,水生生物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生化过程,如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尤其是底层极度缺氧时,沉积物变黑,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

一般溶解氧在4mg/L以上动物生长正常,原则要求溶解氧越高越好,随着溶解氧提高,摄食量加大、生长速率提高,当溶氧低于2.0mg/L鱼类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并出现浮头。

要使水中溶解氧保持平衡的方法是:减少有机质耗氧,培养立体藻相,进行立体增氧,因为夏季高温易形成水的隔离层,应尽量打破这种隔离层,使水中溶解氧均衡。

化学耗氧量COD:COD是指水体中易被氧化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不包括氯离子)所消耗的氧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是反映水体中还原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水体中的还原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等。

池塘中有机物来源包括饲料和有机肥料、死亡的有机体、生物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需消耗大量氧气,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

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是平衡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关键。

套餐直降500元!更多优惠请点击图片进入商城查看。

透明度的理解:透明度由光照强度、水中悬浮物和浮游生物量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池水的肥瘦和浮游生物的丰欠。

透明度一般要求在20-30厘米左右为宜,透明度20厘米以下表明池水过肥,水质条件恶化,夜晚易出现缺氧,而透明度40厘米以上表明浮游生物过少,对滤食性鱼类生长不利,且溶氧降低。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随着养殖渔业的发展,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调控变得越来越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直接影响着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采取有效的调控技术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一、增加水体曝气量水体中的溶解氧来源于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增加水体曝气量是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常见的增加曝气量的方法包括使用曝气机、增设喷头等。

曝气机通过将空气注入水中,增加水体表面积与空气的接触,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

二、调节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溶解氧浓度下降。

因此,合理调节养殖密度是调控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保证养殖生物间的营养物质需求和氧气供给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三、提高水质管理水平良好的水质管理是保障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体中存在的有机废物和底泥会消耗溶解氧,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

因此,定期清理废物和底泥,减少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是保证水体溶解氧浓度稳定的重要措施。

四、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流动性有助于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水体的流动可以通过增加水泵的运转时间或者设置流动装置来实现。

流动的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氧气向水体溶解。

五、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过多的投饵会导致养殖场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从而降低水体溶解氧浓度。

因此,合理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是调控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增加水体气体交换面积通过增加水体表面积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氧气向水体溶解。

例如,可以增加塘埂的宽度和长度,增加水体的表面积,提高水体气体交换效率,从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总结起来,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包括增加水体曝气量、调节养殖密度、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增加水体流动性、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以及增加水体气体交换面积等。

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保障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养殖池塘水体中溶氧的变化规律

3养殖池塘水体中溶氧的变化规律

• 看来,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决定水体PH 的最大因素之一,而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又直接与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水植物的含 量和活跃程度有直接关系,例如:水中的 浮游植物丰富,则白天光合作用强,消耗 二氧化碳促进水体PH升高,而夜间水中植 物由于呼吸作用增强,释放了二氧化碳, 造成水中PH相对降低
• 1.2.pH值的变化规律: 养殖用水在一般情况 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 17:30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 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正常变化 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 况。 pH值日变化规律是冈为浮游植物进行白 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夜间植物呼吸作 用又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水体二氧化碳变化, 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掌握 pH值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和利用价值。
• 1、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水体 PH值是由氢离子浓度决定的,它们是水产 养殖பைடு நூலகம்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养殖用水 的水质时通常都要测定其pH值。
• 1.1.pH值的决定因素: • 最主要的是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 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二 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二氧 化碳的增减而变动。二氧化碳的增减又是由水中 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 用来决定的。 • 水中的二氧化碳越高,则结合水分子形成碳酸, 释放出氢离子,使水中的PH下降,相反则PH升 高。
• 1 溶氧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1 提供养殖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氧气 从能量学和生物化学的观点来看,动物摄食是为了将 储存在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其自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 够直接利用的能量,而呼吸摄入的氧气正是从分子水平上 通过生化反应为最终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保证。一旦缺少 氧气,这些生化反应过程将被终止,生命即宣告结束。实 践中人们对增氧能够解决养殖动物浮头问题和预防泛塘都 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正因如此,很多养殖者把增氧仅仅 看成一种“救命”措施,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此之前低氧 早已对养殖动物和水体环境所造成了危害。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于水产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所需的主要气体之一,它对鱼类、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一些养殖场或养殖水域中,溶解氧含量可能不足,因而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一、增氧设备的应用增氧设备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空气或纯氧引入水体,增氧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常见的增氧设备有曝气器、增氧泵和增氧管等。

