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2.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两首词的情感把握。

3.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意境理解。

2.两首词的情感变化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对李清照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梦令》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如梦令》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如梦令》。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如梦令》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声声慢》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声声慢》。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注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1:《如梦令》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如梦令》的意象和意境,并体会其中的情感;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词意的感悟和认知。

教学重点:1. 学习《如梦令》的词意;2. 分析词句之间的内部联系;3. 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讨论和演绎。

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词作和简单介绍;2. 课文《如梦令》;3. 展示材料、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简要讲解宋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二、整体理解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朗读《如梦令》。

2. 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语言运用与感悟(20分钟)1. 学生独立思考《如梦令》的词意,提取关键句子和词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登台表演自己对《如梦令》的演绎,可以是朗读、歌唱、乐器演奏等形式。

四、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如梦令》的要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如梦令》相关的课后阅读与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教案2:《声声慢》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2. 提高学生的赏析和理解能力,培养对词意的感悟;3.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对词意的个人理解和诠释。

教学重点:1. 分析《声声慢》的情感表达;2. 分析词句之间的内部联系;3. 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讨论和演绎。

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词作和简单介绍;2. 课文《声声慢》;3. 展示材料、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其词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有初步了解。

二、整体理解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朗读《声声慢》。

2. 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细节。

三、语言运用与感悟(20分钟)1. 学生独立思考《声声慢》的词意,提取关键句子和词语。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美,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二、过程和方法先知其人,再品其诗。

先整体感知,再细细品味,通过炼字炼句和意象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不同生活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诗风,感诗人所感。

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炼字炼句及意象分析法,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李是婉约词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撰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二首》的鉴赏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学生需要从词作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深入挖掘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选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鉴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共同交流成长。
3.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体现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词作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悟词作之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多读李清照的词作,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词作鉴赏、创作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的现代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目,如:“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这是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

)这是为什么?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1、初读感知。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领悟《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领悟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如梦令》,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声声慢》,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比较阅读(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异同。

(二)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异同。

2.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领悟其意境和情感,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一8班马雯雯
学习目标:
1.分析情感,体味词人的愁情的深浅;
2.寻找意象,品味词中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3.品味李清照词中的豪放气,欣赏她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仇者联盟——赋愁者联盟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二、分析情感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两种愁情是否相同呢?
愁永昼+销魂 VS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
两相比较,《声声慢》的愁情更深重一些。

三、分析意象
找出《醉花阴》和《声声慢》都写了哪些意象?
《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酒、黄昏、黄花(暗香)、西风
《声声慢》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相同的意象有:黄花、黄昏、酒、风。

1、黄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
比较:前者是修长纤细的一瓣黄菊,秋菊初绽,鲜艳明媚,馨香浓郁,花颜正好如清瘦袅娜的美人,只为衬托人消瘦;后者描写的是西风飒飒秋雨急,一瓣瓣黄花在秋风秋雨中纷飞凋落,昔日花样美人已憔悴不堪。

2、黄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
比较:前者在黄昏时分走出家门,把酒赏菊,虽有愁情但也风雅;后者则是黄昏时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更寒凉更阴沉。

3、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
比较:前者在东篱下饮酒,还有花香陪衬,显得优雅闲适;后者在秋风中靠酒御寒,显得凄苦不堪!
4、风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
比较:前者西风卷起帘幕,人虽消瘦但尚可抵御;后者在秋风中靠酒御寒,也挡不住阵阵凉意,仿佛要被风吹透!
不同意象:
《醉花阴》:瑞脑、金兽、玉枕纱橱——为精美细致的生活用具,呈现的是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

以此来表现的愁多了几分安定和雅致。

《声声慢》:大雁、梧桐、细雨——为自然之物,在古诗中都具有典型象征意味:悲愁。

从“旧时”雁可以看出应该是经历了变故之后所作。

从相同和不同的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声声慢》的愁情更为深重一些。

总结整体的意境特点:
《醉花阴》:阴沉冰冷还有点雅致美丽
《声声慢》:萧瑟衰颓冷清空荡
究其原因,导入写作背景
《醉花阴》写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非常思念丈夫。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愁思浓重。

四、鉴赏方法小结:
1、通读全文,概括每句内容。

2、找直接句,分析情感哀、乐;
3、找间接句(景、别人),关注重点字词,分析所含情感,并和直接句比照找出手法。

五、别样清照
阅读以下三首诗词,说说李清照词作中的豪放气。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总结:她,以李清照,而不是赵李氏的名字流芳于世。

在男权社会,不掺杂桃色绯闻,不必在社交场周旋,而是靠她的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和人格魅力,“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她以女子的身份证明了文名比官名更恒久。

六、作业布置
结合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当下女性x发展现状,写出你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