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7、《李清照詞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個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學習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的意象來表現心境的寫作方法。

3.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教學重難點:個人的遭遇和創作的關係,感受詞的意境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醉花陰課前預習: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現在山東人。

父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曾受知于蘇軾,用意于經學,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

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孫女,也善知文書。

李清照的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早年隨父住在汴京、洛陽,受過較好的文化修養,工書,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建中靖國元年,18歲,與禮部侍郎趙廷之子趙明誠結婚。

明誠21歲,在太學當學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後不久趙廷之升任尚書右丞,極力打擊舊党,李格非在黨籍中被罷官,他對趙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滿。

約在崇寧二年,趙明誠出仕。

夫婦志同道合,致力搜尋亡詩逸史,古今名人書畫,器物,趙廷之死後,趙氏兄弟失官,趙明誠屏舉鄉里10多年,更加努力訪求古碑,文物。

後又重新出仕,這一時期開始他們開始編寫《金石錄》並繼續搜集古物、碑銘,一同鑒賞、考訂,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隨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趙明誠起知建康府,這時北方大亂,青州故第十餘屋的書冊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攜帶小部分的文物隨人群逃難,從此開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難生活。

後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懷著國破家亡之痛難逃到建康。

次年趙明誠駐家池陽,隻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當李清照趕到的時候趙明誠已經病危,不久死去。

她懷著極大的痛苦斂葬丈夫,這時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將書冊,金石送往洪州,準備去哪裡投奔趙明誠的妹丈以避亂。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戰亂中丟失。

最後,在紹興二年,從越州移居杭州,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臨安避亂金華,次年返回臨安。

晚年,一直從事文學創作,和關心國家大事。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一.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整体感知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上片:秋凉情景下片: 重九感怀【课堂探究】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共1课时).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共1课时).doc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廿标詁味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分析意象,感受作品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品味叠词的作用。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月满曲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自然过渡到《声声慢》。

]二、诵读,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播放配乐名家朗读音频)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背景咅乐:阿炳《二泉映月》)[设计意图:通过个人朗读和名家朗读,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屮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配乐齐读,在音怎声中让全班同学深切体会词的意境。

既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初步了解,乂激发了学生兴趣,为下而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鉴赏,整体感知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冇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

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定愁调(叠词连用,字字“愁”彻心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独自;愁。

首句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本句,仔细品味并思考:本句放在整首词的开头有何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大胆鉴赏诗歌)起句形象运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好处:①顺眼、顺口、顺耳②增强感受力③增强音乐美④曲尽思妇Z情。

学生再读,老师指导。

寻寻觅觅——动作——茫然(应该读出-•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屮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分析首句叠词的运用,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文中所渗透出的真挚“愁”情。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两首词中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醉花阴》【教学重点】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感情的。

但是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

比如,幻灯片展示(晏殊《蝶恋花》、柳永《定风波》等)那么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文人的最高成就的李清照,又是如何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的?二、知人论世1、多媒体课件展示: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可以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 师出示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猜一词人名。(李清照) 师导入: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的婉约词宗李清照,很早就受人 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虽然,
李清照词两首
课 题:《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把握诗歌对比阅读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两首词意象的异同;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的形成
舟:《一剪梅》中的舟谓之“兰舟”,很美的称呼,这和词人甜蜜爱情中的小小的别离之苦很相称,它只是词人排解自己内心烦忧的凭借。《武陵春》中的“轻舟”“舴艋舟”己没有这种优美的意味,它们只是用来衬托词人悲愁的浓重。
3、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法什么异同?
《一剪梅》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武陵春》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历来为人称道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饶有新意,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2、《武陵春》
尘香:花落地下尘土也染上香气。
拟:打算。
舴艋舟:小船。
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
(l)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写作背景,相信同学们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词,同时再思考大家之前所提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两词对比鉴赏,品味相同意象在不同诗词中表达情感的差异。