曝气器通过将气泡注入水体,增加气体与水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溶解氧的吸收。

增氧泵则能够将含氧气体直接注入水体,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增氧管则通过将气体注入水中,形成气体泡团,增强氧气与水体之间的接触,从而增加溶解氧含量。

采用这些增氧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二、水体循环和通气水体循环和通气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设置水泵和通气设备,使得养殖水体中的水能够循环流动,并与空气充分接触。

水体循环可以加速水中的氧气重新溶解,同时也能够带走水体中的废气,保持水体的清洁。

通气设备则能够将新鲜的空气引入水体,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通过水体循环和通气,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三、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过密,可以减少水体中生物的新陈代谢,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氧气消耗量。

同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可以减少水体中废物的生成,减轻水体的负荷,从而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通过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可以有效调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四、水体曝气和水质调节水体曝气和水质调节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水体暴露在空气中,促使水体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同时,定期检测水体的pH值、温度和盐度等指标,并适时进行调节,保持水质的稳定,有助于提高溶解氧的含量。

池塘溶解氧的四个变化规律和造成缺氧的五个原因!

池塘溶解氧的四个变化规律和造成缺氧的五个原因!

池塘溶解氧的四个变化规律和造成缺氧的五个原因!01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1、昼夜变化:白天阳光辐照度强,水中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增加,往往在晴天下午溶解氧达到过饱和。

夜间,池水中的浮游植物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致使池水中的溶解氧下降,至黎明前下降到最低,此时就易引起鱼类因缺氧而浮头。

2、水平变化:在风力的作用下,池塘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因此下风处的溶解氧比上风处高,风力越大,上、下风处的溶解氧差距越大。

3、垂直变化:白天池水中表层水在太阳光辐射的作用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使表层水中的氧量增加,而底层水由于光线不足,光合作用弱,产氧少而有机物耗氧量大。

由于白天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发生对流现象,致使出现表层高氧而底层缺氧的现象。

4、季节变化:早春季节冰面开始融化,由于春风较大,水中溶解氧常呈饱和状态,随着天气的转暖,日照增长,水温升高,浮游植物繁殖旺盛,光合作用加强,水中溶解氧白天较高,夜晚较低,昼夜变化较大,秋天随着气温的降低,上、下水层对流较大,池水中溶解氧趋向好转,在临近结冰时,池水溶解氧达到饱和。

冬季冰封时的越冬池主要靠冰下适宜水深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增氧。

展开剩余79%02缺氧的原因及防治对策1、投饵施肥量大,池底沉积大量的有机物及鱼类排泄物和生物尸体,严重污染了水质,细菌大量的繁殖,尤其在夏秋季节,水温高,沉积的有机物及生物尸体急剧分解发酵,消耗池水中的大量氧气,造成池鱼缺氧浮头。

2、夏秋季天气多变,在气压低闷热的天气、傍晚下雷阵雨天气、连绵阴雨突然转晴的天气、久晴不雨突然转阴天气均会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

3、鱼类放养搭配不合理,吃食鱼过多,滤食性鱼类太少,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与鱼类争耗水中的氧气。

4、梅雨季节、大雾天或者池塘周围有高大遮挡物时造成光照不足,池水光合作用不强引起鱼类缺氧浮头。

5、冬季池塘缺氧的主要原因是:扫雪不及时或面积过小,使越冬池冰面透光性差,水体清瘦、缺肥,浮游动物过多,水质过肥,水位浅等。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水产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合理布局和管理技术,培育和繁殖各类水生生物,以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溶氧是水体中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气体之一,对于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物来说,溶氧水平的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发育、养殖效益和生存状况等。

因此,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是保障养殖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分别从溶氧产生和溶氧维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一、溶氧产生1.合理投放溶氧设备在养殖水体中,可以采用溶氧机、酸性氧化剂、微生物等多种方式来增加水体的溶氧含量。

其中,溶氧机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一种方式。

养殖者可以酌情投放溶氧机,根据鱼类种类、密度以及池塘水体的特点进行调节。

同时,也要合理选择适宜的溶氧机型号和投放位置,以确保溶氧机的效果最大化。

2.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养殖单位面积内鱼类的数量。

适当控制养殖密度是保证养殖水体溶氧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养殖密度过高时,鱼类之间会产生过多的代谢废物,加重了水体中溶氧消耗的负担。

因此,养殖者应该根据养殖种类和养殖环境的要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维持水体的正常溶氧含量。

二、溶氧维持1.保持水体清洁水体中的杂质、废物等会影响水体的溶氧含量。

因此,养殖者应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移除池底的杂质和残留物。

此外,还需要注意饲料的投放量,不要过度投放,避免造成过多的残留物。

2.增氧喷口的设置与调整在养殖池塘中,可以设置增氧喷口,通过增加水流和气泡的形成,提高水体的溶氧含量。

养殖者可以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增氧喷口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最佳的溶氧效果。

3.增加水体氧气交换面积水体中的氧气交换面积越大,溶氧的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养殖者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氧气交换面积来提高溶氧效果。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水体的搅拌,通过充分对池塘进行搅拌,提高氧气的交换速度,增加水体的溶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摘要水产养殖对池塘水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强调池塘水溶氧量的合理性。

阐述了池塘水溶解氧的水平、垂直、昼夜变化及调控措施,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季节变化、日变化2个方面,阐述了氧盈与氧债的变化规律及调控对策,旨在强化对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变化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从而推动水产养殖技术不断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变化规律;调控措施
水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

水中的溶氧量对水产养殖的鱼类、虾类等的生长繁殖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注重对池塘中溶解氧变化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水产养殖中水质的优良[1-2]。

对此,笔者立足于水产养殖中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及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

1 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调控
在水产养殖池塘中,水体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的溶解也是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掌握池塘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对于有效调控水产养殖溶解氧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池塘溶解氧的水平变化及调控措施
在诸多外部因素(如风力、生物)的影响下,池塘中溶氧水平呈现不均匀的特点。

在风向的作用下,上风处的浮生植物明显少于下风处,因此在白天的光合作用下,上风处的溶氧量少于下风处。

同时风力的大小也影响着池塘上、下风处的溶氧含量。

到了夜间,由于下风处具有较多的浮游植物,从而导致上下风处的溶氧分布正好与白天相反,表现出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并且清晨虾类一般集中在下风处。

因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清晨要强化对池塘虾类活动的观察。

一般情况下,清晨是池塘一天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候,如果检测过程中发现池塘水中溶氧量<5 mg/L,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池塘中的溶氧量。

1.2 池塘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及调控措施
对于一些深水养殖池塘而言,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池塘水中溶氧量将会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规律。

一般情况下,由于白天日照强度较大,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所以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较高;而下层水由于光照强度相对较弱,且存在上下层热阻力的因素,进而造成池塘出现上下层溶氧变化的问题。

因此,夏季池塘上、下层水温差异更加显著,出现地层水溶氧几乎为零的问题。

对此,夏季要适当增加溶氧量,确保池塘上下层水形成较好的对流,进而增加下
层水的溶氧量。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增加底层水溶氧量之前,需要稳定池塘水的溶氧;其次,对池塘水中溶氧量进行检测,并基于检测情况,做到科学合理地施加增氧剂。

1.3 池塘水溶氧昼夜变化及调控措施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浮游植物多为人工培养,因此需要进行pH值检测。

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早、晚2次检测。

如果2次检测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可能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生长比较旺盛。