2.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创设情景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诵读法、品读鉴赏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品诗词魅力,入易安愁心同学们,刚才歌曲中的《如梦令》这首词是谁写的呢?对,是李清照,梁衡在《乱世中的美神》中这样写“她以布衣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品格对等,爱情之尊……”有这样的崇高理想,又生活在强敌入侵、时局动荡的两宋时期,这样的她会快乐吗?所以有人说“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她的愁不仅有个人相思之愁,更有心怀家国之愁。

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学习任务一:诵经典诗词,初识愁之味活动 1.学生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找出两首词中的情感词。

活动 2.两位学生分别配乐朗诵《醉花阴》和《声声慢》,区分愁情的浓淡。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词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词人两首词中抒发的愁情是否一样呢?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诵一下?(不一样。

《声声慢》中的愁情比《醉花阴》中更浓。

)活动 3.学生自读两首词,体悟词人情感,并找出词人情感寄托的物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黄昏、黄花、风《声声慢》: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通过筛选两首词的意象,大家会发现,两首词中有相同的意象,那就是:黄花、酒、风、黄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7 李清照词两首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可以想像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确又像打在作者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地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二、学法指导(一)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诗词中的形象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如:“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

通常出现的一些意象:1.月亮: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菊花:隐逸、高洁、坚强。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莲:表达爱情。

也表纯洁高尚的情操。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意。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寒蝉:悲凉。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8.鸿雁: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也代指书信。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杜甫《月夜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二)鉴赏诗词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和“炼字”如:《望海潮》中的“形胜”“都会”与“繁华”有牵引全词的作用。

如《雨霖铃》的“伤离别”有直接点明感情的作用。

《醉花阴》与《声声慢》里各有一“愁”字。

这些关键字句,都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诗眼”,要细心品味的。

至于那些用词精准,表达技巧独特的炼字就更值得斟酌了。

如名词的使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数量词的使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如动词的使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叠词的使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等。

鉴赏时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渲染、联想等。

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复、对偶、拟人等。

5.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

6.描写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

三、延伸拓展1.李清照生活背景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被罢官。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

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19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

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

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

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

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

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

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

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

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

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

这样的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

于是,她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2.李清照的词作理论一叙词史,明确反对“郑、卫之声”与“流靡之变”,主张词须雅正。

二论词人,认为柳永之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等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晏殊、欧阳修、苏轼之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王安石、曾巩之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晏几道“无铺叙”,贺铸“少典重”,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终乏富贵态”,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三论音律,强调词须入律可歌。

强调词应重典雅、“主情致”、“协音律”、“尚故实”、善“铺叙”、重浑成等,倡导词思想内容的雅正与语言风格的清新奇俊。

基础测评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1)瑞脑销金兽()(2)有暗香盈袖()(3)乍暖还寒时候()(4)凄凄惨惨戚戚()2.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李清照在经济条件优裕、文学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加上她勤奋好学,善长诗、文、词,兼善于书法、绘画、音乐 ,才高学博,堪称一代才女。B.“薄雾浓云愁永昼”即写天气和季节导致人们身体的凉意,也含蓄地表达作者因为思夫而不能相见的痛苦导致内心的“愁”和“凉”。C.作者写《声声慢》时已是孤身飘零,生活从幸福的峰颠跌入痛苦的深渊,这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只有借酒浇愁而已。

D.作者的哀愁不是闺怨闲愁,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使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社会意义。

3.默写(1)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销魂,,。

(2)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

4.简答(1)赏析“人比黄花瘦”中“瘦”字的精妙。

答:(2)《醉花阴》起句有“薄雾浓云愁永昼”语,《声声慢》结句有“怎一个愁字了得”语。

两首词都写愁情,蕴含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赏析“半夜凉初透”中“凉”字的作用。

答:6.词的下阕处处可见销魂之“愁”。

请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为例作赏析。

答:(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雁过也”写北雁南飞,暗示作者也是北人,避难南下,作者见“雁过”似乎有“旧时相识”之感,因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可见草木凋零的秋意,可闻撩人相思的凄音,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以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词作用一个“愁”字收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8.词作中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李白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请比较两句中“愁”的不同。

答: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