在白天,由于光照强度大,池塘上层水中的氧溶量较高,而随着水层的加深,水溶氧量逐渐减少[3]。

从相关研究数据来看,每天的15:00池塘上下层水的溶氧量差值最大。

对此,需要注重池塘水pH值的控制,确保pH值最大程度地适合植物生长。

具体的操作方法:一是为确保池塘水的充分混合,可以开动增氧机;二是使用微生物制剂,实现对池塘水植物的平衡。

夜间,由于水温逐渐下降,进而在池塘水中形成一定的密度流,使池塘水的中下层溶氧量有所增加。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5:00左右池塘的上层水出现最低溶氧量,此时池塘上下层水的溶氧差几乎为零,但是此时的溶氧条件处于最佳状态。

对此,需要对池塘各层水的氧溶量进行有效的测定,并根据测定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如使用增氧剂)。

2 氧盈与氧债的变化规律及调控
2.1 池塘中溶解氧的季节变化及调控措施
季节对于水产养殖水溶氧有显著的影响,是池塘水溶解氧调控的重要内容。

在夏、秋季节,池塘水的溶氧处于相对饱和状态。

如果池塘水溶氧超过了这一饱和状态,则称之为氧盈;氧债,主要是指在水中溶氧量不足的情况下,池塘中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好气性微生物的理论耗氧受到抑制的部分。

因此,如果池塘出现较高的氧债值,那么池塘存在较强的潜在耗氧能力,进而导致池塘出现缺氧、水质变坏的问题,这对于水产养殖是致命的。

对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对池塘水的pH值、溶氧等进行不定期检查。

并基于检测的实际情况,对池塘氧债与氧盈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以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4]。

此外,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池塘水在夏、秋季,其氧债与氧盈关系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规律。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排泄物在池底不断积累,导致池塘下层水的溶氧量下降。

此时池底淤泥与水中的浮游生物或微生物便会由于缺氧出现新陈代谢受抑制的问题。

与此同时,池塘底部的溶氧量甚至会出现零值,在这种情况之下,池塘氧债情况便会增大。

对此,应适当地使用生态消毒剂、底质改良剂和增氧剂,增加池塘下
层(底层)水的溶氧量,使得下层水中的还原性物质被氧化,进而有效地偿还氧债。

2.2 池塘溶解氧日变化及调控措施
在日变化方面,氧债与氧盈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晴天的下午,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较高,出现氧盈最大值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热分层的现象下,池塘水上下对流难以形成,进而无法及时向下层补充,出现下层水缺氧的问题。

这样一来,池塘生物的氧化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出现氧债的问题。

因此,在改善池塘水中溶氧量时,应注重池塘氧溶解条件的改善,其中改善溶氧与耗氧不均匀的问题尤为重要。

例如,可以利用池塘白天的氧盈层,对池塘下层的氧债层进行及时补偿,进而可以减少池塘下层的夜间耗氧量。

与此同时,在池塘水溶解氧的调控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先稳定池塘水的pH值,进而平衡池塘中的菌相和藻相,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育出“活”而“爽”的池塘水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确保“活”而“爽”的优质水环境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基础,也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池塘水溶解氧变化规律显著,呈现出垂直与水平变化的特性。

因此,对池塘水溶解氧的调控,强调先认识溶解氧变化规律,再采取有效措施,在增加氧溶量的同时,控制好pH值,平衡池塘中菌相和藻相,确保培育优质的水环境[5-6]。

4 参考文献
[1] 张敬旺.草鱼养殖池塘溶氧收支平衡及关键影响因子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2] 陈东兴.5种养殖池塘水质、污染物排放强度及氮、磷收支[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3] 谷坚,门涛,刘兴国,等.基于氧传质的池塘机械增氧节能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120-125.
[4] 范立民,徐跑,吴伟,等.淡水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调控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13(11):3094-3100.
[5] 戴恒鑫,李应森,马旭州,等.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溶解氧分布变化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1):66-73.
[6] 刘兴国,王鹏祥,苗雷.种池塘养殖溶氧调控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渔业现代化,2008(5):18-2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